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林仕籍考

林氏本自黄帝四世孙,曰帝喾;娶有娀氏女曰简狄,感飞燕之祥而生契。迨其兄尧为天子,八十一载甲子,封为商,赐姓子氏。相传十三世,至癸。癸生履。当桀三十六岁戊寅,履嗣为诸侯是为成汤,始居亳。及桀行淫纵乐,政事怠废,五十三岁乙未,汤放之于南巢。于是,奉天受命而都亳,国号曰商,岁曰祀。世传至盘庚始迁殷,改国号曰殷,是时商道复兴。又传至太丁,生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生子纣,嗣位,曰受辛;淫虐无道,剖王子比干心,而波及于其后。夫人陈氏,逃难长林,乃免。生子泉,武王克商,赐姓林氏,改名坚,嗣为诸侯。子孙繁衍,分仕列国,莫稽其世次。今考诸史,自周武王封坚公始,迨至东晋禄公,共百有七人。

仕西周十人

坚公、字长恩,比干公子。周武王赐姓林,封清河公,食采于博陵(博陵,古冀州之地,又称曰西河)。

载公、字符超,袭封博陵领二百四十国。

磋公,字孟居,成王时,官司马大夫。

虎公、字雄德,康王时,为卿士。

光公、字景辉,康王再命为大夫。

相公、字世标,昭王时,为大夫,仍作三监。

玄公、字文通,穆王时,为元士。

凤公、字智羽,恭王时,为夏官。

翊公、字义则,厉王时,为夏官。

苌公、字茂端,幽王时,为夏官。

仕东周二十八人

材公、字显仕,平王时,为司马右将军;总六师,从东迁。

贞公、字稚安、厘王时,为卿土。

回公、字彦若,惠王时人(晋灭号,公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走;时称贤人。事见「庄子」)。

英公、字怀远,惠王时,为卿,再任为太保。

干公、字天德襄王时,为卿。

保公、字贵材,顷王时,为左将军。

隽公、字商英,匡王时,为畿内县正。

宏公、字宾远,定王时,为内史。

类公、字子拔,定王时人(公年且百岁,春披裘,拾穗于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使子贡问之。事见「列传」)。

标公、字公誉,简王时,为前将军。

繇公、字绍宗,灵王时,为司寇。

雍公、字秀和,景王时,为畿内闾正,出为鲁大夫(炊鼻之战,公奋不顾身。事见「左传」)。

敏公、字明征,景玉时,为畿内族正。

放公、字子丘,敬王时,为大夫。唐玄宗赐号西河伯,宋高宗加封长山侯。

楚公、字仲文,敬王时,为太仆正,出为鲁卿工(蒲圃之役,公义不辞艰:奋怒之勇,以卫桓子。事见「左传」)。

辅公、字安国,敬王时,为太仆正。

立公、字子敬,敬王时,为太傅。

通公、〔字〕遐邦,敬王时,为县正。

不狃公、字文习,敬王时,为鲁卿士(齐伐鲁,败鲁师;公徐步而行。君子曰:『鲁非无壮士也,季子不能使也』。哀公十一年,稷曲之师,公誓不却战,竭力而死国;谥为「忠」。事见「左传」)。

抚公、字安育,元王时,为青州牧。

欣公、字子悦,威烈王时,为县正。

仪公、字文轨,威烈王时,为县正。

鸾公、字士翔,安王时,为左将军。

皋公,显王时,为赵相(公生九子,国人号为九德之父、十德之门)。

士元公、字弘道,显王时,为司空。

伯公、字万里,显王时,为司马。

宜公、字子亮,慎靓王时,为翼州牧。

微公、字世隐,赧王时,为大夫。

仕秦十二人

芳公、字初茂(一作茂度),秦昭囊王时,为军屯仆射。

玄轨公、字符范,昭囊王时,为卫尉。

伯葛公、字子华,孝文王时,为博士。

尹公、字子牧,庄囊王时,为太传。

诘公、字符叡,始皇时,去为河东郡守。

玮公、字子玉,始皇六年,为左将军、给事黄门散骑常侍。

文度公、字世则,始皇十一年,为朝歌令。

刚公、字世强,始皇二十一年,为郎中。

稚公、字起先,始皇二十五年,为会稽郡守。

韶公、字景通,始皇二十三年,为右将军,转郁林郡守。

治公、字符立,始皇三十六年,为治粟内史。

亮公、字符英,始皇三十七年,为侍中。

仕西汉十七人

宪公、字世武,汉高祖二年,授司隶校尉。

挚公、字伯勇,高祖七年,为燕相,封平棘侯,谥曰「懿」(公以客从赵元父斩章邯所置属守功,封平棘千户。文帝九年,子辟疆嗣,后免。宣帝元康四年,曾孙常瑾为贞圉大夫,诏复其家。事见「汉书」)。

纂公、字雉龙(作雅记),惠帝元年,授中山郡守。

别公、字符甄,文帝元年,授御史大夫。

告公、字安仁,文帝十三年,授广陵郡守;终封高亭侯,食邑三百户。

述公、字得遂,景帝元年,授少府。

良公、字绍先,武帝建元二年,为中郎将。

功公、字符昌,武帝太初元年,授御史中丞。

车公、字重任,昭帝时,授司隶校尉;宣帝地节元年,加镇国将军。后辞官,隐于会稽山治「尚书」。

凭公、字纯义,宜帝本始元年,为征西将军、并州刺史。

尊公、长宾,宣帝时,为博士;以尚书讲论石渠,官少府太子太傅(旧谱自秦末并居齐郡邹县,汉分齐郡置济南郡,故林氏之望以济南称者,自尊公始也)。

高公、字尚勤,元帝时,为征远将军、江州刺史。

闾公、字大材,成帝时人,抱道隐于成都,为杨雄师。

苗公、字玄搜,成帝建始元年,授平原太守。

鉴公、字察之,哀帝建平三年,授北平太守,封永安伯。

宁公、字安国,平帝元始元年,授征南将军。

仕新莽三人

金公、字文英,天凤二年,授建威将军。

重公、字世基,天凤三年,授河东、京兆二郡太尹。

秉公、字任职,地皇二年,授司隶校尉,迁司徒。

仕东汉十五人

袭公、字长义(一作龚、字长人),更始二年,为攘姜校尉。

时公、字敬节,光武建武十二年,为徐州刺史。

丞公、字延览,光武建武三十一年,为散骑常侍、冀州刺史。

吉公、字世宁,明帝永平六年,授少府卿。

谟公、字文兴(一作文典),章帝建初元年,授玄菟太守,转并州剌史。

恂公、字符信,和帝永元十二年,授镇南将军、大中大夫,迁大将军,封万年侯。

就公、字符希,殇帝延平元年,授谏议大夫,迁司马。

横公、字令游,安帝永宁元年,授左谏议大夫。

邈公、字世穆,安帝时,为徐州刺史、封清泉侯。

道公、字文修(一作遵、字伯大),顺帝永建二年,授秦州刺史、司隶校尉。

永公、字仕遥,顺帝永和元年,授秦州刺史,封关内侯。

肇公、字符始,质帝本初元年,授颍川、西河二郡太守。

封公、字烈士,桓帝永康元年,授谏议大夫,迁奏州剌史。

农公、字野贤,献帝初平二年,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祗公、字灵智,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使持节大将军、中书令、左仆射。

仕魏十人

胡公、字文渊,魏文帝黄初元年,任东莱、陈留二郡太守。

谭公、字文惠,明帝太和元年,任东宫舍人,迁尚书郎。

池公、字澄清,明帝太和四年,使持节为秦州刺史。

泰公、字永字,明帝青龙元年,授广威将军兼中书令。

川公、字君封,明帝景初元年,使持节为徐州刺史。

豫公、字敬悦,明帝初三年,授河东、河南二郡太守。

奢公、字道运,齐王芳正始二年,为司录校封、金城太守。

玄峻公、字玄乐,齐王芳嘉平元年,举孝廉,任东宫舍人、尚书令。

道固公、字仲达,齐王芳正始元年,任谏议大夫兼吏部尚书。

冠公、字仕文,陈留王奂景元元年,使持节为秦州刺史。

仕晋至禄公十二人

玉公、字真宝,晋武帝泰始二年,为侍中兼司隶校尉。

逢勋公、字公绩,武帝泰始七年,授博陵太守。

惠勋公、字公养,武帝咸宁元年,任太尉兼太傅。

奇勋公、字公异,武帝咸宁四年,授河南尹。

殊勋公、字公特,惠帝永安元年,任太子洗马。

忠勋公、字公荩,惠帝永宁二年,任南阳太守。

显公、字仲宗,武帝太康时为安定、博陵、山阳三郡太守。

业公、字公冑,惠帝永康元年,为司马。

礼公、字符副,怀帝永嘉元年,历中郎主簿、太子太傅。

颖公、字符从,居下邳、梓桐乡;愍帝建兴三年,除徐州别驾,迁黄门侍郎。随元帝渡江,寓江左。夫人邴氏,子二:懋、禄。

懋公、字世兴,建兴四年,除通直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侍卫将军,迁下邳太守。夫人京兆韦氏,生六子:鉴之、宣之、庆之、侃之、旭之、敬之,俱贵,时号六龙;为下邳祖。后鉴之公生桧公,桧公生表公,表公生象公,象公生仁爱公,仁爱公生楚璧公,楚璧公生爵公,爵公生泰公,泰〔公〕生国敏公,居台州、温州。

禄公、字世荫,随元帝渡江,由散骑常侍迁晋安大守,封晋安郡王,遂家焉。林氏入闽居晋安,自公始。

按旧谱,坚公生二子:铭,袭封;锺,为司马。史言成王二十一年,林载袭封,磋为司马,名虽殊而爵实同;想必谱载其讳、史记官名,则二公名爵而无疑。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柯劭忞
  卷二十 唐高祖·王夫之
  安徽巡抚程元章奏 张秀公等供词南方几省与王朝有关的·雍正
  第八十九回 易猛将进克交趾城 得义友夹攻徐州贼·蔡东藩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四·刘恕
  ●卷二·毛奇龄
  卷之二百十一·佚名
  谷山笔麈卷之十三  仪音·于慎行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纪昀
  通志卷一百三十六·郑樵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四·杜大珪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阿桂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阿桂
  跋·萧奭龄
  历代吏师类录[一]·徐元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九·彭定求

        卷279_1 【过司空曙村居】卢纶   南北与山邻,蓬庵庇一身。繁霜疑有雪,枯草似无人。   遂性在耕稼,所交唯贱贫。何言张掾傲,每重德璋亲。   卷279_2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卢纶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 楔子·尚仲贤

    (外扮泾河老龙王领水卒上,诗云)义皇八卦定乾坤,左右还须辅弼臣。死后亲承天帝命,独魁水底作龙神,吾神乃泾河老龙王是也。我孩儿泾河小龙。有洞庭湖老龙的女儿,叫做龙女三娘,娶为小龙媳妇,琴瑟不和,使我心中甚是不乐。且待

  • 卷一百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七览古登台赋【有序        晋】陆 云永宁中叅太府之佐于邺都以时事巡行邺宫三台登高有感因以言崇替乃作赋云承后皇之嘉惠兮翼圣宰之威灵肃言词而述业兮乃启行乎北京巡华室以

  • 卷十八·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十八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起元丰二年已未正月在徐州任三月後移知湖州道中作】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 儿童笑使君忧愠常悄悄谁拈白接?令跨

  • 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刘知几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故列御寇之言理也,则凭李叟;扬子云之草《玄》也,全师孔公。符朗则比迹于庄周,范晔则参踪于贾谊。况史臣注记,其言浩博,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   盖摸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

  •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五·张岱

    卢象昇列传卢象昇,南直宜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户部主事。司饷临清,有黄衫庞眉趋马前曰:『公有剑骨,出三十当奇贵。然剑室露铓,其能从吾养骨乎』!象昇谢遣之。履道上雪,绝迹;再召之,已去。迁大名守。开、滑壤接晋、豫,盗窟匿影,分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正德十四年九月壬辰朔 上驻跸保定府张宴于府堂巡抚都御史伍符与巡按御史管粮主事皆侍宴行酒 上问符知其善饮与为藏阄之戏符偶胜 上不悦故投手中阄于地令符拾之罚符饮数瓢符颓然 上复大笑○命驸马都尉蔡震守端门崔元承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正德十三年九月戊戌朔 上驻驆大同先是镇守大同太监马锡以总兵叶椿第为献江彬传旨令椿立鬻券遂改为总督府居焉又夺都指挥关山指挥杨俊所置店二所改为酒肆榜曰官食亦令立券如椿实未尝予直云○大学士杨廷和言 圣驾出幸今

  • 韦冲传·魏徵

    韦冲字世冲。 小时,因是名门子弟,在北周开始当卫公府礼曹参军。 后随大将军元定渡江讨伐陈国,被陈国人抓住。 周武帝用钱把他赎回。 武帝又让韦冲带着千匹良马,出使陈国,赎回开府贺拔华等五十人,以及元定的灵柩。 韦冲会讲

  • 刘元珍传·张廷玉

    刘元珍,字伯先,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起初授职南京礼部主事,进为郎中,父母年岁大了,刘元珍回家赡养他们。后又起用为南京职方郎中,淘汰军营中老弱的士兵,每岁节省银两二万多。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官考察,吏部

  • 商頌·佚名

    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 序·王廷相

    仲尼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正义凿。斯道以之芜杂,其所由来渐矣。非异端能杂之,诸儒自杂之也。故拟议过贪,则援取必广;性灵弗神,则诠择失精,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纬术,卒使牵合传会之妄,以迷乎圣人中庸之轨。故曰非异端能杂之,诸儒自杂

  • 原序·李廉

    传春秋者三家左氏事详而义疎公谷义精而事略有不能相通两汉专门各守师说至唐啖赵氏始合三家所长务以通经为主陆氏纂集已为小成宋河南程夫子始以广大精防之学发明奥义真有以得笔削之心而深有取于啖赵良有以也髙宗绍兴初

  • 览冥训·刘安

    【原文】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晋国赤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夫瞽师、庶女,位贱尚葈,权轻飞羽,然而专精厉意,委务积神,上通九天,激励至精。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虽在圹虚

  • 贤护分正信品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为求如是三昧宝故。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贤护。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於大海。恣意载满众妙珍宝。已过一切诸大难处。垂至此岸未几之间。船忽破坏众宝沈没

  • 红楼梦·曹雪芹

    原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

  • 世范·袁采

    家训类读物。南宋袁采撰。3卷。初名《俗训》,府判刘镇为之序,始更名《世范》,谓书中所言不仅可以行诸当时,而且可以行诸后世。书前有刘镇淳熙戊戌(1178)序,后有作者绍熙改元(1190)后记。今通行者为《丛书集成初编》本。卷

  • 白话管子·管仲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