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年

(丙午)二年清雍正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甲午,太白晝見巳地。

○下諭八道觀察使、兩都留守,令勸農恤民。

○左議政閔鎭遠上箚曰:

臣竊覵殿下,深懲於向日群凶輩鋒刃之慘毒,欲一反其道,咸新舊汚,偕之蕩平之域,所以開示臣隣者,前後非一二矣。噫!殿下之心,實聖人至誠惻怛之心也,殿下之言,卽王者無偏無黨之言,而持是道爲國者,亦旣一年矣。是宜徯志從欲,功成治定,而近來人情,日益疑懼,朝象日益泮渙,君子無所恃而莫盡其忠,小人有所窺而陰伺其隙,所謂蕩平者,無復可論,而徒見日趣於亂亡之轍矣。此其故何哉?傳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而反求諸身」者,卽仁者之事,而聖人之訓也。殿下若不欲卞是非,則固無可論矣,旣或知之,而是者不賞,非者無罪,則何可謂之明是非乎?殿下若有意於殘虐,則固無可論矣,其或徒知寬仁之當務,而不當寬而寬,當猛而不猛,則不可謂得寬仁之道矣。欲救此病,惟在乎明卞義與利,理與慾之間而已。先儒曰:「無所爲而爲者義也,有所爲而爲者利也。」今若以群凶之慘毒爲戒,而必欲只明是非,不行誅討,則是有意於寬而寬也,非所謂無所爲之義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君體天行仁,固是爲治之本,而至於敍秩、命討,一循天理,無纖芥私意,間於其間,然後方可以克盡寬仁之道。若事事而寬之,人人而寬之,只此一寬字,橫着肚裏,則此豈合於天理哉?是故殷湯代虐以寬,而其言有罪,不敢赦,周室承商受淫虐之餘,而周公尙誅管叔、武庚等。試以耳目所記言之,惟我仁祖大王,受命之初,首誅仁弘、爾瞻等十餘人。向時凶黨,欺誣先王四聰之明,掩蔽先王至仁之德,逞凶肆毒,魚肉搢紳,則今日殿下之所以治先王之罪人者,尤嚴於殷湯以下三聖革除之時,然後先王之誣可雪,君父之讎可復,而亂賊之徒,庶可以知所懼矣。此則天理民彝當然之則,寬猛二字,在所不論也。若如聖敎,鋒刃之餘,救時之道,惟在於務寬而已,凶逆亦不可致討,則成湯必赦有罪,周公不誅管叔,我仁廟不誅仁弘等,然後方合於救時之義。此眞所謂矯枉過直,懲羹吹薤者也。聖王體天行仁之道,必不如是也。噫!大禍之餘,舊德淪盡,如臣無似,濫躋相職,不能糾率百僚,對揚休命,每承聖敎,若以臣爲亦不免於黨習之蔽痼。此蓋臣之所自取,臣何敢自卞哉?臣稟性柔懦,平生未能爲偏刻之論。到今白首殘年,更歷百變,志氣便已消盡,魂夢尙有餘悸。況黨論之禍人家國久矣。辛壬之變,幾致宗社之覆亡,履霜氷至,流害若玆。臣若不知爲戒,反有意於黨伐,則其不忠不仁,莫甚於此。殿下雖不罪臣,天地鬼神,必誅殛之矣,臣豈敢爲此哉?然臣冒當重任於朝廷草創之日,有冤者不得不伸,有罪者不得不討,則凡臣之前後請伸者,無非橫罹禍故,而與臣素當同志者也,所請討者,又皆曩時之犯分干紀,戕賢凶國,而與臣平日異趣者也。同志而求其伸,異趣而聲其罪,則執跡而觀之,疑若有私意之參錯,故殿下於此等處,輒先以一疑字逆之,慮其或從臣言,未免爲推波助瀾之歸。此固臣受以爲罪,而殿下此心,已自失於蕩平之道矣。夫所謂蕩平者,臣曾以是非刑賞,一循天理,無一毫人慾之私,然後可臻蕩平之說,累陳于筵席,而殿下不以爲然,臣誠慙恧,更有何言,而朱子論《洪範》之旨曰:「無有作好作惡,謂好所當好,惡所當惡,不可作爲耳。」此亦以有所爲,爲戒也。臣於此,益信前言之非誣也。殿下,以今日廷論,疑其出於報復之計,此非臣之本意,而臣亦不敢辭焉。臣嘗讀朱子所爲,《舜典》象刑說,有曰:「聖人制刑,其重者,或至於誅斬、斷割,而不少貸,然本其所以至此,則其所以施於人者,亦當有如是之酷矣。是以,聖人不忍其被酷者之銜冤負痛,而爲是以報之,雖若甚慘,而語其實,則爲適得其宜,雖以不忍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赦也。」噫!彼諸賊者,皆宗社之賊,則無所論於報與不報,而假使不至於爲逆,其陷殺忠良之罪,固已不容於誅,而今殿下,必欲偏護而曲全之,若是者可謂適得其宜乎?我朝用人,必重世臣,故自昔左右王家,爲國藎臣,國之所賴而活者,多出於故家巨室矣。向年凶焰毒螫,先及於柱石、喬木之臣,國脈之斲傷,無復餘地,而其寡妻、孤兒,苟活而不死,日夜惟望天日之重光,怨毒之少洩,而及至今日,大失所圖,痛一天之共戴,若窮人之無歸,或不敢從仕,或永廢赴擧。以臣所聞,亦多其人,此亦非國家之福。何殿下忍於聖人之所不忍,而不忍於其所忍,至於此耶?如此而欲做蕩平之治者,非臣之所敢知也。殿下,又以崇奬過激之人,責銓曹,臣亦以爲未安也。朝家當以勁直敢銳者,置之臺閣,使之有懷輒陳,不避忌諱,以至匡正袞闕,紏劾官邪,而或有過激之甚,不中事理者,則在上者稍爲之裁抑而已。若嚴加摧折,俾勿檢擧,則將見逢迎諛媚之徒,充滿三司,而其害必至於喪邦。況今臺閣上,委靡日甚,慮遠於日後,戒深於三緘,古諫臣風采,不可復見,則固爲大可寒心,而殿下猶嫌其過激,此正所謂作於心害於政者也。

批曰:「日昨諭旨,實攄予意。豈只見是與非,而姑不行討之意乎?前後筵敎,非止一二,而卿言猶且如此,是誰之非?寔予未能感孚之致,尤加自勉而已。」原箚留中。

○賜祭文正公宋時烈華陽書院。辛壬鏡黨,毁時烈妥享之所,獨華陽免焉。至是,特命致祭。

1月2日

○乙未,以黃龜河爲大司憲,特授李彙晋同副承旨。

○憲府〈掌令成震齡。〉申前啓,不允。又啓曰:「日昨備忘有燦給職牒,燁敍用,烘、烒、炯付職之命。夫楨、柟等,旣以謀逆伏法,其親屬之應坐,乃國家不易之典,則其不可以年歲之久遠,有所撓改也,明矣。殿下,敦族之誼,體天之仁,雖足以感動臣隣,而其於以一時之仁,而害萬世之法,何哉?請還寢。」不允。

○左議政閔鎭遠上箚,略曰:

臣歷觀,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必須志同意合,相得益章而後,能成一代之治。雖其志有高下,道有大小,治效有淺深之殊,而未有齟齬不相合,而能做一事者也。今殿下曰:「予欲明是非。」臣拜曰:「都。」殿下曰:「予欲務寬仁。」臣拜曰:「都。」所謂志意合者,殆近之矣。然殿下,則只欲明此是彼非而已,臣則曰:「旣明之矣,必是者用之,非者罪之,然後是可謂明是非也。」殿下則勿論大小輕重,必欲一皆寬恕,而臣則曰:「爲治之大體,以寬爲主,而亂逆之臣,不可不誅也。」大意雖同,而究其歸,則燕、越之不同也,枘鑿之不合也。此係節目間微細事,則臣何敢固爭,必行己志,而所關至重,治亂斯判,則上下意見,如是逈殊,而其何以能做國事乎?去夜批旨,雖極隆重,而然於臣言,若有不釋然。殿下試取臣箚辭,反覆披覽,從容思繹,倘或犂然會心,飜然改圖。存此心於虛明、純一之地,使無一毫偏係之念,如明鏡之無垢,如止水之不撓,事至物來,一以義理裁度而處之。寬仁蕩平,雖是好題目,亦不令留在胸中,以致敍秩、命討,各循其則,則群下雖有黨比之習,好惡之偏,其是與非,自莫逃於聖鑑之下,何必先以黨字,蓄疑以待之乎?若然則非臣之幸,實國家之幸也。

上遺承旨諭之曰:「觀卿兩箚,非不知予之本意,而一向巽章,猶不幡然,是小子之言,未能見孚於卿之故也。」

1月3日

○丙申,太白晝見巳地。

○憲府申前啓,不允。

○上行召對,講《綱目》。侍讀官權

猜你喜欢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十四、孔庙失火和庆云出·雍正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三·孙承泽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冷飞天之杀身祸·李定夷
  大事记卷四·吕祖谦
  卷六十六中上·郝经
  七九五 谕《乐善堂全集》定本毋庸补入此序《蔡世远文集》照旧缮录·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阿桂
  韩晋明传·李延寿
  完泽传·宋濂
  卷二十九·杨士奇
  卷八十一·佚名
  苻坚·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回 披图胜读荆钗记 佳节犹传绮席杯·萧晶玉

    且说伏准被梦鸾小姐抢白一场,自觉无趣,回至书房,烦燥不安。劳勤说:“若依小人的愚见,莫如叫太太如此这般,硬作主张,只怕有准。”伏生说:“太大的秉性你难道不知道吗?向他老一说,先就不肯;再不然就是个总不哼。”劳勤

  • 青年曲·徐志摩

    泣与笑,恋与愿与恩怨,难得的青年,悠忽的青年,前面有座铁打的城垣,青年,你进了城垣,永别了春光!永别了青年,恋与愿与恩怨!妙乐与酒与玫瑰,不久住人间,青年,彩虹不常在天边,梦里的颜色,不能永葆鲜妍,你须珍重,青年,你有限的脉搏,休教幻景似

  • 卷一百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紫薇集简范信中诗人例穷君不然画堂绣户罗婵娟当时乘醉出三峡至今妙句留西川底事新来多退缩梅花满眼看未熟便期载酒约来冬似要恶诗相抵触晓来寒凛似中原

  • 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 兰钦·姚思廉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除奉朝请。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内附,以庆之为武

  •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蔡东藩

      却说桓温方进逼长安,屯兵灞上,蓦来了一个狂士,被褐扪虱,畅谈当世时务,不但温军惊异,就是温亦怪诧起来。当下问他姓名,才知是北海人王猛。猛为苻秦智士,故特笔书名。猛字景略,幼时贫贱,尝鬻畚为业,贩至洛阳,有一人向猛购畚,愿

  • 第十二章荆公之政术(四)教育及选举·梁启超

    民政财政军政,荆公之新法,殆尽于是矣。此外尚有一二,请括而论之。第一教育教育行政,荆公平昔所最重也,其上仁宗书言之最切。及执政,首注意于学校。熙宁元年,增太学生员。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厘学生员为三等,初入学为

  • 百工纪·张瀚

    语云:“璧玉不御,则下鲜玩好;雕刻不饰,则民绝曲巧。”言上者表,下者景,所从来远矣。昔者圣王御世,因民情为之防,体物宜导之利,阜财用而齐以制度,厚利用而约以准绳。是故粢非不足于簋,而不耕者不以祭;帛非不足于杼,而不蚕者不以衣。

  • ●张序·杨捷

    国家大一统之业,内安外宁,风行草偃,固已几三十年。顿兵不减,乃鲸鲵余孽杈牙江海,恃其舟楫倏忽于巨浸骇浪之间,屡逋天讨。迄乎三藩僣逆,益乘瑕伺隙,狡焉启疆。戊午之夏,妖氛弥炽,蹂躏闽中漳、泉诸郡,乘城跨邑,滨海千余里为之失守。

  • 第一一六札光绪五年八月廿六日一一三○八-一·佚名

    台北知府陈,准台湾知府周移,饬新竹知县查覆:前斗六县丞龚养元家属有无在境札新竹县赏戴花翎、署理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陈为饬查事。本年六月二十六日,准台湾府周移开:「蒙前藩宪潘批敝府详请发还咸丰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 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朔,上谕太常司臣曰:“今后祭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朕亲行中五坛礼,余坛命魏、郑、曹、宋、卫五国公及中山、江夏、江阴三侯分祀。夫祀神之道

  • 卷十五·陆九渊

    卷十五与陶仲赞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能行。圣贤所以为圣贤,亦不过充此而已。学者之事当以此为本。若夫天文地理、象数之精微,非有绝识,加以积学,未易言也。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等皆德行事,为尊为贵,为上

  • 卷六·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六宋 李明復 撰桓公程頤曰桓公名允惠公子隱公弟桓王九年即位桓謚也闢土服遠曰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程頤曰桓公弑君而立不天無王之極也而書春王正月公即位以天道王法正其辠也謝湜曰君為國之大

  • 卷六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六虚空行天授记品第十二尔时复有八万虚空行天。见阿修罗伽楼罗及龙女龙王鸠槃茶乾闼婆夜叉紧陀罗等。供养如来并闻授记。皆大欣喜踊跃无量。於佛法中深心爱乐。为供养佛故。起勇猛心。彼虚空行天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巧便品第六十八之四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因   緣故名爲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法究竟彼岸故名

  • 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佚名

        光禄大夫大司徒三藏法师沙啰巴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金刚场。尔时如来神力如持。金刚手身成金刚已。即日入金刚三摩地。是时金刚手。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诸菩萨等加持力故。金刚忿怒说此最妙金刚

  • 贞素斋集·舒頔

    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

  • 海语·黄衷

    域外地理著作。明黄衷(1474—1553)撰。三卷。衷字子和,南海(今属广东)人。弘治进士,历官督粮广西、抚云南、至兵部右侍郎。黄氏晚年居家,采访舟师、海贾,集录是编。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约一万三千字。分风俗、物

  • 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佚名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灯仪。燃玑衡七政神灯,颂洪恩灵济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