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五
海王
元材案:“海王”当作“山海王”。山海二字,乃汉人言财政经济者通用术语。《盐铁论》中即有十七见之多。本篇中屡以“山、海”并称。又前半言盐,后半言铁。盐者海所出,铁者山所出。正与《史记平准书》所谓“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及《盐铁论轻重篇》文学所谓“管仲设九府徼山海”之传说相符合。王即《轻重甲篇》“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之王,谓以垄断山海之利权而王天下也。尹注释“海王”为“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者非。
提要:本文共分四段。第一段,从“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籍于台雉(榭)至“惟官山海为可耳”,论籍于台雉(榭)等四籍之危害性并提出“官山海”之主张。第二段从“桓公曰何谓官山海”至“人无以避此者数也”,论正盐筴──盐专卖政策之利。第三段从“今铁官之数曰”至“无不服籍者”,论铁器专卖政策之利。第四段即最后一段,论“人用之数”──即本国无山海因人之山海之筴。全文用桓管互相问答,一气呵成。与《揆度》及《轻重甲、乙》等篇之用许多不相联系的短篇杂协而成者完全不同。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一〕于台雉〔二〕,何如?”
管子对曰:“此毁成也〔三〕。”
“吾欲籍于树木〔四〕。”
管子对曰:“此伐生也〔五〕。”
“吾欲籍于六畜〔六〕。”
管子对曰:“此杀生也〔七〕。”
“吾欲籍于人,何如〔八〕?”
管子对曰:“此隐情也〔九〕。”
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
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一0〕为可耳。”
〔一〕姚永概云:“藉当从下文一例作籍。下同。”郭沫若云:“此篇起处与《轻重甲篇》第六节之起处及《国蓄篇》文大同小异,足见乃一人所依託。”元材案:姚说是也,郭说可商。本篇及《轻重甲篇》与《国蓄篇》均有此一段文字,但三篇中除字句上有异同外,其最大之分歧,即本篇与《甲篇》皆无“田亩”与“正户”二籍而另有“树木”一籍,《国蓄篇》则反是。此盖由于三篇作者对于是否征收田亩税之一问题,各有其不同之主张。当于《国蓄篇》详论之。
〔二〕王引之云:“台为宫室之名,雉乃筑牆之度。台、雉二字意义不伦。雉盖〈身矢〉之讹也。〈身矢〉与射同,即榭字之假借。《乘马数》、《事语》、《地数》、《轻重甲》诸篇言台榭者屡矣,则此亦当然。《尔雅》曰:‘闍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元材案:此说是也。籍于台榭,与《国蓄篇》之“以室庑籍”,《轻重甲篇》之“籍于室屋”,均指房屋税而言,盖犹后世之房捐。庞树典以“台雉”为“砖瓦”,穿凿可哂!
〔三〕元材案:毁成,《国蓄篇》及《轻重甲篇》同。尹注《国蓄篇》云:“是使人毁坏庐室。”安井衡云:“人苦暴敛,则将毁台。”尹桐阳云:“屋成而毁之以图免税。”
〔四〕元材案:此又桓公问也。下仿此。籍于树木,《轻重甲篇》同,《国蓄篇》无。盖犹后世之森林税。
〔五〕元材案:伐生,《轻重甲篇》同。尹桐阳云:“伐,斩也。”
〔六〕元材案:《国蓄篇》作“以六畜籍”,《轻重甲篇》作“欲籍于六畜”。此如汉翟方进之奏“增马牛羊算”,即《汉书西域传》陈忠所谓“孝武算至舟车,訾及六畜”者也。訾亦算也,即籍之意。盖犹后世之牲口税。
〔七〕元材案:“杀生”,谓杀其牲口以图免税。《轻重甲篇》同。《国畜篇》作“谓之止生”。又《管子八观篇》云:“六畜有征,闭货之门也。”义与此同。
〔八〕元材案:“籍于人”,《国蓄篇》作“以正人籍”,《轻重甲篇》作“欲籍于万民”。尹桐阳云:“所谓丁税。《周礼》太宰之职,‘以九赋敛财贿’。郑玄以赋为口率出泉。《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毋收四年五年口赋。’如淳引《汉仪注》曰:‘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也。’口赋谓籍人税也。”盖犹后世之人头税。
〔九〕金廷桂云:“隐当为离。《国蓄篇》曰:‘以正人籍,谓之离情。’此作‘隐’费解。”安井衡云:“情,实也。籍于人,必将诈灭其口数,此隐情之实也。”元材案:安井说是也。隐即《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谓隐匿其实际口数不以告人也。《轻重甲篇》同。《国蓄篇》作“谓之离情”。离情即脱离实际情况之意。
〔一0〕安井衡云:“官,职也。使山海供职。言尽其利也。”何如璋云:“官山海者,设官于山以筦铁,设官于海以课盐也。《左传》:(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殆山海之旧官欤?”石一参云:“因山海自然之利而设官,则无上四弊而用足。”元材案:三氏说皆非也。“官”即“管”字之假借。《史记平准书》:“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盐铁论复古篇》:“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又《贫富篇》:“食湖池,管山海。”又《汉书食货志》:“商鞅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即皆作“管”,可以为证。一作筦。《平准书》:“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或作“斡”。上引《平准书》“欲擅管山海之货”,《汉书食货志》即作“斡”。《汉书食货志》又云:“莽乃下诏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又云:“羲和鲁匡言:名山大泽盐铁布帛五均赊贷,斡在县官。惟酒酤独未斡。请法古,令官作酒。”又云:“莽复下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卬以给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每一斡,为设科条防禁,犯者至死。”是也。管者,《史记集解》引张晏云:“若人执仓库之管籥。”《汉书》颜师古注云:“斡谓主领也,读与管同。”从上引各文推之,所谓“管”者,乃汉人特用术语,盖即资产阶级经济学上之所谓“独佔”。谓山海天地之藏,如盐铁及其他各种大企业之“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者,均应归国家独佔,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免发生“浮食奇民”或“豪民富贾”以“富羡役利细民”或“要贫弱”之弊。同时即以经营所得之一切官业收入,作为上述各种赋税之代替,以实现其所谓“不籍而赡国”之财政理想。此与塞利格曼《租税论文集》第一章所述“古代欧洲政府之收入,泰半赖于公有产业”者颇相暗合。本书“官”字凡三十见。其假“官”为“管”者佔其大多数。当于各篇分别详之。又案:《盐铁论》中,除“管山海”外,又另有“擅山海”(《复古》)、“总山海”(《园池》)、“徼山海”(《轻重》)及“障山海”(《国病》)等语,意义皆同。
桓公曰:“何谓官山海?”
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一〕。”
桓公曰:“何谓正盐筴?”
管子对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二〕。终月〔三〕,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四〕,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五〕食盐二升少半〔六〕。──此其大曆〔七〕也。盐百升而釜〔八〕。令盐之重升加分彊〔九〕,釜五十也。升加一彊,釜百也。升加二彊,釜二百也。锺二千,十锺二万,百锺二十万,千锺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一0〕千万也。禺筴之,商日二百万〔一一〕,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一二〕。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一三〕。今吾非籍之诸君〔一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筴〔一五〕,则百倍〔一六〕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一〕尹注云:“正,税也。”石一参云:“盐筴犹言盐籍。”元材案:二氏说非也。谨即《国蓄篇》“君养其本谨也”及“守其本委谨”之谨,慎也。谓慎重其事不敢忽略也。正即《地数篇》“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锺”之正。正即征。此处当训为征收或征集,与其他各处之训为征税者不同。盖本书所言盐政,不仅由国家专卖而已,实则生产亦归国家经营。观《地数篇》“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及“阳春农事方作,令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即可证明。惟国家经营,亦须僱佣工人。工人不止一人,盐场所在又不止一处,故不得不“正而积之”,此即正盐之义矣。筴者政策也,解已见《巨(筴)乘马篇》。此谓海王之国,当以极慎重之态度运用征盐之政策。盖盐之为物乃人生生活之必需品,其需要为无伸缩力的。为用既广,故政府专利,定能收入极大之利也。
〔二〕元材案:此段文字又见《地数篇》。惟《地数篇》“食”作“咶”。谓盐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需,无论男女大小,有一口即有一口之需要也。
〔三〕庞树典云:“‘终月’疑为齐语。犹鲁语之‘期月’,盖终一年也。”元材案:此说谬甚。下文云:“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又《地数篇》亦作“一月”。则原文係以月计,非以年计明矣。
〔四〕尹注:“少半,犹劣薄也。”元材案,即不及一半之意。
〔五〕尹注:“吾子,谓小男小女也。”俞樾云:“吾当读为牙。《后汉书崔駰传》注曰:‘童牙,谓幼小也。’吾子即牙子。其作吾者,牙吾古同声。犹驺吾之或为驺牙矣。《太玄勤次三》曰:‘羁角之吾,其泣呱呱。’义与此同。《集韵》有‘〈牙子〉’字,音牙。云‘吴人谓赤子曰孲〈牙子〉。’盖即牙字而加子旁耳。”张佩纶说同。陈奂云:“《地数篇》曰:‘凡食盐之数,婴儿二升少半。’则吾子谓婴儿也。吾读为蛾。《学记》曰:‘蛾子时术之。’郑君注曰:‘蛾,蛾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吾子即蛾子,皆幼稚之称。下文及《国蓄篇》,吾子凡三见,尹注皆同。”金廷桂曰:“案《正字通》曰:‘吾,古本《管子》作童字。’是。”元材案:“吾子”二字,指未成年之小男小女而言。各家解释皆无异议。《地数篇》即作“婴儿”。至其取义之由,当是著者随手採用某时某地之方言。观《墨子公孟篇》:“公孟子曰:‘三年之丧,学吾子之慕父母。’”下文又云:“子墨子曰:‘夫婴儿子之智,独慕父母而已。’”上言“吾子”,下言“婴儿子”,可见吾子即婴儿,《墨子》中早已言之矣。又案从居延出土的《戍卒家属廪食簿》来看,在汉代,凡是年十五以上即称为大男大女。又《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中,有“大女杨凡”的记载。(见一九七四年《文物》第七期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又居延出土《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冠恩事》中亦有“市庸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见一九七八年《文物》第一期)。《汉书赵充国传》:“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十一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亦以大男及女子老小分别言之。与此同。则所谓大男大女者乃指成年人而言。惟此处无老者,当是已包括于大男大女中,故不及耳。
〔六〕元材案:《赵充国传》又云:“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穀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计每人每月用盐二升九合强。较此处吾子稍多,较大女为少,较大男则相差甚远,当是男女老小之平均数。然即此亦足证庞树典解“终月”为“期月”之为无据矣。
〔七〕尹注:“曆,数。”元材案:大曆犹言大略。
〔八〕尹注云:“盐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为升,当米六合四勺也。百升之盐七十六斤十二两十九铢二絫,为釜,当米六斗四升。”张文虎云:“以后者计之,前者当云盐十二两六铢九絫一黍十分之二为升。”元材案:本书量名,计有鏂、釜、锺、升、斗、石等字。鏂即区。左昭三年传晏子云:“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锺乃大矣。”杜注:“登,加也。加一,谓加旧量之一也。以五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则区二斗,釜八斗,锺八斛。”陆德明《释文》:“本或作‘五豆为区,五区为釜’者,谓加旧豆区为五,亦与杜注相会。非于五升之豆又五五而加。故曰釜八斗,锺八斛也。”据此,则齐制实为以四进及以十进并行之法。陈氏之制稍有变更。然皆与“百升而釜”之数不符。考《轻重丁篇》云:“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鏂二十也。齐东之粟釜十泉,则鏂二泉也。请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决其籍。若此,则齐西出三斗而决其籍,齐东出三釜而决其籍。”知本书每釜实为五鏂,乃晏子所述陈氏之制,而非齐之旧制。惟其算法与杜注异。以意推之,本书当是以四升为豆,五豆为鏂,五鏂为釜。如此则一鏂二十升,一釜一百升,恰合“百升而釜”之数。且与一釜百泉,三斗三十泉之数亦无衝突。至其何以必须如此计算?或因汉人对于《左传》原文,本有此与杜注不同之一种解释。或则左氏所记晏子“陈氏三量,皆登一焉”之“三量”,本是“二量”之讹。二量者豆与区也。四豆加一为五豆,四区加一为五区。然已无由证明之矣。尹注文不对题,石一参则迳改为“盐自升而釜”,均失之。
〔九〕元材案:“升加分彊”之“彊”字,历来释者可分三说。一说以有馀为彊。尹注云:“分彊,半彊也。令使盐官税其盐之重,每一斗(张文虎云:“斗当作升”)加半合为彊而取之,则一釜之盐得五十合而为之彊。”张佩纶云:“《宋书曆志》:‘一为强半法以上,排成之。不满半法废弃之。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大为大强。’此云‘升加分彊,则釜五十’。《广雅》:‘升四曰豆,豆四曰区,区四曰釜,釜十曰锺。’若升加半钱,则豆加二钱,区加八钱,釜加三十二钱,不及五十之数。故必加半彊,始合五十之数。其一彊二彊仿此。言一钱二钱有畸也。”是也。又一说则以附加之价为彊。闻一多云:“附加之价曰彊。《小尔雅广诂》:‘强,益也。’《九章算术》:‘凡有馀赢命曰强。’”是也。第三说则以彊为钱。猪饲彦博云:“‘彊’当作‘镪’,钱也。”安井衡云:“分,半也。彊读为繮。繮与襁通,钱贯也。因遂称钱为繮。襁或作镪,俗字也。……盐价之贵,升加半钱。一釜百升,适得五十钱之赢也。”黄巩云:“强同襁。一强一钱,分强半钱也。”是也。今案一、二两说皆非也。第三说中,安井氏及黄氏襁镪不分,均不可从。猪饲氏最为得之。《正字通》云:“襁镪音同义别。钱谓之镪。以索贯钱谓之襁。”据此则此处彊字当依《通典食货》十二引作“强”。强即镪之假借字,指钱而言。与《国蓄篇》“岁适凶则市籴釜十襁而道有饿民”及“万室之都必有万锺之藏,藏襁千万;千室之都必有千锺之藏,藏襁百万”之“襁”字指“钱贯”而言者,不可混为一谈。盖此处“彊”字如释为“钱贯”之“襁”,则“升加分彊”必不止于“釜五十”。而《国蓄篇》之“襁”字如释为“钱”之“镪”,则所谓“岁适凶则市籴釜十襁”者,乃与同篇下文所谓“中岁之穀,籴石十钱”者相等,是“凶岁”“中岁”并无区别矣。重者指盐价而言。分者半也。盖谓海盐一升之价除成本外,另加半钱,则每百升可得赢利五十钱。故曰“升加分彊,釜五十也”。下文一彊二彊皆仿此。《地数篇》“彊”作“耗”,耗亦钱也。谓之耗者,当是著者採用某地方言,犹同篇之以“咶盐”代“食盐”矣。
〔一0〕元材案:“开口”二字又分见《管子问篇》及《揆度篇》。《问篇》云:“问问原作冗。据丁士涵校改。国所开口而食者几何人?”《揆度篇》云:“百乘之国,为户万户,为开口十万人。千乘之国,为户十万户,为开口百万人。万乘之国,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是“开口”乃指人口总数而言。尹注以“开口”为“大男大女之所食盐”者非。
〔一一〕尹注云:“禺读为偶。偶,对也。商,计也。对其大男大女食盐者之口数而立筴以计所税之盐,一日计二百万,合为二百锺。”猪饲彦博云:“禺、偶同。谓加二也。商谓所加之税也。言大数千万,一日食盐千锺,故升加二钱而取之,则得二百万钱也。”安井衡云:“禺、偶同。偶,合也。大男食盐,月五升少半,大女三升少半,吾子二升少半。一家十口,假令大男女四人,吾子六人,一家月所食为三斗一升三合三勺三撮。十分之,人得一合有奇。以合算万乘之国月所食之盐,适尽千锺。是商利比旧日增二百万之赢也。”于省吾云:“‘商’本应作‘〈适,去辶〉’。〈适,去辶〉古适字。《轻重戊》‘以商九州之高’,‘商’亦‘〈适,去辶〉’之讹。言以适九州之高也。安井衡训禺为合,是也。此言合筴之,适日二百万也。”郭沫若云:“‘禺’读为偶然之偶,‘偶筴之’犹尝试算之也。‘商’为‘〈适,去辶〉’之误,于说得之。盖其算法,准万乘之国开口千万人计,不问其为大男大女或吾子,平均每月每人可食盐三升,则千万人为三万锺。月三十日,一日则为千锺也。故如升加二强,则一日所获适为二百万。”元材案:禺,训为合,安井说是也。筴,算也。商即《汉书沟洫志》“皆明计算,能商功利”之商。颜师古注云:“商:度也。”犹今言“估计”或“约计”。盖万乘之国,开口而食之人,不论男女大小,共约千万。所食之盐,平均每日以千锺计,升加二钱,合而算之,估计每日可收盐价盈利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二三如六,故一月可得六千万也。以上诸说皆非。
〔一二〕尹注云:“万乘之国,大男大女食盐者千万人,而税之盐一日二百锺,十日二千锺,一月六千锺也。今又施其税数,以千万人如九百万之数,则所税之盐一日百八十锺,十日千八百锺,一月五千四百锺。”王引之云:“正与征同。‘万乘之国正’绝句。万乘之国正,常征也。欲言征盐筴之善,故以常征相比较也。‘九百万也’者,‘九’当为‘人’。《揆度篇》曰:‘万乘之国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为当分者百万人。’是万乘之国虽有开口千万人,其当分之人但有百万。万乘之国征,但征其当分之人百万。故曰‘万乘之国正,人百万也’。”俞樾云:“‘九’乃‘人’之误。‘正人’二字连文。《国蓄篇》云:‘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是‘正人’‘正户’当时有此名目。尹注彼曰:‘正数之人若丁壮也。’此‘正人’之义亦当与彼同。《揆度篇》曰:‘万乘之国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为当分者百万人。’是万乘之国正人只百万而已。故曰‘正人百万’也。王氏引之说与予同,而误以‘正’字绝句,读为征,则犹未得。”元材案:“九”当作“人”,王、俞两说是也。“正”字下属为句,俞说是也。正人百万,月人三十钱,得三千万。若九百万则一人月三十钱,为钱止二千七百万,不得云三千万矣。尹氏不知“九”为“人”字之误,又以常征为税盐,模糊已甚,文、义盖两失之。
〔一三〕尹注云:“又变其五千四百锺之盐而籍其钱,计一月每人籍钱三千,凡千万人,为钱三万万矣。以籍之数而比其常籍,则当一国而有三千万人矣。”王引之云:“当分之人,每月籍其钱,人各三十。《轻重丁篇》曰‘请以令籍人三十钱’是也。一人三十钱,百万人则当为钱三千万,故曰‘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也。”俞樾云:“此以籍于正人相比较,每月每人以三十钱计,正人百万,所得不过三千万也。”元材案:王、俞说是也。尹说尤模糊,令人不可通晓。又案“三十钱之籍”,似以汉武时代为背景者。《汉书西域传》:“征和四年轮台诏云:‘前有司奏欲益民钱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王先谦《补注》引徐松曰:“《惠纪》应劭注:‘《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惟贾人与奴婢倍算。’今口增三十,是百五十为一算。其时有司有此奏而未行。故《萧望之传》张敞曰:‘先帝征四夷,兵行三十馀年,百姓犹不加赋。’”可见武帝时确有请增赋人三十钱之议。今本篇及《轻重丁篇》两言籍人三十钱,与有司所奏请增加之数正相符合。以意推之,《轻重丁篇》之请籍三十钱,乃为救济灾荒而起,不过一时权宜之计。本篇则从经常制度上著想,故极力反对之。上言“以正人籍,谓之离情”是也。盖谓正盐所得之赢利,非任何收入所能比拟。即令每月每人加籍三十钱,所得亦不过三千万,仅为正盐所得赢利之一半而已。而况两者之间,一则可以引起“诸君吾子之嚣号”,一则“百倍归上”而“人无以避”,孰优孰劣,尤为判然乎?不言二十钱,又不言四十钱,却恰恰以“三十钱”为限,必是有司奏准加赋一事之反映实无可疑。此又本书之成不得在汉武帝以前之一证也。
〔一四〕元材案:诸君指大男大女而言。尹注以诸君为“老男老女”,谓“六十已上为老男,五十已上为老女”,与小男小女均不在征籍之内。张佩纶则以“诸君”为“都君”,谓即左昭二十七年传杜注“都君子在都邑之士有复除者”之“都君子”,“其人不在征籍。盖以盐筴加价,则有复除者亦无不食盐”。均非。
〔一五〕洪颐楫云:“‘今’当作‘令’。”王念孙曰:“案《通典》正作‘令’。又案下文‘今鍼之重加一也’,‘今’亦‘令’之讹。上文云:‘令盐之重升加分彊’,文义正与此同。”元材案:下文“今鍼之重加一也”,今字当作令,是也。此“今夫”即《中庸》“今夫山”、“今夫海”之今夫,乃古文家常用语。如改今为令,则“夫”字为衍文矣。“给”,谓取给。
〔一六〕俞樾云:“‘百’字衍文。上云‘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也,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是国之常征止三千万。盐筴之利得六千万,适加一倍。故曰‘倍归于上’。若作‘百倍’则太多矣。”陶鸿庆云:“‘百’当为‘自’之误。言不必籍于诸君吾子而自然得其倍数也。”闻一多云:“陶谓‘百为自之误’是也。其解‘自’义为‘自然’则误。‘自’当训自己,谓某数自己,实不定之词。与今算学之×同。倍犹二也。《食货志》‘自四’、‘自三’、‘自倍’,犹言四乘×,三乘×,二乘×也。‘自’既等于×,故‘自倍’亦可省言‘倍’。”元材案:以上各说皆迂拘可笑。谓之“百倍”者,乃作者故意夸大之词。谓依此而行,虽取之百倍于平日之数,人亦无得而避之也。本书言倍数之处不一而足。计“三倍”一见(《轻重乙》),“五倍”五见(《揆度》及《轻重戊》),“六倍”一见(《揆度《),“十倍”二十三见(《国蓄》、《山国轨》、《山权数》、《山至数》、《揆度》、《轻重甲、乙、丁》),“再十倍”或“二十倍”共七见(《巨(筴)乘马》、《地数》、《揆度》、《轻重丁》),“四十倍”三见(《轻重甲、丁》),“五十倍”二见(《轻重丁》),“百倍”九见(《海王》、《国蓄》、《轻重甲、乙》)。凡此皆著者用以吹嘘其所谓轻重之筴所获利益之大。《轻重乙篇》所谓“发号施令,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轻重丁篇》所谓“善为国者守其国之财,……一可以为百。未尝籍求于民,而使用若河海”,此之谓也。然所谓“百倍”云云,并不是本书著者所独创。《盐铁论非鞅篇》大夫云:“夫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外设百倍之利,……不赋百姓而师以赡。”然则所谓“百倍之利”,在商鞅时即已见诸实践矣。然于此有应注意者,即盐铁之价提高,对封建国家固然有利,但对于人民则危害甚大。在封建社会中,所谓大男大女,小男小女,无不处于不同阶级之地位。而盐则为人生之所必需。富人有钱有势,盐价虽高,对于生活并无影响。贫民则除忍受残酷剥削之外,只有实行“淡食”(《盐铁论水旱篇》贤良语),以示消极之反抗而已。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六六),即因“盐价咸贵,众庶重困”,而有“其减天下盐价”之举(《汉书宣纪》)。此乃由于著者地主阶级局限性之必然结果,不足怪也。
“今铁官之数〔一〕曰:一女必有一鍼〔二〕一刀〔三〕,若〔四〕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五〕一耜〔六〕一铫〔七〕,若其事立。行服〔八〕连轺輂〔九〕者必有一斤〔一0〕一锯〔一一〕一锥〔一二〕一凿〔一三〕,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今鍼〔一四〕之重加一也〔一五〕,三十鍼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铁之重加七〔一六〕,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馀轻重皆准此而行〔一七〕。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籍者〔一八〕。”
〔一〕元材案:铁官之名始于秦时。《史记自叙》云:“司马蕲孙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惟秦时铁官是否专为收税而设?抑已实行铁器专卖之制度?今已不能详知。至汉武帝元狩四年,用东郭咸阳孔仅之策,举行天下盐铁,郡置铁官。不出铁者则置小铁官。实行铁器国营并禁止私铸。犯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及桑弘羊为政,又大加推广。于是全国铁官达四十郡为官四十八处之多。考当日铁官之任务,大约以(一)开採铁矿,(二)铸作铁器及(三)专卖铁器为主。《盐铁论禁耕篇》文学云:“故盐冶之处,大校皆依山川,近铁炭,其势咸远而作剧。郡中卒践更者多不勘(堪),责取庸代。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良家以道次发僦运盐铁,烦费,邑或以户。百姓病苦之。”此铁矿由铁官开採之证也。虽或有“责取庸代”及“贱价赋铁”之举。然此不过下级执行人员之流弊,原则上则开矿亦由政府自营,与煮盐同矣。又《本议篇》大夫云:“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水旱篇》大夫云:“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无飢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贤良曰:“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又曰:“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穀同价,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此铁器由铁官铸作之证也。《史记平准书》云:“卜式为御史大夫,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彊令民卖买之。”又《盐铁论水旱篇》贤良云:“今总其原,一其价,器多坚〈石坚〉,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此铁器由铁官专卖之证也。汉武帝时桑弘羊之法盖如此。今观本篇已用“铁官”一词。且其所谓“铁官之数”,虽一针、一刀、一锥、一凿,亦在调查与统计之中,其为政府所自作,实无可疑。而从下文“加一、加二、加六、加七”之言推之,则此等针、刀、锥、凿之属,又係由政府所自卖,证据尤为显明。此二点,皆与桑弘羊所行之法完全相同。惟《轻重乙篇》亦有此一段文字,不仅所载各种生产工具,比本篇大有增加(计女工方面增加二种,农民方面增加三种,车工方面增加三种),而且对于衡所主张之铁矿国营政策,坚决反对,而另行提出“量重计赢,民七君三”之民营官管办法以为代替。此乃由于《轻重乙篇》与本篇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有以使然。其详当于《轻重乙篇》再论之。此处“数”字,指铁官所掌握之各种调查统计数字而言。
〔二〕元材案:鍼,所以缝衣者也。见《说文》。竹部箴下段注曰:“缀衣箴也。以竹为之,仅可联缀衣。以金为之,乃可缝衣。”又《汉书广川惠王越》传:“以铁鍼鍼之。”知汉时鍼确为铁制。《轻重乙篇》作“箴”,义同。
〔三〕元材案:刀即《汉书广川惠王越》传“去与地馀戏,得袖中刀”及“烧刀灼溃两目”之刀,当是指妇女所用之剪刀而言。
〔四〕尹注云:“若犹然后。”元材案:此说是也。《轻重乙篇》即作“然后”。
〔五〕元材案:耒,《说文》:“手耕曲木也。”《易繫辞》:“揉木为耒。”可见最初是用木制。此处既列为铁制工具之一,则已为铁制甚明。《盐铁论未通篇》云:“内郡人众,……不宜牛马,民蹠耒而耕。”又《囗疾篇》云:“秉耒抱插、躬耕射织者寡。”《盐铁取下篇》云:“以容房闱之间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蹠耒躬耕者之勤也。”又《汉书王莽传》:“予之东巡,必躬载耒。每县则耕,以劝东作。”《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旬者二尺有二寸。”注:“耒谓耕耒,庛谓耒下岐。”
〔六〕元材案:《易繫辞》:“斲木为耜。”据本篇下文言“耜铁”,则此时亦已用铁制。《礼月令》“修耒耜”注及《考工记匠人》注,均谓“耜为耒头金,金广五寸”。但此处明言一耒一耜,知两者各自为一器。《吕氏春秋任地篇》云:“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黄东发云:“耜者今之犁,广六尺,旋转以耕土。其块彼此相向,亦广六尺而成一疄。此之谓亩。而百步为亩,总亩之四围总名。其博八寸,所以成甽者,犁头之刃逐块随刃而起,其长竟亩,其起而空之处,与刃同其阔,此之谓甽。”则耜与耒非一物明矣。
〔七〕尹注云:“大锄谓之铫,羊昭反。”元材案:铫即锄草用之大锄。《盐铁论申韩篇》御史云:“犀铫利鉏,五穀之利而閒草之害也。”文学云:“非患铫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去苗也。”是其证。
〔八〕尹注:“连,辇名。所以载作器人挽者。”元材案:《周礼》“巾车连车组輓”,《释文》:“连亦作辇。”又《乡师》注:“故书辇作连。”辇,《说文》:“輓车也。”段注云:“谓人挽以行之车也。”此乃汉人通用之运输工具。《盐铁论盐铁取下篇》云:“戍漕者辇车相望。”又《结和篇》云:“发屯乘城,輓辇而赡之。”《史记货殖传》:“蜀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皆其证。
〔九〕王念孙云:“‘辇’,当依朱本作‘輂’。《通典》引此亦作‘輂’。故尹注云:‘大车驾马’。”元材案:上文已言“连”,连即辇,此不得再言辇。王说是也。輂亦汉人通用之交通运输工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厉王“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穀口。”《集解》引徐广曰:“大车驾马曰輂。已足切。”《汉书》作辇,亦误。
〔一0〕元材案:斤,《说文》:“斫木斧也。”《正字通》:“以铁为之,曲木为柄,剞劂之总称。”即今木工用之斧头。
〔一一〕元材案:锯,《说文》:“枪唐也。”段注:“枪唐,盖汉人语。”徐灏笺:“枪唐,盖状锯声。”《正字通》:“解器也。铁叶为龃龉,其齿一左一右,以片解木石也。”即今之锯子。
〔一二〕元材案:锥,《说文》:“锐器也。”即用以穿孔之工具。《轻重乙篇》作鑽。
〔一三〕元材案:凿,《说文》:“穿木也。”即挖槽或穿孔用之凿子。
〔一四〕元材案:“今”当依王念孙校作“令”。与上文“令盐之重”句例正同。
〔一五〕何如璋云:“重加一,谓比往时之价加一钱。下加六加十,准此。”吴汝纶云:“加一,加一钱也。每鍼加一钱,三十鍼则三十钱。三十鍼则为一人之籍也。五刀三耜铁仿此。”
〔一六〕王引之云:“‘七’当为‘十’。上文云‘月人三十钱之籍’,谓每一人月有三十之籍也。今每一耜铁籍之加十钱,三耜铁则三十钱,而当每月一人之籍矣。故曰‘耜铁之重加十,三耜铁一人之籍也。’上文‘令鍼之重加一也,三十鍼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皆三十钱当一人之籍。是其例也。”元材案此说甚是。“耜铁”又见《轻重乙篇》,即犁头之铁刃。
〔一七〕元材案:“其馀”指上文“铫、斤、锥、凿”等铁制工具而言。准此而行,犹言以此类推也。
〔一八〕元材案:胜读为任,音近互通。“举臂胜事者”谓能胜任劳动生产之人。服即《山国轨篇》“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之服。服假作负。《周礼考工记》“牝服二柯”,郑司农注:“服读若负。”服籍即服租,谓负担租税也。铁与盐不同。盐是无论男女老幼皆不可缺,铁则只有有劳动能力之人方有需要,故服籍者仅以“举臂胜事者”为限。惟于此有应注意者,此处所谓加一加二云云,均是于旧价外另行加价之数,正如何如璋所云:“重加一,谓比往时之价加一钱”,与上文“盐之重升加分彊”云云相同。盖盐铁皆为国营,由国家专卖,故可随时抬价出售,以增加国家之收入。此一解释,实甚重要。盖为了解本书各种轻重之筴之重要法门。不仅对盐铁二者之加一加二应如此讲,即《乘马数篇》所谓“国用一不足则加一焉”云云及《国蓄篇》所谓“中岁之穀,粜石十钱”云云,亦应如此讲。旧日学者不明此理,咸以加一加二为加税。如《通考》著者引其父马廷鸾之言云:“管仲之盐铁,其大法税之而已。盐虽官尝自煮之,以权时取利,亦非久行。铁则官未尝冶铸也。与桑弘羊之法异矣。”甘乃光云:“铁政不甚佳。因铁所制造者为生产工具。今税及生产工具,似非开源善政。至后世如汉武帝有‘敢私铸铁者钛其左趾’之命令,未免庸人自扰。管子本来不如此。”因此,甘氏又据《轻重乙篇》“量重计赢,民七君三”之记载,谓“管子主张将铁之原料征收税项,因恐农制品征收税项,则人民得器难。”唐庆增亦云:“管子铁业国有,则完全为收税起见。”又曰:“管仲盐铁二政虽并称,而性质略异。盐由官禁,增价出卖,更运至他国以为利薮。于铁则对于人民之採用原料者课以税。其利率为君得三而民得七。赢利均分,而由人民经营之。此其政策之特点也。铁税以法不良,后世行之者少。桑弘羊、孔仅曾行之。惟征之于器,与管子之征于原料者不同。”三氏之误,第一,由于不知本书所言“加一加二”云云,实封建国家实行盐铁专卖时所加之价,而非普通之所谓“征收税项”。第二,由于不知铁器铸作、铁器专卖与开採铁矿为二事而非一事。甘、唐两氏所引《轻重乙篇》之例,乃属于开採铁矿之范围。该篇著者主张矿产虽属封建国家所有,但应由人民开採,而由政府按“民七君三”之比例,分配其赢利,以为人民租借矿地之报酬。如此者始可名之曰税。若“加一加二”云云,则为官业加价,不得名之曰税也。第三,由于不知本篇与《轻重乙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本篇及《地数篇》所论之盐铁政策,实即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在汉武昭时所施行之政策之反映。如《地数篇》云:“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右足断。”与甘氏所谓汉武帝“敢私铸铁器者钛其左趾”之命令及上文所论各节完全相同。即其明证。至《轻重乙篇》所论“量重计赢,民七君三”之办法,则为另一作者鉴于自汉成帝以来铁官徒迭次暴动之教训,因而提出与现行政策相反之修正意见之反映。既将两个不同时代两种不同主张混为一谈,而又将反映汉代事实之管子书与所反映之汉代事实强为区别,认为管子书真是管仲所作,而百端为之回护,谓为“管子本来不如此”。而对汉武帝则肆意攻击,谓为“未免庸人自扰”。一事两断。如此论史,是亦不可以已乎?
桓公曰:“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一〕?”
管子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二〕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三〕。我未与其本事也〔四〕,受人之事,以重相推〔五〕。──此人用之数〔六〕也。”
〔一〕元材案:无山海则无盐铁,无盐铁则上述之官山海政策亦将无由施行,故曰“国无山海不王”也。因著者又有所谓“人用之数”,故特发为此问以便提出。
〔二〕尹注云:“虽无海而假名有海,则亦虽无山而假名有山。彼国有盐而粜于吾国为雠(旧作集,误)耳。”丁士涵云:“当读‘之’字绝句。‘名’与‘命’同。‘有’乃‘负’字误。《事语篇》曰:‘负海子七十里。’负海之国多盐,令之雠于吾国,即所谓‘因人之山海假之’也。”安井衡云:“国无盐铁,买诸他邦而粥之,是假有盐铁之名也。一说:‘名当为各,下属为句。’”张佩纶云:“假之义若《春秋》‘郑伯以璧假许田’之假。《公羊传》曰:‘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穀梁传》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太公赐履虽至东海,而桓公之世莱夷未灭。其能尽徼山海之利以盐铁立富强之基者,莱已私属于齐,故得假之以为利也。”郭沫若云:“抄本《册府元龟》四百九十四引作‘集盐于吾国’。考尹注云:‘彼国有盐而籴于吾国为集耳。’则尹所见本亦作‘集’也。以作‘集’为是,如为‘售’字则尹不必为之作注。”元材案:以上诸说皆非也。此当作“因人之山海”为句,“假之名有海之国”为句。“因人之山海”者,正针对桓公“国无山海不王乎”之问题而发。谓本国虽无山海,因人之山海亦同样可以为山海王也。假者假设也。“名”当作“若”,因字形相近而讹。“假之若有海之国”,与《吕氏春秋本生篇》“譬之若修兵者”云云,语例相同,皆比喻之词也。此盖举“因人之海”以为例。谓吾国无海固亦无盐,但假如从有海之国,用廉价输入其成盐,再以高价由政府专卖,结果所得赢利亦不下于自煮。海既如此,山亦如之。如不作举例讲,则上文明言“因人之山海”,而下文则仅言海而不言山,便不免缺漏不全,有如张佩纶所云“山海并重,而盐详铁略,疑原本不止此”之嫌矣。雠,尹注释为“售”。今本作“集”者,误也。《汉书食货志》“收不雠”,又云“周于民用而不雠者”,颜师古注皆云:“雠读曰售。”可证。
〔三〕尹注云:“受,取也。假令彼盐平价釜当十钱者,吾又加五钱而取之,所以来之也。既得彼盐,则令吾国盐官又出而粜之,釜以百钱也。”王引之云:“‘十五’当为‘五十’。‘釜五十’者,升加分也。‘出之以百’者,升加一也。上文曰:‘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彊,釜五十也。升加一彊,釜百也。’分者半也。‘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每升加钱之半,十升而加五钱,百升而加五十钱,故‘釜五十’也。吾国受而使盐官出之,则倍其数而升加一钱,十升而加十钱,百升而加百钱,故‘以百’也。若作‘釜十五’,则与‘出之以百’多寡不相因矣。”张佩纶云:“‘釜十五’当作‘釜五十’。彼国加分彊,则吾国加一彊。此非独收榷盐之利,亦兼防利之落于邻国,故必受而官出之。”郭沫若云:“抄本《册府元龟》四百九十三引正作‘釜五十’。”元材案:若如王、张二氏言,有海之国升加分彊而为五十,则在未加之前其原价当为若干耶?吾国加一彊而官出之以百,果包括升加分彊之五十及有海之国之原价在内耶?抑在外耶?此问题不得解决,则所谓“吾受而官出之以百”者,为盈为亏,实不可知。古人行文不应如此含混。据尹注云云,则尹所见本亦作“釜十五”。仍以作“釜十五”为正。釜十五者,谓每釜价十五钱耳。尹注亦非。“吾受而官出之以百”,当作“吾受而官之”为句,“出以百”为句。《山至数篇》云:“诸侯受而官之”,句法与此正同。“官”即“管”,解详上文。“出以百”者,谓吾既以每釜十五钱之价买进,再以釜百钱之价卖出,故获利甚大。《山至数篇》所谓“藏轻,出轻以重”,即此意也。“出之”二字误倒。
〔四〕尹注云:“与,用也。本事,本盐也。”元材案:“与”,参加也。“本事”解已见《乘马数篇》。谓我并未参加煮盐之生产过程。
〔五〕尹注云:“以重推,谓加五钱之类也。推犹度也。”元材案:推当作准。《轻重丁篇》云:“莱有推马”,王寿同注彼处云:“推乃准之误。下文云云可证。”此“推”字亦当与彼同。“准”即上文“其馀轻重皆准此而行”及《山至数篇》“散大夫皆准此而行”之准。“受人之事,以重相准”者,谓我并不须参加煮盐之生产过程,但受取邻国之既成生产品以为专卖之资。至其价格之高低,则完全以输入时之轻重为准。输入轻,则出之亦轻;输入重,则出之亦重也。
〔六〕元材案:“人用”当作“用人”。《通考》十五引即作“用人”。数,筴也。用人之数,即因人之山海而利用之之策,与《事语篇》所谓“善为国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意义相同。
猜你喜欢 第六十卦 节 水泽节 坎上兑下·佚名 感虚篇第十九·王充 通塞第二十三·佚名 思辨録辑要卷十五·陆世仪 论语解卷十·张栻 春秋辨义卷二十八·卓尔康 卷三十五·孙瑴 经典稽疑卷上·陈耀文 卷一·库勒纳 卷四·钱时 卷十一 古文孝经·钱时 卷二十二·秦蕙田 卷五·张洽 仲春纪第二·吕不韦 卷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