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汉承秦之后,秦代则是紧接着战国的。战国时代,封建的势力,破坏未尽;而商业资本,又已抬头,在前编第十四章中,业已说过了。在汉时,还是继续着这个趋势。

《史记·平准书》上,说汉武帝时的富庶,是: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lǐn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绌耻辱焉。

富庶如此,宜乎人人自乐其生了。然而又说:“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果真家给人足,谁能兼并人?又谁愿受人的兼并?可见当时的富庶,只是财富总量有所增加,而其分配的不平均如故。所以汉代的人,提起当时的民生来,都是疾首蹙额。

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悬而待决,卒至酿成新莽时的变乱,已见前第四章。莽末乱后,地权或可暂时平均。因为有许多大地主,业已丧失其土地了。注287然而经济的组织不改,总是不转瞬便要回复故态的。所以仲长统的《昌言》上又说: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可见土地和资本,都为少数人所占有了。我们观此,才知道后汉末年的大乱,政治而外,别有其深刻的原因。

汉去封建之世近,加以经济上的不平等,所以奴婢之数极多,奴婢有官有私。官奴婢是犯罪没入的。私奴婢则因贫而卖买。当时两者之数皆甚多。卓王孙、程郑,都是以此起家的。所以《史记·货殖列传》说:“童手指千”,则比千乘之家。甚而政府亦因以为利。如晁错劝文帝募民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以拜爵。武帝募民入奴,得以终身复;为郎者增秩。又遣官治郡国算缗之狱,得民奴婢,以千万数。前后汉之间,天下大乱,人民穷困,奴婢之数,更因之而增多。光武帝一朝,用极严的命令去免除他。注288然而奴婢的原因不除去,究能收效几何,也是很可疑惑的。

因去封建之世近,所以宗法和阶级的思想,很为浓厚。大概汉代家庭中,父权很重。在伦理上,则很有以一“孝”字,包括一切的观念。汉儒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在诸经之传中,对于《孝经》和《论语》,注289特别看重,就是这个道理。在政治上,则对于地方官吏,还沿袭封建时代对于诸侯的观念。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曹操、张超的争执,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军阀的相争;而臧洪因袁绍不肯救张超,至于举兵相抗,终以身殉,当时的人,都同声称为义士。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惟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其人大抵重名而轻利,好为奇节高行。后汉时代的党锢,便是因此酿成的。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司马相如说:当时北边的武士,“闻烽举燧燔”,都“摄弓而驰,荷戈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这或许是激励巴蜀人,过当的话,然而当时的武士,奋不顾身的气概,确是有的。我们只要看前汉的李广,恂(xún)恂得士;终身无他嗜好,只以较射赴敌为乐;到垂老,还慷慨,愿身当单于。其孙李陵,更能“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说他有“国士之风”,真个不愧。他手下的士卒五千,能以步行绝漠,亦是从古所无之事。这都由于这些“荆楚勇士,奇材剑客”,素质佳良而然。可见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风气,所以后汉时,班超能以三十六人,立功绝域。一个英雄的显名,总借无数无名英雄的衬托。我们观于汉代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因武士的风气还在,所以游侠也特盛。游侠,大约是封建时代的“士”。封建制度破坏后,士之性质近乎文的则为儒,近乎武的则为侠。孔子设教,大约是就儒之社会,加以感化;墨子设教,则就侠的徒党,加以改良。所以古人以儒墨并称,亦以儒侠对举。注290墨者的教义,是舍身救世,以自苦为极的。这种教义,固然很好,然而决非大多数人所能行。所以距墨子稍远,而其风即衰息。《游侠列传》所谓侠者,则“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以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jīn)其能,羞伐其德”,仍回复其武士的气概。然而生活总是最紧要的问题。此等武士,在生产上,总是落伍的,既已连群结党,成为一种势力,自不免要借此以谋生活。于是就有司马迁所谓“盗跖之居民间者”。仁侠之风渐衰,政治上就不免要加以惩艾;人民对他,亦不免有恶感。而后起的侠者,就不免渐渐的软化了。注291

【注释】

注287 荀悦说井田之制,不宜于人众之时。土地布列在豪强,卒而革之,并有怨心,则生纷乱。若高祖初定天下,光武中兴之后,人众稀少,立之易矣。可见当时土地无主的很多。

注288 均见《后汉书·本纪》。

注289 汉时除五经之外,其余后世所称为经的,都称为传。非专门治经的人,都把《孝经》、《论语》教他。便专门治经的人,亦多从此两书而入。

注290 参看第二编第十二章。

注291 读《汉书·郑当时传》可见。

猜你喜欢
  卷八 西凉录·崔鸿
  ●卷三十八·徐梦莘
  卷五·连横
  卷之三百二·佚名
  皇王大纪卷五十四·胡宏
  卷十八·司马贞
  附载·郭畀
  元岩传·李延寿
  王元感传·刘昫
  永顺土司传·张廷玉
  晋纪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辛酉、 301)·司马光
  卷五十五·赵汝愚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吴楚材
  冯庆桂·周诒春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七百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壬午功臣爵赏录·都穆

    ●壬午功臣爵赏录公爵加禄受赏者一人都督佥事封公受赏者二人驸马都尉封侯受赏者一人右都督封侯受赏者一人都督佥事封侯受赏者十一人都指挥使封侯受赏者一人都督同知封伯受赏者一人:都督佥事封伯受赏者五人太子少保兼兵

  • 卷二十九·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晋悼公复伯成公三年夏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防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防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

  • 钦定元史语解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语解卷六地理格【尔】济农 【格尔房屋也济农名号之称卷六十三作哥疾寜】克布【尔 地潮湿之谓卷六十三作可不里】巴达【克】山 【今新疆地名卷六十三作巴达哈伤】图【斯 迎面也卷六十三作途思

  • 钦定金史语解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二【按金以满洲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满洲语其中地名姓氏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改字面订之】部族博绰 【色也卷一作伯咄部名】恩彻亨 【力量也卷一作安车骨部名】佛

  • 十国春秋卷七十·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四列传刘言 王逵 周行逢【子保权】刘言庐陵人也初事吉州刺史彭玕从玕奔楚事文昭王为辰州刺史会恭孝王与弟争国以土木功虐用静江兵士静江指挥使王逵等因众怨囘武陵黜留后王子光赞已又逐节度使王孙光惠

  • 胶东王李道彦传·欧阳修

    胶东郡王李道彦,幼时孝顺恭谨。起初,神通逃避隋官搜捕,在户县山谷中生病,数十日后食物罄尽,道彦换上破旧衣服乞食于民间,或是采摘野果进奉其父。神通未食时,不敢先尝;其父分以食物,他常以已饱推辞,而加以收藏以防困乏。高祖初年

  • 春秋说卷十五·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宣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人君莫大乎体元而居正位得其正之难也位得其正上无愧于天中无愧于祖宗下无愧于民而后可以行即位之礼盖天命不可以智力求天位不可以权术干而受之必以道茍一毫有愧于中则无以入宗

  • 我的生活实情·梁漱溟

    我自己行动多悔,差不多几十年来总是这样子。所谓心安理得者,在我心中很不容易继续,即很不容易比较没有问题,不后悔。这有两层原因:自己从小时起,要强,不同流俗的意气盛,这种意气支配了自己,就容易有悔有悟。反过来说,如一个平常

  • 佛说目连所问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于夜后分。从自住处往诣佛所。到已投地顶礼佛足于一面坐。彼时尊者大目犍连。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

  • 识小编·董丰垣

    二卷。清董丰垣 (生卒年不详)撰。《识小编》是一部杂考之作,共二十四篇,以仪礼为主要撰述内容。全书分三部分,其一祭社,即祭地,多不信周礼,祭地于泽中方丘之文,董丰垣因袭其说。其二授地,论有功而授地,考礼运曰,天子

  • 唐国史补·李肇

    唐李肇撰。原称《国史补》。三卷。肇为中唐时人,曾官翰林学士,宪中元和时任中书舍人,穆宗长庆时任尚书左司郎中。著有《翰林志》。是编成书于长庆间(821—824),记事起自开元终至长庆,共百余年事。为补史志之阙,故名。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

    中国南宋高宗等四朝史。李心传(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分甲、乙两集,分别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和嘉定九年(1216)。有《函海》本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稽孙星华据殿本翻刻,并参照

  • 孙威敏征南录·滕元发

    亦名《征南录》。孙沔镇压侬智高起义记。一卷。北宋滕甫(字元发,一字达道,浙江东阳人)撰。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起义军据邕州,宋朝派狄青、孙沔、余靖率宋军前往镇压。次年,事平。狄青率宋军归朝,孙沔继续追捕义军余部。时

  •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俞皋

    十二卷。俞皋(生卒不详)撰。俞皋字心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元代经学家。俞皋同乡赵良金为宋宗室,进士及弟后为广德军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授乡罢。俞皋即从师于赵氏。此书一守良金之说,于经文之下,备列三传及《胡传》之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李琪

    三卷。李琪(生卒不详)撰。李琪字孟(梦)开,亦字开伯,号竹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此书以诸国为纲,而以其国之事见于《春秋》者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第一卷为五朝及霸国,附以鲁

  • 象田即念禅师语录·佚名

    明净现说,净痴等编。四卷。卷一收小参、示众、秉拂、示做工夫要语;卷二收颂古、问答、机缘、杂著;卷三收,室中漫言;卷四收,山居诗、关居诗、十僧诗、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