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情

  无所乐有所苦,即父子不相保也,而况民乎?有所乐无所苦,即戎狄且相亲也,而况民乎?

  世之人,闻人过失,便喜谈而乐道之;见人规已之过,既掩护之,又痛疾之;闻人称誉,便欣喜而夸张之;见人称人之善,既盖藏之,又搜索之。试思这个念头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乍见之患,愚者所惊;渐至之殃,智者所忽也。以愚者而当智者之所忽,可畏哉!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贵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人说己善则喜,人说己过则怒。自家善恶自家真知,待祸

  败时欺人不得。人说体实则喜,人说体虚则怒,自家病痛自家独觉,到死亡时欺人不得。

  一巨卿还家,门户不如做官时,悄然不乐曰:“世态炎凉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凉,非独世态之过也。平常淡素是我本来事,热闹纷华是我倘来事。君留恋富贵以为当然,厌恶贫贱以为遭际,何炎凉如之,而暇叹世情哉?”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荣,小莫小于好大。

  两人相非,不破家不止,只回头任自家一句错,便是无边受用;两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只温语称人一句好,便是无限欢欣。

  将好名儿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恶名几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知此两个念头都揽个恶名在身,不如让善引过。

  露己之美者恶,分入之美者尤恶,而况专人之美,窃人之美乎?吾党戒之。

  守义礼者,今人以为倨傲;工谀佞者,今人以为谦恭。举世名公达宦自号儒流,亦迷乱相责而不悟,大可笑也。

  爱人以德而令人仇,人以德爱我而仇之,此二人者皆愚也。

  无可知处尽有可知之人而忽之,谓之瞽;可知处尽有不可知之人而忽之,亦谓之瞽。

  世间有三利衢坏人心术,有四要路坏人气质,当此地而不坏者,可谓定守矣。君门,士大夫之利衢也。公门,吏胥之利衢也。市门,商贾之利衢也。翰林、吏部、台、省,四要路也。

  有道者处之,在在都是真我。

  朝廷法纪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圣贤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无力量做不得人情。以此五者徇人,皆安也。君子慎之。

  古人之相与也,明目张胆,推心置腔。其未言也,无先疑;其既言也,无后虑。今人之相与也,小心屏息,藏意饰容。其未言也,怀疑畏;其既言也,触祸机。哀哉!安得心地光明之君子,而与之披情愫、论肝膈也?哀哉!彼亦示人以光明,而以机阱陷人也。

  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今人却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

  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

  言在行先,名在实先,食在事先,皆君子之所耻也。

  两悔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已无才而不让能,甚则害之;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甚则诬之;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甚则倾之;此三妒者,人之大戮也。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

  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积威之祸可救,积恩之祸难救。

  积威之后,宽一分则安,恩二分则悦;积恩之后,止而不加则以为薄,才减毫发则以为怨。恩极则穷,穷则难继;爱极则纵,纵则难堪。不可继则不进,其势必退。故威退为福,恩退为祸;恩进为福,威进为祸。圣人非靳恩也,惧祸也。湿薪之解也易,燥薪之束也难。圣人之靳恩也,其爱人无已之至情,调剂人情之微权也。

  人皆知少之为忧,而不知多之为忧也。惟智者忧多。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易;自恶之必察焉,自好之必察焉,难。

  有人情之识,有物理之识,有事体之识,有事势之识,有事变之识,有精细之识,有阔大之识。此皆不可兼也,而事变之识为难,阔大之识为贵。

  圣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人情原无限量,务可人不惟不是,亦自不能。故君子只务可理。

  施人者虽无已,而我常慎所求,是谓养施;报我者虽无已,而我常不敢当,是谓养报;此不尽人之情,而全交之道也。

  攻人者,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馀惧,而亦倾心引服,足以塞其辩口。攻到五分,已伤浑厚,而我无救性矣。若更多一分,是贻之以自解之资,彼据其一而得五,我贪其一而失五矣。此言责家之大戒也。

  见利向前,见害退后,同功专美于已,同过委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丈夫之耻行也。

  任彼薄恶,而吾以厚道敦之,则薄恶者必愧感,而情好愈笃。若因其薄恶也,而亦以薄恶报之,则彼我同非,特分先后耳,毕竟何时解释?此庸人之行,而君子不由也。

  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怒人。

  直友难得,而吾又拒以讳过之声色;佞人不少,而吾又接以喜谀之意态。呜呼!欲不日入于恶也难矣。

  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小人之律今也;礼、义、廉、耻,此四者君子之律令也。小人犯津令刑于有司,君子犯律令刑于公论。虽然,刑罚滥及,小人不惧,何也?非至当之刑也;毁谤交攻,君子不惧,何也?非至公之论也。

  情不足而文之以言,其言不可亲也;诚不足而文之以貌,其貌不足信也。是以天下之事贵真,真不容掩,而见之言貌,其可亲可信也夫!

  势、利、术、言,此四者公道之敌也。炙手可热则公道为屈,贿赂潜通则公道为屈,智巧阴投则公道为屈,毁誉肆行则公道为屈。世之冀幸受诬者,不啻十五也,可慨夫!

  圣人处世只于人情上做工夫,其于人情又只于未言之先、不言之表上做工夫。

  美生爱,爱生狎,狎生玩,玩生骄,骄生悍,悍生死。

  礼是圣人制底,情不是圣人制底。圣人缘情而生礼,君子见礼而得情。众人以礼视礼,而不知其情,由是礼为天下虚文,而崇真者思弃之矣。

  人到无所顾惜时,君父之尊不能使之严,鼎镬之威不能使之惧,千言万语不能使之喻,虽圣人亦无如之何也已。圣人知其然也,每养其体面,体其情私,而不使至于无所顾惜。

  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称人以桀、纣、盗跖,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好善恶恶之同然如此,而作人却与桀、纣、盗跖同归,何恶其名而好其实耶?

  今人骨肉之好不终,只为看得尔我二字太分晓。

  圣人制礼本以体人情,非以拂之也。圣人之心非不因人情之所便而各顺之,然顺一时便一人,而后天下之大不顺便者因之矣。故圣人不敢恤小便拂大顺,徇一时弊万世,其拂人情者,乃所以宜人情也。

  好人之善,恶人之恶,不难于过甚。只是好己之善,恶己之恶,便不如此痛切。

  诚则无心,无心则无迹,无迹则人不疑,即疑,久将自消。

  我一着意,自然着迹,着迹则两相疑,两相疑则似者皆真,故着意之害大。三五岁之男女终日谈笑于市,男女不相嫌,见者亦无疑于男女,两诚故也。继母之慈,嫡妻之惠,不能脱然自忘,人未必脱然相信,则着意之故耳。

  一人运一甓,其行疾,一人运三甓,其行迟,又二人共舆十甓,其行又迟,比暮而较之,此四人者其数均。天下之事苟从其所便,而足以济事,不必律之使一也,一则人情必有所苦。

  先王不苦人所便以就吾之一而又病于事。

  人之情,有言然而意未必然,有事然而意未必然者,非勉强于事势,则束缚于体面。善体人者要在识其难言之情,而不使其为言与事所苦。此圣人之所以感人心,而人乐为之死也。

  人情愈体悉愈有趣味,物理愈玩索愈有入头。

  不怕多感,只怕爱感。世之逐逐恋恋,皆爱感者也。

  人情之险也,极矣。一令贪,上官欲论之而事泄,彼阳以他事得罪,上官避嫌,遂不敢论,世谓之箝口计。

  “有二三道义之友,数日别便相思,以为世俗之念,一别便生亲厚之情,一别便疏。”余曰:“君此语甚有趣向,与淫朋狎友滋味迥然不同,但真味未深耳。孔、孟、颜、思,我辈平生何尝一接?只今诵读体认间如朝夕同堂对语,如家人父子相依,何者?心交神契,千载一时,万里一身也。久之,彼我且无,孰离孰合,孰亲孰疏哉?若相与而善念生,相违而欲心长,即旦暮一生,济得甚事?”

  受病于平日,而归咎于一旦。发源于脏腑,而求效于皮毛。太仓之竭也,责穷于囤底。大厦之倾也,归罪于一霖。

  世之人,闻称人之善辄有妒心,闻称人之恶辄有喜心,此天理忘而人欲肆者也。孔子所恶,恶称人之恶;孔子所乐,乐道人之善。吾人岂可另有一副心肠。

  人欲之动,初念最炽,须要迟迟,就做便差了。天理之动,初念最勇,须要就做,迟迟便歇了。

  凡人为不善,其初皆不忍也,其后忍不忍半,其后忍之,其后安之,其后乐之。鸣呼!至于乐为不善而后良心死矣。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惟心者是甚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

  心怕二三,情怕一。

  别个短长作己事,自家痛痒问他人。

  休将烦恼求恩爱,不得恩爱将烦恼。

  利算无余处,祸防不意中。

猜你喜欢
  五行順逆第六十·苏舆
  东溪日谈録卷十三·周琦
  卷三十四·朱熹
  孟子集注考证卷六·金履祥
  《神会和尚遗集》序·胡适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八·佚名
  卷一百九十九·秦蕙田
  卷十九·
  二柄·韩非
  (二)志与学·钱穆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十三·佚名
  现大神变品第二十·佚名
  十住断结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刘唐上,诗云)手拿无情棒,怀揣滴泪钱。晓行狼虎路,夜伴死尸眠。自家刘唐便是。今日李孔目结勾梁山泊强贼山儿李逵,受了他一付匾金环,招伏已定,下在牢里!当初我误了假限,直厅打了我四十;今日他也犯下来了,下在牢里!与我拿出来!(史

  • 卷417 ·佚名

    吴济 秋兴 伤秋愁不断,邻杵已鸣霜。 宝扇鸾收影,簄蚁带香疏。 花停懒蝶细,草庇寒螀虫。 落叶无人扫,庭空下夕阳。 吴济 题甘露寺 云阙漏微照,长江得半明。 心随帆影远,鸥似我身轻。 今

  • 胡令能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 其诗传世仅四首。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胡令能诗鉴

  • 列传第六十五·李延寿

    裴政 李谔 鲍宏 高构 荣毗 陆知命 梁毗 柳彧 赵绰 杜整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祖邃,父之礼,并《南史》有传。政幼聪明,博闻强记,达于从政,为当世所称。仕梁,以军功封为夷陵侯,给事黄门侍郎。及魏军围荆州,政在外见获,萧察谓

  •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脱脱

        ◎礼十一   ○时享 荐新 加上祖宗谥号 庙讳   时享。太祖乾德六年十月,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按《礼阁新仪》,唐天宝五年,诏享太庙宜祭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将来享庙,欲每室加牙盘食,禘祫、时享亦准此制

  •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二·王祎

    【梁髙祖武皇帝大通二年    魏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永安元年】春正月杜洛周陷魏定瀛二州【以魏纪修】乙丑魏皇女生胡太后诈言皇子丙寅改元武泰【以吕祖谦标目修】丙子魏长孙稚克潼关宝寅败奔万俟丑奴魏以稚为雍州刺

  • 第四章 灭亡时代·佚名

    ○第八十九节 溥仪之兼祧方载湉之初立也,吏部主事吴可读以死建言,痛斥西太后不为载淳立嗣之非计。西太后虽心恶之,而屈于理之不当,乃宣旨,将来载湉生子,即承继载淳为嗣。及光绪二十四年,载湉以变法忤西太后,幽于西苑瀛台,其时

  • 卷五·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五宋 黄震 撰晋司马懿事曹操魏文 与曹爽同受明帝顾命 诛爽而擅其权 尽录诸王公置邺 长子师继世专政魏谋以夏侯代之师夷与张缉等三族帝与李丰语师筑杀之废帝为邵

  • 第三十卷 仕绩 二 一·缪荃孙

    镇 江 府 三 清吴赞元吴赞元,字蓉城,丹阳人。崇祯庚午举人。顺治初,由中书舍人擢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豫章初入版籍,四方反侧未安,赞元抚辑有方,威信大布,遂收建、饶、广、赣诸郡。又以袁、瑞二府困于浮粮之累几三

  • 少帝本纪·沈约

    少帝号义符,字东兵,武帝长子。生母是张夫人。晋义熙二年(406),出生在京口。武帝一直没有男孩,少帝出生,他很高兴。少帝十岁,被封为豫章公嫡长子。少帝有臂力,擅长骑射,懂得音律。宋建国,封为宋王嫡长子。元熙元年(419),晋升为宋

  • 马知节传·脱脱

    马知节字子元,幽州蓟人。自幼孤苦。太宗时,以荫补为供奉官,被赐给现在的名字。十八岁时,任彭州监兵,因严厉监视众兵,大家像敬畏老将那样敬畏他。他又监潭州兵,当时何承矩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饬吏治,知节仰慕,因而改变平日的志向

  • 提要·徐庭垣

    【臣】等谨案春秋管窥十二卷国朝徐廷垣撰廷垣秀水人官新昌县县丞朱彛尊经义考不载其名疑其书晚成彛尊未及见也自孙复以后説春秋者始尚深刻朱子谓其如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被刑葢甚之也南宋以来沿其遗说往往务为苛索遂使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有藴處界.因緣生故.如貪等法。彼宗頌言.   因分别故起 說彼貪瞋癡.善不善顛倒 此等從緣有。   釋曰.彼頌意者如論中

  • 忉利天宫神通·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六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自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二十一行半经。于中文义约分五门。一推德升进。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土。三示善知识居止处所在河渚中。四举善知识名号名为自在主。五顶礼致敬辞退而去。

  • 广百论本一卷·提婆

        圣天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常品第一  一切为果生  所以无常性  故除佛无有  如实号如来  无有时方物  有性非缘生  故无时方物  有性而常住  非无因有性  有因即非常

  • 产宝诸方·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不载,惟陈振孙《书录解题》有之,自明以来,诸家书目亦罕有著录者,《永乐大典》所载尚得七十余方,又有《十二月产图》一篇,与振孙所记并合,盖即宋时原本,又别有《序论》一首,《王月

  • 毗婆尸佛经·佚名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为苾刍说过去毗婆尸佛四门游观,出家转法轮之事,与长阿含大本缘经之后分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