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三

蒙古新字

至元四年诏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反辉和尔字以逹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寖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帕克斯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冩一切文字期于顺言逹事而已自今以徃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置御史台

至元五年置御史台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一人后增一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治朝着之事典事二人掌幙府文书之事后改为都事三人后又以都事之长蒙古若色目一人为经歴检法二人后废管勾三人其一人兼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数三十二人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二十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秩如内台而监察御史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亷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陜西号陜西诸道行御史台莅陜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佑间暂废随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二十人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歴知事二十八年改肃政亷访司使副使佥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司以农事归宪司增佥事二人经歴知事照磨各一人天下凡二十二道

百官公服

至元五年定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袵一品紫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縁罗无文 幞头漆纱为之展其角 笏制以牙上圆下方或以银杏木为之 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协枝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胯鞓用朱革 鞾以皂皮为之

妇女衣饰之制

命妇衣服一品至三品服浑金四品服金答子六品以下惟服销金并销金纱荅子 首饰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珠宝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珍珠六品以下用金惟耳环用珠玉【同籍不限亲踈期亲虽别籍并出嫁同】 庻人许用翠花并金钗各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玉余并用银 娼家出入止服皂褙子亦不得乗坐车马

立国子学

至元六年七月立国子学二十四年闰二月设国子监仁宗皇庆元年二月徙大都路学所置周宣王石鼓于监复建崇文阁命词臣作记国朝以神武定天下我世祖皇帝以武之不可偏尚也广延四方耆硕之彦与共谋议遂能禆赞皇猷修举百度文治骎骎兴焉中统间命儒臣教胄子至元间备监学官成宗皇帝光绍祖烈相臣哈喇哈逊钦承上意作孔子庙于京师御史台言胄子之教寄寓官舍隘陋非宜奏请孔庙之西营建国子监学以御史府所贮公帑充其费逮至仁宗皇帝文治日隆佥谓监学椟藏经书宜得重屋以庋有旨复令台臣办集其事乃于监学之北构架书阁阁四阿檐三重度以工师之引其崇四丈有一尺南北之深六寻有竒东西之广倍差其深延佑四年夏经始六年冬绩成材木瓦甓诸物之直工役饮食之费一皆出御史府雄伟壮丽烨然增监学之辉名其阁曰崇文英宗皇帝讲行典礼贲饰太平文治极盛矣台臣请勒石崇文阁下用纪告成之岁月制命词臣撰文臣澄次当执笔今上皇帝丕缵圣绪动遵世祖成宪于崇儒重道惓惓也泰定元年春诞降俞旨国子监立碑如台臣所奏臣澄谨録所撰之文以进臣闻若古有训戡定祸乱曰武经纬天地曰文武之与文各适所用然戡定祸乱用于一时而已经纬天地则亘古今不可无也何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山川草木地之文也人与天地相为经纬则亦与天地相为长久而可一日无也哉我世祖怱怱用武日不暇给而汲汲崇文惟恐或后此其高识深虑度越百王宏规逺范垂示万世以为圣子神孙程夫岂常人所能测知盖创业之初非武无以弭乱守成之后非文无以致治武犹毒药之治病病除即止文犹五谷之养生无时可弃也有文治之君必有文治之臣文治之臣茍非教习之有其素彼亦惘然孰知文之所以为文者故建学以兴文教畅文风涵育其人将与人主共治也斯文也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言动之仪伦纪之叙事物理义之则礼乐刑政之具凡灿然相接焕然可述皆文也古圣贤用世之文载在方册不考古人之所以用世不知今日之所以为世用者也然则圣朝之崇文岂虚为是名也哉阁之所庋古圣贤之文也立之师使之以是而教设弟子员使之以是而学教之而成学之而能则游居监学者济济然彬彬然人人闲于言动之仪察于伦纪之叙博通乎事物理义之则详究乎礼乐刑政之具他日辅翊吾君跻一世文治于尧舜三代之盛由此而选也夫如是其可谓不负圣天子崇文之明命休德已若夫不能潜心方策真有得于古圣贤之所谓文而渉猎乎浅末炫耀乎葩华曾是以为文乎士之所以为世用者盖不在此臣澄再拜稽首而献颂曰皇元肇兴于赫厥声天戈所指如雷如霆圣圣继承六合混一威命远加丕冒出日神谋英畧敷遗后人征诛以义持守以仁既成武功大阐文治尊道隆儒劝学讲艺京师首善教胄设官孔庙巍巍四方来观执法之臣职务纠慝爰矢嘉谟称我文德于庙之西黉舍翚飞于黉之北杰阁云齐其阁伊何有经有史博采旁罗有集有子昔在中古郁郁乎文式克至今用宏兹贲诜诜多士被服圣术鳯翥鸾翔虎炳豹蔚维身之章维国之光匡扶盛化上跻虞唐民物阜蕃礼乐明备允显崇文昌运万世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监制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定正音训上严教导之术下考肄习之业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守一斋正録申明规矩督习课业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録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録伴读亦以次而传习之次日抽籖令诸生复说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始録附课簿以慿考校其生员之数定二百人先令一百人及伴读二十人入学其百人之内蒙古半之色目汉人半之许衡又着诸生入学杂仪及日用节目七年命生员八十人入学俾永为定式而遵行之

蒙古国子学

至元八年春正月始下诏立京师蒙古国子学教习诸生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集赛台官员选子弟俊秀者入学然未有员数命以通鉴节要用蒙古语言译冩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大都路学

国初燕京始平宣抚王楫请以金枢宻院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受业宪宗四年世祖在濳邸特命修理殿廷及即位赐以玉斚俾永为祭器至元十三年授提举学校官六品印遂改为大都路学署曰提举学校所二十四年既迁都北城立国子学于国城之东乃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自提举以下设官有差仁宗延佑四年大兴府尹玛蘓库重修殿门堂庑建东西两斋泰定三年府尹曹伟增建环廊文宗天厯二年复增广之提举郝义恭又增建斋舍自府尹郝朶而别至曹伟始定生员凡百人每名月饩京畿漕运司及本路给之泰定四年夏四月诸生始会食于学焉

诸路学校书院

太宗始定中原即议建学设科取士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二十三年二月帝御德兴府行宫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飬士二十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其它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録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録各一员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中原州县学正山长学録教谕并受礼部付身各省所属州县学正山长学録教谕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札付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直学考满又试所业十篇升为学録教谕凡正长谕録教谕或由集贤院及台宪等官举充之谕録歴两考升正长正长一考升散府上中州教授上中州教授又歴一考升路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设提举二员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七品提举凡学校之事后改直学考满为州吏例以下第举人充正长备榜举人充谕録有荐举者亦参用之自京学及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徃徃人材辈出矣

京学

至元中既立国学以故孔子庙为京学而提举学事者仍以国子祭酒繋衔

议立三省

至元七年议立三省侍御史高鸣上言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联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世祖深然之

兵事宜属枢宻

七年许衡疏言兵之于国在古已重在后世为尤重故枢宻之设特与中书对峙号为二府兵兴则宰相主之事宁则枢宻任之盖宰相平章军国兵事可知也而兵之籍则不与枢宻兼总兵马兵籍可知也而兵之符则不在体统相维无有偏失制虽近代而意实仿古或者谓枢宻并于中书为合古冡宰总百官之意殊不知古者冡宰止一人而今之为宰辅者动辄数十人此而不古而谓枢宻者独可以古耶国家切务止在得人人茍未得徒纷更于此无益也

立耤田

至元七年大都立耤田赵天麟上言臣闻祭祀者人之大端衣食者人之常理今圣朝立太常正卿设司农大寺钦乃攸司可谓备矣但耤田之礼尚未施行谨按礼经之义逺稽前世之文适三阳交泰之春当是月上辛之日祈谷于太微之帝再择乎吉亥之辰封人壝宫掌舍设祗太仆秉辔保介从行缀黛耜于绀辕冠朱纮之华冕平秩东作爰至南郊具庶府之官僚耸万民之瞻视天颜咫尺际恭就于三推黎庶三百人遂终于千畆公卿以下随爵秩而亦耕燕饮之宜布龙光于既返内宰献种于厥后神仓敛获于西成一旦用之中心足矣此圣天子耤田之礼也伏望陛下无怒虢公之直谏式同汉帝之亲耕于彼天田成兹盛事南瞻北顾三思粟帛之原上化下行一警农民之怠于昭文化以迓太平垂诸典章永示嘉范

社稷坛壝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畆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坚实依方面以五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坛皆北向立北墉于社稷之北以砖为之饰以黄泥瘗坎二于稷坛之北少西深足容物二坛周围壝垣以砖为之高五丈广三十丈四隅连饰内壝垣棂星门四所外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三列戟二十有四外壝内北垣下屋七间南望二坛以备风雨曰望祀堂堂东屋五间连厦三间曰齐班厅厅之南西向屋八间曰献官幕又南西向屋三间曰院官斋所又其南屋十间自北而南曰祠祭局曰仪銮库曰法物库曰都监库曰雅乐库又其南北向屋三间曰百官厨外垣南门西壝垣西南北向屋三间曰大乐署其西东向屋三间曰乐工房又其北北向屋一间曰馔幕殿又北南向屋三间曰馔幕又北稍东南向门一间院内南南向屋三间曰神厨东屋三间曰酒库近北少却东向屋三间曰牺牲房井有亭望祀堂后自西而东南向屋九间曰执事斋廊房自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间曰监祭执事房此坛壝次舍之所也社主用白石长五尺广二尺剡其上如钟于社坛近南北向埋其半于土中稷不用主后土氏配社后稷氏配稷神位版二用栗素质黒书树之以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

崇宪台之秩

至元七年赵天麟上策请更定宪台品秩策畧曰方今御史台官内有监察院以隶之外有亷访司以承之所以儆肃百僚风宪万姓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御史之职非天子视听之官而何哉是以霜兰露车栢林石室昭其清也授以立秋象以荧惑昭其严也鹰击之喻豸冠之服昭其威也干歩清道王公逊避昭其重也中书门下并为三司昭其贵也五者备矣然后能触佞指邪彰善瘅恶使雄奸巨媚胆破声消封豕长蛇骨寒心颤则狐狸眇害蜂虿微毒将不治而自息矣今国家令御史台凡百官之非违诸司之案牍朝会祭祀之事理断失宜之类以至于该载不尽应合紏察者并行纠察之其制可谓恢而不漏矣然阿哈玛特擅政于前僧格弄权于后虽牛马走亦知侧耳而憎也而台官以下察院之属闭口吞声见如不见宴居高坐闻若不闻此由省府之职秩悬隔而不敢抗衡故也伏望陛下厉宪台之风采俾行省以齐阶目之以御史大夫一员使与行省首官品秩相同其余员位以次升之又宜命监察御史与六部侍郎品秩相同又宜立绣衣使者八员于中丞之下秩同侍御史使之分使天下专纠行台及亷访司之不如法者又内台或有愆违宜命天下皆得举发如罪状明白委为故犯重则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轻则罢官禁锢放归里闾如或妄举反坐其人圣王之御下也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委任之而礼貌之及其得罪则是臣下自以其罪加乎身也幸从臣言则邪佞难蔽而中外永清矣

五事考守令

诏举守令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添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减一资五事俱不举者黜降一等

改称国号

至元八年定国号诏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乗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着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土是皆狥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槩以至公不无少贬太祖圣武皇帝握干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歴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干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厥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以名儒为司成

至元八年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十兼国子祭酒衡上疏论阿哈玛特专权罔上蠧政害民诸事不报因谢病请解机务上不许且命举自代者衡奏曰用人天子之大柄臣下泛论其贤否则可若授之以位则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乃拜衡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即燕京南城旧枢宻院设学衡喜曰此吾事也因请征其弟子王梓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穉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如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善以开蔽相其动习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后元之名臣如博果宻等皆出国学云

附载国学事迹

燕都改南城之旧枢宻院为国子学许先生自开学家事悉委其子师可凡宾客来学中皆谢絶之

先生尝谓学中若应接人事诸生学业必有所妨外人谤咎是我一己之事诸生学业乃上命也

先生欲以蒙古生习学算术遂自唐尧戊辰距至元壬申凡三千六百五年编其世代厯年为一书令诸生诵其年数而加减之

先生教诸生习字必以颜鲁公为法尝曰古者民无所知圣人御世有以教之然圣人不可久生于世故制为文字以记其言文字之始义取记言而已后世习字书者多少话说书固六艺之一程先生谓一向好着亦自丧志然其作字时甚敬谓只此是学此为可好

诸生读书之暇先生令蒙古生年长者习拜及受宣拜诏仪释奠冠礼时亦习之小学生有倦意令习跪拜揖让进退应对之节或投壶习射负者罚读书若干遍

先生说书章数不务多唯恳欵周折若未甚领解则引证设譬必使通晓而后已尝问诸生此章书义若推之自身今日之事有可用否大凡欲其践行而不贵徒说也先生尝曰世谓能作文者可以骄人至于能说书者亦可以骄人诸生讲书但使之省解可也何必要他会说及见学者能有疑问先生喜气溢于眉宇尝谓书中无疑看得有疑有疑却看得无疑方是有功

先生尝曰敬敷五教在寛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则是为教者当以寛容存心也今日学中大体虽要严宻然就中节目须寛缓大槩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长必一事有所短千万不同遽难以强之也学记自一年离经辨志至九年知类通逹强立而不反其始终节次几多积累必不可以茍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当随其学之所至而渐进也盖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

先生尝谓蒙古生质朴未散视听专一茍置之好伍曹中涵养三数年将来必能为国家用乃奏召旧弟子散居四方者皆驿致馆下为伴读欲其夹辅熏陶而自得之也

先生言先王设学校养育人才以济天下之用及其弊也科目之法愈严宻而士之进于此者愈巧以至编摩字様期于必中上之人不以人材待天下之士下之人应此者亦岂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虽得之何益于用上下相待其弊如此欲使生灵蒙福其可得乎先王设学校后世亦设学校但不知先王何为而设也上所以教人人所以为学皆本于天理民彛无他教也无异学也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司徒之职教以人伦而已凡不本于人伦皆非所以为教树之君以立政谨此教也作之师以立教教以此也先王皆本于人心之所固有不强以其所无有故人易从而风俗美非后世所谓学所谓教也文公小学四书次第本末甚备有王者起必湏取法

祭先农

至元九年上命祭先农如祭社之仪十四年二月戊辰祀先农东郊十五年二月戊午祀先农以蒙古胄子代耕耤田二十一年二月丁亥又命翰林学士色勒敏祀先农于耤田武宗至大三年夏四月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博士议二坛之式与社稷同纵广一十歩高五尺四出陛外壝相去二十五歩每方有棂星门令先农先蚕坛位在耤田内若立外壝恐妨千畆其外壝勿筑是岁命祀先农如社稷礼

东宫辅佐

至元十年以王恂为太子赞善辅长子珍戬勑两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恂与闻恂言太子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宻之政诏条所当遍覧庶务亦当屡省又以辽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区别善恶上之真金问恂以心之所守恂曰尝闻许衡言人心犹印板然板本不差虽摹千万本皆不差本既差矣摹之于纸无不差者真金曰善

按抚南都

至元十年谕宋南都官民诏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觐之礼已遣使特徃迎致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凡归附前犯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征理前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所在山林河泊除巨木花果外余物权免征税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品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书典故以及于户口版籍尽仰收拾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厯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址不许拆毁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赡给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三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顺帝十·宋濂
  卷十二·浦起龙
  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蔡东藩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五·苏天爵
  卷五十三·宋·蒋一葵
  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三·佚名
  八○七 安徽巡抚农起奏遵旨查办违碍剧本情形折·佚名
  卷六下·佚名
  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陈寿
  ●卷六外篇·何孟春
  卷第十四·佚名
  凡例·孔毓圻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十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秦州杂诗二十首【乾元二年作】【郑曰寰宇记魏初中分陇右为秦州师曰甫论房琯事贬华州司功属关辅饥弃官去客秦州遂有此作】补注【鹤曰公以乾元二年夏之秦史

  • 卷二·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苏诗补注卷二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三十九首【嘉佑五年庚子春自荆州陆行赴京师作】息壤诗【并引】淮南子曰鲧湮洪水盗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杀之于羽渊今荆州南门外有状若屋宇?入地中而犹见其脊者

  • 卷一百四十一·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一 ∷起屠维赤奋若正月,尽上章摄提格七月,凡一年有奇。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乾道五年金大定九年   春,正月,辛酉,金主与宣徽使敬嗣晖、秘书监伊喇子敬论古今事,因曰:“

  • 提要·李翀

      《日闻录》一卷,元李翀撰。翀不见史传。惟书中纪至正甲辰、丙午间事,下距洪武元年仅一二载,其人当已入明。然书中皆称元为国朝,则前代遗老,抱节不仕者也。是书多及历代故事,略如蔡邕《独断》、崔豹《古今注》之体,而辨论

  • 卷二十五·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二十五宋 张九成 撰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防计当而已矣尝为乗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

  • 卷之三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原序·佚名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亡以纵其淫哉?何明自中叶以后,生民之悴憔如此,其无极也。主昏于上,政出凶阉,民穷于下,翦为流寇。鄙夫蠹国竭民,清流矜高炫异,无非启宗社之殷忧,酿黎元之奇祸焉耳。怀宗鉴前事之失,力翦元凶,痛惩夙谬

  • ●宋人轶事汇编卷三·丁传靖

    高宗 徽宗梦钱武肃王乞还两浙,且曰:“我好来朝,何故留我?当遣第三子居之。”觉而与郑后言之,郑后曰:“妾梦亦然。”须臾韦妃报诞,即高宗也。既三日,徽宗临视,抱膝间,甚喜,戏妃曰:“酷似浙脸。”钱

  • 一零一、韩始称王考·钱穆

    《史记 秦本纪》:“惠文君四年,齐、魏为王。(《索隐》云:“齐威王、魏惠王”是也。《年表》作齐宣王,误。)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梁氏《志疑》云:“魏惠称王在惠文四年,此《纪》已书之

  • ○汉人、南人第三甲,三十二名·佚名

    赐同进士出身 【授将仕郎】 一、张宗元贯衢州路开化县。──《诗[经]》。字仲[亨] 【[八四]按吴师道《吴礼部集》卷一五《送张州判序》称宗元为三衢张仲亨,唐元《筠轩集》卷九亦有《送知事张仲亨序》诗,因知宗元字仲亨,

  • 卷五十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五十二 朱批张大有奏摺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漕运总督【臣】张大有谨 奏为恭请 圣安事钦惟我 皇上大孝性成自 圣祖仁皇帝宾天悲恸哀思靡

  • 春秋大全卷十七·胡广

    明 胡广等 撰文公上公名兴僖公子母声姜夫人出姜在位十八年諡法慈惠爱民曰文周 鲁文公八年襄王崩子顷王立文十四年顷王崩子匡王立郑 详见僖公元年齐 鲁文公十四年昭公卒子舍立九月舍弑懿公商人立文十八年懿公弑惠

  • 告子下·孟子

    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0章。怎样比较?【原文】任①人有问屋庐

  • 昙无竭菩萨品第二十九·佚名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安隐从三昧觉起并与五百女人。共至昙无竭宫门外。门外立自念言:今我用经法起来。师入在内。我义不可卧不可坐。须我师来出上高座说般若波罗蜜。尔乃坐耳。及五百女人亦皆效萨陀波伦菩萨立。是时昙无竭

  • 大乘之革命·太虚

    佛法之于众生,有因循者,人天乘是;有半因循半革命者,声闻、缘觉之二乘是;而大乘则唯是革命而非因循。故大乘法,粗观之,似与世间政教学术诸善法相同;细按之,则大乘法乃经过重重革命,达于革命澈底之后──谓大涅槃,乃建立为法界缘起

  • 卷第十·佚名

    正源略集卷第十 维扬嗣祖沙门(宝轮际源高旻了贞)辑 天台国清 达珍 编 南岳下三十六世 丈雪醉禅师法嗣(二人) 青城凤林竹浪生禅师 至节上堂。机轮转处。草木扬眉。坐断当阳。乾坤失色。语其动也。徧周法界。语其静

  • 脉理求真·黄宫绣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

  • 杨七公公过年·叶紫

    稻草堆了一满船,大人、小孩子,简直没有地方可以站脚。 杨七公公从舱尾伸出了一颗头来,雪白的胡须、头发;失掉了光芒的,陷进去了的眼珠子;瘪了的嘴唇衬着朝天的下颚。要偶然不经心地看去,却很象一个倒竖在秧田里,拿来吓小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