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东周时代,政治的重心,既然不在天子而在列国,则欲知其时的政治,非兼知其时列国的情形不可。而欲知列国的情形,又非先知古代的封建制度不可。

封建制度,当分两层说: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当此之时,即有强大的部落,亦不过能征服他部落,使之服从于我,来朝或进贡而已。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前期。后来强大之国,更强大了;交通亦渐方便,征服他国后,可以废其酋长,而改封我的子弟、亲戚、功臣、故旧。则所谓共主的权力更强;而各国之间,关系亦日密。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后期。从前期到后期,亦是政治的一个进化。“众建亲戚,以为屏藩”的制度,莫盛于周代。要明白周代的封建制度,又不可不先明白其宗法。

社会的组织,本是起于女系的。所以在文字上,“女”“生”两字,合成一个“姓”字。后来女权渐次坠落,男权日益伸张。权力财产,都以男子为主体,有表明其系统的必要。注78于是乎姓之外又有所谓氏。所以姓是起于女系,氏是起于男系的。注79再后来,婚姻的关系,亦论男系而不论女系,于是姓亦改而从男。一族的始祖的姓,即为其子孙的姓,百世而不改。如后稷姓姬,凡后稷的子孙都姓姬之类。是之谓正姓。氏则可随时改变。如鲁桓公系鲁国之君,即以鲁为氏,而其三个儿子,则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类。是之谓庶姓。注80正姓所以表示系统,庶姓则表示这系统内的分支。宗法与封建,是相辅而行的。凡受封的人,除其嫡长子世袭其位外,其次子以下,都别为大宗,大宗的嫡长子,为大宗宗子。其次子以下,则别为小宗。小宗宗子,直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小宗宗人,则直接受小宗宗子的统辖,间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凡受统辖的人,同时亦得蒙其收恤。小宗宗人,受小宗宗子的统辖和收恤,都以五世为限。大宗宗子则不然。凡同出一祖之后,无不当受其统辖,可蒙其收恤。所以有一大宗宗子,即同出一祖的人,都能团结而不涣散。故其组织极为坚强而悠久。注81此制为什么必与封建并行呢?因为必如此,然后大宗宗子,都是有土之君,才有力量以收恤其族人;而一族中人,都与宗子共生息于此封土之上,自必同心翼卫其宗子。而各受封之人之间,亦借此以保存其联络。因为受封的人,在其所封之地固为大宗,若回到其本国,则仍为小宗。如季氏,在其封地为大宗,对于鲁国的君,则为小宗;周公在鲁为大宗,对周朝则为小宗是。所以《诗经》说:“君之宗之。”而公山不狃(niǔ)称鲁国为宗国。注82这可见君臣之间,仍有宗族的关系。

不论宗或族的组织,注83都由古代亲亲之情,限于血统相同,或血统上有关系的人之故。而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武王克商,封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注84还有齐、楚等国,或是亲戚,或是功臣故旧。当初原是一族的人,分据各方,以对抗异族,以压制被征服之人。然而数传之后,各国之君,相互之间的关系,已渐疏远;更数传,即同于路人了。而各国的权利,又不能无冲突。于是争斗遂起于国与国之间。这还是说始封之君,彼此本有关系的,若其并无关系,则其争斗的剧烈,自更无待于言了。所以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而息。但是封建制度之废,亦必要待到一定的机运的。

区别诸侯尊卑的是爵,而封地之大小,即因爵而异。《白虎通义》说:周爵五等,殷爵三等,注85而地则同为三等。地的大小,今文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注86古文说: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注87大约今文家所说,是西周以前的旧制。古文家所说,则东周以后,列国都扩大了,立说者乃斟酌其时势以立言。但无论立说定制如何,实行之时,总未必能如此整齐划一;即使能够,后来的开拓和削弱,也是不能一定的。所以列国的大小强弱,就不一致了。就大概言之,则沿边之国强,而内地之国弱;沿边之国大,而内地之国小。大约由沿边诸国,与戎狄为邻,有竞争磨砺;而又地多荒僻,易于占领开拓之故。

列国的互相并兼,非一朝一夕之故。向来说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这固然是“设法”或“约计”之辞,未必是实数。注88然而国之由多而少,则是不诬的。以一强遇众弱,可以恣意并吞。若两强相遇,或以一强遇次强,则并吞非旦夕间事,于是互争雄长,而有所谓霸主。小国都被并吞,或仅保存其名号,而实际则等于属地。次国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的情形,便是如此。到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遂渐趋于统一了。

【注释】

注78 今录拙撰《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数语如下,以资参考:“生计渐裕,则私产渐多。人之情,莫不私其子。父有财产,恒思传之于其子。于是欲知财产之谁属,必先知其父为何人。又古代职业,恒父子相继,而其贵贱即因之。酋长之子,所以继为酋长者,以其为酋长之子也。奴隶之子,所以仍为奴隶者,以其为奴隶之子也。然则欲知其人之贵贱,亦必知其父为何人矣。于是表明父为何人之名兴,而氏立矣。故姓之兴,所以表血统;氏之兴,则所以表权力财产等系统者也。”

注79 见《通志·氏族略》。

注80 《礼记·大传》注疏。

注81 同上。

注82 《左氏》哀公八年。

注83 族有两种:一是兼论女系的,是汉代今文家所说的九族。父族四:(一)父之姓。(二)父女昆弟适人者及其子。(三)身女昆弟适人者及其子。(四)身女子适人者及其子。母族三:(一)母之父母。(二)母之昆弟。(三)母之女昆弟。妻族二:(一)妻之父。(二)妻之母。古文家以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则专论男系了。见《诗经·王风·葛藟(lěi)》正义引《五经异义》。大约今文家之说,乃较早时代之事;古文家所说,则为时较晚。

注84 《左氏》昭公二十八年。《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说与此合。

注85 合子男从伯。

注86 《礼记·王制》,《孟子·万章下》。

注87 《周官·职方氏》。

注88 “设法”,见《周官·礼记》郑注,谓假设平正之例。禹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见《左氏》。又《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郑康成说:禹之时,中国方万里。末年只剩了三千里。殷汤即因之,分为九州,建千七百七十三国。案方万里有万国,则方三千里,当然是三千国了。千七百七十三,举成数便是千八百,这是这几句话的根源,其实是附会无据的。因其见于柳宗元的《封建论》,而这篇文章,为大家所熟诵,所以引用他的人很多。百四十国,是根据《春秋》及《左氏》,统计所得之数。

猜你喜欢
  ●卷三·赵鼎
  曾静供词二条 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雍正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准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蔡东藩
  平夏录·邓士龙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官场真是戏场(第一出送盒子第二出打皂王)·李定夷
  卷八十七中下·郝经
  一二二○ 两淮盐政征瑞奏奉到陆费墀赔办文澜阁等书谕旨遵办缘由折·佚名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来保
  卷第六十六·佚名
  卷五十·宋敏求
  刑法六·徐松
  政学录卷五·郑端
  卷109·陈邦瞻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毒饵·李渔

    (净僧帽、艳服,作油腔上)空门寄迹十余年,不靠弥陀不靠天;单靠一双识货眼,贱收骨董卖湖边。自家乃是西湖边上一个卖骨董的和尚,法名叫做是空。原是京师里面一个有名的光棍,只因做桩脱空的事,犯了大罪,逃走出京。恐怕人识认出来,只

  • ●白雪遗音卷二·华广生

    ○马头调△诗经注关关雎鸠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开,好一个,窈窕淑女人人爱,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无其奈,怎能彀钟鼓乐之把花堂拜。△四书注有朋自远方来到,久闻仁兄,善与人交,我与你,手拉手儿

  • 第一出·徐渭

    (旦扮木兰女上)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娶过俺母亲贾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岁。虽有一个妹子木难,和小兄弟咬儿,可都不曾成人

  • 帝纪第六 孝昭高演·李百药

    孝昭皇帝演,字延安,神武皇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也。幼而英特,早有大成之量,武明皇太后早所爱重。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公。及文襄执政,遣中书侍郎李同轨就霸府为诸弟师。帝所览文籍,源其指归而不好辞彩。每叹云:“虽盟津之师

  • 世家第五·浦起龙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荩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

  • 卷第七·徐鼒

    秋七月丙戌朔,明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崇祯帝后祔祭。明吏科给事中章正宸疏陈时事。正宸字羽侯,号格庵,会稽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进士,选庶吉士。温体仁招之,不往;改礼科给事中。遇事敢言,忤座主首辅周延儒,编管均州(事详「纪

  • 卷二百七十三·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甲戌朔享 太庙 皇太子行礼○丁丑○夜有星如盏大青白光烛地起自天棓西南行至天市西垣外尾迹后散○庚辰○车驾次清水源道旁有石崖高数十丈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纪竹曰使后世知朕亲征过此也○癸

  •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四三 临时的组织·邹韬奋

    我们所住的高等法院看守分所里的这个病室,因为是新造的,所以比较地清洁。墙上的白粉,和墙上下半截的黑漆,都是簇簇新的;尤其侥幸的是没有向来和监狱结着不解缘的臭虫。房前有个较大的天井,可以让我们在这里走动走动,也是一件

  • 卷四十八·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四十八宋 魏了翁 撰少牢馈食礼二卒脀以后为隂厌之事卒脀至户内西面注将纳祭也 释曰自此尽主人又再拜稽首论先设置为隂厌之事也此惟一人与主妇同服士妻与助祭同服主妇被锡衣侈袂荐自东房韭菹

  • 管子轻重五·马非百

    海王元材案:“海王”当作“山海王”。山海二字,乃汉人言财政经济者通用术语。《盐铁论》中即有十七见之多。本篇中屡以“山、海”并称。又前半言盐,后半言铁。盐者海所出,铁者山所出。正与

  • 大学之教也(1)·戴圣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不学操缦(3),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学

  • 卷一百一十三(北梁沙门释道龚译)·佚名

    △宝梁聚会第四十四沙门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万六千人。皆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是一生补处。悉从十方诸佛世界而来集会。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所言

  • 不真空论第二·僧肇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已为人道竟次第三恶道礼佛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一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归依已来讫此章后。每言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闇相形唯善与恶。善者则谓人天之胜途。恶者则谓三途之异辙。修仁义则归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 (别录之七)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别录中支流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三部八百十二卷支流经者。谓大部之中抄出别行。大般若第二会之类是也。夫法门浩广罕究津涯。典籍纷纶靡穷边际。故有

  • 东观集·魏野

    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序品第一。佛在宝峰大山宫殿,观自在菩萨说心真言,及头顶眼等,共十五真言。成就事品第二。成就如意宝品第三。疗一切病品第四。一切有情敬念品第五。义利成就品第六。成就轨仪品第七。普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