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行为能力之三者能否一致
──十三年秋在武昌佛学院讲──
验其知识,察其行为,探其能力,此三者一致与否,然后是圣、是凡可得而分矣。一切有情或知识高超而行为不端,或行为严肃而能力微弱,或知行一致而无能力,或行能俱美而乏智识;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此亦无可奈何之差别也。唯其性情不同,故求学之趋亦异:或遍重于知识,或注意于行为,或置心于能力。所以、希腊柏拉图以世界一切人民分为三类:一、知识者,即能为哲学之士,不识谋生之术。二、保卫者,即强勇护国之人,而无幽玄理想之心。三、农工等者,即有谋生之技而无正知之流。虽然、真正有志之士,必须知、行、能三者成为一致,始可显其学问之成功。不然、纵有真确之知识而兼勇技之能力,若无增胜之行为,则不能利用其知能于善道,反以此知能助其恶事,滋其罪业,此确知、强能不如无也。纵有端正知行相合一致,若无实用之能力,则成一种空谈虚论,于事何济!纵能行俱美,若无正知,则事理不明!设有所为,徒成迷信。是以要有正知,方有端行,既有正知、端行,方显能力。古圣贤流美于万古,遗泽于千秋,自可想其三者之一致也。
佛法大旨,虽甚繁多,亦此三者之一致而已。何以言之?以世所谓知、行、能,即佛法中之境、行、果也。真正之知识,即是智慧,故佛具大智慧,方能了达诸境,名无上正遍知也。净善之行为,即是道德,故佛依于正、而修净善,名万德具足也。佛法既具无上正知,圆成万德,自然而成美妙能力之果,所谓以无畏力、施设无量善巧方便化导众生是也。但世人多以才艺为天所赋,所谓天才也。佛法不然,而以为新旧熏习所成。例如吾人始生,不成事理,后由学习,亦渐能之。故有宿习之力,则今世易学而能之,无宿习之力,则今世强学而能之。是以知、行、能之三者,由宿习成熟,非天赋也。故多学一次,则多一次之熏习,多一次熏习,即多一次成熟。知识高超,行为完善,能力具足,三者一致之理,岂容歧出乎!故西洋言真、善、美:谓此能知之心,与所知之境,如实相应,谓之真;又以此心调和物我、自他无碍,谓之善;既有真知善行,法尔而有美妙之能力。孔子以智、仁、勇为三达德,此心之明谓之智;此心之公谓之仁;此心之强谓之勇;此三者相与一致,方成达德。佛法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盖菩提即觉,此觉非菩萨之分觉,乃佛究竟照了诸法、澈底之大觉。佛具此大觉而成同体大悲,为万行之根本,广度无边有情。佛既具此同体大悲,而所起万行,皆为善巧方便随顺世出世间一切有情而行导化,此佛法中一致之言也。由此观之,则知、行、能三者,凡人不能一致,贤哲可能一致,佛乃究竟完成一致也。(研究员会中记)(见海刊六卷五期)
猜你喜欢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三·僧祐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二·延寿 总目·佚名 卷第二·佚名 释提桓因品第二十·佚名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欧阳竟无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晦翁悟明 卷八十一·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六卷·李通玄 大唐内典录序·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