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传
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了他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又说:“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为此儿为温峤所赏识,所以给他取名叫温。温峤笑着说:“果然如此,将来也要改作和我一姓。”桓彝被韩晁害死,泾县县令江播参与了此事。当时桓温十五岁,头枕戈矛,眼流血泪,立志报仇。到十八岁,碰上江播已死,他的儿子江彪兄弟三人居丧,把刀放进手杖,用来防备桓温。桓温谎称吊丧客人,得以进入,在守墓的庐屋里杀了江彪,然后又追杀了他的两个弟弟。时人为之称叹。
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高节,姿貌奇伟,脸上有七颗星印。年少时同沛国刘忄炎友善,刘忄炎曾称赞他说:“桓温眼睛像紫石棱,须发如刺猬毛,是仅次于孙仲谋、晋宣王一类的人物。”被选为南康长公主的夫婿,拜为附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授琅王牙太守,屡迁至徐州刺史。
桓温同庾翼友善,经常在一起相约要安定天下,匡国济民。庾翼曾经对晋明帝推荐说:“桓温从小就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当作平常人看待,也不要当作平常的女婿,应当像周宣王对方叔、召伯那样,委以复兴重任,让他弘扬大道、匡济时局,完成艰难事业。”庾翼死后,明帝便提拔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当时蜀主李势已经衰微,桓温立志灭蜀建立功勋。永和二年(346),率军西征。当时康献太后临朝听政,桓温准备完毕后,呈上奏疏就出发了。朝廷因为蜀地险远,而桓温的兵马又少,加之深入敌境,都很担忧。从前,诸葛亮在鱼腹平沙上造有八阵图,把石头垒成八行,每行之间距离二丈。桓温看见后,说:“这是常山蛇的形状。”军中文武百官全都认不出来。等到大军驻扎彭模后,便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己带领步兵直逼成都。李势派叔父李福和从兄李权等进攻彭模,周楚等人抵御他们,李福败退逃走。桓温再次进攻李权,三战三捷,贼众溃散,从小路逃回成都。李势于是全军出动同桓温在笮桥决战,参军龚护战死,军心恐惧,打算后退,可是鼓吏却把撤退鼓敲成了进攻鼓,于是又进攻,李势全军大败。桓温乘胜追击,火烧了小城,李势连夜后退九十里,到了晋寿葭萌城。李势的部将邓嵩、昝坚劝他投降,于是李势就双手反绑,抬着棺材前来投降请罪。桓温在蜀地停留一月,推举贤才,奖励善行,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琚等,都是蜀地的良才,一起任命他们为参军,百姓都心悦诚服。大军还未撤回,王誓、邓定、隗文等又反叛,桓温又讨伐平定了他们。整军旅回到江陵,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为临贺郡公。
石季龙死后,桓温想率军北征,首先上书提请朝廷讨论水路、陆路谁更宜适,很久没有回音。桓温当时已知道朝廷倚仗着殷浩等人与自己抗衡,他很气愤,但素来又与殷浩相知,所以并不害怕他们。因为国家没有其他祸乱,他们之间才僵持了一年多,虽然有君臣之礼,实际上也只不过是相互敷衍羁绊而已,八州士众财物赋税,几乎不为朝廷所用。桓温申明要北伐,上表刚奏朝廷,大军就出发了。顺流而下,进到武昌,军队有四、五万之多。殷浩担心被桓温废除,准备谋划回避,却又想打着驺虞幡让桓温停止进军。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情震惊。简文帝当时做抚军,写信给桓温申明社稷大计,解释互相怀疑的原因,桓温当即回军还镇,向皇帝上疏说:
“我近期亲自率领所统辖的部队,想北上扫平赵魏,军队到达武昌,得到了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的书信,说是目前社会上是非纷纭,疑惑丛生,信中谈到形势危急,令人忧及社稷的安危。静心思索,让人惊愕不已,不解怀疑产生的原因。孤独无助,如沉深渊。我以鲁钝之材,肩负重任,虽然无与此相称的才能,但职责是平定祸乱。如今,国耻未雪,寇仇未灭,幸好遇上开明泰世,敌人又有机可乘,就是有志匹夫,尚且心怀愤慨,我又如何忍心而坐观国家的祸败呢!所以,挥戈奔驰,不敢安歇,先后上表陈情,到今天已一年多了。坦荡忠诚,公私可察,哪里又有丝毫差错,竟招来如此猜忌?这不正是奸佞之徒心怀恐惧、搬弄是非、惑乱朝政的伎俩吗?
“从前乐毅竭诚事燕,结果垂涕出奔;霍光尽忠于汉,结果受上官桀的诬告。谄言诋毁高行,奸邪败坏美德,这是历代关系社稷存亡的祸患。如今天子年轻,太后陛下以圣明贤淑之德,谦恭任贤,将国家大事托付给群臣,朝中群贤毕集,德信布于远方。再说,我家世代蒙受殊恩,服侍三朝,既不是来自异邦的客卿,又不像韩信、彭越有称王裂土的野心,可是,离间谗毁我们的流言却流布人口,传遍四方,这就是古代圣贤蒙冤悲叹于从前、而我也忧惧于眼前的原因。如今寇贼冰消云散,大事接近完成,晋朝的北方遗民正鹄立南望,效忠王室的人都慷慨奔赴道路,元凶的末日近在旦夕,而一些人横加指责,无中生有,罗织罪名,使行将灭亡的贼寇得以苏生喘息,这是最让人痛心疾首、悲伤感叹的。我虽然心中所想的只有公众,所尽忠的是国家,可是外敌还未消灭,内弊却接连产生,这便是我原本想致力国家、有所抱负的真正原因。”
朝廷升迁他做太尉,执意推让不受。
当时殷浩到洛陽修复皇室陵园,时过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耗费殆尽。桓温又进督司州,借着朝野怨情,奏请废除殷浩。从此,内外大权集于桓温一身。桓温于是统领步兵骑兵四万,从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陽进入均口,到南乡,步行到淅川,再向关中征讨,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另一支军队进攻上洛,俘获了苻健、荆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苻健派儿子苻生、兄弟苻雄率属下数万人,屯兵..柳、愁思土追抵抗桓温,不久就发生大战,苻生亲自冲锋陷阵,杀死桓温部将应诞、刘泓,士卒死伤数千。桓温军奋力作战,苻生军才溃败。苻雄又同将军桓冲在白鹿原交战,又被桓冲打败。苻雄于是奔袭司马勋,司马勋退驻女娲堡。桓温进军到霸上,苻雄率五千人挖深沟自卫。当地居民都安居如常不停作业,拿着牛肉和酒在大路上迎接桓温的十有八九,年迈的老人感动得流着热泪说:“没料到今日又见到了官军!”起初,桓温想依靠麦子成熟,取来作为军粮,可苻健邦除麦苗,实行清野,军粮没有着落,便带着三千多名百姓撤回。明帝派侍中黄门在襄陽慰劳了大军。
起初,桓温以为自己的雄姿气概和宣帝、刘琨属于一类,有人拿他同王敦相比,他很是愤愤不平。等到这次北征回来,在北方寻到了一个手脚灵巧的老婢女,走访她,说是刘琨的婢女,一见到桓温,便潸然流泪。桓温问她缘故,回答说:“主公很像刘司空。”桓温大喜。到外面整理衣冠后,又叫来老婢女问,老婢女说:“脸很像,可惜太薄;眼睛很像,可惜太小;胡须很像,可惜太红;形体很像,可惜太短;声音很像,可惜太柔弱。”桓温于是取帽解带,酣然昏睡,不高兴了好几天。
母亲孔氏死了,他上疏请求解除官职,想到宛陵送葬,诏令不准。朝廷赠他母亲为临贺太夫人印绶,谥号敬,并派侍中吊祭,让谒者监护丧事,不到一月时间,使者到达八次,华丽的官车在路上前后相望。桓温葬罢母亲后开始视事,想修复园陵,移都到洛陽,奏表上了十余次,朝廷不许。晋升桓温为征讨大将军,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专门负责征讨事宜。
桓温派督护高武占据鲁陽,辅国将军戴施屯兵黄河上,率领水军逼近洛陽许昌,认为谯梁水道已通,请徐、豫二州兵马顺着淮水、泗水进入黄河。桓温从江陵北伐,行经金城,看见自己年轻时栽种的柳树都已十围了,感叹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哪能不老!”手握枝条,泪流满面。于是渡过淮河、泗水,踏入北方境内。同诸僚属登上平乘楼,放眼远眺中原,感慨地说:“致使神州沦陷,百年间变成废墟,王夷甫等人不能不负责任!”袁宏说:“天运有兴有废,哪里就是诸人的过失!”桓温变色动容对四座说:“听说刘景升有条千斤重的大牛,咀嚼豆子多于常牛十倍,可负重行远,却不如一条瘦牛,魏武帝进入荆州后,把它杀了犒劳军士。”话的意思是以大牛比况袁宏的,座中诸人听了都大惊失色。大军驻扎伊水,姚襄在伊水北屯兵,据水而战。桓温让军队结队向前,亲自披甲,督促其弟桓冲和诸将奋勇进击,姚襄大败,自相残杀,死者数千人,越过北芒向西逃走,没被追上,这才得以逃奔到平陽。桓温大军驻扎在过去的太极殿前,不久又转移到金墉城,并拜祭了诸先帝陵墓,修复了被毁坏的陵墓,同时设置了陵园令。随即班师回朝,带着降贼周城,并把归附的三千户人家安置在长江汉水之间。派遣西陽太守黄..从黄城出击,讨伐蛮贼文庐等部,又派遣江夏相刘岵、义陽太守胡骥讨伐妖贼李弘,都大获全胜,把敌贼的首级传到了京都。桓温回师之后,司、豫、青、兖各州又陷入敌手。升平年间(357~362),改封为南郡公,降临贺郡公为县公,把临贺郡公封给次子桓济。
隆和初年(362),敌寇进逼河南,太守戴施出奔,冠军将军陈..告急,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援助陈..,并想还都洛陽,向皇帝上疏请求(疏文略),朝廷诏令说:“从前的丧乱,恍惚间已经历了六十余年,如今戎狄蛮族继续肆意施暴,眷恋西望,满怀悲叹!得知你想亲率三军,扫荡敌寇,收回中原,光复旧京,假若不是舍身忘我报国,谁能这样作呢!镑方面的指挥谋划,一并托付给你了。只是北方一处荒芜破败,处处都得辛苦经营,尤其在开始时,更是举步维艰,这都是值得忧虑的。”于是改授桓温都督司、并、冀三州,因为交州、广州辽远,撤消了都督,桓温上表推辞。朝廷又加封他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假黄钺。
桓温以已经都督朝廷内外,不宜远出为理由,又上疏陈请应该立即执行的七件事:其一,当前朋党兴盛、私议沸腾,应该杜绝抑制浮言谗语,铲除它得以滋生的土壤。其二,人口稀少,赶不上汉朝的一郡,应该并官减职,使官吏长期稳定。其三,国家的行政机制不能停止和废除,常务文书案件的落实,要限制时日。其四,应该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其五,褒奖惩罚,应该和事实相称。其六,应该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其七,应该选拔设置官吏,编纂。有司都一一奏报并分头施行。不久,又加封温桓羽葆鼓吹,并替他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他接受了羽葆鼓吹,其余的都推辞了。不久,又率水军进驻合肥。朝中又加封他扬州牧、录尚书事,派侍中颜旄去宣读圣旨,召他回京参与政事。桓温上疏陈说,以四方未定为理由,不愿回京,请求容他在外镇守,积储力量,待机北伐,成就光复大事(疏文略)。朝廷诏令不许,并再次征召他。桓温到了赭圻,朝廷下诏让尚书车灌制止他,桓温于是驻军赭圻,执意推让朝廷任职,遥领扬州牧。时值鲜卑进攻洛陽,陈..出奔,当时简文帝辅政,到洌州同桓温相会,商议征讨事宜,桓温移兵镇守姑孰。碰上哀帝驾崩,事情便不了了之。
桓温生性俭朴,每顿只吃七枚干茶果而已。可是却凭恃雄豪在朝廷专权,窥伺皇位,有非分之想。有一次他躺着对亲信说:“这样寂寞无为,将被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所笑。”众人都不敢对答。一会儿又抚着枕头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难道就不能遗臭万年吗?”一次经过王敦的墓边,他望着墓说:“真是能干的人!真是能干的人!”他的心迹就是这样。当时有个远道而来的比丘尼,传说很有道术,她在另外的房间洗澡,桓温偷看她。只见比丘尼全身赤裸,先用刀剖腹,再砍断双脚。洗罢出来,桓温向她问吉凶,比丘尼说:“主公如果作天子,也像刚看到的一样。”
太和四年(370),又上疏请求举国北伐。平北将军郗忄音因为疾病免官,又派桓温以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的身份,率领兄弟南中郎桓冲、西中郎袁真和步兵、骑兵五万人,再次北伐。文武百官都到南州饯行,京师倾城而出。北伐大军进驻湖陆,进攻并活捉了慕容日韦的部将慕容忠,再进驻到金乡。当时天大旱,水道不通,就在钜野开凿三百余里的水道来通船运输,船程从清水通到黄河。慕容日韦的部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军八万抵抗桓温,在林渚大战。桓温打败了他们,随之到达枋头。先派袁真讨伐谯、梁,并开通石门来通船运输。袁真讨伐谯、梁都成功了,但不能开通石门,于是军粮竭尽。桓温烧船徒步撤退,从东燕出仓垣,经过陈留,途中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慕容垂带八千骑兵追击,在襄邑大战,桓温军被打败,战死三万余人。桓温深以为耻,归罪于袁真,并上表废袁真为庶人。袁真怨恨桓温诬陷自己,便占据寿陽以求自保,并暗地里与苻坚、慕容日韦勾结。
简文帝派侍中罗含在山陽拿牛肉和酒犒劳桓温将士,派会稽王司马昱在涂中与桓温相会,下诏封桓温世子给事桓熙为征虏将军、豫州刺史、假节。南康公主死时,又下诏赠布千匹、钱百万,桓温推谢不受。桓温又陈请让桓熙停官三年,而且桓熙年少不宜使他任副职,朝廷下诏不许。征调扬州人筑广陵城,然后移镇广陵。当时,桓温大兴徭役为时已久,加之疾疫流行,死人几乎过半,百姓怨叹不已。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他的儿子袁瑾袭位。慕容日韦、苻坚都派军支援袁瑾,桓温派督护竺瑶、矫陽之等联合水军,一齐迎击他们。当时,慕容日韦的援军已到,竺瑶等在武丘同他接战,打败了援军。桓温率二万人又从广陵到达,袁瑾环城固守,桓温筑长围墙实施包围。苻坚便派部将王鉴、张蚝等率军来援救,屯兵在洛涧,先派出五千精锐骑兵驻军在淝水北岸。桓温派兄弟桓伊以及弟子石虔等迎击,大败王鉴等,袁瑾部队也随之崩溃。桓温活捉了袁瑾和他宗族数十人以及朱辅,一起送往京师斩首,袁瑾所侍养的数百流民全被活埋,并把他的妻子儿女赏给了将士。桓温因为有战功,诏令加班剑十人。在路旁驻地犒劳三军,文武官员论功行赏,各有差别。
桓温自负才力超群,早就心怀不轨,企图先在北方立功,归来后再受九锡之赏。不料遭受挫折,名声实力陡然大减,于是参军郗超进献废立之计,桓温便废掉哀帝拥立简文帝。简文帝诏令桓温依诸葛亮的例子,带着百人仪仗队入殿,赏钱五千万、绢两万匹、布十万匹。桓温大肆废除、改调朝官,杀了庾倩、殷涓、曹秀等。当时,桓温威势显赫,侍中谢安见了老远就拜揖。桓温吃惊地说:“安石,你何苦这样?”谢安说:“从来没有君拜于前,臣拜于后的。”当时桓温生有脚疾,简文帝诏令乘车上朝,见面之后,想陈述自己进行废立的本意,简文帝泪流满面,桓温惊恐得没说成一句话就出来了。
起初,元、明二帝时期,郭璞预言说:“国君不是没有后代,而是兄弟禅位。”说是成帝有儿子,却将把皇位传给弟弟。又说:“有人姓李,儿专征战。譬如车轴,脱在一面。”“儿”者,“子”也;“李”字去掉“子”便是“木”字;“车”字去轴“|”便是“亘”字,这两个字相合就是“桓”字。又说:“尔来,尔来,河内大县。”“尔来”说是自尔以来为元始之意,桓温的字便是元子;“河内大县”是指“温”。成、康二帝驾崩之后,桓姓势力开始扩大,所以连作两次预言。又说:“赖子之薨,延我国祚。痛子之损,皇运其暮。”这里的二子,指的便是元子、司马道子。桓温志在篡位,大事未成就死了,这是国家的幸运。会稽王司马道子虽然是首先扰乱晋国,但是他的死是晋国衰亡的根由之一,所以说让人哀痛。
桓温又回到白石,上疏请求归姑孰。诏令说:“天地结合,生成万物;二人同心,便无需考虑各自的利益。古代圣王全仰仗忠臣辅佐,姬旦德布四方,周朝便因此兴隆;伊尹师法皇天,商朝便得到文明教化。大司马贤德圣明,光大深远,上合天意,才华横溢,肩负国家重任,忠心辅助我一人,功德超过霍光,道德永存后世。现在晋封你做丞相,保留原大司马一职,请你留在京都,镇守社稷。”桓温决意推辞,仍然请求回归姑孰。简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入朝为相,并增封邑万户,又被拒辞。下诏因西府经袁真军败事故,军用不足,拨给世子桓熙布三万匹、米六万斛,再封桓弟为给事中。
后来简文帝病重,诏令桓温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足下速来,希望能够相见。快来,快来!”于是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上疏说:“圣上身体不和,已经有多日了,我得知以后诚惶诚恐,无所寄托衷情。生死盛衰是人生常理,提前防备才不会产生遗害,因此,汉高祖卧床后,吕后便前去探问谁可作相,孝武帝病重,霍光便去询问谁可继位。不顾伤心呜咽去询问身后大事,这是不顾小节、心存大局的表现。现在皇子幼稚,可是朝贤们赏识赞叹的只是谢安、王坦之,他们的才识智能也都为圣上赏识。内辅幼君,外御强寇,这是当前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也是群臣所忧惧的,然而事情也只能这样。陛下应该明确授意,让群臣知道自己寄望何人,这样,谢安等人就会奉命竭力效忠,于公于私都有好处,至于老臣桓温,身兼大将军和宰相,更蒙受圣上垂恩,但老迈疾病,怕也不会长久,值不得您托以重任。”疏表还未等到奏上,简文帝便驾崩了,遗诏把家事、国事一并转托给桓温,依诸葛武侯、王丞相辅佐幼主的旧制。桓温起初希望简文帝临终把帝位禅让给自己,不日就能像周公旦一样临朝摄政。事情不符合他的愿望,因此很是怨愤,给兄弟桓冲写信说:“遗诏只不过让我依武侯、王公辅佐幼主的旧例罢了。王、谢二家身居要位,每天让人愤愤难平。”
到孝武帝继位时,下诏说:“先帝敕命说,‘侍大将军如侍吾’,在下命令答表时,用语要恭敬。”又诏令说:“大司马是社稷的希望所在,先帝把家事、国事托付给他,以后内外大事就由桓公决断。”又派谢安征召桓温入朝辅国,加赐前部羽葆鼓吹,带剑武士六十人,桓温执意不受。等到桓温入朝拜祭先帝陵时,又下诏说:“桓公功高望重,教诲保护朕身,因身染风寒疾病,在陵墓不必行敬拜之礼。”又命令尚书谢安等人在新亭迎接,朝中百官在大道两侧拜迎。当时已享有声望的人都恐惧失色,有人说桓温要乘此机会杀王、谢二家,因此朝廷内外恐惧。桓温到后,带着卢悚入宫,把尚书陆始逮捕后交给廷尉,责罚他怠慢的罪过。于是,去拜祭高平陵,左右亲信发觉他神色异常,上车之后,他对随从说:“先帝刚才显灵了。”却不说先帝说过什么,所以众人无人知道究竟,只见到他将要拜揖时连说“臣不敢”而已。又向左右问起殷涓的形状,回答的人说身体肥短,桓温说:“刚才也看见他在先帝身边。”起初,殷浩被桓温废除而死,殷涓很有骨气节操,再不拜访攀附桓温,却同武陵王司马..交游,因此引起了桓温疑心而被杀,但桓温始终不认识其人。至此,也见殷涓变成鬼祟,一惊而病。总共在京停留十四天,然后回到姑孰,随之卧病不起。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并多次催促。谢安、王坦之听说他病加重了,便秘密拖延这事。九锡诏书还未写成,人已死去,终年六十二岁。皇太后和皇帝亲临朝堂三天,下诏赐九命兖冕之服,又赐一套朝服,衣一袭,还有:东园秘器,钱二百万,布二千匹,蜡五百斤,以供丧事之用。等到下葬时,又以太宰安平献王司马孚、汉大将军霍光当年的旧制,赐九旒鸾辂,黄屋左毒县,鍂车京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带剑武士百人,又在前郡公封邑的基础上增封七千五百户,土地方圆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两万匹,布十万匹,并追赠丞相。
起初,桓冲询问桓温拿谢安、王坦之怎么办,桓温说:“你们处理不了他们。”桓温知道自己在时他们不敢乱来,杀害他们又于桓冲等人无益,同时更失民望,所以停止了谋害谢、王的事。
桓温有六个儿子:桓熙、桓济、桓歆、桓..、桓伟、桓玄。桓熙字伯道,初为世子,后来因为才能低下,便让叔父桓冲领导众人。等到桓温病重,桓熙与叔父桓礻必陰谋杀死桓冲,桓冲知道后,将他们迁徙到长沙。桓济字仲道,与桓熙是同党,一起迁往长沙。桓歆字叔道,赐爵临贺公。桓..最愚蠢,分不清小麦、大豆。桓伟字幼道,平厚笃实,居守藩镇时深受人民爱戴怀念。多次持节出使,督秦、益、荆、宁、梁五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西昌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桓玄继承了桓温的爵位,另外有传。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脱脱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九·乾隆 卷之五十七·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卷二十·傅恒 卷九十四下·班固 杜骥传·沈约 孙忠、孙继宗传·张廷玉 朱纨传·张廷玉 景帝本纪·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六之六·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荀彧·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