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集注卷一

宋 高闶 撰

春秋者古史记事之名也凡古史必编年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记事之名盖欲後人以时思之而不忘非独鲁国然也此书乃仲尼约鲁史而修之观公羊传载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则以为不修春秋之辞而晋韩宣子所见礼记载里克吴孟子之事皆谓之鲁春秋则知鲁旧有是书非仲尼作经而名之曰春秋也仲尼之道旣不行于天下将损益三代之制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而不欲载之空言然而之杞之宋其文献皆不足徵惟周监于二代而其礼尽在鲁鲁又周公之後吾父母之国而旧史春秋乃其行事之深切着明者故仲尼因而修之以明王道以正王法非但爲鲁设也

隐公一

周平王东迁之二年孝公薨四十八年惠公薨春秋不始于孝惠而始于隐何也以平王之所终也昔周有天下历岁数百世修其德虽有辟王而王道尚行人心眷眷不忘故厉虽板荡而宣继中兴幽虽暴虐而诸侯不替朝事方平王东迁之始典刑尚在天下犹禀号令仲尼不忍遽絶之也不忍遽絶之者若曰犹有所待焉耳至于在位旣久恬于颓靡无振起之略诸侯以周室不足惮专肆擅横变法坏纪荡无禁制礼乐征伐各自己出乱臣贼子接迹海内夷狄强暴凭陵中夏是时楚熊通弑君自立莫讨其罪卒僭大号以抗天子平王正当中兴之时略无拨乱之志历孝逾惠逮隐而死夫生犹可以有冀也死则复何望哉自是而後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徒以名位苟活于世故诗至黍离而降书至文侯之命而絶然则王者之迹熄适在隐公之时仲尼默观天运知三代循环之治至是而极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爲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後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

元年

岁在己未是隐公之始年周平王之四十九年也春秋之义大一统今天下之统在周曷爲不用周平王之年曰人君嗣位必踰年称元者自古天子诸侯皆然非仲尼作春秋始爲此法也然诸侯嗣君得有其年不得有其正正朔必禀于天子故仲尼因鲁史修春秋以正月系之王而元年系之鲁盖托鲁史以立法故也元者始也董仲舒曰谓一为元者示大始欲正本也一元既建累而数之爲国之久新历年之多少显然可见矣此记久明远万世可行之法也自秦惠王十四年以初自王改称元年汉文因之改後元年孝武又因事别建年号後世帝王遂因袭之数年一改以爲美事乃以改元之多寡爲享国之久长或于一岁之内有改元再三者又一国之中有前後重复者甚至于不待踰年而自改元又复有改年为载者斯皆率意妄作又岂知春秋书元之义乃万世不易之法乎

春王正月

春秋托文以示义大要尊周而主鲁尊周者使天下知有天王也主鲁者略诸国而详鲁以尽作书之体也文既主鲁故元年春下书王正月若周史则不复称王矣然以建子爲正正月非春也圣人盖假天时以立义耳斯可见行夏之时者万世不易之法也在圣人之门惟顔子一人足以知此耳後世不知时变如秦始皇以建亥爲正魏明帝以建丑爲正唐武后以建子爲正或有以正月爲建寅月至十二月爲建丑月者又有以正月爲一月以至十二月爲腊月者斯皆率意妄作者也圣人伤文之胜耳目闻见事与时乱乃参酌三王而立爲中制故春秋虽书周事而断用夏时苟一时无事则书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以明夏正据人所见而孟仲季皆得其正可以万世通行也夫春者天时也王正月者王正也诸侯当上奉天时下承王正知王正月之爲春则知王道即天道矣春秋因天命以正王道称天王以奉天命故先书春王正月以见王与天同大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王道也虽然天下之事不可悉纪故春秋常事不书非常则书隐之即位此非常事史法当书而不书者或曰摄也或曰让也春秋别嫌明微之书深察夫隐之立也名曰爲桓而其心则殆将窃名者耳岂有十一年之间居处鲁君也号令鲁君也偃然在位当天王之聘受滕薛之朝凡所行之事未见其所以爲摄亦未见其让而实已即位乃徒爲此名以召乱耳圣人所以不书者正王法于始也盖诸侯之立必由王命平王以降王命不行诸侯之嗣皆不请命其间近正者特承之以正而已如隐文成襄昭哀皆不请王命而承之以正者也隐独不书即位者入春秋之始圣人即以王法夺之而大义既立矣若文成襄昭哀例亦不书则与夫继故而不承以正者无以爲别故五公书之犹言继正而有所受之也如庄闵僖则旣无王命又皆继故而非承以正故不书即位者不正其始也桓宣定之书即位则着其自立之罪盖桓弑隐自立宣受弑贼之立定爲逐君者所立皆无王无君何命之受欲书其自即位也定之比宣则又有间矣春秋大率所书事同则辞同後人因谓之例然有事同而辞异者亦有事异而辞同者不可以例拘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案邾仪父公谷作邾娄仪父蔑公谷作昧此从左氏】隐之即位不能自正自谓爲桓而立内惧诸大夫之不己悦外虑诸属国之不己从而邾以附庸有不相得于是乎首与邾盟夫盟者先王因人情之所不免而制爲之礼此嘉礼也非在丧者所可行公旣越礼畔道而爲之及其位旣定诸侯稍附至七年而遂伐邾则其不信反覆之情可见矣故元年先书此盟以发之凡盟内爲主称及外爲主称会其曰公及所以过公也其过公奈何旣爲桓而立矣又何憾焉而求盟之汲汲也其不自正之意可见矣邾者附庸之国仪父者其君之字也春秋之法周称天王尊无二也列国称爵重王命也附庸称字尊命卿也夷狄称名降中国也仪父称字与萧叔同非贵之也秦始附庸亦称秦仲耳蔑我地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此见郑伯以骨肉之故轻动干戈而郑亦自是用兵不息也克者胜之难夫以君讨臣以兄讨弟而谓之克者何其难也以诗考之郑伯不胜其母而纵段于京段不义得衆亦不易胜然郑伯初畏人之多言不早爲之所卒养成其恶乃始用兵欲力除之是其处心积虑欲克段者在郑伯而已故圣人特改旧史叔段出奔之文直书郑伯克段以罪之且段本居京今克之于鄢又见郑伯追胜之是不教其弟而忍以干戈相向又必穷追之然後已春秋推见至隐首诛其意以正人心爲万世人君之训也段不称弟者恃母叛兄圣人不以弟银之亦见郑伯不以弟畜段而以路人待之若讨贼辞也兄虽不兄而段之不弟又异乎卫鱄陈招宋辰秦鍼也圣人交讥之见兄弟之道坏于是矣鄢妘姓之国爲郑武所灭国语曰鄢之亡也由仲任特书于鄢者存先王之建国以恶郑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此讥天王之坏典礼也隐之立也不敢自安故以桓公之丧告于天王天王不能正典礼顺适鲁隐之意遽使使来归仲子之賵公羊传曰成公意也盖得之矣夫王者奉若天道故称天王一失其道则冠履颠倒名器溷淆人伦乱而天理灭矣夫妇人伦之本终身不变者也本无再娶之礼然大夫而下内无主则家道不立故不得已而有再娶者焉惟天子诸侯内职具备后夫人亡则可以摄治又何必再娶乎哉惠公再娶仲子非礼也己卒於春秋之前而天王至是来賵者隐公立而以桓爲请故也隐受天王之賵陷天王於非礼罪可知矣不谓之夫人而系之惠公者若曰惠公之仲子云尔春秋以非礼之嫡故特正其名而以妾称之也妇人于法无諡惟系以夫之諡以明所属然衆妾不当系夫諡故以字配姓示不忘本且以别同姓焉今天王不探隐公之情不能明辨其自当立之义遂以夫人之礼下賵人臣之妾此不天乱伦之甚也然入春秋之始天王之义未见故王不去天而特贬其使咺咺者天王之宰也以天王之尊而賵诸侯之妾以天王之宰而为賵妾之使故名其宰又去其爵邑以见王之不王也夫王臣虽微犹不名况于宰乎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桓乃宋出也天王既賵仲子故公惧宋而求成焉盟于宿鲁志也称及称人皆非卿也虽微者往亦由君命而与之盟耳圣人书此又见隐公始与宋合而终以干戈相向反覆不信也宿风姓国地以宿则宿亦与焉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此见周室不竞大臣不法也夫祭伯王臣也不以罪来故不可谓之奔不以命来故不可谓之使然则何爲而来曰祭伯来则鲁国定矣隐之即位此国疑之时也非王灵绍至则无以鎭抚之当时诸侯之立不由天王之命失臣子之义王法所当诛也祭伯爲王臣不能辅王正典刑而反定鲁侯之位顚倒甚矣故特书来以见意焉凡王臣三公称公卿大夫称爵元士称字中下士称名书曰召公爲保周公爲师又曰周公位冢宰又曰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盖六卿有兼公者则称公若周召毛毕是也其不兼公与诸侯入爲王卿士者王制曰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其所受采地既与外诸侯同故其名位亦然若祭伯凡伯召伯渠伯皆王朝之卿士也刘子单子尹子温子苏子皆王朝之大夫也荣叔南季家父叔服皆王朝之元士也元士视附庸附庸之君例称字故也中下士称名刘夏石尚是也子突亦士而变文称王人者着诸侯之逆王命也刘文公卒而直曰刘卷卒者非列国也故不称子其奔杀则记其名以别其人王子瑕王札子是也其有曾爲三公在畿内者亦称公虢公虞公州公是也武氏尹氏则又着其世卿矣凡诸侯之大夫命于天子者亦与天子之元士同称字宋孔父郑祭仲陈女叔鲁单伯是也盖诸侯大夫入京师则称士左传襄二十六年晋韩起聘于周自称晋士起灵王闻之曰韩氏其昌阜于晋乎辞不失旧

公子益师卒

此鲁国之卿也卿者佐君以治国而其卒乃国之大事于此见君臣之义矣或日或不日见恩意之有厚薄也益师乃孝公之子衆氏也凡诸侯之卿必受命于天子当春秋时不请命故诸侯之卿皆不书官惟宋以王者後得自命官故独宋卿书官此称公子者以公子故使爲卿也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则以王父字爲氏

二年

是年闰十二月按自古历法虽不同然前闰後闰大约相去三十二月十九年七闰爲一章而杜预长历既非五岁再闰之法又非归余于终之法但据春秋经传考日辰晦朔前後甲子不合则置一闰焉不知用何法据文公元年左氏传曰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夫周衰历法虽差然入春秋九十七年左氏始讥其失则知前此置闰未必尽如杜氏之所言也

春秋之法凡事在正月则书春王正月事在二月则书春王二月事在三月则书春王三月若无事则但书春王正月盖有事则道在事无事则存天时王朔而已天时备则岁功成王道存则人理立春秋之大义也此春会戎非无事也而不见日月者圣人者隐之不自正也平王之正月而公不自正何也礼天子颁历于诸侯诸侯告朔于庙而後布政公欲让桓焉若政不自己出者也所谓不自正也

公会戎于潜

犬戎之祸实迁周室隐公居丧之际未会诸侯事王朝而先与戎会是诚何心哉春会而秋与之盟故先书此会以见事始也夫与戎会而能以王室爲忧则虽会夷狄亦春秋所不恶也观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则知鲁会戎盟适所以贻王室之患耳此春秋之所诛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

夫刑于寡妻以御家邦人君之道也今莒子爲国不能御妻至使弃其夫而去是夫妇俱失道矣既又以兵擅入人之国强取其妻以还向人亦无如之何岂非夫妇之间本无大过非有心于弃絶故耶圣人不责其夫妇之小失而尤恶其擅兴兵以入他人之国故不示其事而直书莒人入向以罪之盖举天下之大法而非穷一天之恶且以见向国微弱之甚也凡书入者国之存亡未可知此书入者向亦自此属于莒矣宣四年公伐莒取向是也

无骇帅师入极

春秋诸国遣其大夫将命必以君使爲文至于帅师则直书帅师而不言君使亦无内外之辨何也帅师者将也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不可以使言也夫兵者凶器虽天子行之犹曰致天讨也况诸侯乎诸侯行之犹曰奉王命也况大夫乎人况微者乎极者附庸同姓国也今一月之间外则莒人内则无骇皆以兵入人之国是当时国无大小皆专兵也无骇不氏未命故也古者五十而爵爲大夫而列国之卿皆受命于天子至春秋时王道不行诸侯自命故圣人于此辨之凡书字者皆天子命卿也凡书族者皆诸侯自命者也其未命者但名之而已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唐我地彼来而我及之也公春与戎会复不相信秋又与戎盟以中国礼义之乡圣人之後而与戎割牲?血以相誓辱亦甚矣故特书日以谨之圣人深责中国而不罪夷狄也不罪夷狄者乃所以外之也以此礼垂训而後世犹有信尚结赞之甘言致暴兵起于坛下如唐德宗者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诗称大姒之家在渭之涘文王娶之亲迎于渭又称蹶父之女嫁于韩侯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然则诸侯亲迎自古而然故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对曰合二姓之好继先圣之後爲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曷谓已重乎由此推之亲迎之礼自诸侯达于庶人未尝可废其使三公逆者惟天子之尊而已纪侯不达上下之分辄使大夫来逆而鲁遂受之故圣人书此以见婚姻之礼坏也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春秋十二公之女出嫁者多矣岂当一一书之凡书者必有以也且女子生而愿爲之有家又恶不由其道今鲁不以纪废亲迎爲非礼乃使伯姬随其大夫以往而无嫌疑之避古者后夫人亲蚕而出郊尚以三棘围之盖其以礼防闲如此况女子有行远适异国而乃随其大夫于道路之中岂礼也哉齐侯亲送于讙盖知此也然则鲁于伯姬生则以非礼嫁之死又爲齐侯所葬非父母国之道失亲亲之义矣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其事虽不详然已足以见莒纪之同好矣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隐公之夫人也夫人与君同体故国人称之曰小君而其没也亦曰薨以明齐也先卒则不书葬以明顺也于此见夫妇之义矣盖妇人无外行当系其夫之諡夫諡旣定妻即终而称之先夫而死则不祔于庙无所称也夫人薨有常处故不地虽然隐将不终爲君必不成其爲夫人而以夫人葬也其称夫人而书薨者圣人加之臣子之辞以见正也

郑人伐卫

郑段之乱其子滑奔卫卫人爲之伐郑春秋略而不书专罪郑伯克段而已今郑之报伐则有辞矣故于此着卫人之罪也夫春秋无义战其侵伐围入取灭之类各随其事而书之其有善恶轻重则变文以示义此圣人精微之志大中权衡之法也然其责常在被兵者盖彼加兵于己则当引咎自辨谕之以礼义不得免焉则固其封守告于天子方伯若忿而与战则以与战者爲主处已絶乱之道也春秋凡书伐者皆声其罪以讨焉郑以公孙滑之故加兵于卫卫服则可免矣而郑擅兴戎之罪自不可逃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日月之食有常数焉此巧历者所能推也而周官乃言救日月食之法至于春秋又独书日食何也日君道也而被侵害岂徒然哉必有以也春秋书之其辞必曰有食之者盖归咎于人事而不以爲常数也是以人君遇其食则当恐惧修省而百官惟当修辅厥后更不推之于数盖以有食之者故耳此春秋之深意也後世推求臆度指陈某事之应则失之矣刘歆曰凡日食有变人君能修政则灾消而福至不能则灾息而祸生故经书灾而不纪其故盖吉凶无常随所行而成祸福也星辰陵历亦然按长历二月己巳朔此不书朔因旧史也然则圣人作经盍不考而正之乎曰周衰天子不班历鲁历不正置闰不得其月月之大小不得其度或在朔前或在朔後圣人因旧史而书之爲後世戒

三月庚戌天王崩

崩者上坠之形薨者上坠之声臣子之心常倚君父如山岳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崩此天下之大变也夫春秋爲天下作也天下者天王之天下也天王崩则四海之内皆当奔赴而当时诸侯无复奔丧会葬之礼恶极罪大不可胜诛故天王崩必书而此不书其葬以见诸侯不臣之罪也平王世子泄父蚤死乃立泄父之子林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案经文公谷作尹氏左传作君氏此从公谷】

春秋之时王臣自同于列国交政于诸侯故因其来赴而录其卒葬以讥之如尹氏王子虎刘卷皆夺其爵秩不使同于外诸侯而尹氏特书氏者又起其世继也古者四民皆世守而不迁其卿大夫之子孙亦不得弃其祖父之业幼则入小学长则入太学行成而志定业具而身修三十而后试以事四十而后授以禄世禄而不世官是以俊杰在位庶绩咸煕及周之衰士皆世官凡公卿大夫之子孙虽至不肖亦袭其位故幽王之诗曰尹氏太师宣王之诗曰王命尹氏然则尹氏世秉周权其来远矣其後尹氏立王子朝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皆书曰尹氏其终可监矣

秋武氏子来求赙

此着诸侯不共天王之丧礼法之坏遂至于此重可伤也武氏亦王臣之世官者曰武氏子盖以父丧未命故也若曰仍叔之子则其父在矣不称使者太子当丧未君未王命也天王崩诸侯不共丧事武氏子当辅新天子正典刑以责诸侯无臣子之心乃躬自徵求于四国据其来鲁而书之以见周室微弱诸侯不赙不敢责之故不书天王之葬而书求赙谷梁传以爲交讥之深得圣人之旨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凡外诸侯卒书名降于天子也不曰薨异内外也先儒谓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是不然天子至尊天下共称曰崩可也诸侯曰薨则本国臣子之辞至于赴告虽大夫以至于士皆曰不禄史官书之亦皆曰卒耳岂得定配以爲品例耶後世迁固?寿之作史凡有爵位之臣皆书曰薨失春秋之法矣且悼王乃未踰年之天子也犹书王子猛卒况人臣乎凡诸侯之卒必书者重一国之变也而襃贬之意未尝不密寓于其间故有书卒而不名有书卒而不葬皆可以惩戒于後世宋穆公立九年将卒属孔父立宣公之子与夷乃使其子冯出居于郑郑宋由是交恶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春秋外盟不志此其志者齐郑大国其盟会征伐系中国之轻重故也是时郑已受公子冯又恐宋人之谋已故结齐以爲援夫天下无王诸侯不守信义数相盟誓此所以长乱也故书此盟爲十一年入许起文

癸未葬宋穆公

古者诸侯壤地相比王事相从则必有聘问和好之事至于告终易代又岂无吊恤赙葬之礼乎春秋之时王制亡矣徒以国势之强弱私情之疎密而爲之礼故经书诸侯之卒者百二十有三而书葬者八十有八盖以鲁往会之则书所以不称宋葬穆公而称葬宋穆公者据我而言葬彼也今天王崩鲁不会其葬而葬宋穆公可乎此睹文见义不待贬絶也春秋之法诸侯卒称本爵至于葬皆举諡而例称公者据会葬者从彼国私諡而称之也凡諡必请于天子天子命有司考其行实善则受善諡恶则受恶諡是諡者天下之公法也以天子之尊而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今春秋诸侯生则擅权乱常无所不至死又擅取美諡虽其臣子之罪而圣人一切书之以见其不正也盖正终大事也死而加以不正之諡知忠孝者肯爲之乎故春秋之諡皆非行实不足论也

 

 

春秋集注卷一

猜你喜欢
  二、释言·佚名
  卷七·郑玄
  惜时第五十三·佚名
  卷三·冯复京
  卷二十五·范处义
  卷下·佚名
  道行品第一·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二十六、二僧卷廉·慧开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五·智旭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太虚
  袪世人对于佛法之误会·太虚
  佛说邪见经·佚名
  卷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紫芝·唐圭璋

      紫芝字少隐,宣城人。生于元丰五年(1082)。从李之仪、吕本中游。绍兴十七年(1147),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同年十二月,为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知兴国军。自号竹坡居士。有太仓稊米集及竹坡诗话。   水龙吟   

  • 第十六出 途分·李渔

    (内数人齐作呼风声,呼毕,齐赞“好顺风”介)〖胜如花〗(外、生同上,各一句轮唱)乘风去,疾似飞,满目愁山怨水。赛啼猿万姓悲歌,傲霜林千家血泪!(生)好一派凄凉境界也。(外)漫道受不惯凄凉滋味,只怕这凄凉还是承题破题,到家乡知

  • 第十八出 渔色·许自昌

    【秋蘂香】〔小旦上〕金井辘轳历乱。浑惊觉珊枕捱残。手揽寒衾窗内见。败叶萧萧风翦。〔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黄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明如练。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自层楼见。

  • 第四出 春睡·洪昇

    【越调引子·祝英台近】〔旦引老旦扮永新、贴旦扮念奴上〕梦回初,春透了,人倦懒梳裹。欲傍妆台,羞被粉脂涴。〔老旦、贴旦〕趁他迟日房栊,好风帘幕,且消受熏香闲坐。 永新、念奴叩头。〔旦〕起来。 【海棠春】流莺

  •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班固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列传第六十五·刘昫

    ○崔器 赵国珍 崔瓘 敬括 韦元甫 魏少游 卫伯玉 李承 崔器,深州安平人也。曾祖恭礼,状貌丰硕,饮酒过斗。贞观中,拜驸马都尉,尚神尧馆陶公主。父肃然,平阴丞。 器有吏才,性介而少通,举明经,历官清谨。天宝六载,为万年尉

  •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十八·赵尔巽

      佟养性孙国瑶 李永芳 石廷柱 马光远弟光辉 李思忠子荫祖荫祖子鈵 金玉和子维城 王一屏 一屏子国光 国光子永誉 孙得功张士彦 士彦子朝璘 金砺   佟养性,辽东人。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氏。有达尔哈齐者,入明边为

  • ●瀋館錄卷五·佚名

    初十日狀啟即刻鄭譯以清將意來達于世子前曰問安中使之來承國王之命故受御帖容接為白有在果問安使及問安承旨則朝廷所送是置林慶業乙中路無去處云云必是朝廷故令隱避是置决不可受此問安之禮是置還為出送是如為白去乙世

  • 第一卷 尊孔·缪荃孙

    晋元帝大兴元年八月辛末,皇太子释奠于太学。晋成帝咸康元年二月甲子,帝亲释奠。三年正月丁卯,立太学。晋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壬申,亲释奠于中堂。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谢安侍坐,陆纳、卞耽执读,车胤、王

  • 绎史卷三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州吁宣姜之乱诗考槃在涧硕人之寛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诗序考槃刺荘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竆处】史记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

  • 卷一百七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哲宗时刘安世论王子韶差除不当疏曰臣伏闻朝廷以王子韶为太常少卿采之佥言咸谓未允辄据公议上逹天听按子韶姿性

  •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吕思勉

    唐自肃、代以来,藩镇遍布,久成分裂之势,然中枢名分犹存,藩镇所擅之地,亦究不甚大,故自河北而外,迄未有能久据土自专者也。逮黄巢起而情势一变矣。高骈之罢都统及盐铁转运使也,史称其既失兵柄,又落利权,攘袂大诟,累上章论列,语辞不

  • 126.淝水之战·林汉达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

  • 卷六·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六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葛屦掺掺女手【掺韩作】韩诗内传女手之貌【文选注】 古诗纎纎出素手本此汾沮洳齐诗匡衡曰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奏疏】俭为美德能畜聚则户有葢藏家给人足矣如匡

  • 原序·梁益

    诗传旁通原序夫诗六经中之一经也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六义以该之曰风赋比兴雅颂盖其言之羙恶劝焉惩焉使人各正其性情也自圣人删之后分而为四曰齐曰鲁曰韩曰毛校之三氏独毛与经合学者多宗之故曰毛诗由汉而唐诸大名

  • 从沟通汉藏文化说到融合汉藏民族·太虚

    ──二十七年九月在汉藏教理院讲──今天、本院欢迎喜饶大师,还有格桑委员及与喜大师同来的根桑格什、杨质夫先生。对喜大师,我们全体员生同有极深的敬仰!因为、喜大师在西藏佛法研究上、修持上,是一位很有地位和权威的老

  • 人人自治与世界和平·太虚

    夫和顺者乐,平稳者安;安乐者,人生惟一之幸福,亦人心无上之要求也。然自有人类之文史以来,就其可考者而计之,横亘西东,竖极古近,所谓和平安乐幸福者,徒见之诗歌想像,虽无一日不在人心要求中,卒之若即若离,愈趋愈远,未尝有真享和平安

  • 续刊古尊宿语要目录·佚名

    续刊古尊宿语要目录 第一集 天 临济  汾阳昭  琅琊觉  慈明圆  翠岩真  黄龙南  死心新  晦堂心  泐潭英  兜率悦  草堂清  灵源清  湛堂准  长灵卓 第二集 地 法眼益  云门偃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