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释乐第七

[疏]“释乐第七”。○释曰: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な之形。木,ね也。白,歌也。又象锺磬也。”五声者,商、角、宫、徵、羽也。《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又云:“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锺,木曰?。”此篇总释五声之名及八音之器,故名“释乐”也。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详。○徵,之矢反。)

[疏]“宫谓”至“之柳”。○释曰:案此文则宫一名重,商一名敏,角一名经,徵一名迭,羽一名柳。但未见义所出也。注“皆五”至“未详”。○释曰:云“皆五音”者,案郑玄注《乐记》云“杂比曰音”,谓宫、商、角、徵、羽清浊相杂和比谓之音。“单出曰声”,谓五声之内唯单有一声,更无馀声相杂也。然则初发口单出者谓之声,众声和合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之乐,则声为初,音为中,乐为末。此云五音者,举中而言也。云“之别名”者,谓重、敏、经、迭、柳是宫、商、角、徵、羽之别名也。云“其义未详”者,以《尔雅》之作以释六艺,今经典之中无此五名,或在亡逸中,不可得而知其义,故未详。案孙叔然云:“宫浊而?,故曰重也。”孙氏虽有此说,更无经据,故不取也。

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洒,所蟹反。)

[疏]“大瑟谓之洒”。注“长八”至“七弦”。○释曰:瑟者,登歌所用之乐器也,故先释之。《世本》曰:“庖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馀四弦谓之番。番,赢也。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熊氏云:“瑟两头有孔,其在?下者名越。”《乡饮酒礼》云:“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注云:“越,瑟?孔也。”《燕礼》云:“小臣左何瑟,面鼓,执越。”注云:“越,瑟下孔也。若用之祭祀,则练其弦,疏其越。《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郑注云:“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孔也。画疏之,使声?也。以其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声浊也。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也。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故也。其大者别名洒。孙叔然云:“音多变,布如洒出也。”郭云“二十七弦”,未见所出。

大琴谓之离。(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

[疏]“大琴谓之离”。注“或曰”至“五弦”。○释曰:《琴操》曰:“伏羲作琴。”《世本》云:“神农作琴。”《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之大者别名离也。孙叔然云:“音多变,声流离也。”云“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者,或人言琴有二十七弦,是琴之大者也,但未详其长短耳。云“《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者,此常用之琴也,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文武二弦为少宫、少商。又《琴操》曰:“广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滨,言其服。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法天地。然琴为乐器,通见《诗》、《书》,故此释之也。

大鼓谓之{卉鼓},({卉鼓}长八寸。○{卉鼓},坟。)小者谓之应。(《诗》曰“应?县鼓”,在大鼓侧。○应音膺。)

[疏]“大鼓”至“之应”。○释曰:别鼓大小之名也。鼓之大者名{卉鼓}。《周礼鼓人职》曰:“以{卉鼓}鼓鼓军事是也。”其小者名应,言声应于大鼓也。李巡云:“小者声音相承,故曰应也。”孙炎云:“和应大鼓也。”注“{卉鼓}长八尺”。○释曰:知者案《考工记》<韦军>人为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卉鼓}”。后郑注云:“中围加三之一者,加于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以合二十版,则版六寸三分寸之二耳。大鼓谓之{卉鼓},以{卉鼓}鼓鼓军事。郑司农云鼓四尺,谓革所蒙者广四尺。”注“《诗》曰”至“鼓侧”。○释曰:“应?县鼓”,《周颂·有瞽》篇文也。郑笺云:“?,小鼓,在大鼓旁。应,鼙之属也。”案?,引也,谓击小鼓引乐声。

大磬谓之[QY57]。([QY57]形似犁钅官,以玉石为之。○[QY57],虚骄反。)

[疏]“大磬谓之[QY57]”。○释曰:磬,乐器名也,以玉石为之。《世本》曰:“无句作磬。”《释名》云:“磬,罄也,声坚罄罄然。”《考工记》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是其制也。大者名[QY57]。孙炎云:“[QY57],乔也。乔,高也。谓其声高也。”李巡云:“大磬声清燥也,故曰[QY57]。[QY57],操也。注“[QY57]形”至“为之”。○释曰:《字林》云:“钅官,田器也。”自江而南呼犁刃为钅官,此[QY57]形似犁钅官,但大尔。云“以玉石为之”者,《左传》云:“玉磬纪?。”又八音谓磬为石。故知“以玉石为之”也。

大笙谓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谓之和。(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簧一和而成声。”)

[疏]“大笙”至“之和”。○释曰:《世本》云:“随作笙。”《礼记》曰:“女娲之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有十三簧,象凤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声高。小者名和。李巡云:“小者声少,音相和也。”孙炎云:“应和于笙。”注“列管”至“九簧”。○释曰:瓠,匏也,以匏为底,故八音谓笙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钅叶也。笙管必有簧,故或谓笙为簧。《诗·王风》云:“左执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时验而言也。注“十三”至“成声”。○释曰:云“十三簧”者,郑司农注《周礼》亦云“十三簧”,相传为然。云“《乡射记》曰:三笙一和而成声”者,彼郑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大篪谓之沂。(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篪,池。沂,银。)

[疏]“大篪谓之沂”。○释曰:李巡曰:“大篪其声悲一也。”孙炎曰:“篪声悲。沂,悲也。”《释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郭云:“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郑司农注《周礼》云:“篪七空。”盖不数其上出者,故七也。

大埙谓之[A14B]。(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埙,喧。[A14B],叫。)

[疏]“大埙谓之[A14B]”。○释曰:《说文》云:“埙,乐器名。从土,熏声。”埙、?熏古今字。《释名》云:“埙,喧也,声浊喧喧然。”大埙名[A14B]。孙炎曰:“音大如叫呼声。”郭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周礼·小师》注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雁卵。”郑司农亦云“六孔”,是相传为然也。《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谯周《古史》云:“古有埙篪,尚矣。周幽王时暴辛公善埙,苏成公善篪,记者因以为作,谬矣。”《世本》之谬,信如周言。其云苏公、暴公所善,亦未知所出。盖以《诗·小雅》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苏公剌暴公也,故致斯谬。

大钟谓之镛,(《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钅薄。○钅薄音博。)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疏]“大钟”至“之栈”。○释曰:此别钟大小之名也。《说文》云:“钟,乐器也。”《世本》云:“垂作钟。”《考工记》:“凫氏为钟。”《释名》曰:“钟,空也,内空受气多。”其大者名镛。李巡曰:“大钟,音声大。镛,大也。”孙炎曰:“镛,深长之声。”又名钅薄。《大射礼》云:“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钅薄。”郑云:“钅薄,如钟而大。”是也。其不大不小者,名剽。孙炎曰:“剽者,声轻疾也。”李巡云:“其中微小,故曰剽。剽,小也。其小者名栈。李巡云:“栈,浅也。”东晋太兴元年,会稽剡县人家井中得一钟,长三寸,口径四寸,上有铭古文,云栈,钟之小者,既长三寸,自然浅也。注“《书》曰:笙镛以间”。○释曰:《尚书·益稷》篇文也。

大箫谓之言,(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谓之?。(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音交。)

[疏]“大箫”至“之?”。○释曰:此别箫大小之名也。《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小者十六管,有?。”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箫,声大者言言也。”郭云:“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其小者名茭。李巡曰:“小者声扬而小,故言茭。茭,小也。”郭云:“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又《通卦验》云:“箫长尺四寸,其言管数、长短虽异,要是编小竹管为之耳。”

大管谓之{?乔},(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贾氏以为如篪,六孔。”○{?乔},娇。)其中谓之{?涅},小者谓之{?眇}。({?涅},乃结切。{?眇}音眇。)

[疏]“大管”至“之{?眇}”。○释曰:别管大小之名也。大管名{?乔}。李巡云:“声高大,故曰{?乔}。{?乔},高也。郭云:“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贾氏以为如篪,六孔。”《小师》注云:“管如笛,形小,并两管而吹之。今大予乐官有之。”是也。其中不大不小者,名{?眇}。

大?谓之产,(?如笛,三孔而短小。)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约}。

[疏]“大?”至“之{?约}”。○释曰:?,乐器名。其大者名产,其中者名仲,小者名{?约}。郭云:“?如笛,三孔而短小。”《广雅》云:“七孔。”《周礼》:“笙师掌教吹?。”郑注云:“?如笛,三空。”《诗·邶风》云:“左手执?。”毛传云:“?六孔。”所见异也。

徒鼓瑟谓之步,(独作之。)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诗》云:“我歌且谣。”○吹,昌睡切。和,去声。)徒击鼓谓之Ф,(《诗》云:“或歌或Ф。”○Ф,五各切。)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B121]。(未见义所出。○[B121],纪展切。)

[疏]“徒鼓瑟”至“之[B121]”。○释曰:凡八音备作曰乐,一音独作,不得乐名,故此辨其异名也。徒,空也。郑注《周礼·小师》云:“出音曰鼓。”空作一器以出其音者,谓之徒鼓.故郭云“独作之”也。注“《诗》云:我歌且谣”。○释曰:此《魏风·园有桃》篇文也。毛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孙炎云:“声消摇也。”注“或歌或Ф”。○释曰:《大雅·行苇》篇文也。毛传云:“歌有比于琴瑟也,徒击鼓曰Ф。”孙炎云:“声惊Ф也。”

所以鼓?谓之止,(?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昌孰切。)所以鼓?谓之{?甄}。(?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Θ钅吾,刻以木,长尺,栎之,{?甄}者其名。○{?甄}音真。)

[疏]“所以鼓?”至“之{?甄}”。○释曰:此别??之名也。《周礼》:“小师掌教鼓鼗??。”??皆以木为之,故《大师》注云:“木??也。”《礼记》谓之?空?曷。所以鼓动其?以出其音者名止,所以鼓动其?以出其音者名{?甄}。郭云:“?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Θ钅吾,刻以木,长尺,栎之,{?甄}者其名。”《皋陶谟》云:“合止??。”郑注云:“?,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于其中而撞之。?,状如伏虎,背上刻之,所以鼓之以止乐。”此等形状,盖依汉之大予乐而知之。

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麻者音概而长也,料者声清而不乱。○鼗,桃。料,聊。)

[疏]“大鼗”至“之料”。○释曰:《诗·颂》云:“鼗磬??。”郑注《小师职》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一名麻。其小者名料。麻者音概而长也,料者声清而不乱。

和乐谓之节。

[疏]“和乐谓之节”。○释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谓之和乐。乐和则应节。《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是也。《乐记》又云:“大业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此对文尔。总而言之,则礼乐相将,故此和乐亦谓之节。一云:节,乐器名,谓相也。《乐记》云:“治乱以相。”郑注云:“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言治理奏乐之时,击拊以辅相于乐,而为节也。既以?作乐,以?止乐,故以节为和乐,义所通也。

猜你喜欢
  八佾篇·孔子
  第四十八卦 井 水风井 坎上巽下·佚名
  觐礼第十·佚名
  止雨第七十五·苏舆
  卷五十四 孟子四·黎靖德
  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条·范立本
  卷二十九·朱熹
  卷十·张自超
  第二十卦:《观卦》·佚名
  第2章·老子
  周书·冏命·佚名
  卷十二·曾国藩
  禾山普禅师·惠洪
  道慧品第八·佚名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九 晋·史梦兰

    晋,世祖武皇帝姓司马名炎,温人,魏太傅懿孙,晋王昭世子。正始十年,懿杀大将军曹爽,始专魏政。子师、昭继之。咸熙二年九月,昭卒,炎嗣立。十二月受魏禅,都洛阳。太康元年,平吴,天下始一统。在位二十六年崩,葬峻阳陵,改元四(泰始、咸宁

  • 卷三十·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十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灧澦【大历二年作】补注【鹤曰此诗言水涨故曰灔澦既没孤根深按旧史大历二年河东河南江浙淮南福建等道五十五州奏水灾蜀虽不预宜亦水高当是其年作】灧澦既

  • 卷七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四 明 曹学佺 撰 晚唐一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人】 宫中曲 云母滤宫用夜夜白于水赚得羊车来低扇遮黄子水精不觉冷自刻鸳鸯翅蚕缕茜香浓正朝纒左臂巴牋两

  •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陈寿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

  •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魏收

    汉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则多称夫人,随世增损,非如《周礼》有夫人、嫔妇、御妻之定数焉。魏晋相因,时有升降,前史言之具矣。魏氏王业之兆虽始于神元,至于昭成之前,世崇俭质,妃嫱嫔御,率多阙焉,惟以次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九月庚子朔滁濠镇抚使刘纲言本军阙食事属危急诏建康府赐米二千斛仍毋得渡江时纲已率所部自采石济江屯于溧阳其徒乏食往往抄掠以自给辛丑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吕颐浩请兵五万人分屯建康等处内

  • 春秋别典卷十一·薛虞畿

    鲁定公【元年壬辰在位十五年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欲之荆台逰司马子綦进諌曰荆台之逰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逰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逰焉王曰荆台乃吾地也有地而逰之子何为絶我

  • 卷之十九·佚名

      顺治二年。乙酉。秋七月。庚戌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诣盛京祭四祖庙  ○赐进贡鄂尔多斯部落沙格杜尔台吉等、银器、弓矢、蟒缎等物有差  ○辛亥以甯献功为陕西掌印都司。故明游击张圣德、为山西

  •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范晔

    贾逵论历 永元论历 延光论历 汉安论历 熹平论历 论月食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

  • 冯道根传·姚思廉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赞阝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家境贫寒,靠帮工、租赁养活母亲。路上得到好吃的,不敢先吃,一定急忙回家把它进献给母亲。十三岁时,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郡里召冯道根为主簿,道根推辞不受。冯道根十六岁时,乡

  • 东魏孝静帝纪·李延寿

    东魏孝静皇帝名善见,是清河文宣王元..的世子。母亲为胡妃。永熙三年(534)八月,受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孝武帝进入关中,渤海王高欢便和百官开会商议,推选孝静帝作为明帝的继承人,当年十一岁。  天平元年(534)冬十月十七日,孝

  • 一四二、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钱穆

    《吕氏春秋?审应览》:&ldquo;赵惠文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使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不可以虚名为,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總。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是非兼爱之心也。此

  • 卷之三十五·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五礼朋友之礼《孟子》:舜尚见帝,帝馆甥於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为天子而友匹夫也。录曰:天地之气,起于子,交会于午;帝王之运,出乎震,相见乎离。而尧之兴也,以火德得天地之中数;舜之兴也,以土德得天地之中气。是

  • 昭公·昭公六年·左丘明

    【经】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葬秦景公。夏,季孙宿如晋。葬杞文公。宋华合比出奔卫。秋九月,大雩。楚薳罢帅师伐吴。冬,叔弓如楚。齐侯伐北燕。【传】六年春,王正月,杞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大夫如秦,葬景公,礼也。三月,郑人

  • 破 神 执 论·太虚

    ──三年冬在普陀作──一 立界分  二 出计分  三 破执分  四 结益分余昔者作无神论,率尔操觚,供某某两报之需,义未甄择也。顷闻有神教徒取以驳之者,不知其说如何!然余前论虽肤泛,要亦略有诠次,非仅知恃天宠爱者能

  • 卷第二十二·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二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六世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下 泉州瓦棺和尚(凡一) 师在德山。为侍者。德山斫木欲。山将一碗水。度与师。师接得吃却。山云。会么。师云。不会。山又将

  • 古周易订诂·何楷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

  • 玉山璞稿·顾瑛

    诗别集。元顾瑛著。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所作曰:“虽生当元季,正诗格绮靡之时,未能自拔于流俗。而清丽芊绵,出入于温岐李贺间,亦复自饶高韵,未可概以诗余斥之。”今存《四库全书》本。汲古阁《元人十二种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