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阝人。他的父亲叫寇相,在后晋开运年间(944~947)应朝廷征召担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年少时杰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考取进士。宋太宗取士,大多亲临面试,年纪小的考生往往被太宗删除。有人教寇准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正在努力进取,可以欺骗君主吗?”后来寇准被录取,授职大理评事,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令。每到征发赋役的时候,他未曾擅自下达文件命令。他只把乡里姓名及其要交纳赋役的情况写下贴在县衙门口,百姓没有敢过期交纳。他接连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朝廷又召他到学士院考试,授职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适逢宋太宗诏百官议政事,寇准尽力陈述利弊,太宗更加器重他,提拔他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他曾在殿中上奏言事,跟太宗的意图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再坐下,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太宗由此嘉奖他,并说:“我得寇准,好像文皇得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991)春,发生大旱灾,宋太宗召请亲信大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旱灾是天命无法改变。寇准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人道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灾的征验,大概是刑法不公正。”太宗十分愤怒,起身回到后宫。隔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问刑法不公是指什么,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皇帝下诏把两府的大臣召来,寇准于是奏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侮弄法令接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财产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脊之刑,仍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就问王沔这是怎么回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为这事严厉责罚了王沔,从而也了解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就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寇准与知枢密院张逊多次在皇帝前争论政事。一天,他同温仲舒一道走,在路上遇上疯子迎着马前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平素交往好,张逊怂恿王宾向皇帝上奏这件事。寇准引温仲舒做证人,张逊要王宾单独上奏,其措辞很严厉,而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皇帝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京官任青州知州。

宋太宗很关心寇准,寇准走后,太宗思念他,经常闷闷不乐。太宗问身边的人“:寇准在青州快乐吗?”答曰“:寇准得一美差,应当不苦恼。”过几天,太宗又问起寇准。他身边的人揣度皇帝的心意是想召用寇准,于是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一点也没忘记他,听说寇准每天放纵喝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默无语。第二年,太宗召寇准任参知政事。

自唐朝末年起,少数民族民户有些住在渭水南边,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把他们赶到渭水以北,设立堡栅用以限制他们的往来。宋太宗看到温仲舒的奏折后不高兴,说:“古时羌人尚且与汉人杂居于伊、洛,这些少数民族人易冲动难以安抚,一旦爆发,将会严重地困扰我关中。”寇准说“:唐朝宋王景不奖赏边地战功,终于取得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地区的官员希望求取战功以致酿成祸害,很值得警戒啊。”太宗于是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这些少数民族,而调温仲舒到凤翔。

至道元年(995),寇准任给事中。当时宋太宗在位很久,冯拯等人上奏请求立太子,太宗发怒,贬冯拯到岭南,朝廷内外无人敢作声。寇准刚从青州被召回,入见太宗,太宗的脚伤得很厉害,亲自撩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你为何迟来呢?”寇准回答说“:我没得到陛下的召见不敢回到京城。”皇帝说“:我那些儿子哪一个可以继承帝位?”寇准说“:陛下替国家选择储君,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可以的;与亲信大臣商量,也不适宜,希望陛下选择所能符合天下意愿的。”皇帝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屏退身边随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考虑后认为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下来。”太宗就让襄王任开封尹,改封为寿王,于是立他为皇太子。太子朝见太宗后回去,京城的人拥道欢呼雀跃说:“真是年轻的天子呵。”太宗听说这事不高兴,召见寇准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呢?”寇准再次拜贺太宗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呵。”太宗入宫告诉后宫嫔妃,宫中的人都前来祝贺。太宗再出宫,延请寇准喝酒,喝得很醉才散。

至道二年(996),在京城南郊举行春祭,朝廷内外官员都进升官职。寇准平素所喜欢的人大多得任御史台三省清闲要职,他所讨厌的不相知的人降低一档升职。彭惟节职位向来居于冯拯之下,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衔中,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寇准发怒,在公堂贴出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愤慨极了,说寇准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几件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说:吕端、张洎、张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张昌龄敬畏他又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准能任凭自己的意志,扰乱法纪。宋太宗发怒,寇准正好主持太庙祭祀事宜去了,便召见吕端等人责问。吕端说:“寇准性刚自任,我们这些人不想多争,担心有伤国体。”于是再拜请罪。到寇准入见回答皇帝,皇帝说起冯拯的事,寇准为自己申辩。皇帝说:“如果在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皇帝更不高兴,因而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其宰相职,任命寇准为邓州知州。

真宗登皇帝位,寇准改任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年,调河阳任职,又任职同州。咸平三年(1000),寇准去京城朝见,走到阌乡时,又被调至凤翔府任职。真宗巡幸大名,召见寇准到行营处,升任刑部,代理开封府知府。咸平六年(1003),他升职兵部,任三司使。当时把盐铁、度支、户部合为一使,宋真宗命令寇准裁决定夺,于是他用六个判官分掌这些事,使机构的繁简开始适中。

真宗很久就想任寇准为宰相,担心他刚直,难以独自担当。景德元年(1004),就让毕士安为参知政事,过一个月,一起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身份,职位处在毕士安之下。这时,契丹军侵入宋境内,放纵流动的骑兵到深、祁之间掠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而没有战斗的意图。寇准说“:这是敌人使我方习以为常而放松戒备呵。请训练军队任命将领,选择精锐之兵据守要害之地防备敌人。”这年冬天,契丹军果然大举入侵。报急的文书一夜共来了五次,寇准不采取行动,饮酒谈笑自如。第二天,同僚把事情告诉了真宗,真宗十分惊骇,问寇准情况。寇准说:“陛下想了结这事,不会超过五天。”于是请真宗亲征澶州。同僚大臣害怕,想退出,寇准制止了他们,命令他们等候皇帝起驾。真宗恐惧亲征,想回内宫。寇准说:“陛下入后宫的话,我不能见到,国家的大事也就完了。请不要回宫而采取行动。”真宗于是商议亲征的事,召集群臣询问制敌策略。

不久契丹兵包围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贝、魏州,朝廷内外震恐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蜀人,请求真宗去成都。真宗问寇准,寇准知道王、陈两人的谋划,于是表面装作好像不知道,说:“哪个替陛下出这种计策的,其罪可处死。现在陛下神武,将领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大驾亲征,敌寇自然会逃去。这样,我们出奇兵打乱敌人的战略布置,用坚守消磨敌人的士气,敌疲我逸之势,我们预计可得胜利。怎么要放弃汴京跑到遥远的楚、蜀之地去,所在之处军心离散,敌寇乘机长驱直入,国家还能保存吗?”于是请真宗亲征澶州。

刚到澶州南城,契丹兵势正旺,众人请求驻扎下来观察军事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去北城,人心就会更恐慌,敌军的士气不可怕,这并不是可用以决胜负的。况且王超率领劲兵屯驻中山扼守着咽喉之地,李继隆、石保吉分别设大阵扼住敌人的左右两边,四方前来救援的天天到达,为何迟疑不前进呢?”众人商议都惧怕前进,寇准极力争取真宗去,真宗没有决定。寇准出来时遇见高琼,对他说:“太尉你受到国家的恩典,今天用什么来报答呢?”高琼回答说“:我是武人,愿以死效力。”寇准又进来见真宗,高琼跟随站在廷下,寇准严肃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可试问高琼等人。”高琼立即上奏说“: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不可失,应赶快御驾亲征。”高琼马上指挥卫士推来辇车,真宗于是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门楼,远近都看见皇帝的黄龙旗,欢呼雀跃,欢呼声传到几十里外,契丹兵面面相觑很惊惧,摆不成阵式。

真宗把军事事务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明确严肃,宋兵喜悦。敌人数千骑兵乘胜迫近澶州城下,他命令宋兵迎击,杀死俘敌大半,敌人于是退去。真宗回到行营,留下寇准坐在城上,悄悄派人看寇准做什么,寇准正在与杨亿饮酒赌输赢,唱歌开玩笑欢呼敲击,真宗高兴地说:“寇准如此,我又忧虑什么。”双方相持十几天,敌统军挞览出来督战,当时威虎军头张..守床子弩,弩弓摇动,机关发动,射中挞览头额,挞览死去,契丹秘密派使持书请求结盟,寇准不答应,而契丹使者更坚决求盟,宋真宗将要答应。寇准希望得到敌使者称臣,且要献出幽州地区给宋。宋真宗厌恶兵事,想不断笼络契丹算了。有人诬陷寇准希望领兵以获自重,寇准不得已同意结盟。真宗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币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寇准召曹利用到幄帐,对他说“: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杀你的头。”曹利用到辽军,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和约回来了。河北消除兵祸,是寇准出的力呵。

寇准居宰相位,任用人不分等次,同僚颇不高兴。一天,又任命官员,同僚依靠官吏拿着按旧例搞的名册送上。寇准说“:宰相是用来推荐贤能退斥不贤的人的,如果按旧例办,只是一个吏职而已。”景德二年(1005),寇准增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寇准颇以澶渊的功劳自豪,即使宋真宗也因此对寇准很好。王钦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寇准先退朝,真宗目送他退出。王钦若趁机奏说“: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说“:澶渊这一仗皇上不感到耻辱,却说寇准对国家有功,为什么呢?”真宗一愣,又问:“有什么缘故吗?”王钦若说:“在自己城下与敌结盟,《春秋》也认为是耻辱;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皇上以万乘之尊贵却与敌结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真宗听后脸色变得不高兴。王钦若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完时,就全部拿出自己的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皇上,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

从此,宋真宗对寇准渐渐冷淡了。第二年,降寇准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于是任用王旦为宰相。真宗对王旦说:“寇准多次许诺人以官职,把这看作自己对别人的恩惠。等你行使相权,当深以为戒。”寇准随真宗封泰山,升任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祭祀汾阴,任命寇准为贝、德、博、氵名、滨、棣提举,管理巡检捉贼公事,升任兵部尚书,入判尚书省。真宗巡幸亳州,寇准暂代理东京留守,任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林特任三司使,因为河北每年输绢减少,督促十分急迫。而寇准向来讨厌林特,多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而阻扰林特,并说在魏州时曾运进河北绢五万而三司没有接纳,以至于现在缺少供用,请弹劾主吏以下。然而京城每年耗费绢百万匹,寇准所筹助的才五万。真宗不高兴,对王旦说“:寇准刚强愤怒像过去一样。”王旦说:“寇准喜欢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这都是大臣所应避免的,而寇准仍旧自以为是,这是他的缺点。”没多久,寇准被罢职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又调永兴军任职。

天禧元年(1017),寇准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巡检朱能携同内侍都知周怀政假做天书,真宗问王旦该事。王旦说“:最初不相信天书的人是寇准。现在天书降下,必须让寇准进献天书。”寇准跟随送上天书,朝廷内外都认为这不对。真宗于是升寇准任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天禧三年(1019),在京城南郊祭祀,寇准进升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当时宋真宗得中风病,刘太后在内干预朝政,寇准秘密地向真宗请示说:“皇太子为人们所归属仰望,希望皇上想着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真宗同意这话。寇准秘密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表,请皇太子监国,且想拉杨亿辅政。旋即谋划泄露,降职任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当时周怀政辗转不安,且担心治罪。于是谋划杀大臣,请皇帝解除皇后干预朝政,尊奉真宗为太上皇,而传帝位给太子,恢复寇准宰相职名。客省使杨崇勋等人把此事告诉了丁谓,丁谓穿便装在晚上乘牛车到曹利用家谋划此事,第二天把该事报告皇后。于是处死周怀政,降寇准任太常卿、相州知州,接着又调到安州任职,贬为道州司马。真宗起先不知此事,一天,他问随从说“:我眼睛中很久不见寇准的影子了,怎么回事呢?”随从没人敢回答。宋真宗死时也说只有寇准和李迪可委托大事,寇准被重用达到这种程度。

乾兴元年(1022),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当初,丁谓出自寇准门下任职至参知政事,他奉事寇准很小心。曾经在中书省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起身替寇准擦拭胡子。寇准笑着说:“参知政事是国家的大臣,是替官长擦胡须的吗?”丁谓十分羞愧,从此他排挤陷害寇准一天比一天厉害。寇准贬官没多久,丁谓也被放逐到南边,路过雷州,寇准派人送一只蒸羊在境上迎接他。丁谓想见寇准,寇准拒绝了他。寇准听说家僮谋划要报仇,就堵上门放任这些家僮赌博,不准出门,探察到丁谓已走远才罢。

天圣元年(1023),寇准调任衡州司马。当初,宋太宗曾得到贵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到这时,寇准派人从洛中取回这根犀带,取回几天后,一次洗完澡,穿上上朝的衣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几拜,喊随从赶快摆设卧具,睡在榻上死去。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与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寇准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呵。”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翻到该传,读到“不学无术”时,寇准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呵。”

寇准少即得富贵,性情豪爽奢侈,喜欢猛喝,每次宴请宾客,多关闭门扇解下骖马。他的家中未曾燃油灯,即使厨房厕所这些地方,一定要燃着大蜡烛。寇准在雷州一年多。他死后,调任衡州司马的命令才到,于是归葬西京。路上来到荆南公安县,该县百姓都设祭在路上哭,折断竹子插在地上,竹上挂着纸钱,过一个月再来看,枯竹全部都生出竹笋。众人于是为寇准建庙,逢年过节用祭品供奉之。寇准没儿子,以堂房亲属之子寇随做儿子。寇准死后十一年,朝廷恢复其太子太傅职,赠予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给谥号曰忠愍。皇..四年(1052),宋仁宗诏令翰林学士孙扌卞为寇准撰写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写下“旌忠”。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张廷玉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柯劭忞
  前汉孝景皇帝纪卷第九·荀悦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王祎
  ○礼部堂议和·许指严
  尚史卷五十四·李锴
  第二三一清册光绪十七年八月三十日一一五○九--一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纪昀
  韩擒虎传·魏徵
  刘德温传·宋濂
  王倚传·宋濂
  张弼传·张廷玉
  第十五节 意奥开战之准备·梁启超
  智伯欲伐卫·佚名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八月的太阳·徐志摩

    八月天的太阳晒得黄黄的,谁说这世界不是黄金?小雀儿在树荫里打盹,孩子们在草地里打滚。八月天的太阳晒得黄黄的,谁说这世界不是黄金?金黄的树林,金黄的草地,小雀们合奏着欢畅的清音;金黄的茅舍,金黄的麦屯,金黄是老农们的笑声。

  • 卷二·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艮斋诗集卷二 元 侯克中 撰 尧 文思钦明四美全龙飞九五应纯乾民怀帝德终千古圣笔虞书第一篇随物生成惟体道与民休戚更同天执中岂是丹朱任只许重华得正传 舜 历山雷泽复河滨非舜谁能处此身孝瞽慈均全

  • 惜香乐府卷六·赵长卿

    满庭芳(十月念六日大雪,作此呈社人·冬景)晚色沈沈,雨声寂寞,夜寒初冻云头。晓来阶砌,一捻冷光浮。目断江天霭霭,低迷映、绿竹修修。多才客,高吟柳絮,还更上层楼。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胜似他、销金暖帐情柔。细

  • 卷六百二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四陆龟蒙二遗诗【并序】二遗者何石枕材琴荐也石者何松之所化也松者【一作化於】何越之东阳也东阳多名山就中金华为最枝峰蔓壑秀气磅礴者数百里不啻神仙登临

  • 遗补·庞元英

      余记中书舍人礼上押角,未详何义。按唐《裴坦传》载:令狐绹荐坦为知制诰,裴休持不可,不能夺。故事:舍人初诣省视事,四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角而坐。坦见休,重愧谢。休咈然曰:「此令狐丞相之举,休何力!」顾左右索肩舆出。宋次

  • 第十回 下江东梁萧铣亡国 战洺南刘黑闼丧师·蔡东藩

      却说王世充奉诏徙蜀,出居雍州廨舍,正要启程,忽有数骑持敕而入,令世充出外跪读。世充即与兄世恽趋出,刚要下跪。突有数人下马,拔出腰刀,将他兄弟杀死。看官道是何人?原来是定州刺史独孤修德,带领兄弟来报父仇。他父名机,尝

  •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辛酉朔冬至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赐国子监生宴于国学○壬戌命中都留守司属卫士卒于洛河山采取煤炭给军士造器械以省民力○癸亥侍臣进讲尚书无逸篇 上曰自昔有国家者未有不以勤而兴以逸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佚名

    弘治十五年正月甲戌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游泰崔元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 奉先殿文武群臣及天下朝觐官

  • 卷之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沈约传·李延寿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十三岁时家中遭难,父亲沈璞被杀,他逃走潜藏,碰上大赦才得以幸免。后来又流离异乡,孤苦贫困,但一心好学,昼夜手不释卷。母亲怕他积劳成疾,常叫人给他减油灭灯。于是他就白天读书,夜晚背诵,这样便博通

  • 王廷凑传·刘昫

    王廷凑,本为回鹘的阿布思族人,世代隶属安东都护府。曾祖名叫五哥之,事奉李宝臣父子。王武俊收他为养子,因他骁勇、果敢、善斗,王武俊很看重他。由于积年军功被授左武卫将军同正,追赠越州都督。祖父末怛活,追赠左散骑常侍。父

  • 刘武周传·刘昫

    刘武周,河间郡景城县人。父亲刘匡,搬迁到马邑县。刘武周勇猛迅捷善于骑射,跟强横任侠之徒交往密切。他的哥哥刘山伯每每警告他说“:你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的。”多次辱骂他。刘武周因此离家到洛阳,替太仆卿

  • 原序·章世纯

    取大士大力文止与予四人先后制举之文录其合于法与道者而又摘其谬者然后四家之功罪明四家之罪明而后四家之功益者于天下呜呼立言之道可不慎欤原其初莫不曰吾以为功于天下也盖道之不明久矣自春秋之后圣

  • 宗镜录卷第八十九·延寿

    夫诸佛唯一法身。云何说三身差别。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识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

  • 元故宫遗录·萧洵

    明初江西吉安人萧洵著,其生卒年不祥,明洪武时为工部郎中,后任浙江长兴县令,此书为他在洪武初年任职工部郎中时奉命拆毁元故宫的私人记录。

  • 明史·张廷玉

    纪传体史书。清代明史馆纂修。署名张廷玉撰,三百三十二卷。创修于顺治二年(1645),再修于康熙四年(1665),无进展;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文元为监修,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及万斯同等人编撰,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用力

  • 尔雅·佚名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