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一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一卷

广释集谛以爱为体 释二种爱一爱己身一爱所须 又释二种爱一者善爱一者不善爱 举九种事譬爱 释菩萨无苦有谛声闻有苦有谛 广释见灭谛义 广释道谛义 广释道义是一随法有异

圣行品之第五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分别挍计无量无边

案。僧亮曰。还爱于有者。谓三有也。僧宗曰。前已略说。今是广说。次会通。后明观行也。是阴因缘者。由业烦恼。得未来阴果也。还爱于有者。昔由业烦恼故得身。今复爱三有。复应牵生也。业因缘爱者。宿业故起爱。随所习也。烦恼因缘爱者。如人多嗔。常爱兵器。苦因缘爱者。如人遇病。爱针艾也。宝亮曰。次解集谛明业。及烦恼能构未来生死果报续起。称之为集也。就此辨集谛中。亦有三意。然文中小自左右。不如苦谛中之次。第一解集谛相。第二会通。第三观过。今此中辨集谛。悉据爱使为原。何以然。后能润生。得生由已。故非爱不成业。是以就爱而收集。录感阴之缘尽。然爱性染累。事无不由。故文中广彰述爱。为众缘之首也。爱己身谓正报爱。所须名依报也。如工巧业等。事成保着。玩适在心。称业因缘爱也。若违境起心。复称昔含怒。还修此心。为好为烦恼。因缘爱也。患苦而欲背。若离我而称情。无此苦。而心悦谓苦因缘爱也

善男子爱有二种(至)求大乘者是名为善

案。僧亮曰。结集八苦者。重倒也。爱佛功德轻。故除之也

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至)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案。僧亮曰。此经以智知集。名为谛。凡夫以不识集故。集而非谛。菩萨谛而非集。何以故者。释所以。谛而非集也。宝亮曰。夫立爱之名。名生二处。如向所辨。尽是凡夫不善之爱。若兴心乐法。崇善为理。悦情愿求。称之善爱。名虽同。义自两殊。名同心别。各自有归。然善爱虽同。复有二别。若菩萨位怀发轸。不存于缘中离染。称大乘爱。声闻小道。虽欲乐善。但解不称境。每心有存于求善之略乖。遂落不善爱门也。故知二乘行道。不称道。不改心。不得出。何以知之。下句即会凡夫爱者。名之为集。得知二乘执相在怀。未免生死。无有谛用。菩萨造行发家。不以生死为患。既识生死过。于保着之情悚。是以虽爱不名集。若须现生而应物。则不名为爱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独以爱性为五阴因

案。僧宗曰。此会通之文也。昔说不同。请释其由也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能生一切业烦恼牙

案。智秀曰。虽复业及烦恼。为辨果之因。然爱为爱生之生也。宝亮曰。第二会通难也。明虽复说有招阴之因不同。然非爱不辨。以三譬显之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至)是名如责有余

案。僧亮曰。此下观门也。此但说爱过。不明是集。不集故不除。菩萨不爱而是集。故除也。僧亮曰。观爱之过患也

善男子云何如罗刹(至)观察爱结如是九种

案。僧亮曰。拔舍利弗无上根本者。则有缘起。载彼释论也。又相承释云。于时已至第六住。未得第七住心。有言在住三十心之二十心中

善男子以是义故(至)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案。僧亮曰。为观不同。而说昔之苦集。唯有三人。因论四人观有差别。语次及之也。菩萨能观苦观。爱无上八患。因论观人差别。以颠倒为苦。三人皆倒。有苦也。以见苦名谛。三人皆见苦。故有谛也。下须跋之。观欲界无常。如病得出色界。是凡夫见苦也。以三人于佛有苦倒故。于谛不得称真也。解苦者。生死也。无苦者。涅槃也。于二不倒。是谓无苦。而有真谛。苦粗集细。凡夫不见集。故无谛也。有集谛者。于佛有倒。受变易之苦。故是集也。识分段因。故有谛也。上但言凡夫是集。不说变易之苦也。宝亮曰。上既说苦集谛竟。今且结成谛用。不成谛用者。课凡夫识非而离过。云凡夫人有苦无谛者。凡愚但粗知逼恼事苦。不谛解苦之所以。故无谛用也。二乘有苦谛者。有逼恼事苦。非不粗解除于苦因。所以得言有谛用也。无真实者。不知佛无苦。由合佛作苦观。故无真实也。诸菩萨解苦无苦者。昔日解苦无苦性空。今日解金刚以还有苦。佛果是无苦。互明辨两厢。所以有真谛也。下余三谛。义例可知。大士双明两轮安法得所。故有真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槃观灭圣谛

案。僧亮曰。次观灭谛。大般涅槃是灭谛也。备二义。第一但灭烦恼。第二灭一切相也。法瑶曰。三谛皆不言有二见。此独云。见灭见谛者。何耶。以灭有二种。一佛地灭。二菩萨地灭也。佛灭而非谛。菩萨灭而是谛。谛者。用照审境之谓也。佛息照废审。是则佛无谛而灭也。菩萨有谛有灭者。佛上无道。亦无谛苦。习亦然。又经自明文如此。故唯灭谛。独云见灭见谛。余谛不也。僧宗曰。灭谛文中。阙无会通。可得广义。有观门义也。断除一切烦恼者。昔灭为分灭耳。今灭者。断无明住地以还斯尽也。断则名常者。以有惑未断。则流动迁谢。今惑尽照周。所以常也。宝亮曰。次第三解灭谛上苦集二理。是有漏法。为患处多故。开别观之。今灭道两谛。既是无漏无性。非染累。唯解相会通。有二门之说。灭谛中乃无别会通文。然义推有二。道谛文中。其事自别。今初见灭见灭谛。此两句作章门下相对旨。八句来释。见灭者。见昔灭。见灭谛者。见今日常住真如理。此即会通。亦可得言。上句为灭谛相也。谓断除一切烦恼者。释上见灭句也。烦恼灭故则名常者。释见灭谛句也。灭烦恼火则名寂灭者。释上见灭句也。烦恼灭故得受乐者。释见灭谛句也。菩萨求因缘故名为净者。先释见灭谛句也。永断一切烦恼故名出世者。释见灭句也。以出世故名之为我者。释见灭谛句。下去释见灭句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槃观道圣谛

案。僧亮曰。此下明道谛。先观道。即是出相。不因苦集。因八圣也。见一切法者。八道亦谛。道谛观道也。灭是果。但观无学。道是因。通观学地也。从常无常。至净观。因果也。无常是因。常是果。下就因果别观。陀罗骠真实主义。求耶是衣。亦庄严义。僧宗曰。先明广义。兼明观行。后明会通耳。所谓常无常者。举道所照之境。以明观体也。常者佛果。无常者金刚以还。是众生数也。金刚为累中物。佛果非累物也。陀罗骠者。借依谛主谛。以释正义也。佛居宗体极。为陀罗骠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案。僧亮曰。不相应者。今说八是道。昔不说八应非道也。欲闻说道。或略或广。皆是道也。僧宗曰。此下会通今昔也。宝亮曰。佛答诸经悉入道谛。就三因缘辩入也。一者因门。二者缘门。三者道体。不出此三也

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至)能作如是种种说法

案。僧亮曰。广说道相也。能佐助菩提者。释本义。菩提是智道之政体。以信为本。说信一事。后类可知也。僧宗曰。如是诸经。悉入道谛者。昔说虽可不具。然而莫非道也。随化之所宜。致名不同耳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至)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案。僧亮曰。并药所禁水不在例者。草石有用。舍藏不俱。而水无碍也。施有行止之异。道则唯通。何者。如经说。世有五人。不赞五事。谓不为悭者。赞叹施等也。僧宗曰。此下有六譬。前三譬明道。是一以应后三譬。后三譬前说广显道。是一也。此譬意明道虽可是一。以众生之病不同。致为药亦异也。宝亮曰。诸药者。譬种种说法不同也。水一种者。譬道也。药性不均。譬一时之宜进道之良荃。取无为之要资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至)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案。僧亮曰。小异上譬也。从信根等至八圣道者。说一法为信。乃至八道互作其名耳。僧宗曰。第二譬意。明道虽是一。随方施名不同耳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至)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此以随用作异。为譬也。如来一道。随大小乘根。广略为别耳。从一至九。是三乘杂说。下言大乘一道无二者。三世诸佛。有同见有。无同见无。大乘道也。定慧者。以戒远不说也。见智慧者。推求名见也。了真名慧也。审定名智也。见道者。如得果以初见。为名重。更修习进求上果。名修也。结尽不修。名无学也。五种因利钝。得灭尽定。为名六种。因人因道也。念佛三昧者。唯佛念佛。真得佛相。可名为定。僧宗曰。第三譬明道虽是一。以善巧故。种种说异也。一道者。此明如来随根缘故。致教不同。应前譬也。信行法行道者。此经意与数论为异。论释信行法行。是五方便以还。寻此文意。乃至见谛道中也。信解脱见得。犹是前二。以入思惟。通三果制也。身证者。此二人俱能作身证也。说十力无畏为道者。无进求之义。以其有解脱道义。亦可是缘中说道也。后三譬义可知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至)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能除是道。此譬同所除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至)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色随所依。名有差别。道随小大乘。根殊异者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至)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案。僧亮曰。依见者。为名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五·佚名
  卷二·佚名
  十四、南泉斩猫·慧开
  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下三·元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欧阳竟无
  汾阳无德禅师歌颂卷下·楚圆
  卷第二十·道原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朱时恩
  無趣老人語錄序·无趣如空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佚名
  卷第二十·普瑞
  甄正论卷上·玄嶷
  出口示相·佚名
  卷第一·费隐通容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花王阁剩藁·纪坤

    景城纪坤○芙蓉词效昌谷体芙蓉脉脉愁空江秋波对影成一双一滴清泪彻水底红沁龙女玻璃窻垂杨压岸烟痕重月堕中央寒不动离魂一缕袅如丝千回萦绕鸳鸯梦相思木斵寡女船夜深孤泊前滩前秋灯黯澹坐微叹芦花头白风飒然○南游不

  • 卷491 ·佚名

    张耒 江南曲 平湖碧玉烟波阔,芰荷风起秋香发。 采莲女儿红粉新,舟中笑语隔烟闻。 高系红裙袖双卷,不惜浮萍沾皓腕。 争先采得隐船篷,多少相欺互相问。 吴儿荡桨来何事,手指荷花示深意。 郎指

  • 金渊集卷六·仇远

    (元)仇逺 撰○五言絶句小斋四花艾纳护春香横枝偃霜月絶怜玉妃面化作铁汉骨右梅翠翘玉搔头湘妃赴蓬岛如何谱骚人不收此香草右水仙晶晶雪前黄矫矫霜下杰秋香宁可衰相与全晚节右菊别作一家春故畹已禾黍黄香从何来谁为东风

  • 卷二十八·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二十八    宋 陈起 编陈起芸居乙稿 安晩先生贶以丹剂四种古调谢之 陈子一亩宫居来七十年当其春盛时庭花发幽妍转瞩长养天青子垂檐前秋收备百礼冬享意则?年来风

  • 卷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七七言古中宗皇帝十一月诞辰内殿宴羣臣效栢梁体聨句【旧唐书中宗纪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唐书高宗纪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以子显生赐京官朝集使勲一转三辅黄圗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栢梁台帝尝置

  • 12.王梵志诗·施蜇存

    王维诗集中有两首五言排律,题目是《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题下有一个注:“二首,梵志体。”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宣扬佛教无生无有思想的。既说它们是梵志体,可知梵志也是一个禅理诗人。 与王维同时而稍后的和尚皎然,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欧阳修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

  •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脱脱

        吴潜 程元凤 江万里 王爚 章鉴 陈宜中 文天祥   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秘阁修撰柔胜之季子。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德军判官。丁父忧,服除,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添差通

  •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脱脱

        王信 汪大猷 袁燮 吴柔胜 游仲鸿 李祥 王介 宋德之 杨大全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试中教官,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服除,进所着《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孝宗览之,嘉

  • 第六十二回 起义兵三雄同杀贼 拜长史群寇识尊贤·蔡东藩

      却说护军司马傅燮,系北地灵州人氏,本字幼起,嗣慕南容三复白圭,南容春秋时鲁人,事见《鲁论》。乃改字南容。身长八尺,仪表过人,郡将举燮为孝廉,因得出仕;后闻郡将丁忧,也弃官行服,借报知遇;及为护军司马,独谓国家大患,不在贼寇,

  • 千百年眼卷三·张燧

    子夏《易》说《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摩之。"相观而善之谓摩,鸣鹤以相和成声,好爵以柑摩成德,子夏《易》说如此。今本作縻,縻,牛缠也,取系恋之义,然不如摩厉之说为长,以韵读之又叶也。儒者说《春秋》之失儒者

  • 西粤语一(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查继佐

    ●西粤语一(查东山笔、沈仲方阅)瞿式耜瞿式耜号稼轩,南直常熟人,万历丙辰进士。乙酉,任广西巡抚都御史。北兵下楚,粤西震动,式耜奋志为坚守计。丙戌,桂主即真肇庆。戊子,楚督何腾蛟被劫死,驾为北师所迫,式耜保峡江退敌,护跸桂林。

  • 卷一百二十六之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十四 朱批田文镜奏摺 同日又 奏为钦奉 圣训据实覆奏事雍正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臣】家人齎 回【臣】覆 奏费金吾唐绥祖摺内钦奉 朱批谕旨前经有谕费金吾若能变伪为真则可称上等才

  • 先进篇·王夫之

    一胡氏所述闵子芦花事,猥云出自韩诗外传。今韩诗外传十卷固在,与汉艺文志卷帙不差,当无逸者,卷中并无此文,盖齐东野人之语尔。宋末诸公,其鄙倍乃至于此。 &ldquo;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rdquo;,其言猥弱,非先秦以上语,一望而即

  • 卷五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五坊记坊与防同水堤也篇中杂引孔子及六经之言皆以礼防民之义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

  • 卷十五·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五邳州知州王植撰乐器篇第十五补训首节释乐记之文因有乐器字故以名篇首言乐次节言乐章乐章诗也以下遂言诗至渐渐之石皆诗也君子所贵节偶及论语苟造德以下至篇末皆言书得失相半不尽可从愚按此

  • 橘山四六·李廷忠

    文别集。南宋李廷忠撰。二十卷。廷忠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昌化)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今不传。此编于明万历中由丹阳孙云翼笺注,始刊。书中一律用骈体,故

  • 庶斋老学丛谈·盛如梓

    元代文言琐谈小说。宋末元初时盛如梓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千顷堂书目》入子部小说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传世。是书或作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