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篇·缮性第十六

[题解]

本篇取开头二字为题,与题意相近。内容简短,主旨在讲自性复归的道德修养问题。从形式上看,与《刻意》篇有相似处,但具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又有很大差异。本篇在论述道家理论中,还吸收和参杂某些儒家主张和《管子》书中《内业》、《心术》篇的思想,表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段,提出要自性复初,不能靠俗学,而要“以恬养知”,有知而不用知,持守自性。认为礼乐遍行,天下就会大乱,第二段,讲述上古之人处在浑沌蒙昧之中,与白然绝对同一,这是自性复初的理想境界。后世道德不断衰落,世与道相丧失,民心惑乱,难以恢复。第三段,讲述古人存身、养德、正己,以及处富贵与穷约皆能无忧之道德境界,并与热衷功利,相争不息的流俗相对照,使人觉悟。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7),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8),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9),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10),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11),德则不冒(12),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释]

(1)缮(shàn)性:修治修补本性。俗学:指道家之外的百家之学。

(2)滑(gǔ):借为旧,治理、疏导。欲:由外物引起之情欲、物欲。俗思:以追求名利为目标的通行观念。

(3)蔽蒙:与蒙蔽同义。指为百家之学说和通行观念所欺蒙,而迷失大道。

(4)恬:恬静淡漠,知与智通。

(5)无以知为:虽有知也下以智谋治事,而持守恬静质朴之性。

(6)和理:和为恬静淡漠之性,理为自然之理,二者皆出于本性。

(7)德无不容: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

(8)义明:义理分明。

(9)中:心中。纯实:力仁义所充实。反乎情:仁义发乎中而与外物应和,又返回自身,与性情和谐愉悦。

(10)信行容体: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容举止。

(11)彼正:天地人物各自正其性命。蒙己德:把己之德行隐蔽起来,不可炫耀滥用。

(12)冒,覆盖。

[译文]

用世俗之学来修治本性,以求恢服本来的状态;用通行的观念调整情欲物欲,以求达到明通;这就叫作受蒙蔽之人。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静淡漠来畜养真知,虽有知也不用智去治事,叫作用知来畜养恬静之性。真知与恬静之性交互涵养,中和之德与自然之道就由其中生出。所谓德,就表现为中和之性;道,就表现为自然之理。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就是仁;行道无不合于理,就是义;义理分明与物相亲,就是忠;心中为仁义充实,又与外物应和愉悦,就是乐;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客举止而顺乎自然之节文,就是礼。礼乐普遍推行,天下就要大乱了。任天地人物各自正性命,把自己的德行隐蔽起来,才不会用己德覆盖一切,如果用己德覆盖一切,则万物必失其本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与一世而得澹漠焉(2)。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3),万物不伤,群生不夭(4),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5)。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6)。逮德下衰(7),及燧人、伏牺始为天下(8),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9),■淳散朴(10),离道以善,险德以行(11),然后去性而从于心(12)。心与心识知(13),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4)。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15),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16),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17)。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18),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19)。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20),则反一无迹(21);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22),则深根宁极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1)混芒:浑沌蒙昧的淳朴状态。

(2)澹漠:恬静淡漠。与:通举。

(3)四时得节: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应相合。

(4)群生不夭:各种生物都能享尽天年,而下会夭亡。

(5)至一:人与自然绝对同一的境界。

(6)莫之为:无为而自成。常自然:常与自然相合。

(7)逮:及。

(8)燧人:燧人氏,传说为远古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领袖。从他以后人们开始用火和熟食,推进智力的发展。伏牺:伏牺氏,晚于燧人氏,据说他始画八卦,制造鱼网和驯养动物。

(9)治化:治理教化。流:风尚。

(10)■淳散朴:使淳厚变浇薄,使质朴离散。■(xiāo),又作浇,浇薄之意。

(11)险:危险不平易。

(12)去性:舍弃本性。从于心:心为知,听从智力的支配。

(13)心与心识知:人们以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此为相争之源头。识知,窥测对方心思。

(14)益:增漆,博:广博。指旁征博引以充实其说。

(15)这句意思为:世风愈下而大道愈失,大道愈失而世风益下。

(16)道之人:明道之人,圣人。

(17)隐故不自隐:圣人之隐不同于山林隐士之隐,不是故意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是圣人之道德不为世人所认识和实行。圣人虽处世上,无有识者,与隐无异。

(18)伏:隐匿。

(19)时命:所处时代与所遭命运。

(20)当,合。

(21)反一无迹:复归于人与自然同一境界而不留形迹。

(22)穷:困穷不通。

(23)深恨宁极:深扎自性之恨以固本,求宁静淡漠之极以安心。让处乱世之人深藏缄默以待时。

[译文]

远古之人,处于浑沌蒙昧状态中,举世之人都恬静淡漠无所求。在那个时代,阴阳调和平静,鬼神也不扰乱,四时变化与节令相合,万物不受伤害,一切生物都能终其天年而不夭亡,人虽然有智慧,却无有用处,这就叫人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在那个时代,无为而自成,还常与自然之道相合。及至德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牺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民之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顺民之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治化教化之风尚,使淳厚变浇薄,使质朴之性离散,背离大道以求善,危及德性以尚行,然后舍弃自性而听从智谋支配。人们用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这还不足以使天下安定,然后又附加上礼文,再增添广博论证。礼文遮蔽了本质,广博淹没了心知,然后民开始迷惑动乱,没有办法使其反回本来性情而恢复原初状态。由此看来,世风日下而丧失大道,大道丧失而世风更下,世风与大道交相丧失,得道之人从哪里使道在世上兴起,世上又从哪里使大道兴起啊!大道不能使人世复兴,人世也不能使大道兴起,虽然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隐居,他们的道德也如同隐蔽了。圣人之隐,本来不是自己有意隐匿。古时候所说的隐士,并不是隐匿自身不使人见,并不是闭塞言论而不说出,并不是藏其智慧而不显示,时代与命运大相背谬啊!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则可复归于人与自然合一之道而无形迹;不仑乎时代与命运而困穷于天下,则深藏缄默而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之行身者(1),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2),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3),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4)。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5)。乐全之谓得志(6)。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7),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8)。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9),寄者也(10)。寄之,其来不可圉(11),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12),其乐彼与此同(13),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14)。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15)。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16),谓之倒置之民(17)。

[注释]

(1)行身:当作存身。保身、安身之意。

(2)穷:困累之意。穷德:人生有涯知无涯,不以无涯困累自得。

(3)危然:独立不倚的样子。处其所:处在他应处之地位。反其他复归其自然本性。

(4)小行:贬损大道,使迁就世俗之行。从而混淆道与世俗之别而害道。小识:识与知同。自贬其知,以求闻达而为世所用。

(5)正己:端正自己,使道德方面皆无亏缺。

(6)乐全:恬静淡漠之自性与外物和谐愉悦,融为一体。

(7)轩冕:古时卿大夫所乘之车,所戴之冠。后为官位爵禄之代称。

(8)益:增加。

(9)傥(tǎng)来:偶然得来,这里指官位爵禄非关性命,是偶然得来之物。

(10)寄者:暂时寄存之物。

(11)圉(yǔ):又作御,抵御、阻挡之意。

(12)肆志:放纵心志,丧失自性,穷约:穷困。趋俗:不能安处穷约,而超于世俗,与其同流台污。

(13)彼此:彼指轩冕,即高官厚禄,此指穷约,古之得志者视二者如一,皆能乐观安处。

(14)寄去:寄存之物被取走。亦即官位爵禄之丧失。

(15)荒:空虚之意,今人得到官位爵禄,犹恐失去,忧心仲仲,患得患失,终是乐少忧多,其乐是空虚的,不充实的。

(16)丧己于物: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失性于俗:为趋就流俗而失去自性。

(17)倒置:本末颠倒,指舍弃自性而妄求干外。

[译文]

古时保全自身的人,不用巧辩来文怖己知,不用己知去困累天下人,也不为追求无限之知而困累自得,独立不倚地处在其应处地位而致力于复归自性,除此还有何为呀!道本不可以贬损以迁就世俗之行,德行本不可以贬低其知以求闻达。贬低其知伤害德行,贬损其行则伤害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就是了。自性与外物和谐统一就叫作得志。古代所谓得志之人,不是指获得高官厚禄而言,为的是那些东西并不能增加自性之乐呀。现在所说的得志之人,即指得到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加在身,并非性命之常,而是偶然得来之物,是暂时寄存在这里的。寄存之来,它来了没有办法阻止,它去了也没有办法留下。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放纵心志,也不要因穷困趋同流俗,他身处富贵与穷困其乐相同,能作到无忧就是了。现今寄存的东西取走便不快乐,由此看来,他们虽乐而内心未尝不空虚也。所以说,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猜你喜欢
  门人黄修易录·王守仁
  人情·吕坤
  提要·刘炎
  卷二十八·吕祖谦
  提要·山井鼎
  第32章·老子
  左传折诸卷十七·张尚瑗
  卷二目录·乾隆
  难势·韩非
  (二十九)朱子之文学·钱穆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欧阳竟无
  信心铭原文·僧璨
  神僧传卷第一·朱棣
  杂宝藏经卷第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一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彭定求

        卷130_1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一作游侠篇)】崔颢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 卷七·王昶

    朱一是二首 钱棻一首 关键一首 魏学濂二首 吴易一首王泰际一首 宫伟癿一首 沈龙一首 徐远一首 吴闻礼一首夏完淳五首 沈泓一首 吴熙一首 沈麖二首 沈自炳三首韩曾驹一首 归庄一首 张纲孙一首 周永年一

  • 卷五十六·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六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罗万化【一首】万化字一甫防稽人隆庆戊辰赐进士第一厯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諡文懿有世泽编【静志居诗话唐宋科目繁多至明而始终所重惟甲第志科名盛事者首述吉水莆阳而于

  • 须溪四景诗集卷四·刘辰翁

    宋 刘辰翁 撰冬景冬日可爱此日荷天公宁须挟纩重一寒偏更老可爱莫如冬不恨乗驹隙犹愁闭烛龙身如花正午春入眼偏浓有喜融霜鬓何堪借酒容至尊何处在流涕献无从负暄虽霜晴可爱容我俯前轩纵是围燕玉何如负赵暄自怜台背痒

  • 杂传第四十五·欧阳修

    ○李崧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崧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四景泰七年五月己巳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蠲湖广沔阳安陆等卫并德安守御千户所去年被灾地亩子粒六千九百四石有奇 后军都督佥事昌英卒英回鹘人百户松忽儿之子永乐二年袭父职寻以父阵亡功升羽林前卫

  • 卷五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三 吴臣 吕蒙 陆逊 谨案吕蒙传阙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祖纾【谨案志注作祖纡】城门校尉父骏九江都尉逊少孤随

  • 卷四十二·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二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三十九 魏臣 辛毗 杨阜 高堂隆【栈潜 张茂董寻】 谨案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俱阙止存栈潜张茂附传二篇议赞亦全阙 任城栈潜字彦皇【原

  • 顾时传·张廷玉

    顾时,字时举,濠州人。风流倜傥,有胆略。跟从太祖渡江,积功从百夫长晋升为元帅。攻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晋升为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占据濠州,顾时跟从平章韩政讨伐,使之投降。进攻张士诚升山水寨,率小船绕过敌船,敌人在船

  • 卷47·陈邦瞻

    哲宗元祐七年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后,洛州人,马军都虞候元之孙。帝年益壮,太皇太后历选世家女百馀人入宫。后年十六,太皇太后、皇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至是,太皇太后谕执政曰:“孟氏女能执妇道,宜正位中宫。”命学士草制。

  • 十四年·佚名

    (壬子)十四年大明宣德七年春正月1月1日○辛酉朔,上率王世子及百官,行向闕賀禮,以日當食,樂部陳而不作,停本朝賀禮。○傳旨承政院:前此救食之時,侍衛群臣與軍士,分列左右,故或背日而立。今日食在午,其在西者,過午則當背日,宜令合侍於

  • 尧曰篇·孔子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

  • 卷十三·刘玉汝

    <经部,诗类,诗缵绪>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十三     元 刘玉汝 撰 大雅一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

  • 中阴经卷下·佚名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神足品第六  尔时妙觉如来。即以神足化此三千大千刹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无救地狱皆悉金色。皆如妙觉如来而无有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七尺。皆坐宝莲华高座上。坐演出梵音声闻三

  • 第五十則 雲門塵塵三昧·胡兰成

    第五十則雲門塵塵三昧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塵塵三昧?門云:缽裏飯,桶裏水。三昧是一種修行,要修行到我心與大自然相親冥。於一微塵中成就一切微塵世界。這樣的修行如何做起?雲門禪師答:從食菽飲水做起。小時跟哥哥到過杭州西

  • 第十五品 无碍解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义之智为义无碍解。于法之智为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之智是辩无碍解。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

  • 王氏谈录·王钦臣

    一卷,北宋王钦臣(生卒年不详)编。此书原不著撰人名氏,《说郛》载之,题曰王洙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以为翰林学士南京王洙之子录其父所言。今观此书,凡九十九则,而称先公及公者七十余则,说明此书不是王洙亲撰。王洙(9

  • 入地眼全书·辜托长老

    《入地眼全书》北宋辜托长老著。长老生宋时,扦葬建造,手作甚多,迭著神异,阴阳二宅经彼建造,至今不替,其遗址犹有存者。凡富贵名墓,高山平洋,本之形势以立其体,参之河洛以妙其用,多所指引,无不符合。是书自宋迄今,巨族大家抄写成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