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引用书目

校补竹书纪年(赵绍祖) 古墨斋刻本

校正竹书纪年(洪颐烜) 平津馆刻本

竹书纪年校正(郝懿行) 东路厅署刻本

竹书纪年集证(陈逢衡) 裛露轩刻本

竹书纪年补证(林春溥) 竹柏山房刻本

考订竹书纪年(雷学淇) 亦嚣嚣斋刻本

竹书纪年义证(雷学淇) 修绠堂铅印本

汲冢纪年存真(朱右曾) 归砚斋刻本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王忠悫公遗书》铅印本、《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石印本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 同上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范祥雍) 新知识出版社铅印本

周易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注疏 同上

毛诗注疏 同上

春秋经传集解《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杜预《后序》据明覆宋阮仲猷刻本影补)

春秋正义 《四部丛刊》续编影日本古钞卷子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 同上

春秋啖赵集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刻本

孟子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注疏 同上

广韵 《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国语 士礼居覆宋本

战国策 同上

战国策校注 《四部丛刊》初编影元本

史记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浙刻集解本、涵芬楼影宋黄善夫刻本、清殿本、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索隐 汲古阁刻本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张文虎) 中华书局铅印本

史记志疑(梁玉绳) 清刻本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 日本铅印本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水泽利忠) 同上

汉书 涵芬楼影宋本

后汉书 同上

晋书 同上

宋书 同上

隋书 涵芬楼影元本

新唐书 涵芬楼影宋本

资治通鉴考异 《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资治通鉴外纪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本

穆天子传 平津馆刻洪颐烜校本

路史 红杏山房刻本

史通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刻本,又《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山海经笺疏(郝懿行) 琅嬛仙馆刻本

水经注 《续古逸丛书》影永乐大典本,又戴震校本,《四部丛刊》初编影殿本

水经注释(赵一清) 乾隆赵氏刻本

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影印本

元和郡县志 岱南阁刻本

太平寰宇记 万廷兰刻本、乾隆乐氏刻本、金陵书局刻本

长安志 经训堂刻本

元丰九域志 清聚珍本

舆地广记 士礼居覆宋本

古今同姓名录 《函海》刻本

东观余论 《学津讨原》刻本

墨子闲诂(孙诒让) 《诸子集成》铅印本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庄子集释(郭庆藩) 《诸子集成》铅印本

列子 同上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清华大学铅印本

广弘明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本

真诰 涵芬楼影《道藏》本

开元占经 恒德堂刻本

苏氏演义 《艺海珠尘》刻本

修文殿御览 《鸣沙石室佚书》影唐卷子本

初学记 明晋府刻本、中华书局铅印本

北堂书钞 南海孔氏刻本

艺文类聚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又铅印本

白氏六帖 影宋本

稽瑞 缪荃孙旧藏钞本

事类赋 明嘉靖刻本

太平御览 《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

太平广记 文友堂影明谈恺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铅印本

昌黎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元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旧钞本

文选(李善注) 清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影宋本

古文苑 《守山阁丛书》刻本

观堂集林(王国维)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石印本

卜辞通纂(郭沫若) 日本文求堂石印本

殷契萃编(郭沫若) 科学出版社石印本

两周全文辞大纟考释(郭沫若》 同上

吉金文选(于省吾) 石印本

积微居甲文说(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殷虚卜辞综述(陈梦家) 同上

猜你喜欢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宋濂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司马光
  东都事略卷三十九·王称
  卷四 宋齐丘列传第一·陆游
  卷中·钱澄之
  卷七·朱熹
  名山藏卷之十五·何乔远
  卷二十一·郝经
  第六卷 淮·缪荃孙
  一○七○ 谕内阁办理四库全书错误之皇八子永璇等着分别罚俸·佚名
  卷之五十四·祁韵士
  台湾兵备手抄·佚名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佚名
  卷06·陈邦瞻
  施省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金粟词话·彭孙遹

    ○词以自然为宗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澹耳。若使语意澹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乎绝唱矣。○论吴周词宋人张玉田论词,极推少游、竹屋、白石、梅、梦窗诸家,而

  • 卷六十七·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七元稹【二】近体诗晩秋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寝倦解幽梦虑闲添逺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窓眀縁路总是玲珑竹兼藏浅漫溪沙平深见底石乱不成泥烟火遥村落桑麻隔稻畦此中

  • 申忠愍诗集巻二·申佳胤

    (明)申佳允 撰 ○七言古诗 冉子祠 烟火寥寥瓜井村秋风落日伯牛坟岿然老树碑阴矗岚影波光拂垄云仰止斯人名不腐科悬德行书悬谱平原宾客气如虹沙草榛芜何处土半世车尘厯落中九京赢得郓侯封一抔伏腊惊樵牧灵雨春滋卉木秾传

  • 卷六 武帝纪第六·班固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分、胜皆为列侯。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

  •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陈邦瞻

    元祐更化神宗元丰八年三月帝崩皇太子煦即位时年十嵗太皇太后髙氏临朝同聴政太后既聴政即散遣修京城役夫止造军及禁廷工技出近侍尤无状者戒中外无苛敛寛民间保户马事由中防宰相王珪等弗与知也 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

  • 卷七十九·国朝·蒋一葵

    【刘三吾】 〔名如利、,三吾,其字也,别号坦坦斋,以字行,系出宋楚国公之裔。世为茶陵人。元末,为永平教谕。洪武初,以文学应辟。〕 刘井孙,三吾伯兄也。元至顺,历建、徽、瑞三路推官,转宁国路,贼攻宁国,

  • 濯缨亭笔记 序·戴冠

    故绍兴郡学训导戴先生著书一编,曰《濯缨亭笔记》。余为绪正伪阙,除其复重,离为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 戴先生名冠,字章甫,吴之长洲人也。少颖敏笃学。始游乡校,已刻意为古诗文。博览,无所不通。而伉爽负气,高自许与,不能

  • 卷之七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三十八·胡宏

    宋 胡宏撰三王纪厘王元年冬齐侯宋公陈侯蔡侯邾子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齐人灭遂而戍之遂虞帝之所出殷所封也齐伐鲁取汶阳曰以报长勺之役管仲谏曰君不竞于徳而竞于兵外诸侯设备内百姓设诈国无危难矣齐侯曰请会鲁侯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六卷乾隆四十八年特命诸皇子同军机大臣及上书房总师傅等取厯代册立太子事迹冇闗鉴诫者按代纂辑自周讫于前明得三十有三事又附见五亊而自春秋以后诸侯王建立世子亊非储贰可比者间叙其概于

  • 武帝本纪·姚思廉

    梁高祖武皇帝名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中都里人,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萧何生赞阝定侯萧延,萧延生侍中萧彪,萧彪生公府掾萧章,萧章生萧皓,萧皓生萧仰,萧仰生太子太傅萧望之,萧望之生光禄大夫萧育,萧育生御史中丞萧绍,萧绍

  • 卷一·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一兖州府知府郑方坤 撰○易经三易三易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皆以两字为义今人但称周易曰易非也夏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商曰归藏以纯坤为

  • 卷二十五·佚名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三诸菩萨闻是,第四地行法。心皆怀喜悦,踊跃无有量。雨天众宝华,雰如雪下。咸赞言善哉,金刚藏大士。他化自在王,与诸眷属等。於上虚空中,心皆大欢喜。放众妙光明,作天诸妓乐。歌叹佛功德,及诸菩萨众。天诸采

  • 唯识三十论讲录·太虚

      ──十年二月在杭州幽冀会馆讲──  唯者,遮格拣除之义。识者,明了分别之义。离识非有,在识非无,立唯识名。即识之唯,离识无余,故言唯识,是持业释。言三十者,为简二十,亦颂数名。合名唯识三十者,持业带数释也。又、唯识为

  • 卷十三·佚名

    △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二佛告须菩提,又复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云何如来知诸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耶。须菩提。所谓了知众生所起诸行出没。依色而生依受想

  • 第四十二則 龐居士好雪片片·胡兰成

    第四十二則龐居士好雪片片舉:襄州居士龐蘊辭藥山惟儼禪師,山命十人禪客相送至門首,居士指空中雪云: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時有全禪客云:落在什麼處?居士打一掌。全云:居士也不得草草。居士云:汝怎麼稱禪客,閻老子未放汝在。全云:居

  • 卷第四十·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第十四世兜率悦禅师法嗣抚州疎山了常禅师僧问。如何是疎山为人底句。师曰。怀中玉尺未轻掷。袖里金鎚

  • 雲峨喜禪師語錄卷下·佚名

    嗣法門人果性等編住長安大興善寺語錄師在汝州風穴受請,於順治十七年,庚子九月十五日進院。至山門,云:「跋涉江山萬里程,杖頭挑撥水雲深,林間識得賓中主,把手同歸不二門。」拈拄杖便行。佛殿。上香,云:「三覺圓明,笑倒雲門乾屎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