首页 / 正文

长寿王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王有太子,名曰长生。王治国以政,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熟。有邻国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国民贫困,谓傍臣曰:‘我闻长寿王国去是不远,炽饶丰乐,而无兵革之备。我欲往彼攻夺其国,为可得不?’傍臣对曰:‘大善!’遂兴兵,而行到长寿王国界。

“界上吏民走行白王曰:‘彼贪王兴兵而来,欲攻明王之国,唯愿备豫。’长寿王召其群臣,而告之曰:‘彼所以来者,但贪我国人民仓谷珍宝耳。若与其战,必伤吾民。夫诤国杀民,吾不为也。’群臣曰:‘臣等皆晓习战法,必能胜彼,不使明王之兵为彼所侵也。’王曰:‘若我胜彼,即有死伤。彼兵、我民俱惜寿命,爱我害彼,贤者不为也。’群臣不听,留王于宫,乃自相与于外发兵,出往界上逆而距之。

“长寿王乃谓其太子曰:‘彼贪我国,故来攻我。今群臣以我故,欲逆而距之。夫两敌相向,必有缺伤,今欲与汝俱委国亡去。’太子言:‘诺。’即父子共逾城而出,幽隐山间。

“于是贪王遂入其国,募求长寿王金千斤、钱千万。长寿王后日,出于道边树下坐。有远方婆罗门来,亦息于树下。问长寿王曰:‘卿何处人?何缘在此?’王曰:‘我此国中人也,偶来到此戏耳。’长寿王问婆罗门:‘贤者从何所来?将欲所之?’婆罗门言:‘我远国贫鄙之道士,遥闻此国长寿王好喜布施、周救贫羸,吾故远来,欲从乞丐用自生活。不知王意于今云何?卿是国人,听闻其意,于今何如?故肯布施不也?’王默自念:‘子用我故,故从远来,值我失国,到无所得而当空去。甚可哀念。’

“于是,王乃垂泪,而谓婆罗门曰:‘我即是长寿王也。有他国王前来攻我,我委国亡隐藏此间。今闻贤者故来相归,值我空穷无以相副,将奈之何?’两人相向,哽咽啼泣。王曰:‘我闻新王慕我甚重,卿以我头往,可得重赏。’婆罗门曰:‘遥闻大王周救一切,故来乞丐,庶得几微以养余命。值王失国,自我薄福,今教断头不敢承命。’王曰:‘卿故远来欲有所得,遇我困乏,无以相副。且人生世皆当趣死,吾等当死,愿以身相惠,何为辞让之也?今若不取,后有来者,我犹与之,不如早取也。’婆罗门言:‘我不忍杀大王。大王若有弘慈之意,必欲殒命以相惠施者,但当散手相随去耳。’王即随去,到城门外,而令缚之以白贪王。王即雇婆罗门金钱之赏,遣令还去。

“贪王于是,乃使人于四街道头烧杀长寿王。王故,群臣白贪王曰:‘此臣等故君,今当就终殁之罪,愿得为设微具以遣送之。’贪王听之。群臣具馔,哽咽临之,人民观者皆言:‘王枉死。’郭邑草野莫不呼天。

“太子长生时出在道边,听闻人语,知父为贪王所得,乃佯担樵出于市卖之,间闹人中。当父前住,观见父当死,心中悲痛。父见长生,恐其嗔恚为父报怨,父乃仰天太息曰:‘夫为人子欲为至孝,使汝父死而不恨慎。莫为汝父报怨也,即汝父乐死而不忧;若违父言行杀他人者,即令汝父死有余恨。’长生不忍见其父死,因还入山,长寿王遂就烧死之诛。

“长生久后自念:‘我父仁义深笃,至死不转;而此贪王无状,不别善恶,枉杀我父。虽我父有慈恻淳仁之心,死而不恚;然我不能忍也,我不出杀此贪王者,我终不苟生于世矣。’遂出佣赁。国中大臣徇园于市赁人,得长生。使种菜种,菜甚好。后日,大臣案行园田,见菜甚好,呼问园监。园监对曰:‘前赁得一人使为之,故好如是。’大臣因呼长生,见之问言:‘卿颇能作饮食不耶?’对曰:‘能作。’使作饮食甚甘美,因以请王。王往临食,饮食甘美,因问:‘谁作此食者?’臣对曰:‘臣前赁一人,能作此食。’王遂呼,将归宫使作饮食。

“后日,王问长生:‘汝宁便习兵法不?’对曰:‘实便习之。’王因取以置边,而告之曰:‘我有怨家,是长寿王子。恒恐行来卒与我相逢,今相恃怙,幸相助备之。’长生对曰:‘唯然,当为大王展力效命。’

“后日,王问长生:‘汝宁好猎不?’对曰:‘臣少好猎。’王便敕外严驾,因与长生共出行猎。适入山林便见走兽,王与长生驰而逐之,转入深山惑失道径,不能得出。迷惑三日,遂至饥困,王因下马解剑以授长生曰:‘我甚疲极,汝坐,我欲枕汝膝卧。’长生言:‘诺。’王便得卧。长生自念:‘我前后以来求索子便,今日已得我所愿。’便拔剑欲杀贪王。思惟:‘我父临死时嘱我恳恳,奈何快我愚意,而违慈父绝殁之教。’即内剑而止。王便惊悟,问长生曰:‘我梦见长寿王子欲来杀我,我大惊怖。何以如此?’长生曰:‘是山中有强鬼神,见大王在此,故来恐怖大王耳。臣自侍卫,王但安卧无所畏惧也。’

“王还得卧,长生复拔剑欲杀之,重思忆父言复止。王复惊悟,告长生曰:‘我故复梦见长寿王子故欲来杀我,我大畏之。何以尔也?’长生曰:‘是故山神所为耳。王无所畏也。’王复还卧,长生复拔剑欲杀之,思惟父言复止,遂弃剑于地,无复杀王之意。王复惊悟,告长生言:‘我复梦见长寿王子,自言:“原赦。”不复杀我。’于是长生曰:‘我即是长寿王太子长生,我实故来出,欲杀大王以报父怨。念我父临死时殷勤嘱我,不欲使我报怨;而我愚痴故欲违父之言,详思父教恳恻殷勤,不敢违之。是故今投剑于地,以顺父言。虽尔,犹恐后日迷惑失计,而违亡父教也。今故自告,愿大王便诛伐我身,早灭其恶意,可使终始断绝也。’王乃自悔曰:‘我为凶逆,不别善恶,贤者父子行仁淳固至死不转,而我贪酷初不觉知。今日如是,命属子手。子故怀仁,惟忆父言而不相害,诚感厚润。今欲还国,当从何道也?’长生言:‘我知道径前故来者,迷惑大王欲报父怨耳。’

“长生遂与王俱出林外,便见群臣散满林际。王便止坐,施设饮食。王问群臣:‘卿等宁识长寿王子长生不?’中有不识者,对曰:‘不识。’中有识者,昔受长生恩,恐王杀之,亦言:‘不识。’王便指示言:‘是即长生也。’王曰:‘从今日始,我自还我故国,愿以此国还付太子;从今日始,卿为我弟,若有他国来相侵夺,当相救助。’王遂率臣兵归其本国,国有奇物更相贡遗。”

佛告诸比丘:“时长寿王者,今我身是也;太子长生者,阿难是;贪王者,调达是。调达与我世世有怨,我虽有善意向之,故欲害我。阿难与之,本无恶意,故至相见即有和解之心。菩萨求道勤苦如是,至见贼害无怨恚之心,故自致得佛,为三界尊。”

诸比丘欢喜,为佛作礼。佛为海船师,法桥度河津,

大乘道之舆,一切度天人

亦谓自解结,度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缚解至泥洹,

敬谒法王来,心正道力安。

最胜号为佛,名显若雪山,

譬华净无疑,得喜如近香。

万身观无厌,光若灵曜明,

八正觉自得,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志独无等侣。

积一得作佛,从是通圣道,

至道无往返,玄微清妙真。

不殁不复生,是处为泥洹,

此要寂无上,毕竟不受辛;

虽天有善处,皆莫如泥洹,

吾师天中天,三界无极尊。

相好身丈六,神通游虚空,

华薰去五阴,拔断十二根。

不贪天世位,心净开法门,

佛为无上法,道御清等行。

三宝于后世,绝灭诸欲情,

离苦胜无为,常乐快安宁。

愿常会佛前,等度诸群生,

佛所本行愿,精进百劫勤。

四等大布施,十方受弘恩,

持戒净无垢,慈柔护众生。

用慧入禅定,大悲普读经,

常为智所仰,众圣所共宗。

释梵以为师,乃知佛为尊,

难值无有比,最上无过者。

功德以流布,当为稽首礼,

听我歌十方,弃盖寂定禅。

光彻照七天,德香殊栴檀,

上帝神妙来,叹仰欲见尊。

释梵齐敬意,稽首欲受问,

所以佛度世,福施以周匝。

所说教戒行,在在悉分明,

亦以法流布,弟子乐受行,

令天人鬼龙,敬受头面礼。

长寿王经

猜你喜欢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全文·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佚名
  琳法师别传序·彦悰
  卷四百八十八·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六卷·马鸣
  卷第三·佚名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太虚
  卷第二十二·佚名
  序·佚名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印光
  漆园指通卷之二·净挺
  卷第十二·李通玄
  卷第十·佚名
  三大师传赞序·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回 奖功臣并赐良姻·陈端生

    第三十一回奖功臣并赐良姻诗曰:凯歌旋唱奖功臣,侯伯王封并赐姻。可惜奇英婚友鹤,东平忠孝恼慈亲。话说诏书下来,拜郦君玉为保和殿大学士之职。孟嘉龄草诏的,即时来梁衙贺喜。司马宵来歇外轩,先书谢表在窗前。略耽半刻抬身

  • 潜斋集补钞·吴之振

    何梦桂赠留中斋归昆明灰劫化尘缁,梦觉功名黍一炊。钟子未甘南操改,庾公空作北朝悲。归来眼底吴山在,别后心期浙水知。白发门生羞未死,青衫留得裹遗尸。

  • 卷五百九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四月辛卯盡其月   夏四月辛卯,遼國泛使蕭德崇、李儼等辭【一】。置酒于紫宸殿,授以報書曰:載書藏府,固和好于萬年;使節馳軺,達誠心于二國。既永均于休戚,宜共嫉于凶姦。惟西夏之小邦,乃本朝之藩鎮,曲加封

  • 卷六·王世贞

    ○宣德后许亲王入朝自宣德初,止汉、赵二邸入临大行,以后亲王无入朝者。惟襄宪王为英宗叔父,遘于金符之嫌,赖上仁明不为动。而王于景泰中,疏奏皇太后问上起居,及劝景帝朝上于南城,俱留中。上见之大感悦,特许入朝,陛见后,躬至内殿

  • ●后鉴录下·谢蕡

    刑部等衙门为惩大逆、罚大过、劝大功、信大义,以彰国法事。先该钦差御用监太监张永题前事。取据法人刘吉供称,内开宁府原有护衞,后因不法,革改南昌左衞。弘治十一等年,今谋反自尽宸濠袭封宁王,与今自尽宜春王拱樤,镇国将军觐

  • 四十二 江宁织造曹寅谢赐书扇摺·佚名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家人赍捧钦赐御书旧扇一柄到臣衙门,臣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祗受。窃念臣系家奴,无足比数,恭遇皇上巡幸口外,绥靖边疆,犹蒙恩及犬马,即粉身碎骨,亦难

  • 卷八·佚名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八 【起己未周平王四十有九年○止己亥周庄王十有五年】凡四十一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案孔子作春秋始於是卷平王四十九年实鲁隐公元年终於第十六卷

  • 两汉笔记卷十·钱时

    宋 钱时 撰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去年京师及三州大旱】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寃者过半又诸徒者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班固

    (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原文】张释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

  • 朱珍传·欧阳修

    朱珍,徐州丰县人。少年时和庞师古跟随梁太祖为盗。珍当将军,善于治军选士,太祖当初镇守宣武,珍帮助太祖创立军制,选将练兵非常有办法。太祖得到诸将所招募的兵士和降兵,都交给珍训练,珍选将五十多人,都是有用之才。梁军击败黄

  • 卷一百六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哲宗元佑元年门下侍郎司马光上疏曰臣等闻三王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况国家设官分职张立治具上下相维修饰明备何

  • 兵二三·徐松

    买马下干道元年正月七日,诏茶马司买发隆兴元年、二年分(马)西马,比之递年亏损数多,显属不职。令具析因依闻奏。 六月二十一日,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刘源言,诸军见管战马大段数少。诏令茶马司经略司于每岁额外各收买二

  • 吕思勉及其《秦汉史》·吕思勉

    王子今史学大家吕思勉(1884&mdash;1957)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是一位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人物。吕思勉著作等身。他的论著包括:两部中国通史,即《白话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开明书店1940年版;下

  • 法观经全文·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言:第一何以故数息。用息轻易知故。以世间人皆贪身。未能舍身守意。又身中事难分别。皆不信本无意不止。何以有故说空意。颠倒习息见有无故先说息。稍稍解人意上头为数已得行为第一禅。佛言:坐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中·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月氏天子便白佛言。唯然世尊。至未曾有。菩萨大士所行难及。如是像类观察诸法。志于所趣终始没生。坐起语言亦无想念。佛言譬如天子幻师所化来往周旋。坐起经行而出言教彼无想念。如

  •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集法毗尼五百人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园娑罗林间般涅槃。诸末罗子洗佛舍利已,以净劫贝裹,复持五百张叠次而缠之,作铁棺盛满香油,安舍利置中,以盖覆上。复作木椁,安铁棺着中,下积众香薪。时末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目录·非浊

    盖三宝感应要略录者。灵像感应以为佛宝。尊经感应以为法宝。菩萨感应以为僧宝。良是浊世末代目足。断恶修善规模也。夫信为道源功德之聚。行为要路解脱之基。道达三千劝励后信。教被百亿开示像迹。今略表其肝要。粗叙

  • 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方书。清吴谦等人辑。八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此即《医宗金鉴》之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从《金匮》、《千金》、《外台》及历代名方中,精选汇编而成。全书九万余字。卷一载独参汤、参附汤等二十二方。卷二载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