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书续録卷九

人心所具之性即天所赋之命人能常存仁义礼智之性即不咈乎天之所命或有一之未尽即咈乎天命而自絶于天矣

天命之流注于人心而为性者其来源源无穷人能常存此性则天命无时不流注而其本无穷矣

分正百职各司其事此唐虞三代大公至正之法也后世有内相之称非相之职行相之事失公正矣

唐太宗过邺祭魏武夫魏武汉贼也祭之过矣胡氏以魏武唐太宗才优于徳夫唐太宗虽假仁义犹有及人之德魏武则残贼生民潜移汉鼎弑伏后及皇子杀害忠良乃天下万世不道大贼也何徳之有胡氏以之与唐太宗并称恐非至论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固无以知事之当断然明而不断亦不免于后艰矣

中庸言明善不言明性善即性也

言善则性在其中言性则善在其中善性无二理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元亨利贞之理

濂溪先生在当时知之者少故从游者不多惟程珦知之使二子从学遂明斯道之传是则周子从游者虽少反胜于从游者之多也

人之一呼一吸之息不停即天地之化不停也

朱子言人心最灵而有以通贯乎性命之全体心性命一理也

性即理也满天地间皆性也

朱子本义依古易次序自为一书不与程传杂最可见象占卜筮教人之本意后儒摘以附程传之次失朱子之意矣

费隠是显防无间

朱子本义简切明白深得圣人作易之意

杂虑少则渐近道

古圣贤多言私欲为人性之蔽至张子程子皆论气质之性则知为人性之蔽不独私欲而亦拘于气质故朱子论人性之蔽必兼私欲气质言之

朱子曰明命赫然罔有内外是性无内外也

性情之德具于人心此道不可须防离也

由经以求道由辞以得意程子教人切要之言

程朱之书吾寤寐敬畏之不敢慢也

汉马融绛帐女乐为权奸作奏害忠良得罪名教大矣犹配飨孔子庙庑谓宜黜罢之可也

语之而不惰者子独称顔子则其余闻夫子之言而惰者亦恐多矣

人心即食色之性道心即天命之性

圣人立法皆脩道之谓教非于道之外强立法制也若杂霸立法则非修道之教矣

自得之全在因书之辞以得其意得其辞不得其意程子所谓糟粕耳

程子有曰帝王以道治天下者盖自天徳推之防道也其曰后世只是以智力把持天下者则无天德以行王道但用智力之私以防制之耳

汉诏多引咎责躬恤民之意最为近古

为人须做彻表彻里一般人

自孔子后知易者周子程子邵子朱子也

尧命舜慎徽五典舜命契敬敷五教臯陶言勑我五典汤肇修人纪武王重民五教五典五教人纪天理人伦道莫出乎是

朱子至精至粹之言己见于四书集注章句及易本义诗传中其文集语类之属所载者或有非定论者读者择焉可也

圣人之德莫大于孝故书首称舜克谐以孝

孟子书首言利之害千万世人之失皆由于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圣人之仁政皆自此推之

道从天出是有本之学

文章俗学所以浅者由不知大本大原自天出而赋于人物故虽博极羣书识逹古今驰骋文章建立事功终为无本原而浅故君子贵乎知道

知性知天则理无不明矣

惟天之一字足以包括万理

圣人所以为圣人无一毫之不实处程子论邵子为人直是无礼不恭恐与圣人之学异

水为抟激之可使过颡在山而就下之性常在性为气质物欲拘蔽为恶而善之性常在

孔子称孟之反不伐如汉丙吉深厚不伐善恐孟之反不能过也

天地之一阴一阳一阖一辟一昼一夜一寒一暑一一人之一动一静一语一黙一作一止一寤一寐一呼一吸皆易道也

孟子董子韩子论王道与霸术诚伪贵贱不同司马氏言王霸无异道胡氏论之明矣

盛衰皆隂阳之变万古如此

不明善而行者防行也

干健不息故运而成昼夜成四时成古今故曰但谓之干而无所不包矣

易非邵子羲昼不明非程子周经不明非朱子本义不明三君子大有功于易者也

四书经文集注为圣为贤皆由此入惟读者真知实得乃有其效耳

率性而行即孟子所谓大智也

天者万物之祖无一物一理不出于天

周程之学非朱子无以发

四时行百物生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

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但四时行百物生而已如露霜雪风霆神星辰云物山峙川流凡有形有色有动有息者皆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也

周子之学得于易者多发明大学语孟中庸者少然其理则同也

克己复礼为仁则尽性矣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大德敦化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小德川流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万物统体一太极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具一太极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然凡言体用不可分而为二

史虽纪事然事皆有理即事而穷其理亦致知格物之一端也

明善即是知性

克伐怨欲不行心尚为四者之累而不虚必四者净尽则心虚而仁全矣

汉唐宋之君未闻有知道者所以治效止于如此圣人不轻许人以仁盖専言之仁则包四德仁则四德全而尽性矣故不轻许人以仁也

孟子曰道一而已矣朱子注曰古今圣愚本同一性是则自尧舜至于涂人同一性也如书言俊徳徳迪徳大德一德敬徳以至言道心言中言降衷言天之明命之类虽所主有殊而莫非性之理也故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顔曾思孟相传之道又岂外于性哉所谓道一而已矣者于是可见

复则吉迷复凶古之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皆迷复者也复而无妄圣人矣

道体无内外无古今

必君臣同德乃可有为

仁义礼智之性日用无时无处不发见但人自不察耳论性不论气不备言孟子论性善固得性之本原然不论气则不知有清浊昏明之异故未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言告子以知觉运动之气为性而不知性之善故不明论性不论气此气字指气质之性而言论气不论性此气字指告子以知觉运动之气而言盖告子论气亦不知有清浊昏明气质之性也二之则不是言性不离气气不离性分性气为二则不是

猜你喜欢
  卷八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卷五十一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郑玄
  颠倒·方以智
  大学翼真卷二·胡渭
  卷六十八·沈廷芳
  卷二十六·魏了翁
  卷八·乾隆
  周书·费誓·佚名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护戒品第二·佚名
  观察品第六之二·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九·玄奘
  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五卷·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284_1 【古别离二首】李端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

  • 解人颐 谠言集·钱德苍

    橦橦帝君诗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为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意马心猿当系缚,自然天地不相亏。 治家修身语凡亲友有欲言不言之意,此必有不得已事,欲求我而难于启齿。便当揣其

  • ●第二十三出 妓饮·孟称舜

    【海棠春】〔净上〕五陵豪贵知名早,遍柳陌,行辘俱到。呼酒挟佳宾,共向花前倒。少年心事欲拿云,气概风流众所尊。指点银瓶频索酒,倒翻金版共论文。自家陈仲游是也。生在豪门,长于贵族,结交才彦,素擅英声;识纳名姬,颇邀俊誉。男则

  • 青城山人集巻八·王璲

    明 王燧 撰七言絶句题赵松雪画自从玉马去朝周云散花飞几度秋宝玦玉还零落后呉兴留得晋风流题赵仲穆画十二璚楼紫翠重万年琪树落秋风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甯戚饭牛图宁辞掩骭褐衣单叩角长歌坐夜阑有志欲逢尧

  • 列传第八十三·李延寿

    蛮 獠 林邑 赤土 真腊 婆利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在江、淮之间,部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不甚为患,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渐得北迁,陆浑以

  •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宋濂

        ◎刑法二   ○职制下   诸职官户在军籍,管军官辄追逮其身者,禁之。诸中外大小军官,不能以法抚循军人而又害之者,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纠察之;行省官及宣慰司元帅府官无故以军官自卫者,亦如之。诸军官不法,各

  • 卷四十三·黄以周

      徽宗   △宣和三年(辛丑,一一二一)   1、正月(案:《十朝纲要》:正月係丁酉朔,《四史朔闰考》同。) 癸卯,领枢密院事童贯为江浙、淮南等路宣抚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刘延庆充宣抚司都统制诸路军马。(《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一。

  • 卷二·陆以湉

    ◎忠义传卢奕在《忠义传》,其孙元辅以能绍其祖附焉,其子杞乃入《奸臣传》。得罪于名教,虽有贤父令子,不能逭其恶也。◎李方叔苏文忠公典贡举遗李方叔,吕大防有“失此奇才”之叹。文忠殁,方叔哭之恸,且为相地卜兆,作

  • 卷一百五十九·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十二月庚午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辛未永顺宣慰使彭源那地州土官知州罗志通石梁下洞长官唐朝文来朝贡马贺明年正旦赐钞币有差○壬申郢王栋讣闻 上深悼之特辍朝十有五日谥曰靖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如韩宪玉

  • 卷六十二·杨士奇

    永乐四年十二月丙戌朔 上视牲南郊 复张泌为光禄寺卿初泌坐是谪役至是宥之○升行人成务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朝鲜国遣陪臣金承霪等奉表贡马三十六匹谢赐乐器赐钞及文绮表里娑罗国王遣使勿黎都等来朝贡珍珠等物赐钞及彩

  • 谢成传·张廷玉

    谢成,濠州人,从大军克滁州、和州。渡长江,平定集庆,授予总管。攻克宁国、婺州,晋升为管军千户。激战鄱阳,平定武昌,攻下苏州、湖州,晋升为指挥佥事。跟从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元都,攻占庆阳,直捣定西,任都督佥事、晋王府相。跟从沐英

  • 兵一三·徐松

    捕贼三此条后原有「捕贼」二字,为《大典》原有标目,因《辑稿》已立有标题,今删。三:原作「下」,今改与前两卷编号统一。【宋会要】高宗建炎元年七月二日,诏差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统制官张俊讨陈州叛兵杜用,都巡检使刘光世讨

  • 修权第十四·商鞅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 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 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 端。惟明

  • 卷十四·惠栋

    <经部,五经总义类,九经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十四      长洲惠栋撰公羊古义文二年传虞主用桑注云期年练祭埋虞主于两阶之间易用栗也五经异义云戴礼及公羊説虞主埋于壁两楹之间一説埋之于庙北牖下左氏

  • 卷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象头山中。与大刍众七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悉已成办。释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妙心俱得解脱。诸心自在到胜彼岸。善入法界建立

  • 潮音草舍诗存遗·太虚

    和昱山中秋客感长笛一声天宇秋,笑曾携剑帝京游,青云未遂男儿志,又宿江湖载月舟。  明月窥江梦不成,清光偏照絮萍身;英雄自古羞弹铗,贫贱何妨老荜门!和昱山登报恩塔诗窣堵波高顶插霄,月华摛彩佛光饶。题名试客留翰墨,乞福佳人

  • 北史演义·杜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四卷。题“玉山杜纲草亭氏编次”, “云间许宝善穆堂氏批评”, “门人谭载华南溪氏校订”。作者杜纲,字振三,号草亭,参见附录小传。卷首有序,序署“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端阳日愚弟许宝

  • 后西游记·佚名

    清初长篇小说。40回。作者不详。原题“天花才子评点”,“天花才子”或即为“天花藏主人”。卷首有未署名人写的序(或认为系作者自序)。书写唐僧、孙悟空取经成正果2百年以后,唐宪宗在位时花果山又出一石猴,名齐天小圣,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