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岩传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父元祯,魏时任敷州刺史。

  元岩喜爱读书,不拘守文章字句,刚硬耿直,有气量,以名节高雅不俗自许。少年时和渤海高赹、太原王韶成为朋友,相互友好。出仕周朝,任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到他而加以器重,任命为中外记室。多次升迁至内史中大夫,封爵昌国县伯。

  周宣帝继位,政治昏愦暴虐,京兆郡丞乐运抬着棺材到朝堂之上,陈说宣帝的八种过失,言辞非常激动切恳至。周宣帝大怒,准备将乐运杀掉,朝中大臣没有人救助。元岩对人说“:臧洪若和乐运同日,尚且可以一同去死,何况比干呢?如果乐运不能免死,我就将和他一起死。”到朝堂求见,对宣帝说:“乐运知道上书奏闻难免一死,因此就不顾自己的性命,想借此博取后世的名声。陛下如果杀掉他,就成就了他的名声,落在了他圈套里。不如使他劳累而将他发遣出去,以扩大圣明帝王的气度。”乐运因此而得幸免。后来,宣帝将要诛杀乌丸轨,元岩不肯签署诏书。御正颜之仪直言切谏,宣帝不采纳,元岩上殿继续劝谏,摘去头巾,磕着头,三拜三进。宣帝说“:你想和乌丸轨为同党吗?”元岩说“:臣不是乌丸轨的同党,正是恐怕滥杀无辜,失去天下人之心。”宣帝大怒,令宦官抽打元岩的脸,就将元岩废置于家。

  隋文帝为丞相,加授元岩开府、户部中大夫。隋文帝禅位,任元岩为兵部尚书,晋封爵位为平昌郡公。元岩生性威严持重,明白通达世务,每有奏议,神色端庄,当廷面争,没有什么可回避的,皇上和公卿大臣都敬重而畏惧他。

  当时,隋文帝以周朝诸侯势力微弱以至于灭亡为鉴戒,因此分封诸子为王,权力和王室相等。文帝认为这样做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坚固。派遣晋王杨广镇守并州,蜀王杨秀镇守益州。二王子年龄都幼小,选择忠贞善良有崇高声望的人作为僚属辅助。当时,元岩和王韶都因耿直有骨气而知名,时议称赞二人的才能和高赹相等,因此任命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任命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文帝对元岩说:“公有宰相的大才能,如今委屈你辅助我的儿子,也就像曹参做齐国丞相一样的意思吧!”元岩到官任后,法令严明整肃,官员百姓都称赞他。蜀王喜爱奢侈,曾经想用山獠做宦官,又曾想活剥死囚犯人,取死囚之胆做药。元岩皆不听从教令,推门进去直言劝谏,蜀王拜谢而止。蜀王畏惧元岩为人耿直,常常遵循法度。蜀中的诉讼案件,元岩裁断的,没有人不心悦诚服的。有一被判定有罪的人对人说“:平昌公给定的罪,我有什么怨言呢?”文帝非常喜爱元岩,赏赐很是优厚。

  元岩死在官任上。文帝悲悼痛惜很久。益州的父老乡亲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至今依然思念他。元岩死后,蜀王所作所为没有法度,制造浑天仪,又和妃子一起外出打猎,用弹子射人,捕获许多山獠充当宦官,僚属辅佐没有人能够劝谏阻止。等到蜀王秀获罪,文帝说:“元岩如果还活着,我的儿子岂能会这样!”

  儿子元弘继承爵位。历任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等职。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五 南燕录三·崔鸿
  1939──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郭廷以
  书湖州庄氏史狱 全文·翁广平
  卷五十八·朱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七·佚名
  首卷三·佚名
  一四○四 湖北巡抚福宁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一部折·佚名
  金佗稡编卷十四·岳珂
  第三次问答节略·佚名
  范仲淹传·脱脱
  罪惟录选辑三·查继佐
  卷二百八·雍正
  卷八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十六章 语文·吕思勉

    语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个大进步。(一)有语言,然后人类能有明晰的概念。(二)有语言,然后这一个人的意思,能够传达给那一个人。而(甲)不须人人自学。(乙)且可将个人的行为,化作团体的行为。单有语言,还嫌其空间太狭,时间太短,于是

  • 序·缪荃孙

    苏省邦交,其在春秋,实始吴晋。会柤之后,遂遍中夏,勾践承之。周王致伯,无疆之败,地属于楚,不专苏境,自可不录。吴濞既王,亦通诸粤。七国之变,削弱宗藩,南边诸郡,不隶王国,邦交遂绝。汉鼎三分,孙吴为国,蜀汉而外,颇通外徼。西晋灭之,邦交

  • 卷九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六 【起甲午宋理宗端平元年止己未宋理宗开庆元年】凡二十六年 表例说 见第九十四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六>

  • 卷五十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三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春秋灾异【凡因他事别见者不复更载】隐公元年八月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几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 萧栋传·李延寿

    萧栋字元吉。简文帝被废黜之后,侯景拥戴他当皇帝。当时,萧栋正在和妻子张氏在地里锄葵菜,而皇帝乘坐的马车(法驾)突然来到,萧栋大惊,不知为什么,便哭泣着上了车。当他即位时,登上武德殿,突然有一股旋风从地上涌起,吹翻了皇帝使

  • 琉兰修好条约·佚名

    荷兰国王与琉球国总理大臣,欲坚定两国永远和好,是以荷兰国王特派钦差全权巴里、官火船主用克而伊而翁加白良,与琉球国全权总理大臣尚凤仪、布政大夫翁德祐、各将所奉之上喩,议定各条,陈列于左:一 嗣后琉球国总理大臣、布政

  • 卷一百二十三·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十三宋 宋敏求 编政事购募募擒王世充爵赏诏购杀武元衡贼勅平乱上平窦建德赦平王世充後赦平辅公佑赦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伏诛大赦平内难赦收复西

  • 四十四年·佚名

    (戊戌)四十四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戌,忠淸監司尹憲柱狀陳沿海邑被災狀,仍請前春所貸安興米及江都米,竝捧留本邑,各樣身布停捧,軍兵大都案,待秋擧行,備局覆奏,許之。○平安監司金楺狀請義州潛商逃躱罪人金得達,梟首

  • 六年·佚名

    (庚子)六年清道光二十年春正月1月3日○甲午,給報恩郡燒戶,恤典。1月8日○己亥,削正言李晦榮職,尋因大臣言竄配。以疏論前吏判,而語多挾雜也。又削任百能職。1月10日○辛丑,給咸興等邑渰死人及定平府燒戶,恤典。1月15日○丙午,月

  • 风俗第四十六·佚名

    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风自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楚越之风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顾,郑卫之风

  • 第五章 25·辜鸿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辜讲有一次当孔子的两个学生,孔子最喜欢的颜

  • 卷之三十五·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五礼朋友之礼《孟子》:舜尚见帝,帝馆甥於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为天子而友匹夫也。录曰:天地之气,起于子,交会于午;帝王之运,出乎震,相见乎离。而尧之兴也,以火德得天地之中数;舜之兴也,以土德得天地之中气。是

  • 卷二·佚名

    复次妙吉祥。譬如炎夏向残雨际初月时景方来。以诸众生宿业报故。此大地中一切种禾稼药草树林而悉成长。时虚空中大风吹击大水流注。是时大地而悉滋养。阎浮提中一切众。见是相已咸生欢喜。其心適悦想此世间有大雲起。

  • 幻化品第二十六·佚名

    若发志心而随喜,最上菩提不退行。三千须弥重无量,随喜善法重过彼。众生为求解脱法,一切随喜作福蕴。作佛功德法回施,当为世间尽诸苦。菩萨不著诸法空,了知无相无罣碍。内心亦不求觉智,是行最上波罗蜜。如虚空界无障碍,无所得

  • 灵峰达变禅师语录叙·佚名

    嘉兴大藏经 达变权禅师语录灵峰达变禅师语录叙大道虽曰现成然非苦心精研者莫克证入至理繇来平坦然非铁骨负荷者未易传持是以少室安心必待立雪断臂之子而黄梅大众惟腰石负舂者入室禀受为六传冢嫡后世以轻慢心妄窥籓

  • 玉坡奏议·张原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

  • 五无反复经·佚名

    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