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狱异闻
慈禧当国之世,众怵于母后之威,咸以肃顺为叛逆。及清亡,私家记载及耆老传述,始敢道其真相。迄今事实大明,乃知肃顺因阻挠垂帘听政而得祸也。肃顺强毅有胆识,遇事不馁,其所短者在不学无术,又疏于防患,计智浅露,易招尤悔耳,故亦卒以是致败。若平心论之,其为人畸于阳,非阴柔之小人可比;而好贤礼士,留心治术,敻异卤莽灭裂之流。若以之比刚毅辈,固高出万万也。先是,肃顺为咸丰帝所信任。帝晚年颇不满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诈,将业必以母后擅权,破坏祖训,平时从容与肃顺密谋,欲以钩弋夫人例待之。醇王夫妇以身家力争,得不死。然慈禧固已微知肃顺之倾己矣。及热河之变,帝疾亟,肃顺主立长君,以杜慈禧恃子揽权之阴谋。顾慈安谦退,不肯负责,而慈禧日夜抱其子,聒于上前。上病中不忍其母子失所,业已允之。肃顺主立长君,慈禧乃为先发制人之计。及帝大渐,慈禧即对王大臣语及托孤事,词甚哀切,且云:“帝已许我。”诸大臣见慈禧已有子,托孤寄命,为当然之理,乃不得不效忠于慈禧。于是慈安亦以慈禧有子,自应继统,乃合谋速召恭王、荣禄等至热河。时肃顺与端华定计,以怡亲王载垣为帝,取国有难,宜立长君之义也,而不知咸丰有子,其言不顺,且不与恭王等同意,势力偏于一隅,失败之由,盖因于此。时慈禧既得慈安之助力,而乘恭王等之强有力者,知势已占胜,遂命舁帝榇启行,疾趋京师,欲先一日抵京,发肃顺等之罪。肃顺等知之,恐为先发,乃令怡亲王侍卫兵护送后妃,将于途中杀之。而荣禄以兵队至,预防其变,肃顺等遂不敢动。逾日,慈禧先抵京,肃顺等奉梓宫行,须后三日始到。
慈禧深幸到京在先,得与恭王等密谋对付之策。且先握得传国之玺,以为嗣子得位之据。布置既定,静待肃顺等至而后发。
越日,梓宫至,恭王已于前一夕派兵驻札行礼地,以防非常之变故。幼帝及两宫皇太后皆孝服出迎。迎后,即奉梓宫入城,城内亦先设营帐以待之。怡亲王及肃顺等既至,两太后率领咸丰弟及军机大臣桂良、周祖培等咸在。慈禧神态严静,谓怡亲王曰:“东后及予皆深感汝及他同官,护送梓宫,颇能尽其职分。今日大事已毕,监国之名,宜即销去。”怡亲王不意慈禧突有此谕,乃厉声曰:“予之监国,乃大行皇帝遗命所授,两太后无权以去之。皇帝冲龄,非予允许,无论太后及何人,皆无权召见臣工。”慈禧从容曰:“尔意如此?请观其后。”即传谕将怡亲王等三人逮治,一面迎梓宫于皇城大门。途中所列兵队,皆荣禄等所派遣,慈禧之党也。于是肃顺等知已失败,无可奈何。顺乃咎二王,谓:“不听吾言,致有今日。”盖肃顺当皇帝垂危时,即劝怡亲王先攫传国玺,次以兵队监守。两太后不听先还京,一面下诏解除恭王、荣禄职权,夺其兵柄,然后回京行事。而怡亲王怯懦不前,致玺印为慈禧所得,大事业已去矣。又复听慈禧先返京师,令得与恭王、荣禄等密议部署,而自守重滞之梓宫,以致三日后始能抵京。待其计画已定,犹不自悟,空言抵抗,其得祸也,宜哉。肃顺等既诛,而垂帘之局乃大定。
猜你喜欢 卷七·应劭 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权相怀疑 遭冥谴太师病逝·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二·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六·朱国祯 卷一·王明清 皇王大纪卷十三·胡宏 王敬则传·李延寿 孔谦传·欧阳修 八八、庄周生卒考·钱穆 卷十八·雍正 卷四十五、咸丰时政·黄鸿寿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