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109

帝昺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

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仰首言曰:“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忠于宋氏,以至于此,愿早求死。”孛罗曰:“汝谓有兴有废,且问盘古帝王至今日,几帝几王。一一为我言之。”天祥曰:“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吾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神童科,何暇泛论。”孛罗曰:“汝不肯说兴废事,且道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天祥曰:“奉国与人,是卖国之臣也。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已而有贼臣献国,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老母在广故耳。”孛罗曰:“弃德祐嗣君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曰:“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孛罗语塞,忽曰:“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曰:“景炎乃度宗长子,德祐亲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陈丞相以太皇命奉二王出宫,不可谓无所受命。”孛罗等皆无辞,但以无受命为解。天祥曰:“天与之,人归之,虽无传授之命,推戴拥立,亦何不可?”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曰:“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曰:“既知其不可,何必为?”天祥曰:“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杀宋丞相文天祥。先是,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时,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帝即遣积翁谕旨,欲用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乃不果释。至是,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众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中山薛保住上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朝廷疑之,遂撤蓑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于上都。疑丞相为天祥,乃诏天祥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当以汝为相矣。”天祥曰:“天祥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帝犹未忍,遽麾之退。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于都城之柴市。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

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泪悲恸。有得其一履者,亦宝藏之。寻有义士张毅甫者,负其骨归葬吉州,适家人自广东奉其母曾夫人之柩,同日至城下,以为忠孝所感云。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祐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许有壬曰:宋养士三百年,得人之盛,轶汉、唐而过之。及天命已去,文天祥万变不渝,一旦就义,光明俊伟,俯视一世,顾肤敏祼将之士,不知为何物也。宋之亡,守节不屈者有之,未有有为若天祥者,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二十五年夏四月,征故宋江西招谕使谢枋得。初,枋得遁入建阳,时程巨夫至江南访求人才,荐宋遗士三十人,枋得亦在列。枋得方居母丧,遗书巨夫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枋得所以不死者,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罪大恶极,天不剿厥命,而夺其所恃以为命,枋得自今无意人间事矣。当执事荐士时,岂知枋得有母之丧,衰绖之服,不可入公门。稽之古礼,子有父母之丧,君命三年不过其门,所以教天下之孝也。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为人臣不尽孝于家而能忠于国者,未之有也。枋得亲丧未克葬,持服未三年,若违礼背法,从郡县之令,顺执事之意,其为不孝莫大焉。语曰:人岂不自知。枋得自知不才久矣。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李左车犹能言之,况稍知《诗》、《书》,颇识义理者乎。淳祐甲辰,丞相史嵩之父没,天子诏起复,嵩之虽不来,太学生叩阍而攻之,其词曰:天子当为国家扶纲常,为天地立人极。夺情非令典,起复非美名。朝臣惟徐元杰上疏主正论,力劝君父宜令嵩之终三年丧,人心天理,不可泯灭。咸淳甲戌而后,不复有礼法矣,贾似道起复为平章,徐直方起复为尚书,陈宜中起复为宰相,刘黼起复为执政。三纲、四维,一朝断绝,此生灵所以为肉为血,宋之所以为肉为血也,岂非后车之明鉴乎。忠臣论事,必识大体,君子取人,先观大节。执事不可称匪其人,而孤大元求才之意,枋得不可进不以礼,而误执事知人之明。”既而留梦炎亦荐之,枋得复遗书梦炎曰:“江南无人才,未有如今日之可耻。春秋以下人物本不足道,今欲求一人如吕饴甥、程婴、杵臼厮养卒,不可得也。纣之亡也,以八百国之精兵而不敢抗夷、齐之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监、淮夷不叛,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夫女真之待二帝亦惨矣,王伦一押邪无赖,市井小人,谓梓宫可还,太后可归,终则二事皆符其言。今一王伦且无之,则江南无人才可见也。今吾年六十馀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他志哉?”终不行。

二十六年夏四月,福建参知政事魏天祐执宋谢枋得至燕,不屈,死之。初,天祐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焦竑
  ●卷一百九十八·徐梦莘
  卷二十一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王夫之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三·乾隆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上·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续录卷五·昭梿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佚名
  卷之六十·祁韵士
  熊希龄·陶菊隐
  李腾芳传·张廷玉
  南宫奏稿序·夏言
  卷一百一·宋敏求
  卷十·长孙无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 岳侯涅背·冯梦龙

    【南吕引金莲子】[生冠带上]泼无云雾,密匝的围断英雄生路。国难显忠臣,免不得后文先武。自信素晓韬钤,直前无惧。苍天佑,佑我尽扫胡尘,把金瓯重补。【鹧鸪天】血性无惭力自胜,咸池洗日岂难凭。上方利剑应须带,下泽车闲未可乘

  • 卷一百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宗风 三祖监智禅师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莫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

  • 提要·沈周

    臣等谨案石田诗选十巻明沈周撰周有石田杂记已着録此集不标体制不谱年月但分天文时令等三十一类葢仿宋人分类杜诗之例据慈溪张鈇跋葢其友光禄寺署丞华汝徳所编也顾元庆夷白斋诗话载都穆学诗于周尝作节妇诗有青灯泪眼枯

  •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魏收

    薛辩,字允白。其先自蜀徙于河东之汾阴,因家焉。祖陶,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父强,复代领部落,而祖、落子孙微劣,强遂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武、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强卒,辩复袭

  • ●卷二十八·陶宗仪

      ◎非程文各行省乡试,则有人取发解进士姓名一如登科记,锓梓印行,以图少利。至正四年甲申,江浙揭晓后,乃有四六长篇,题曰《非程文》,语与抄白省榜同时版行,不知何人所造,而路府州县盛传之。语曰:“设科取士,深感圣世之恩,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四·乾隆

      宋  髙宗皇帝  【己酉】建炎三年【金关防七年】春正月河北制置使王彦致仕彦以所部兵马付东京留守司而亲率兵趋行在见黄潜善汪伯彦力陈两河忠义延颈以望王师愿因人心大举北伐言辞愤激二人大怒遂请降防免对差充

  • 第四十三回 曹咎违令败汜水 项王挑战却楼烦·黄士衡

    话说汉王探知项王离了成皋,往攻彭越,心中甚喜,即遣将领兵前至城下索战。大司马曹咎依着项王命令,坚守不出。汉兵等侯终日,不得一战,回报汉王。汉王吩咐:“明日再往,如此如此。”次日,汉兵到得成皋城下,一齐向城中叫骂,骂到口渴,便

  •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七卷百济本纪五零零零零百济本纪第五。[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二七卷百济本纪

  • 夏本纪第二·司马迁

    解惠全张德萍译注【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

  •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范晔

    南匈奴酷落尸逐千单于名叫比,是呼韩邪单于的孙子,乌珠留若千单于的儿子。自呼韩邪以后,他的儿子们按照次序担任单于,到比的最小的叔父孝单于舆时,任命比担任石奠鞑Et逐王,统领南部边境和乌桓。建武初年,彭宠在渔陽反叛,单于同

  • 段秀实传·欧阳修

    段秀实字成公,本是姑臧人,他的曾祖父师浚,出任陇州刺史,留在那里没有回家乡,于是变为..阳籍人。秀实六岁时,母亲病重,他急得七天不吃不喝,母亲病情好转才肯吃饭,当时人们称他为“孝童”。到长大了,深沉忠厚,能决断,慷慨激昂有救天

  • 卷一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王礼考【十六】大狩【臣】等谨按承平之时不忘武事天下所以久安长治也我皇上智勇天锡临御五十余年以来秋猕大典岁岁举行诚以顺时布令协天道之严威柔远绥来绍祖功之骏肃是以平西域奠

  •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四十八人物志一百二十八列女传八八旗满洲列女传六镶黄旗包衣马甲官住之妻梁氏镶黄旗包衣护军参领达春之妻王氏镶黄旗满洲仓上头目五十七之妻洪氏

  • 春秋大全卷二十六·胡广

    明 胡广等 撰襄公中【戊灵王戌九年】十年【晋悼十齐灵十九衞献十四蔡景二十九郑简三曹成十五陈哀六杞孝四宋平十三秦景十四楚共二十八吴夀梦二十三】春公防晋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防吴

  • 卷三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九少仪少小也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故名少仪朱子曰此篇言少者事长之节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於将命者不得阶主适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曰闻名此言相见致辞之法也闻者

  • 自序·崔子方

    春秋经解自序始余读左氏爱其文辞知有左氏而不知有春秋也其后益读公羊谷梁爱其论説又知有二书而不知有春秋也左氏之事证于前二家之例明于后以为当世之事与圣人之意举在乎是矣然考其事则于情有不合稽其意则于理有不通意

  • 周书·洛诰·佚名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

  •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曩谟婆(上)誐嚩帝(归命世尊)怛[口*賴](二合)路枳也(三世亦三界)钵啰(二合)底尾始瑟吒(二合)野(最殊胜)没驮(引)也(大觉者)婆誐嚩帝(同前)怛你也他(引。所谓。亦即说)唵(亦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