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供词二条 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
曾静供: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又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古之帝王治天下,其大本大根,必在于孝。诚以孝为百行之源,万化所从出之地,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后望得叶茂,源深而后可得流长,必亲亲无亏,而后德足以仁民,仁民量满,而后功足以覆物。是德教加于百姓,乐利普遍环区者,皆由一孝所致,即《论语》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也。然理虽一定而不易,其实躬行实践者少。至于三年之丧,虽曰“自天子达于庶人,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然新主当万机综理之下,苟非仁孝诚敬之至,实有难行。此不唯三代以下罕见,即三代以上之圣君哲后,从头算来,亦未闻历历有几。古称大孝,首推虞帝,然当上世浑噩,风气未开,礼制未备,三年之丧,未经记载,其详不可得知。继算武王为达孝,礼制略述于《中庸》。其中丧葬之制,春秋祖庙之修,继志述事之绩,与夫追王之礼,享帝之仪,可谓千古郁郁之盛。然在当时,武王亦不能独成其美备,大事多资周公之力,定于周公之手。其余只有高宗,书载谅阴三年,所以卒推商朝中兴贤圣之首君。然在当时,孔门高弟亦疑其势有难行,后儒注疏亦多疑谅阴之制为心丧,未必能实居庐被素也。后世以日易月,虽自汉文帝,然战国时,滕文公欲行三年之丧,访于孟子,父兄百官,皆不欲,谓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则是短丧之制,自春秋战国时,已视为泛常矣,岂独自汉始乎!即在诸侯素称秉礼之国,亦不能行,况无子乎!自是以来,历代帝王固无有能行者,即向有一二好礼之君,仁孝之主,则有欲行而势不能行者,有勉强行之者,而不终者;有徒循其名,而不能尽其实者,求其实能尽礼尽制,出于至情,发于本心,表里无间,始终如一日者,则绝无焉。
【译文】曾静供:经文上讲:“先王有至上的道德礼义,以顺应治理天下。”又说:“谨慎地处理先人的临终之事,百姓的归顺之心就会淳厚。”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其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孝。确实应该把孝作为人的根本。所以说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后才可希望枝叶的繁茂,水的源头深广而后才可以使流水悠长。必亲亲无亏,而后才算德足,才能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的器识满盈,然后功足才能包容事物。凡是百姓得到教化,天下得到治理者,都是由孝所致,也就是《论语》讲的“孝悌,是仁义的根本”。一点不错。然而道理虽是这样,真正身体力行的也真是太少。至于三年之丧的制度,虽说从天子到百姓,在这个事情上不分贵贱,然而新的皇上正当日理万机的时候,如果不是特别的仁孝,十分的诚敬,实难实行。这不单是三代以来罕见,即使三代以上的圣君哲后,甚至从开天辟地以来,也没有听说有几个。
古代称孝顺的,第一就算是虞帝,可是那时间没有文字记载,其详情人们不知,无可考证。周朝的武王可以说达到了至孝的程度,但《中庸》记述的也不多。不过其中丧葬之制,春秋祖庙的修建,记述功绩,追尊帝王的仪式,可以说超过千古的盛况。然而在当时,武王虽然功业显赫,但也不能独享全部誉美之词,他也是在很多方面得力于周公的帮助和打基础的结果。
另外商朝还有位高宗,也可以称为中兴的圣贤之君,史书记载他守孝三年。然而在当时,孔夫子的重要弟子也怀疑他难以真正实行。后来的儒士在注述古史的时候,也怀疑搭个简陋的棚子,住里边守丧的办法是心情过悲而形容出来的情况,并不真的会那样做。后世有些变通,例如战国时,滕文公想实行三年之丧办法,去问了孟子,并向父兄辈及百官也征求看法,都认为不必要,都说本国宗主国鲁先君没有那样实行,我国的先君亦不必那样实行。因此那种短时间守灵的制度,从春秋战国时,已经看作非常正常了,并不是后来的汉朝才开始的,即使在非常讲究礼仪的诸侯之国,也无法实行,何况后来的天子呢?可以说历代帝王并没有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其中即使有一两个好礼的君王,仁孝的诸侯,虽亦想实行而不能实行;中间受阻者是一种情况;还有勉强去实行,都没有坚持到底的情况;另外还有的真正形式上实行了,但徒有虚名。
真正是尽礼尽制,出于至情,发于本心,表里如一,始终不移者则绝无仅有。
【原文】
我皇上至孝至仁,至诚至敬,超越万古帝王。自圣祖仁皇帝升遐之后,继以孝恭仁皇后宾天,共历三十五个月,悲哀极至,感慕之诚,久而弥笃。抚时生悲,触绪增伤,见忾闻,追思永慕,无时或释于怀。每朝夕共奠,朔望殷祭,哀痛迫切。至扶送梓宫,赡拜山陵,惨怛号呼,一时万众感泣,不能仰视。即听政临朝,总理万机之下,偶有感触,辄欷流涕,哀情所发,忘不自胜。群臣日侍左右,仰瞻天颜,无不吞声哽咽。因诸王大臣援引古典,再三奏请,于天地宗庙之大祀,恭行典礼。皇上虽勉从所请,仍于养心殿斋居素服,以尽思哀思慕之诚,三年谅阴,恪遵古制。乃圣德谦让,却而不居,屡下谕旨,谓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自觉,遑论其合于古制否乎!细恩旨意,正得制礼之意,适合礼制之至,非精通性命之微者不能到。且当圣祖仁皇帝服阙之时,将近孝恭仁皇后大祥之侯,群臣奏请释哀即吉,我皇上谕以“臣民固有不同,朕于所生,何有二视!朕非有意遵循古制,但行其心之所安而已。”
逮后诸王大臣屡疏恳慰,而明旨屡颁,反复晓谕,不允所请。仍素服斋居,触物生悲,感念孝恭仁皇后,即复追思圣祖仁皇帝,怙恃交慕,历久弥深。
【译文】
我皇上可以说至孝至仁,至诚至敬,超越古帝王。自从圣祖仁皇帝升天之后,接着孝仁皇后去逝,共历三十五个月,在这期间,皇上表现得极其悲哀,极其孝敬,守灵哀悼,扶棺安葬,悲哀痛哭,一时间万众感泣,不能仰视。即使听政临朝,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有时想起先皇也是失声流涕,哀不自胜。群臣整天侍立左右,看着皇上那样伤心,也不免感伤落泪。所以诸王大臣就引经据典,再三奏请,已于宗庙恭行典礼,不必太过伤心。皇上虽勉强听从意见,但是仍然整天在养心殿斋居素服,以尽哀思追慕之诚,按照守孝三年的古制实行。并且屡下谕旨,向臣下表明守孝的心情。细想皇上的旨意,非常复合古代的制度,不是精通性命的微妙的人是做不到的。等到圣祖仁皇帝孝服期满和孝恭仁皇后去世三周年之时,群臣上奏请结束守孝换上吉服,而我皇上却说:“皇帝和百姓虽说不同,但人之父母所生,没有两样。朕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过是为了尽心尽孝才能安心罢了。”
此后,诸王大臣多次奏请皇上节哀,而皇上却屡次晓谕,不允所请。仍是素服斋居,看到他们的遗物都感到悲伤,时刻在追思感念圣祖仁皇帝和孝恭仁皇后,历久不变。
【原文】
夫丧服本以期断,三年为加隆,所出古人制礼仪节以渐而减,诚以历时既久,人子之孝思,有所易匮故也。至若前丧未除而遭后丧,三年有加,为日益长,非仁孝诚敬之至,安能持久而不懈!况兼服行之母后,历三年始终如一日者,尤为仅见之事。此无论自古帝王所未有,即史册所载,士大夫中,秉礼之家,笃行之士,亦未闻有尽哀尽礼,初终不逾如是者也。
况自古帝王,当丧则多废政之累,而临政又不免忘哀之咎。而我皇上于斋居永慕之中,孝思所及,无一事不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是以敬天法祖,大孝至诚,旰食宵衣,勤求民隐,扬清激浊,整饬官员,蠲数百万惟正之输将,开亿万年无疆之乐利;推继志述事之孝思,行存亡兴废之盛典;事事默契天心,念念感通圣祖。岂但徽号之议,协万世之人心;配天之典,冠百王之隆会。与夫晨昏之瞻拜,朔望之祭享,守陵之致敬,庙寝之告虔,无一时不思哀思敬,无一事不尽礼尽诚而已。此所以至诚至孝,感通天地。当圣祖仁皇帝袷祭之时,合璧联珠,即悬象于苍昊;迨孝恭仁皇后祥之候,一茎九穗,复呈瑞于郊圻。域中河清四省,孝陵蓍草丛生。非仁孝诚敬之至,与天无间,曷克臻此!此岂三代以下之贤君,所得仿佛其万一!进而上之,虽极虞帝之大孝,武王之达孝,其精详亦未闻是过也。
弥天重犯从前僻居山谷,以谣言惑乱,何知圣德万分之一!今伏读《大礼记注》,不唯信从前之听闻出于诽谤,如坠深谷,而且信得我皇上之至孝纯仁,亘万古之圣帝明天子所不到。是以数日以来,不觉痛心割肝,刻刻泣流湿襟。一面感圣德之纯诚,思得法以宣传于穷乡海隅,并及故乡间里;一面痛老母之衰独远离,期遂志复亲音容,得详告圣天子如是之大恩大德,俾临年得以欢喜瞑目。夫以弥天重犯冥顽无知之极,今闻见圣主之至仁圣孝,至诚至敬,如此极至弗加,尚有以感动其天良,触发其至性,泣流湿襟,不觉欣欣戚戚,有归厚之思。况天下闻之,焉有不大昭于变之休,咸登比户可封之域乎!
【译文】
丧服本来以时间来决定,三年就是最隆重了。所以古人制礼仪,具体的礼节渐渐减少,确实因为时间太长,做人子的虽有孝心,但也容易淡泊了。如果说前面的丧事还没有结束,又遭到丧事,就必然要增长守孝时间,不是非常孝敬的人,哪能坚持下去呢?今皇上历三年如一日,真为仅有之事,像这样,是自古帝王所没有的,即使史书上所记载如士大夫中,秉礼之家,笃行之士,也没有这样尽哀尽礼,始终不渝的。
况且自古以来,帝王服丧则不得不废弛政事,而临政又有忘记哀孝的问题。而皇上在斋居之中,没有一事不体现了孝敬之心,真是敬天法祖,大孝至诚,废寝忘食,勤政爱民。给后世作出了典范。事事与天心相会,念余同圣祖感通。徽号和礼制,必然影响万代。特别是早晚瞻拜,定时享祭,虔诚守陵,没有一事不思哀思敬,没有一事不尽礼尽诚。这至诚至孝,感通天地。圣祖仁皇帝三周年大祭时,天空吉星高照,孝恭仁皇后孝满时,一棵稻子出现九个稻穗的征兆,中土四个省的河水澄清,孝陵上的蓍草繁茂丛生。不是仁孝诚敬之至,与天地没有分别,哪会这样。这哪是三代以来的圣君,所能做到万一的!
再往上说,虽说虞帝武王都十分仁孝,其细致周到,也没有听说有这完备。弥天重犯从前僻居山谷,以谣言惑乱,哪里知道圣德万分之一。今伏读《大礼记注》,不但相信以前的传闻出于诽谤,而且深信我皇上的仁孝程度,自古以来少有。所以几天以来,不觉痛心裂肝,常常流泪。一面有感于圣德的纯真赤诚,能够有机会向故里乡亲宣传宣传,一面痛感家有老母,希望能够再见到母亲,向她老人家详细告诉皇上的大恩大德,到百年后也能使她欢喜瞑目。像弥天重犯这样冥顽无知之极,今天看到皇上为至仁至孝,至诚至敬,达到了极点,感动了自己的天良,触发了本来的人性,痛悔流泪,又高兴悲戚,产生了回家敬母的念头。而天下百姓听到皇上大孝之事,怎能不大大影响风气的变化,共同达到户户仁孝的境界呀!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中卷·裴庭裕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蔡东藩 卷第十·徐鼒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八十九·佚名 三·王元稚 第一卷 上元江宁 句容 溧水 高淳 江浦 六合·缪荃孙 卷六·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六·阿桂 卷十二·傅恒 读例存疑卷三十二·薛允升 永安王高浚传·李延寿 靖郭君将城薛·佚名 梁纪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515)·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