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真空论第二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哀。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故顷尔谈论。至于虚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何则。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即虚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我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末始殊。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不真空论终

猜你喜欢
  生经卷第五·佚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道宣
  序·智旭
  劝发诸王要偈·龙树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六卷·湛然
  卷第一百四·霁仑超永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宗喀巴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佚名
  卷第五·佚名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十九桂花类五言古【附长短句】咏桂树         【梁】范 云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咏桂          【梁】庾肩吾新丛入望苑旧榦别层城倩视

  •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送君巵酒不成懽幼

  • 73.朱庆馀:七言绝句二首·施蜇存

    朱庆馀是中唐后期的诗人,以诗受知于张籍。由于张籍的揄扬、推荐,登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进士第。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所可知者,只有这一些。他原名可久,字庆馀。《直斋书录解题》及《唐诗纪事》都说他是

  •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沈约

    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

  • 东汉会要卷二十八·徐天麟

    民政上户口汉兴至扵孝平户口极盛及王莽簒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扵孝和民户滋殖及孝安永初元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丙辰朔荫故大学士顾鼎臣曾孙咸和为国子生以鼎臣撰玄效劳也○丁巳陕西山丹卫地一日三震声如雷关城多坏○戊午北虏打来孙等率众十余万骑深入辽东广宁等处总兵官殷尚质率游击阎懋官等御之虏众不敌尚质

  • 第四六九清单(前件之附粘)一二二四○--二·佚名

    吞霄街下各庄之庄正名单今将新举各庄庄正姓名,开列呈送察核。番仔藔庄正孟炳壬南势庄正田有明南兴庄庄正张清仁梅树脚庄正张水勇南和庄庄正汤国立内湖庄正彭东海枫树窝庄正曾来古四湖口庄正李清贤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纪昀

    列传金 【二十三】○金二十三苗道润 王福伊喇重嘉努武仙张甫靖安民郭文振 胡天作【史咏】 张 开燕宁苗道润王福伊喇重嘉努武仙张甫靖安民郭文振胡天作 【史咏】张开燕宁△苗道润苗道润贞佑初为河北义军队长宣宗迁

  • 卷七十一·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一恩赉【十 本年  恩科二】直省督抚奏以八旬万夀开科士子吁请陈谢直隶总督【臣】刘峩等谨题为圣主夀考作人多士欣逢旷典公吁代谢天恩事据直隶阖

  • 卷二十二·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十二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传制仪国初大祀天地前三日誓戒百官及遣官摄祭皆御殿传制具仪如左誓戒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前三日陈设如常仪文武官各具朝服

  • 卷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五职官考【九】直省官员总督统辖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直隶一人【兼巡抚事】江南江西一人福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一人陕西甘肃一人【兼甘肃巡抚事】广东广西一人四川一人【兼巡抚事】云南贵

  • 卷十七 十七之三·孔颖达

    《假乐》,嘉成王也。假音暇。[疏]《假乐》四章,章六句。○正义曰:作《假乐》诗者,所以嘉美成王也。经之所云,皆是嘉也。正诗例不言美,以见为经之正,因训假为嘉,故转经以见义,且乘上篇为次,以其能守成功,故于此嘉美之也。假乐君子

  • 卷十二·朱申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句解卷十二宋 朱申 撰冬官考工记下玉人之事【攻玉之工玉人为长】鎭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鎭取鎭安四方之义】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公侯伯之圭皆曰命者以其出于王所命也桓取强直有立之义】命圭七

  • 卷二十·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二十宋 王昭禹 撰世妇掌女宫之戒及祭祀比其具诏王后之礼事帅六宫之人共齍盛相外内宗之礼事大賔客之飨食亦如之大丧比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凡王后有事于妇人则诏相凡内事有达于

  • ·万物皆备于我心··王守仁

    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公元1496&mdash;&mdash;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阳明在赣州首倡&ldquo;致良知&rdquo;时,欧阳崇一独曰:&ldquo

  • 卷一百四·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应作是念。如来昔住菩萨位时。常勤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及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来昔住菩萨位时。常勤安住内空及外空内外空

  •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佚名

    姚秦 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大德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洞珠囊·王悬河

    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载:北周建德中(572—577),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已佚。今《道藏》所收《三洞珠囊》10卷,题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宋史·艺文志》、《通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