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朱康流书

拙稿归,两辱书教,适与欲尔有牛逻之役,忽忽末及答。归而斋心三复,无不近情切理中、又徐分其合与不尽合者而一一详教之,如以醇饮人,不觉自醉;弟何能复有言?学问之事,诚非弟所宜言,尤非今日之所宜言;言之非其人、与非其时,多见其不知量耳。况弟之所攻者,又间代之大儒,世所为孔、孟奉之者乎?此无愚智,皆知其妄;兄独不以为罪,而反许之。

情、才、气之说,诚非弟之愚之所敢望,至云情、才、气之善,必有自来,不得不推本天命,尤洞识性要之言,虽斯人之耳聪、目视、手持、足行何莫非受之於天者,而况才情气质乎?知才、情、气之本於天,则知所谓天命之性;即不越才情、气质而是,而无俟深求之玄穆之乡矣。惟中庸言天命,仍不离乎日月伦常之间,故随继之以率性之道,尤不可忘戒惧、慎独之功,故又终之以修道之教。三语一直贯下,非若乐记分天与人而二之也。二三节正详言修道之功,四节又指喜怒哀乐以明之,分明是言感物而动之心,非言人生而静之性也。盖性本中和,然非戒惧慎独,则无以致中和;非致中和,则无以位天地、育万物;非位天地、育万物,则不可谓之尽性至命;非尽性、至命,则亦未可谓之知性知命矣。故易曰:“成之者、性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孔子之圣,五十始知天命;子贡之贤,终身不闻性天,何若是其难哉!彼其所谓闻之而知之者,实以身尽之、至之之谓也。世儒不善理会,见中庸首言天命之性,便是学者莫先知性、知命、知天,终日说鬼说梦,穷玄极渺,虽虞廷之精一,几无以过之;至考其日用戒惧、调节喜怒之功,则又置而不讲,是犹适京师者不登程而自谓巳至也,可乎?

尊教又取乐记“人生而静”之语,即同”维皇降衷”之义,则愚未敢以为然,书称皇降,正兄所谓不过推本言之;而乐记则异是。盖推本言之则可,推而远之则不可,本民性于皇降,犹本人身于亲生已耳。其实孕育时,此亲生之身;而少、而壮、而老,亦莫非此亲生之身。为人子只夙兴夜寐,无忝所生,便是体受归全之孝;若咬定亲生二字,终日呆想受胎之时,若何受气、若何受形,如此痴况,虽剖母腹而观之,恐见不明白;虽见得明白,要於人子身上何益乎?

今人咬定“天命皇降”四字,终日悬想“人生而静”以上体段者,何以异此。若孟子之言性则不然,只言孩提之爱、稍长之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夫乞人、行道不屑、不受之心而已矣。是心也,虽是成物而动之心,然人也、而天在焉,非是则伪矣。乃所谓天命皇降之体也,何尝有玄渺不容说之奥旨乎?然爱亲敬长,犹性而未全,必须学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性而未至,必须扩充。要虽仁至义尽,岂於天命之性有加豪末耶?是故外天命则无人功,而离人功亦更无天命矣。故曰:推本言之则可,推而远之、则不可。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已将天与人判然分作两撅,非推而远之,何故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由此其误也,於是五百年来学者,皆知有本然之性、气质之性之分矣。其言本然之性,则佛氏所谓父母未生前是也;其言气质之性,则告子所谓生之谓性是也。而孔孟之性,于是不复明于后世矣。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是性近断案。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曰:“不为也,非不能也。”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是性善断案。而宋儒纷然言才、情、气之不善,且诬子言“相近”是指气质之性而言,以二孟子于孔手,尤为怪绝!此等缪论,某安能嘿嘿而已乎?

尊教又云,不究极言之,则无以尽性;不推本言之,则无以尽性而至命。则是以性命为二也。弟则谓尽性即所以至命,非有究极推本之分也。

又云:弟详於人伦,略於天道;详於践履,略於讨论。则弟何能详於人伦而详於践履乎?若夫略于天道,非略之也,不敢妄言天道也;略于讨论者,非略之也,不敢泛然讨论也。

又云以上达一截推与禅学不可上达,岂禅学哉?无下学而上达者,乃所以为禅学也。又云以格致为不足事。弟非以格致为不足事也,笫未正修而先格致,非堕於佛氏之空寂,必流为末学之支离,断乎不可也。譬如乱后而王京师,风波荆棘,不容不访,但走在路上,虽至愚极蠢之人,必能问讯,必能到京;若终日坐在家里,虽聪明强记之人,将两京十三省路程稿子倒本烂熟,终亦何益?后儒格致之学,大率类此,此古学之所以终不可复也,不亦悲乎!系词云有极,周子偏云无极;易云动静不失其时,周子偏云主静;孟云寡欲,礼云欲不可纵,周子偏云无欲,故云禅学,何可与无求不愿外之言相溷?推此,则凡二氏与形寂近理之言、又何容诡托耶?犹兄集云:“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亦无独不是之兄弟者。”岂父母果无不是,兄弟果无独不是耶?但必不可曰人子是,则父母之无不是,信矣。在兄必不可曰兄是,在弟必不可曰弟是,则兄弟之独无不是,又信矣。君子立言务正其大端,则其细末自不容不略。兄言非不和平,恐未免流弊;弟言非不偏执,终少流弊,愚见如此,敢终质之高明,伏惟驳正。

猜你喜欢
  卷十五 燕礼第六·郑玄
  卷十一·杨士勋
  六反第四十六·韩非
  卷二十八·纳兰性德
  卷三十五·黄伦
  采輯羣書目·江永
  卷十三·叶梦得
  卷十二·张虙
  二柄·韩非
  知识行为能力之三者能否一致·太虚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学·太虚
  神僧传卷第八·朱棣
  杂宝藏经卷第二·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九·佚名
  第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朱熹·唐圭璋

      熹字元晦,一字仲晦,世不徽州婺源人。家建阳之考亭。生于建炎四年(1130)。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宁宗朝,历官宝文阁待制。伪学禁起,落职奉祠。庆元六年(1200)卒,年七十一,后谥曰文。有晦庵词。   浣溪沙   次秀野酴醾韵

  • 柳富·唐圭璋

      富字润卿,东都(今河南开封)人。   最高楼   别妓王幼玉   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伊爱我,我怜伊。青草岸头人独立,画船东去橹声迟。楚天低,回望处,两依依。   后会也知俱有愿,未知何日是佳期。心下事、乱如丝。好天

  • 歴代诗话卷六十六·吴景旭

      壬后集上之中  元诗  四大家  辍耕録曰尝有问于虞伯生曰仲诗如何伯生曰仲诗如百战健儿徳机诗如何曰徳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何曰曼硕诗如美女簪花先生诗如何笑曰虞集乃汉廷老吏盖先生未免自负公论以为

  • 提要·艾性夫

    (臣)等谨案是集见永乐大典中或题曰艾性夫剰语或题曰艾性夫孤山晩稿而不着性夫为名为字亦不载时代考江西通志称抚州三艾叔可字无可宪可字符徳性字天谓皆工于诗性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着有孤山诗集与永乐大典所题孤山晩稿相

  • ○肃顺狱异闻·许指严

    慈禧当国之世,众怵于母后之威,咸以肃顺为叛逆。及清亡,私家记载及耆老传述,始敢道其真相。迄今事实大明,乃知肃顺因阻挠垂帘听政而得祸也。肃顺强毅有胆识,遇事不馁,其所短者在不学无术,又疏于防患,计智浅露,易招尤悔耳,故亦卒以

  • 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光绪十七年。辛卯。三月。乙丑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癸巳皆如之。外记  ○谕内阁。怀塔布奏。查勘福陵明楼等处应修各工。请择吉兴修一摺。着钦天监选择吉期。知照盛京将军会

  • 卷二十九·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己亥(一六五九)、大清顺治十六年(永明王永历十三年、鲁王监国十四年)春正月癸巳朔永明王奔永昌,鲁王在金门。初三日(乙未)大清兵入云南。滇将胡一清(一作青)等、土司总兵龙世荣等降。初四日(丙申)帝至永

  • 桓温传·房玄龄

    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了他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又说:“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为此儿为温峤所赏识,所以给他取名叫温。温峤笑着说:“果然如此,将来也要改

  • 陈祚传·张廷玉

    陈祚,字永锡,吴县人。永乐年间中进士。升为河南参议。十五年(1417),他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联合上疏说建都北京不便,结果他们都被贬到均州太和山做佃户。陈祚躬耕力作,泰然处之。仁宗即位后,下诏选用被贬出的诸臣,陈祚也在

  • 原道觉世训·洪秀全

    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何也?自人肉身论,各有父母姓氏,似有此疆彼界之分,而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其原亦未始不同。若自人灵魂论,其各灵魂从何以生?从何以出?皆禀皇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孔

  • 毛诗写官记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敢取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然而思我耶则将褰裳而涉溱以从子耳曰何哉女子而渡河褰裳也者女子曰子思我子当褰裳来嗜山不顾高嗜桃不顾毛也东门之墠茹芦在阪或言曰茹芦为茜陂者曰阪门之旁有阪阪之上有

  • 尚书疑义原序·马明衡

    尚书载二帝三王之绩歴世自唐虞讫于成周上下千有余年圣人不可作矣由今可以见其行事之实者独頼是书焉耳先儒谓书以道政事夫书言政事固矣要其至而言之岂道政事而已哉古者圣人穷而在下则以其道立言训后世如吾夫子之所述是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良贲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护国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初护国品正陈外护。不思议品表殊胜德。后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诸灾难。先明外护王等乃诚示法令遵。现难思力依持具德。内洁

  • 第四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五 显见无还 分四  辰初 阿难求决取舍  二 如来力为破显  三 承前判决取舍  四 结叹自述沦溺  今初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

  • 第六 利得与供养相应·佚名

    第一 诫品[一]第一 可怖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尔时,世尊言诸比丘……世尊如是言曰:三“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四诸比丘!然则,应如是

  • 易纬略义·张惠言

    清张惠言撰。三卷。《张皋文笺易诠全集》本。惠言以为,《易纬》八种之中,《乾坤凿度》伪书不足论,《乾元序制记》乃宋人抄撮为之,《坤灵图》、《是类谋》、《辨终备》亡佚颇多而不可指说。唯《稽览图》、《乾凿度》、

  • 静居集·张羽

    又称《静庵集》。诗集。四卷。明张羽撰。张羽,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 (今江西九江)人,侨居浙江吴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洪武六年 (1373),征起,廷对称者,授太常寺司丞,后又兼翰林院,同掌

  • 研堂见闻杂记·王家祯

    明末清初王家祯撰。一卷。原题娄东无名氏撰。家祯字予来,沙溪(在今江苏太仓)人。杂记明末奴变、社盟及清初剃发、太仓兵燹等事。多直书无隐,详晰有据。间或有得自传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