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十八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六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常若无常。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乐若苦。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乐若苦。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我若无我。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净若不净。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於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雕胜鬘宝窟叙·吉藏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八·楚石梵琦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圆晖
  卷第二十七·雷庵正受
  卷第六·永觉元贤
  卷第二十一·佚名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一·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三卷·佚名
  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太虚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九十六·李通玄
  卷第五·函昰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卷第三·道忞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何汶

      杂编四  古意  陈羽  《诗史》云:“陈羽有诗百余首,《古意》一篇,集中所无。”  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人言此是嫁时服,含笑不刺双鸳鸯。郎年十九髭未生,拜官天下闻郎名。车马骈阗贺门馆,自

  • 第十一出 蜡书·姚茂良

    〔末上〕珠幌斜连云母帐。玉钩半卷水晶帘。轻烟袅袅归香阁。日影腾腾转画檐。自家秦丞相府中院子。且说我那丞相。眞个是官高极品。累代名家。身居八座之尊。班列羣僚之上。巍巍架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早间蒙

  • 卷73 ·佚名

    杜范 和宗司法与郑府判韵 毫端收尽九秋清,凡目容窥巨海惊。 别驾锦囊夸李贺,参军石鼎续弥明。 珠玑错落交辉映,金石铿锵迭奏成。 迷道原君相指似,敢辞驽钝策孤征。 杜范 和宗司法与郑府判韵

  • 御选元诗卷七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六七言絶句九吴彻西山夜雨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凯歌陈基题柯学士画竹羣玉仙人佩水苍金茎分露服琳琅曽将天上昭华琯吹作飞龙奉玉皇题倪元镇画西池亭馆带芙

  •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陈邦瞻

    英宗之立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防疾瘳而止至是

  • 自序·凌雪

    或曰:南天痕者何纪?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事也。何以不言朝?季野所谓「不成朝」也。何以不名史?次公所谓「不敢当史笔」也。何以谓之「南」?哂园所谓「皆南土也,势不及乎北也」。何以谓之「天」?苍水所谓「天之所兴、天之所废

  • 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四·杨大雅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博闻卷四宋 杨侃 辑治行【曹参传九】萧何薨曹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师古曰舍人犹家人也一说私属官主家事者也趣读曰促谓速也治行谓修行治装也狱市【曹参传】曹参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曰夫狱市者所以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班固

    (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原文】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

  • 卷二十二·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二乐三乐器镈钟二【一镈钟第四夹钟春祭用之一镈钟第十南吕秋祭用之】特磬二【一特磬第四夹钟春祭用之一特磬第十南吕秋祭用之】编钟一编磬一琴六瑟四排箫二箫六篪四笛六笙六壎二鼔一搏

  • 三十九年·佚名

    (癸巳)三十九年清康熙五十二年 春正月1月4日○壬午,領議政李濡,啓以聖上卽位四十年,請稱慶,且以該曹之尙無啓稟,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以乙卯紀元,今年未滿四十爲敎,命勿推勿擧行。〈史臣曰:「上敎至矣盡矣。雖滿四十年,臣子愛戴

  • 学庸正说卷中·赵南星

    中庸正说上天命之谓性章中庸首章眀道之原以示人谓理必知所本而后可以共学名必知所自而后可与尽义今夫性道教之名人皆知之而鲜知其所以名也夫太极浑沦无外而理为之纲维主宰以成夫造化曰天天之所以赋与万物而不能自已者

  • 第十六章 2·辜鸿铭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辜讲孔子说:“当帝国政府在正

  • 佛法悟入渐次·太虚

      一 明业果不断故有情续生  二 明唯有根尘故人我本空  三 明诸法本空故唯识所变  四 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见  佛教以圆寂以大觉为究竟目的。藏海虽渊,但求由之而能开悟;法门固多,但求由之而能证入。拈花一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六·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明十法摄位。谓下摄于上上摄于下。中摄上下。故一一三法皆摄六位。三障覆六位者。斯由三障从迷说。六即从解说耳。若即三障之非道。通达三障之佛道。即此佛道须论六位。此之六位摄一切位。理即摄博

  • 清秘藏·张应文

    二卷。杂著。明代张应文撰。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褐先生,江苏昆山人,致力于搜讨古今法书名画、奇琛异宝。就平生所见,一一题识,逝后由其子张丑润色成书,取元代倪瓒“清秘阁”意为书。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在论法书中

  • 忠孝勇烈木兰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题《忠孝勇烈奇女传》、《木兰奇女全传》、 《木兰奇传》,三十二回。托奎斗马祖所演,第一回署“奎斗马祖演著”,“古燕都青阳山人易南子校阅”,“中一老人监定”,书末有道光七年(1827)淦

  • 菩萨受斋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聂道真译。又称菩萨受斋戒经、受斋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载述,于特定之斋日,为策励行道而行斋戒,修行六波罗蜜,修念十念、十戒等;既得清净生活,并修行救度众生之心。其中,所修念之十念,与一般之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