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三朝聖諭錄上(明)楊士奇 撰
(三朝聖諭錄,三卷,明楊士奇撰。楊士奇,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孤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編纂太祖實錄。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仁宗時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未幾,命為兵部尚書。修太宗實錄,為總裁之一。宣宗即位,修仁宗實錄,仍充總裁。英宗登極,為內閣輔臣「三楊」之一。傳見明史卷一四八。此書乃自錄其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面承詔旨以及奏對之語,成于正統七年。)
三朝聖諭錄上
永樂一
○永樂一
永樂二年六月, (「永樂二年六月」,「二年」原作「元年」,據明朱當■〈氵眄〉(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一日,進呈文華殿大學士講義,上覽畢,稱善。因曰:「先儒謂堯典克明俊德,一章一部,大學皆具。」臣對曰:「誠如聖諭,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凡修躬施於家國天下者,皆大學之理。」上曰:「孟子道:『性善必舉堯、舜。』爾等於講說道理處,必舉前古為證,庶幾明白易入。」又曰:「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 (「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實用」二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著講說之際,一切浮汎無益之語勿用。」
永樂二年,饒州府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上覽之, (「上覽之」,「之」原作「上」,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怒甚,曰:「此儒之賊也。」時禮部尚書李至剛、翰林學士解縉、侍讀胡廣、侍講楊士奇侍側,上以其書示之。觀畢,縉對曰:「惑世誣民莫甚於此。」至剛曰:「不罪之,無以示儆。宜杖之,擯之遐裔。」士奇曰:「當燬其所著書,庶幾不誤後人。」廣曰:「聞其人已七十,燬書示儆足矣。」上曰:「謗先賢、毀正道,非常之罪,治之可拘常例耶?」即敕行人押季友還饒州,會布政司、府、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諭其罪,笞以示罰。其搜檢其家,所著書會眾焚之。又諭諸臣曰:「除惡不可不盡,悉燬所著書最是。」
永樂二年,一日,進呈敕邊將藁,上曰:「武臣邊將不諳文理,只用直言俗說使之通曉,庶不誤事。他日編入實錄,卻用文。」
永樂五年冬,廣東布政徐奇進香至京師,載嶺南土物,將遺諸大臣及侍臣之任事者。有得奇所列單目以進者。上閱之既,明日早御西角門,翰林諸臣奏事退,特召臣士奇還,令赴西角樓,遣中官賷奇單目示之。 (「遣中官賫奇單目示之」,「遣」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已而復召至榻前, (「已而復召至榻前」,「已」、「召」二字原本均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問曰:「何獨無爾名?」對曰:「奇前為都給事中,與翰林六科官皆隣居,相往來於臣亦然。今單目無臣名者,蓋奇初赴廣東,眾作詩文贈之,而臣以病未作。土物之饋,蓋答詩文耳。」上曰:「爾時不病,亦賦詩否?」對曰:「必賦。則今單目亦必有名。」上曰:「其以遺諸大臣,何意?」對曰:「臣在下未嘗聞大臣有受外大臣饋贈者,此亦奇不能卓立,任己意而為之。然終未知受否。且臣觀單目內土物不過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 (「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簟」字原本不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皆微物,韭重貨,必無他意。」上曰:「汝言是。」即取單目付中官,令燬之,一無所問。上復諭臣曰:「為臣當戒私交,為士當務清謹。」臣叩首曰:「謹遵聖諭。」
永樂五年冬,一日,胡廣獨於武英門進呈文字,上覽之,稱善再三。 (「稱善再三」,「善」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既,從容問曰:「楊士奇文學於今難得,而黃淮數不容之,何也?」對曰:「淮有政事才,士奇文學勝,且簡靜無勢利心。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 (「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及」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故淮有憾。」上曰:「朕知汝亦不容於淮,惟朕不為所惑。」廣叩首退,與臣言:「上恩如此,當子孫世世不敢忘。」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 (「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是」原作「古」,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永樂六年六月,禮部尚書鄭賜卒。先是,禮部職務繁夥,賜為侍郎,趙翀素常憂鬱,且有疾,奏對屢失措,上厭之。是日早,遽以訃聞,召翰林諸臣問曰:「未嘗聞賜病,豈其自盡乎?」眾未對。臣進曰:「臣觀賜有病數日,但惶懼不敢退即便安求醫藥。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 (「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右順門」原作「左順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賜體力不支仆地,旁人怪其鼻口之氣有噓無吸,臣遽令其屬官扶出午門外。……」上不俟臣語竟,即諭翰林諸臣曰:「賜本君子,顧才不足耳。其撰祭文,遣官祭之。」又命工部董其棺。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 (「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其晚臣」三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集文集本補。) 上召臣還,諭曰:「早來微汝言,幾誤疑賜。自今有事,但直言勿隱。」
永樂六年冬,巡狩北京。詔書命臣士奇視草。上覽之再三,喜曰:「簡當,更勿改易,其擇日書之頒下。」又曰:「試與諸尚書觀之。」諸尚書皆稱善,獨兵部尚書劉雋私與士奇曰:「請以『有』字易『自』字,如何?」士奇曰:「善」。即以告於眾,眾曰 (「即以告於眾眾曰」,「眾」字原脫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義無相遠,不足易,且上既善之矣。」士奇獨以聞,請易之。黃淮於上前執不足易。臣曰:「於國家大體,當用雋言。」上顧士奇曰:「從汝,從汝。」明日,諭胡廣曰:「楊士奇能服善,難得。」
永樂九年三月,一日,翰林諸臣奏事右順門,退,特召臣士奇還。上問曰:「汝輔監國久,東宮所行果如何?」對曰:「孝敬。」上曰:「試言其事。」對曰:「於我宗廟甚虔,凡籩豆之類,皆親閱視。一日當時享,偶頭風作,醫言當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有言可遣人代者,殿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乎?』及期,遂親蒞祭。祭畢還,未至宮,遍體汗,不藥而愈。每尚膳進御用物詣行在,皆一一閱過,然後緘識遣行,不輒信任下人。自車駕北征,恒切懷憂,不遑寧居,日中昃始食。及敕使至,始釋然寬慰。」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 (「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此二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上曰:「聞輔臣中獨爾能持直道,不見忤否?」對曰:「臣性愚戇,殿下恒見容納。然殿下天資甚高,非眾人所能及。或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悔而速改之。且殿下最用心處在以愛人為本,將來宗廟社稷之寄允不負陛下付託。」上甚喜,命尚膳賜酒饌。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鴻臚寺奏習正旦賀儀。上召禮部翰林院官問曰:「正旦日食,百官賀禮可行乎?」尚書呂震對曰:「日食與朝賀之時先後不相妨。」侍郎儀智曰:「總然同日,免賀為當。」 (「總然同日免賀為當」,「總」原作「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上顧問翰林諸臣:「古有日食,行賀禮否?」黃淮、楊榮、金幼孜皆未有對。臣士奇對曰:「日食,天變之大者,前代元正日食,多不受朝。宋仁宗時,元旦日食,富弼請罷宴徹樂,宰相呂夷簡不從。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為中國羞。』後有自契丹回者,言虜是日罷宴,仁宗深悔。今免賀誠當。」上曰:「君子愛人以德,不以姑息。其免賀及宴,仍賜百官節鈔。」上於敬天致誠,必求當理,未嘗苟狥人言,大率類此。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一日,獨於武英門呈進敕藁畢,上從容問曰:「汝今兼東宮何官?」對曰:「左諭德。」上曰:「吾嘗察之,獨胡廣與汝所行不忝東宮官。胡廣今兼何職?」對曰:「左春坊大學士。」上曰:「好」。又曰:「吾聞諸留守官內,汝與黃淮遇事肯言,然聞東宮有從有不從。」對曰:「殿下推誠待下,遇臣等有言必自斟酌,如言當理,無不聽納。 (「無不聽納」,「聽」字原本空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如未當,亦不曲從。」上曰:「如此甚好。」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橚、楚王楨相繼來朝例。次日,謁孝陵。周王先至,適遇節,上命東宮、皇太孫及小皇孫陪謁。已出東華門,上遽召翰林臣,時楊榮、金幼孜及士奇皆至。上問曰:「二王、東宮、太孫及小皇孫謁陵,展敬之位如何?朕意雖略定,爾三人試言之。」楊、金未有對。上顧問臣,對曰:「周、楚二王屬尊,當列稍前,兩旁。東宮殿下列稍後,居中。皇太孫殿下亦居中,列於東宮殿下之後。諸皇孫與皇太孫同班而分列兩旁。」上曰:「爾所言有據乎?」對曰:「宋儒朱熹家禮大約如此。」上曰:「吾未嘗熟家禮,但據己見書其位次。」遂出片楮宸翰,所書位次正與臣所言合,然下有六字未書,授筆命臣足之。遂遣鴻臚丞周昇馳齎赴陵,俾率行之。少頃,昇復命,以宸翰進,上以授臣。蓋上天資甚高,所意見暗合古人多類此。
一日,東宮殿下傳上命,召吏部、翰林院官,令舉老成正大儒者侍皇太孫講讀。明日,東宮殿下特召尚書蹇義及臣士奇,問已得人否?義對曰:「臣兩人共舉禮部侍郎儀智,然眾鮮知之,議尚未決。」殿下曰:「往者吾舉李繼鼎,大誤,後悔無及。智甚端正,但覺老矣。」臣對曰:「雖頗老,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精神不衰。目前廷臣中老成正大未見其比。」是日午朝,上顧問東宮曰:「太孫處侍講讀已得人否?」對曰:「已舉禮部侍郎儀智,然議尚未決。」上喜曰:「此得人矣,雖老,識朝廷大體,能直言不阿。向之元正日食,呂震等皆欲行賀禮,惟此老與楊士奇言宜免賀,朕從之。儀智可用。」遂召禮部、翰林諸臣諭曰:「儀智甚好,朕知之,令侍太孫講讀。」蓋上於臣下,有片言之善,皆記憶不忘。
九月,擢教授,簡從善林長懋、教諭徐永達並為翰林編修,侍從皇太孫講讀。
按:祖宗最重學官一途,凡輔導東宮必選焉;纂修書籍、會試、校文必參用焉;凡經考薦與九年考優者,必授以翰林、春坊、六科清華之選焉,監察、部曹而下不論也。觀永樂中所遴選以輔導宣廟者,自儀智而下張瑛、戴綸輩無非發身學官,未常專用進士也。故楊文貞之薦儀智,謂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廷臣未見其比。」可見當時以起家學官為重也。故當時為學官者,皆振奮興起,自重自修,出為世用,彬彬多得人之譽,以勵世磨鈍有此具也。近則視學官日輕,以起家學官為不屑。近日被薦考稱者,雖部曹之授猶靳焉,而況其它?殆登天絕望,如此尚何望勵世之効乎?嗚呼,世變何可勝嘆!
永樂十四年,上在北京,頗聞高煦有異志,驛召隆平侯張信詢之。上猶未信,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 (「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皇太子」原作「皇太孫」,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對曰:「人言未可輒信,且父皇在上,當未敢有此心。」一日,翰林諸臣奏事退,上召士奇還,問曰:「汝與蹇義在此,漢府事皆當悉知。昨日詢義,固辭不知,不肯言。汝當為朕言之。」又曰:「如朕未有知,汝輩慮有離間之罪。朕既知矣,汝何慮?」對曰:「臣與義同事東宮殿下,外人固無敢與臣等言。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 (「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亦」原作「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又多出臆度,非見實跡,此固不敢輒對陛下。然漢王始受冊封國雲南,不肯行,復改過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將徙都北京,惟欲留南京。此天下之人疑其心,亦豈待事有實跡哉!惟陛下早善處置,使有定所用,全父子之恩,以貽永世之利。」上默然起,還宮。後數日,上得高煦私造兵器及皮舡教習水戰,及僭乘輿服物、挾私擊死無罪官民、縱護衛官軍京城內外劫掠悉有實跡,大怒,褫其冠帶,縶之西華門內。 (「縶之西華門內」,「內」原作「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東宮殿下叩頭懇為救解,乃免。上命翰林條示其罪,且曰:「若此所為,將來必不靜。朕今削兩護衛,處之山東樂安州。」蓋去北京甚邇,即其作禍,可朝發而夕擒也。
【萬明點校】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 范岫 傅昭 孔休源 江革 徐勉 许懋 殷钧·李延寿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宋濂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张廷玉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赵尔巽 卷七 哲宗·王夫之 第二回 投军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义拯主帅·蔡东藩 第七十回 段合肥重组内阁 冯河间会议南京·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九·王祎 卷十四·沈德符 西汉年纪目録·王益之 第三章 徽商经营的行业·佚名 王惟俭传·张廷玉 职名·佚名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吕思勉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傅斯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