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泰不华传

泰不华,字兼善,本姓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他现在名字。先祖世居于白野山。父塔不台入宫为宿卫,后任台州录事判官,全家迁于台州。

泰不华家贫,好读书,集贤待制周仁荣教养他。十七岁在江浙科举乡试中考第一名。第二年在朝廷考策论,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后转任秘书监著作郎,又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当时御史大夫脱欢,仗势贪暴,被泰不华弹劾罢官。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升他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

顺帝即位,加文宗皇后以“太皇太后”之称号,对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皆赐地封王。泰不华与同朝官员上书说“:婶母不宜加美好称号,相臣不当受土封王。”太后怒,要杀掉说这番话的人。泰不华对同僚说:“此事是我发起的,我甘愿受戮,决不连累诸公。”后来太后息怒,反而说“:台谏官中有这样的人,我怎能不遵守祖宗成法?”赐泰不华金彩缎二匹以表彰其耿直忠贞。后出任佥河南廉访司事,很快又调往淮西,既而调任江西行御史台经历,由于他辞不赴任,改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灾,泰不华入京极力说服中书省免浙西租税。升秘书省监,后改任礼部侍郎。

至正元年(1341),授绍兴路总管。在此任上,他革除吏弊,取消没官牛租,令百姓自报田地面积以便使他们的赋役负担公平合理。还改革江浙一带风俗。奉诏回朝,入史馆,参与纂修辽、宋、金三史。书成之后,授他为秘书卿。后又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黄河决口,泰不华奉诏用圭玉白马致祭河神。事毕上书言“:淮安以东之黄河入海处,最好仿效宋朝置‘撩清夫’,用辊江龙铁帚搅混沙泥,使随潮入海。”朝廷听从他的建议,但因当时征发民夫屯田,这件事被迫中止。

至正八年,台州黄岩民方国珍被蔡乱头、王伏之逼得入海为寇,劫掠海运粮食,捕俘海道千户德流于实。此事上报朝廷,诏令江浙参政朵儿只班统领水军追捕。追至福州五虎门,方国珍知事情危急,焚舟准备逃跑。但这时官军却自相惊怕溃散,朵儿只班反被方国珍所捕。国珍迫使朵儿只班上书朝廷招安。朝廷答应,并授国珍兄弟为官。国珍不肯赴任,且其势力更加横暴。至正九年,诏令泰不华去调查实情。泰不华把事情查实之后,上书献招安之策,但朝廷未采纳。不久,任泰不华为江东廉访使,后改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出任都水庸田使。

十年十二月,方国珍再度入海为寇,烧掠沿海州郡。十一年二月,诏令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统兵至庆元。因泰不华熟知方国珍情形,故调他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领兵于温州与孛罗帖木儿夹攻方国珍。国珍攻温州,泰不华用火筏焚烧方国珍的船只,方国珍连夜逃走。不久,孛罗帖木儿密与泰不华约定于六月十八日合兵进讨,孛罗帖木儿于六月十五日先期至大闾洋,国珍夜间率劲兵纵火,杀声连天,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淹死者过半数,孛罗帖木儿也被捕。泰不华闻讯痛恨不已,至数日不食。朝廷还不知道,又派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到黄岩来招安。方国珍兄弟皆上岸拜见朝廷使者。当晚,中秋月明,泰不华欲命壮士袭杀方国珍兄弟,达识帖木迩恰在此夜来泰不华处,泰不华向他说明秘密袭杀方氏兄弟的计划。达识帖木迩说“:我是奉诏来招降的,你要自行其是吗?”因此袭杀之事就不进行了。命泰不华亲至海滨,解散国珍的兵卒,没收他们海船和兵器,国珍兄弟各授官职。泰不华调任台州路达鲁花赤。

至正十二年,朝廷征徐州,命江浙行省募水军守大江。国珍怀疑是针对他们的,再叛元入海。泰不华表示甘愿以死报国,发兵扼守黄岩之澄江,另派义士王大用去方国珍那里表示信义,劝他们归降。国珍更加怀疑,扣留了王大用,派小船二百只袭击海门,入州港,进犯马鞍山等地。泰不华对众人说:“我本一书生,显任要职,真怕所学不能用。今守海隅,贼降叛无常,请大家助我剿捕,胜是众之功,若败我以死报国。”大家都表示愿随他出兵征剿。泰不华率水军乘潮进军,与方国珍大战,阵亡,年四十九岁。这是正至十二年三月间的事。

泰不华殉难,朝廷尚不得而知,仍授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行台州路达鲁花赤事。至正十五年,追赠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封魏国公,谥忠介,在台州为之立庙纪念,赐匾额《崇节》。

泰不华注重气节,不随俗沉浮。太平为台臣被弹劾而罢相,泰不华为之饯行,送至都门外。太平劝他止步,不要为他受牵连。泰不华说:“士为知己死,还怕什么祸吗!”后虽被当时的宰相排斥,但人们没有说他的不是。他善写篆书隶书,其字温润苍劲。曾重纂《复古编》十卷,根据经史考证讹字。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脱脱
  卷九·常璩
  卷十三·吴广成
  第八十回 议宪法致生内哄 办外交惹起暗潮·蔡东藩
  东汉会要卷二十七·徐天麟
  皇王大纪卷三十二·胡宏
  张序·沈起
  第四○七谕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一二二一五--三·佚名
  二三 义和拳·周作人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司马迁
  卷二百八十二·佚名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卷七·陈骙
  卷七十一·佚名
  卷第廿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七出 调勘·姚茂良

    【玉胞肚】〔净上〕心中谋事。恨未消如何撒手。昨朝委人去推究。未知肯与分忧。不成招罪怎干休。不是寃家不聚头。昨日着周三畏勘问岳飞。如何不见回报。〔杂上〕屈陷忠良实可悲。辞官弃职远灾危。指望将心托明月。

  • 卷三十七·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三十七瓦尔喀地方乌苏氏吉思哈      吉普喀达穆瑚       达尔布伊哈苏      祁充格清嘉努      邵占以上俱有传刚阿达      赛图兑勒慎     

  • 韦温传·欧阳修

    韦温,是中宗被废韦皇后的叔伯哥哥。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曾任普州参军事,因女儿做了皇太子妃,提拔为豫州刺史。皇帝被幽禁庐陵时,韦玄贞被流放钦州,并死于该处,玄贞之妻崔氏被蛮人首领宁承所杀,四个儿子韦洵、韦浩、韦洞、韦氵

  • 二十三年·佚名

    (壬子)二十三年大明弘治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申,停望闕禮,以雨故也。○命承旨許琛、尹坦詣昌慶宮,進表裏于兩大妃殿。○上,進宴于兩大妃殿,仍召宗正一品以上、領敦寧以上、議政府議賓府、六曹、漢城府、入直都摠府諸將、承

  • 卷四十七(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孔颖达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书至者,喜得免。)三月,曹伯滕卒。(无传。四同盟。)[疏]注“四同盟”。○正义曰:曹伯负刍以襄十八年冬十月卒,则武公立,十九年盟于祝柯,二十年于澶渊,二十五年于重丘,二十七年于宋,皆鲁、曹俱在,是四同

  • 读书续録卷二·薛瑄

    天下之大本中也所谓万化之本原也洛诰以冲子孺子称成王皆不可晓周公虽元圣岂可以此称其君不可解无逸书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秪惧不敢荒宁此数言皆主敬而言治天下之本不外乎此太极图水火木金土五圏虽曰各

  • 卷四十五·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四十五 明 冯复京 撰小雅鱼藻之什鱼藻篇镐郡县志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京兆府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址沦陷焉○括地志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北流入渭○盟会图云丰镐

  • 卷十一·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礼说卷十一    翰林院侍讲惠士奇撰夏官二官以节服为名则王之车服旗常皆其职掌朝祭则六人从王郊祀则二人从尸持旌执戈乃其事也若云从王服衮从尸服裘则周书顾命执惠执戈者雀弁綦弁而己未闻服冕况以下士

  • 卷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九论语十季氏第十六季氏将伐颛臾章问集注颛臾在鲁地七百里之中从孟子百里之説则鲁安得七百里之地曰七百里是礼记如此説封周公曲阜之地七百里如左传也有一同之

  • 第四卷·僧祐

    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四(出因果经)尔时菩萨以慈心力。于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于诸法中禅定自在。悉知过去所造善恶从此生彼。父母眷属。贫富贵贱寿命长短。及名姓字皆悉明了。即于众生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二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二卷阿阇世王六臣说邪见事 耆婆慰喻阿阇世王事梵行品之第七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至)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案。僧亮曰。列在品末者。有四意。证经多义。一证慈等怨亲。二证慈有益。三拔五逆

  • 卷第一百三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具见纳息第三之二生欲界作色界化。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义显己义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说。诸所化物皆非实有。若实有者

  • 六道集卷三·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穇辑鬼神道问曰。云何名鬼道。答曰。由彼造作增上悭贪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故感饥渴业报。经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况复得见。得食。故名鬼趣。又希望故名为鬼。谓六道中。彼恒时从人希

  • 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

    长篇小说。凡尔纳著。作于1873年。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笔调幽默轻松,在故事的阅读中,读者虽然免不了不时地替主人公福克先生担忧,但又可以惬意地饱览世界各地的风情民俗、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它的成书时间是1872年,是法国科

  • 岘泉集·张宇初

    明代诗文别集。张宇初(字子璿)著。张宇初是张道陵的43世孙,洪武十年(1377)袭掌道教。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岘泉集》本有20卷,今已不存。现存有崇祯年间刻本,除了原有的王绅、程通2篇序外,还有文震孟、邹凤梧重刊的2篇

  • 四六话·王铚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

  • 混唐后传·钟惺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薛家将平西演传》、《混唐平西传》,又名《大唐后传》。八卷三十二回,卷之首五回,共三十七回。题“竟陵钟惺伯敬编次,温陵李贽卓吾参订”,恐系伪托。成书于明末。现存主要版本有清芥

  • 菊磵集·高翥

    又名《信天巢遗稿》。诗别集。南宋高翥撰,清高士奇编辑。一卷。翥字九万,自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好读书,厌仕进,隐居教授里中。匾所居曰“信天巢”。此集辑录五、七言近体诗凡百八十九首。后附宋高鹏飞撰《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