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凡论

称「核真」者,以坊刻之讹,故加核也。坊刻类以南身记北事,耳以传耳,转相舛错,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者,其不真也固宜。然综前后诸刻而论之,有三变焉:其始国难初兴,新闻互竞,得一说则书之不暇择者,故一刻出,多有所遗、有所误、有所颠倒,此出于无意,一变也。即而南奔僞官,身为负涂之豕,私撰僞书,意图混饰,或桃僵李代,或渊推膝加,且谬谓北人未免南来,一任冤填,罔顾实迹,此出于立意,又一变也。十七年之铁案即翻,占风望气者实烦有徒;归美中珰,力排善类,甚至矫诬先帝,创为「收葬」之言,培击东林,明立逢时之案;捉风捕影,含沙射人,此阴险之极,出于刻意,又一大变也。夫书三写,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犹无意也,岂有立意、刻意而就中虚实尚可究诘乎?

神庙自辛丑以后,不选净身男子者二十年。至熹庙时选一次,先帝十七年间乃选三次。宫中增万人,每月米增七万二千石,每年靴料银增五万两,此皆可已而不已之费也。先帝又以独断诛魏忠贤,收倒持之柄而自操之,遂谓此辈由我操纵。故厌薄朝官,则以中官参之,中间有时撤回,以明驾驭之在我,而不知此辈如毒药猛兽,未有不终罹其祸者也。天下大患,伤于有所恃,中于有所忽,而败于有所狎。

六月,马士英首参从逆六臣,而曰此辈皆素号正人君子,盖明为阮大铖辈立地步矣。大铖即用,引类呼朋,遂欲翻逆案,刻《要典》,甚至构及国本建言诸臣,是明与先帝为敌亦不顾也。一二逢迎时局者,乃称曹化淳面奏先帝云:「魏忠贤而在,事不至此。」【化淳闲住在外,未闻特召,何处面奏】?先帝叹息传旨,收葬其骸。又称先帝召对,有荐杨维垣、霍维华等者,此皆绝无影响之事,傅会成书,公然刊布,更假岁月,必将登诸奏牍矣。

按国本建言诸臣,在万历二十五年以前;二十九年立东宫,三十三年以后,顾宪成讲学,乃有「东林」之名,先后相去七八年。其后称「复社」者,乃庶吉士张溥以评论时义,标榜为之,与宪成相去几三十年。溥所论之文,与宪成所讲之学,秋毫无涉。至于仕途号为东林者郑三俊、刘宗周诸人,不过稍有骨气,不能随俗俯仰,便名为东林,其与东林原无涉也。王德化,司礼监掌印者也;王承恩,亦司礼秉笔者,而先帝所命之总提督也,二人皆见任。曹化淳于庚辰年吿老,暂委守彰义门。王之心,原任亦秉笔者,闲住已久,二人俱非见任。遭变以来,并无王之俊。杜勋非「杜之秩」。曹化淳本信府承奉,与忠贤地位悬绝。坊刻于诸珰姓名尚未辨清,而迎合时局,谬为夸诩,殊堪喷饭。

襄城有兵,成国无兵;襄城后死,成国先死。万耳万目不可揜也,何德何仇而颠倒言之?且一献门耳,其在十八日,人共知为曹化淳,固无疑矣。至十九日,一曰朱纯臣,一曰张缙彦,一曰傅景星,何献门者之多乎?不知大权全归中贵,故能献门以媚贼。若文武诸臣卽欲献门,谁其听之?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千古格言也,况主死而臣乃反辞辱乎!且辱与荣,对者也;冠裳车服,贼之所谓荣者,吾即以为辱,则桎梏桁杨,贼之所谓辱者,吾将以为荣。荣、辱有何定论哉?

自南中欲锢北来诸臣,遂倡为刑辱之说,计将一网打尽。坊刻竖儒,未御喻厥旨,乃谬引「刑不上大夫」之说,横生巧试,何比拟之非论也?余偶未罹贼刑,兹于受刑诸臣,悉为明著于篇,以质公论。

「从逆」一案,为授僞官者言也。一命亦逆,无容宽假。顾贼中之官,无不求而自至者,一切蝇营兔窟,不遗余力。就中分为二途:求自见者什之二三,求免祸者什之六七。然即求官而得之,安可原情而代为解脱乎?第大僚易知,庶官难详,耳目所经,仅存大概。坊刻按数求备,未免厚诬。

自城守不坚,风鹤成习,先帝乃罪倡逃者,责在诸绅大姓。「逃」之一字,为朝廷见在疆土无虞设也。今京城吿陷,虏寇相仍,除奉身远引,原无别法;而名之曰「逃」,吾不知其何所逃也。逃寇乎?逃虏乎?逃朝廷乎?余家在河北,义切从王,无以余为逃者。然以目江南诸公,余窃为不平焉。商周之际,仅得首阳两饿夫。北都殉节几二十人,可谓盛矣。自开辟以至于今,兴亡代有,万无举朝尽死之理。且君臣之义一也,在内者宜死,在外者不宜死乎?在朝者宜死,在野者不宜死乎?但隔一城,便作歧论,吾不知其果何据也。圣人责人,不为已甚,难行之事,恐其穷而不可继也。今夫从逆得官,人类不齿,以正刑章宜矣。若未污僞命,而兼受刑拷者,亦皆有死之心,无生之望,视死者仅逊一等。若一槪抹杀,中材以下能无灰心?请竢虚公,必有定论。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史有专官,载籍可考,犹将阙之,况三千里外无根之游谈,何据而知其尽为实也?昔人云:「若将青史为直笔,恐有无穷受屈人。」南中持议虽刻,然有「存疑」一欵,犹然阙文之遗意也。坊刻漫分「刑辱」、「从逆」为两欵,而「刑辱」中有云『或开从逆』,至「从逆」中亦云『或开刑辱』。夫刑辱之与从逆相去甚悬,假使以从逆而冒刑辱,固厚幸矣;倘刑辱而列从逆,可乎不可乎?即在两可之间,何不别立「未详之案」?乃强为分别,以致是非淆杂,徒滋多口。余兹集止载见闻所及,其疑似者阙之,故曰「略」也。

坊刻意旨有在,专以雌黄缙绅,其国事坏乱之由,未之知也。兹集始十七日中贵登城,而天下事遂不可为。千古永鉴,岂直一时实录而已哉?营兵缺额,一缺于癸未秋冬之瘟疫,再缺于李曲沃、卢九德之调发,而不尽然也。每一大珰皆隐占二三百名,每月领粮,顾人差操,从来无敢问者。昔李邦华协理戎政,稍稍禁约;己巳之变,仅以身免。自是举朝咋舌,遂成牢不可破之局。呜呼!庙社有灵,此圣子神孙所当力为振刷者也!

是书据事直言,虽所亲昵,不敢著一曲笔。如同乡张凤翔,门生方大猷、时敏、李丕著等,凡属实迹,槪不为讳。至素称嫌怨如张若麒者,坊刻皆称其为「贼侍郎加尚书」,宜若可随声附和,而事所本无,不敢增饰。至于身所经历,一一备载其真。如有牵强附会,巧自解免,天地鬼神与二祖列宗实共临之,必不容其摇唇鼓舌,肆欺于光天之下也。

释法遯识

猜你喜欢
  卷一八九唐紀五·司马光
  提要·欧大任
  东都事略卷八·王称
  第三十六回 张彦泽倒戈入汴 石重贵举国降辽·蔡东藩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零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纪昀
  一四八四 福建巡抚浦霖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七○七 谕校书错误之皇十一子永瑆等着分别罚俸·佚名
  长林仕籍考·林献堂
  张方传·房玄龄
  裴矩传·李延寿
  陈升之传·脱脱
  泰不华传·宋濂
  一一·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辛弃疾·唐圭璋

      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生于绍兴十年(1140)。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为掌书记,奉表来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差签判江阴。累官浙东安抚,加龙图阁待制,枢密院都承旨。开禧三年(1207)卒,年六十八。德祐初,以谢枋得请,赠少师

  • 卷七十五·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五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五大家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按唐纪宗八月五日生宴百官于花萼楼下百官因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中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此诗大厯四年秋潭州作】自罢千秋节频伤八

  • 附錄:·汪楫

      中山沿革志二巻(安徽廵撫採進本)  國朝汪楫撰楫字舟次休寧人康熙巳未召試博學宏詞授檢討是編乃其冊封琉球國王時作按楫别有使琉球錄備載冊封典禮及山川景物此則專紀中山世系附以考據前有自序稱諭祭故王入其祖廟因

  • 东都事略卷四十·王称

    列传二十三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郷人也父炳仕至侍御史沆好学沉厚寡言器度宏逺炳甞谓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举进士爲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转著作佐郎直史馆雍熈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曰李沆宋湜皆佳士也并除右补阙知

  • 一四一五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一五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广西巡抚臣陈用敷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前奉谕旨,颁发直省《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各一部,着各督抚将外间流传翻刻之本,照原书铲削抽改,于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一·佚名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五月二十日七月初八日十二日二十八日八月初六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三十日十二月二十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二月初八日二十二日闰三月十一日五月初七日七月二十八日

  • 夷貊传论·李延寿

    评论说:自从晋代南渡,夹居江东,西北部荒凉偏远地区,被阻隔不能交通。至于东南边疆,国界相连,到宋代元嘉应天顺时,动用武力,象浦大捷,威震海外,于是各国使节接连不断,年年都来朝拜。直到齐、梁年间,各国贡奉都不失臣仆之礼。到了侯

  • 赵雄传·脱脱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隆兴元年(1163)类省试赵雄考取第一名。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将赵雄辟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虞允文被召回朝廷任宰相后,将赵雄举荐入朝。乾道五年(1169),孝宗在便殿召见赵雄,以为奇才,当日亲自手写诏书拜赵雄

  • 第十四章 两广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李宗仁

    一黄绍竑,字季宽,容县山嘴村人。生于书香之家,天资敏慧,为人干练,并富冒险精神。他原是我的陆小同学,他是第四期,低我一班。辛亥革命时,他随学生军北上到南京。嗣后在武昌进第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又入保定军官学校。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孔子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②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澹(ta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

  • 卷一百三十五·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五  宋 卫湜 撰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通义卷十      吴江朱鹤龄撰荡之什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音璧】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音僻】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音忱○此与帝命不时句法相类言天命岂非可信者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读诸深反○言

  • 卷五·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觧頥字义卷五  明 季本 撰小雅鹿鸣【一章】呦呦犹喓喓声之细也鹿本滛兽交则聚麀知礼者之所恶也诗人奚取焉此诗特以在野而食见其山林之性初非为其鸣而相呼也旧说以呦呦为和声

  • 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第四分魔事品第十一之二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安隐丰乐无难之处。能听法者欲随其去。能说法者方便试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宜善审思勿後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师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

  • 降魔品第十六·马鸣

    时菩萨始坐,座号金刚齐。建立金刚心,三千世界震。地神喜踊跃,数数而震动。魔天见地震,疑问何故尔。魔王第一臣,号名曰言辞。倾躬谦敬意,而启白魔王。唯王听所闻,历劫积功德。白净王太子,净土修善行。今当成大道,空天王欲界。欲

  • 阅藏密或问·太虚

    在海潮音上与佛学半月刊上,先曾发现禅密或问与净密或问之二种,似出于一人手笔。禅密或问折密入禅,惟禅与密各有其殊胜方使,适所宜机,似不须强归于一辙。而净密或问则以密而释净,实有裨于净土。然二文均未续完,兹不具论。而佛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

  • 礼庵上梁开堂疏·寒松智操

    礼庵上梁开堂疏恭惟寒大和尚洞山独秀岁寒知松柏之尊龙树同荣剥复见优昙之贵被忍辱铠作大道干城吹大法螺为降魔宝杵当双林之回首号泣呼天矢端木之坚心精诚动地昆季实繁独贤劳而建窣堵折冲丕振爰高举以避波旬天道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