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2章

【原文】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民莫之令,而自均焉(4)。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5),知止,所以不殆(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7)。

【题解】

此章老子继续阐述“道”是脱离物质、超时空、超感觉的精神实体。

它永恒存在,如无名之朴,幽微深妙;侯王如能遵守,万物自然宾服;它变动不居,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久常新。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虽”作“唯”,古通用。甲本“唯”字下七字损掩。今通行诸本,“恒”作“常”,无“而”字。“弗敢”,傅、范及诸王本作“莫能”;《释文》及诸唐本宋本作“不敢”,王弼句末有“也”字。张松如说:“‘朴’字当与‘无名’并列,既不连上,亦不属下,其意若云:道恒常无名,又近似于朴。‘小’有幽微、微妙之谊。一切具体事物莫不出于‘朴’,而‘朴’则不可以一器名,有名者皆器也,无名者始称‘朴’。下云:‘虽小而天下莫敢臣’,其主语仍是‘道’,非指‘朴’。”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侯”字损掩,河上及诸王本亦同。范作“王侯”。傅与景龙、敦煌、龙兴碑及《道德真经》等,亦作“王侯”,并无“之”字。

(3)河上、王、傅及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降甘露”假作“俞甘洛”。

(4)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之”下四字损掩,乙本“民”字损掩。傅奕与广明及《道德真经》、景福同。王与河上,无“焉”字。范与景龙、开元、古观楼、龙兴碑及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诸本,亦无“焉”字,“民”作“人”,当是唐人避太宗讳所改。蒋锡昌说:“‘自均’即五十七章‘自化’之谊。此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下降。

上行无为,不发号施令,而民乃自化也。”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有八字损掩。王、傅及诸通行本尽同。惟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河上末句作“天,亦将知之。”张松如说:“‘天’字当是形误,‘之’字当是音讹。”

(6)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只剩“所以不”三字。傅、范与开元、景福及道藏王本皆同。武英殿王本“所以”作“可以”。景龙、敦煌、龙兴碑,无“所以”二字。河上“止”作“之”。马叙伦说:“此句乃四十四章错简,校者不敢删,因复出矣。”

(7)傅、范如此。马王堆本“譬”字,甲本作“俾”乙本作“卑”。“川谷”乙本作“川浴”,甲本只剩一“浴”字。王弼及他本,无“也”字。开元无上“之”字,景龙、敦煌、龙兴碑,并无两“之”字。武英殿王本,“与”字作“于”,道藏王本仍作“与”不误。蒋锡昌说:“此句倒文,正文当作‘道之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盖此文以江海譬道,以川谷譬天地万物。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江海善下,与道相似,故老子取以为譬也。‘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言道泽被于万物,则万物莫不德化,譬犹江海善下百川谷,则川谷无不归宗也。此句与上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句相应。”

【今译】

“道”永远没有名称,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它的本性虽幽深微妙,可是天下没有谁敢支配它。侯王们若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动地服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就降下了甘露,人们没有谁去命令它,但自然分布均匀。制度一经制定,各种名分、地位也就随之确定。名分、地位既已明确,侯王们掌握它,也就有了分寸。掌握好了分寸,国家就不会发生危险。“道”充塞于天下,好比溪谷之水流归江海一样。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五·陈祥道
  墙倒众人推·孔子
  异端的问题·孔子
  读书劄记卷八·徐问
  卷四·孙瑴
  第九章 30·辜鸿铭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二·家铉翁
  卷四·钱时
  卷八·杨于庭
   至乐第十八·刘文典
  卷十一·吕祖谦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訓第一·欧阳竟无
  成公·成公十五年·左丘明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提要·黄道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璜·唐圭璋

      璜字叔夏。尝知上蔡县,御史台主簿。建炎四年(1130),赐进士出身,守监察御史,擢右司谏。责监浔州商税。起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又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清平乐   向伯恭韵木犀   秋光如水。酿作鹅黄蚁。散入千岩佳

  • 诔词·徐志摩

    安诺德 原作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休搀杂一小枝的水松!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啊!但愿我亦永终。她是个希有的欢欣,人间曾经她喜笑的洗净,但倦了是她的心,倦了,可怜这回她安眠了,不再苏醒。在火热与扰攘的迷阵中旋转,旋转着她的

  • 第八场·田汉

    报告员:余达生和金妹扶友生找大夫去了。我们但愿友生的眼睛有重见光明的希望。如今且说孟南走了以后,新群这位热情的女战士正在忘餐废寝胆大心细地干着刘大哥交给她的工作。一天她很警惕地在路上走着,周凡从后面叫她。周

  • 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刘若愚

    祖宗设立内官,其巾帽服佩,自有一定制度,其名色多非外廷所晓。而旧制醇雅,每寓等威节省之谊。自逆贤擅政,创古今未有之制,"服之不衷,身之灾也。"以今验昔,良然!贴里,其制如外廷之■〈石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乾清宫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戊申朔时享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璧恭代武安侯郭大诚靖远伯王学恺各分献○赐南京太常寺卿张卤一祭半葬○命礼部遣官捧敕旌奖沈王埕尧以抚按举其孝友善行也○工科左给事中郭如星请罢选贡礼部覆议以为选贡非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皇王大纪卷四十四·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襄王二十四年楚鬬章请平于晋晋阳处父报之晋楚始通二月己丑郑伯捷薨諡曰文公子兰嗣狄有乱卫人侵狄狄请平焉卫人许之冬十月己卯晋侯重耳薨諡曰文公子讙嗣卫侯不朝于晋使孔达侵郑伐緜訾及匡子使告于秦

  • 七七三 福建巡抚富纲奏覆查办《天元玉历祥异赋》情形折·佚名

    七七三 福建巡抚富纲奏覆查办《天元玉历祥异赋》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福建巡抚臣富纲跪奏,为遵旨查办覆奏事。窃臣于本年三月十二日承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奉上谕:阅奏缴销毁书籍

  • 刘日方传·魏徵

    刘日方,博陵望都人。 父亲孟良,大司农。 随魏武入关,北周太祖授他为东梁州刺史。 刘日方生性狡猾,有奸术。 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 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

  • 卷五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三职官志十二公式加级随带陞任各官并满洲侍卫等官补放緑营查系陞任者原任内所有军功加级准其随带其曾经奉旨赏给随带之级并议叙及捐纳所加之级原

  • 第二节 食储、漕运、籴粜·吕思勉

    漕运之事,至隋、唐之世而大盛。《隋书·食货志》曰:开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

  • 第十六章 11·辜鸿铭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辜讲孔子说:“看到纯真敦厚的事情,便努力去跟着做,看到恶毒欺诈的事情,便努力尽量避免,就像躲避滚烫的水一样,

  • 卷九十八·佚名

    △妙慧童女会第三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时王舍城有长者女。名为妙慧。年始八岁。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诸相具足见者欢喜。曾於过去无量诸佛。亲近供养种诸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陈梦雷

    元元设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置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经历。都事。照磨之属。诸元帅府。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府。皆隶焉 按元史百官志。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

  • 法成译·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

  • 卷第十一·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一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一 天竺式法师法嗣   &middot;(二世)妙果文昌法师   &middot;明智祖韶法师   &middot;法喜清鉴法师   &middot;真净思永忏主   &middot;保庆法润法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一·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法語四示本一禪人數年來不欲與人書法語,其法語猶多,世人竟不知是策進語,急欲要人更進步,到那無抵止處自解轉身。喫老僧棒、受老僧喝,則不被諸方熱瞞,始知老僧棒喝落處也。示遍慈飯頭無上妙道,在人久

  • 饿乡纪程·瞿秋白

    又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著。作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收于《瞿秋白文集》。这是作者以《晨报》记者身份,在访苏途中所写的游记。全书共分十六节(另有一篇序言),主要写作者去国之前的思想情绪,从北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