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海观澜卷第五

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净土玄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云。寍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又云。若见如来者。为得大善利。闻佛名生信。则是世间塔。 入法界品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

○大宝积经无边庄严会云。若复有人。于日日中。称说如来名号功德。是诸众生。能离黑暗。渐次当得烧诸烦恼。如是称念南无佛者。语业不空。如是语业。名执火炬。能烧烦恼。若复有人。得闻如来及佛名号。离诸黑暗。与彼众生为涅槃因。 菩萨见实会云。此释种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无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养无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云。有四法。得值诸佛。一者恒以一心专念佛故。二者称赞如来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仪遍清净故。四者以胜意乐发弘愿故。 发胜志乐会云。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净信童女会云。菩萨成就八种法故。于诸佛前。莲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二者劝化众生。令归三宝。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者梵行无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莲花座。六者忧恼众生。令除忧恼。七者于贡高人中。常自谦下。八者不恼他人。 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云。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大方等大集经第七云。法语比丘。二万年中无有睡眠。如弹指顷。不生贪心。嗔心。痴心。不善觉观。不念父母宗亲眷属。饮食衣服房舍卧具资生之物。亦不觉知昼夜之相。二万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经第九云。若种种善愿。不得称心。欲令如是种种恶业速灭尽者。应净洗浴。著鲜洁衣。菜食长斋。勿啖辛臭。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也。更莫他缘。念其余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者。见佛色身无量无边。彼佛身形。三十二相。于一一相。亦念亦观。皆令明了。随所见相。见青光明。于彼光相。专精系意。无令心乱。作是念时。而诵是咒。○哆绖咃○毗视林婆毗视林婆○郁头波驮避耶○毗视林婆○斯那婆颇罗斯那婆颇罗阿[少/兔]那多他恀○阿[少/兔]那多他恀○复嘘多俱致毗视林婆○毗视林婆○莎诃○如是一相。在于前心。[骨*力][骨*力]专念。不起乱想。然后诵此陀罗尼咒。乃至念于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从行者顶入。尔时安心。慎莫惊怖。于自身中见于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于自身中。各各支体。处处徧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见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风。来吹散灭。如是念时。见于自身无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是空。不见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缘。诵持于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复有人。如是系念。不散乱心。学四禅地依止。心念陀罗。而彼众生。一切业障。烦恼障。法障。罪业皆尽。唯除五逆。破毁正法。诽谤圣人。

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正念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经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大集贤护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独处空闲。如是思惟。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人尔时如所闻已。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 又云。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而彼痴故。起臭秽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应先嗅尝。为臭为香。亦应观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转生憎恶。以手捻鼻。不肯嗅闻。掩闭其目。不肯观视。如是来世有恶比丘憎恶是经。其事亦尔。彼恶人辈。不知修习身戒心慧。愚痴无智。犹如哑羊。顽騃很[C2]弊。彼诸恶人。又薄福故。虽复得闻如是妙典。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不用书写。不能读诵。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为人宣扬广说。又亦不能广生随喜。云何能得如说修行。 又云。若有菩萨。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当先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著戒行。不动戒行。不被诃戒行。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应信甚深不得著忍。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以是因缘。成就清净戒行。乃至圣所爱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萨。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以是因缘。成就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语言。二者不乐一切诸爱欲事。三者常不远离头陀功德。四者常厌三界诸有生处。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菩萨成就四法。不离见佛。何等四。自往见佛。亦劝众生。自往听法。亦劝众生。自发菩提心。亦劝众生发菩提心。常不舍离念佛三昧。是为四。

观佛三昧海经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见。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进。如救头然。行此五事。正念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当读诵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见无量诸佛。见诸佛者。独一心净。不与他共。又云。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佛诸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此邪命业。坏败善根。犹如狂象。坏莲华池。

宝雨经云。菩萨成就十种法。生清净佛刹。一成就于戒。无缺无杂无点污。二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广大善根。四于利养名称恭敬赞叹。心常舍离。无所染著。五得清净信。心无疑惑。六常修精进。离懈怠心。七能入寂定。无散乱心。八能得多闻而无恶慧。九成就利智。非钝根性。十有慈悲性。无损害心。若有菩萨成就一法。得无缺减。无少违犯。鲜白清净。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诸法无行经云。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大乘入楞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又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月灯三昧经云。是人临欲命终时。悲慧勇猛弥陀佛。是佛为现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见十力称所求。及诸声闻住其前。决定生彼安乐国。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来智印经云。若有书写此法印。读诵宣示为人说。此功德身不可议。佛子当生极乐国。

十住断结经神足品云。西方去此无数佛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悉同一心。皆由莲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纯是童男。亦无女形。无大小便。以禅悦乐法。无想念识。以为饭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以生彼者。可发誓愿。

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观自在菩萨变现种种。救度无数百千万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极乐世界。见无量寿如来。得闻法要。皆令当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经云。是菩萨摩诃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恒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又云。若菩萨暂一覩见佛形像已。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终不舍于念佛作意。 又云。是菩萨为听法故。常乐见佛。若闻如来在余世界。现说正法。即以愿力往生彼界。恭敬供养。听受正法。 又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信乐广大。能依妙色声香味触。修广大施。修此施已。复能种植广大善根。因此善根。复能摄受广大果报。专为利乐一切有情。于诸有情。能舍一切内外所有。彼回如是所种善根。愿生他方诸佛国土。现有如来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无上法处。彼闻如是般若法已。复能安立彼佛土中无量有情。令发无上正等觉心。修菩萨行。示现劝导。赞励庆喜。令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由斯圆满所发大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又云。若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摩地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应处空闲。离诸喧杂。结加趺坐。不思众相。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于一如来专心系念。审取名字。善想容仪。随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续系念。此一如来。即为普观三世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无量无边功德辨才。等一切佛三世诸佛。乘一真如。证大菩提。无差别故。若精勤修学。得入如是一相庄严三摩地者。普能了达无量无边殑伽沙等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亦能总持无量无数殑伽沙等诸佛菩萨已转未转无上法轮。一一法门。皆能了达甚深义趣。宣说开示辨才无尽。胜阿难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论云。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种种罪。又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菩萨有所见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于色不著。 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宏能度人。 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益利。反更坠落。 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萨世世常不离诸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 世人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闻佛说法。音声清了。 若离有佛国者。虽受人天乐。不知是佛恩力所致。与畜生无异。若一切佛不出世。则无三乘涅槃之道。常闭在三界狱。永无出期。 菩萨得无生法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见不净世界相。愿我国土无如是事。

摄大乘论本云。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二者如来其身常住。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有宋高僧传云。唐法照问文殊言。末法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大山。观音像前。七日叩头断食。志诚祈请。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死心新禅师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法海观澜卷五终

弟子等众。从无始来。虽有善根。皆堕偏小。无非误己误人。今得遇此书。开正知见。徧游法海。如得指南。一方既正。方方皆正。初步不迷。步步不迷。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可以直抵宝所。得归故乡。

我佛必然遥伸右手。慈悲摄受矣。众等一心上叩。

常住三宝。忏悔屡生以来邪知邪见。为利为名不知出要。但增生死。思之思之。永断贪嗔痴爱。誓戒杀盗邪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庄严净土。早见弥陀。速离浊恶。成就慧身。再回娑婆。普利尘沙。同归正觉。惟愿。弥陀世尊。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冥中加被。

满兹微愿。所有一沙一滴。同归法海。一字一句。化作光明。灯灯无尽。展转无穷。伏愿屡生父母。历劫恩冤。早往莲邦。同为菩提眷属。是为至愿。

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九日观音圣诞之期圆满

板存扬州藏经禅院微尘室

[p1]纸本作“随”。

[C2]疑为[狠]字

猜你喜欢
  卷下(本)·太贤
  卷第一百二十五·佚名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注一)·太虚
  发问本业断结品第三·佚名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祩宏
  佛说法集经卷第二·佚名
  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太虚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佚名
  第一 欲经之义释·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一·三峰法藏
  卷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智旭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开场·蒲松龄

    [西江月]一自元朝失政,天生火德临凡。洪武晏驾许多年,传流正德登殿。天下太平无事,朝廷戏耍民间。风流话柄万人传,呀,名为正德嫖院。 西江月既毕,待在下把这桩故事略表几句: 好玩耍的天子,嫖了个绝妙的娇娃。 极贫贱的小子,得

  • 列传第一百七·刘昫

    ○王翃 兄翊 郗士美 李鄘 子柱 柱子磎辛秘 马扌?韦弘景王彦威 王翃,太原晋阳人也。兄翊,乾元中累官至京兆少尹。性谦柔,淡于声利。自商州刺史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入朝,充北蕃宣慰使,称职。代宗素重之,

  • 卷三十一·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三十一 【起戊午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尽庚申明光宗泰昌元年】凡三年 【戊午】四十六年春二月振广东饥 【以上年灾坎也】 三月振陕西饥 【四十五年陕西西安南

  • 卷二百十九·杨士奇

    永乐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癸酉○交阯都指挥陈忠等败贼党黎侄等于建昌县小黄江生擒三百五十余人焚贼船百六十余艘追至奉化府西真县古雷社又败贼人陈已律等斩获六百余人焚贼船二百五十余艘○丙子○交

  •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五百九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五月。庚子。谕军机大臣等、升允奏、山西藩司玩视协饷。请饬部严议一摺。甘新协饷。关系边防要需。何得任意推诿。着宝棻严饬藩司丁宝铨、竭力筹解。以济边饷。傥意存推延。贻误军需。定行照例

  • 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録【有序】·佚名

    昨以胜国殉节之臣各能忠于所事不可令其湮没不彰特勅大学士九卿防稽考史书核议予諡入祠以昭轸慰其建文诸臣之死事者并命甄议兹大学士等议上録其生平大节表著者予以専諡余则通谥为忠烈忠节次则通谥为烈愍节愍统计一千六

  • 钦定兰州纪略卷二十·阿桂

    癸亥李侍尧奏言查兰州大城毋庸展筑新工止须完葺旧城仰荷圣明指示钦遵办理至华林山建筑土堡或加砌砖工或改用虎皮石复蒙谕防垂询【臣】查省城附近诸山俱系土冈聮属向不产石须于九十里之外打磨沟地方采取计算开采价脚及

  • 卷三十九·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九宋 徐天麟 撰职官九奉使矫制下元帝建昭三年使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共诛斩匈奴郅支单于於康居始郅支单于困辱使者上书骄嫚汤为人沈勇有太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旣

  • 卷十三下 尽心章句上·孙奭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已说于上篇。)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天下有能若文王者,仁人呼复归之矣

  • 不苟论第四·吕不韦

    不苟一曰: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

  • 四书因问卷六·吕柟

    明 吕柟 撰离娄上斆问离娄之明以下孟子既言治天下当遵法度又言圣人既竭目力以下者何曰言人当知所以可遵也出于圣人心思之政如之何其勿遵之不然不智孰甚焉何以又言惟仁者宜在髙位曰惟有仁心仁闻者为能遵行仁政故耳故

  • 入楞伽经卷第七·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无常品第八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无常。无常者。一切外道亦说无常。世尊。如来依于名字章句。说如是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世尊。此法为是真实为是虚妄。世尊。复有

  • 三弥勒经疏·憬兴

    憬兴撰弥勒上生经料简记将释此经。略以五门分别。一者述教兴缘起。二者广辨□□□。□□□□□□。□□□□□。五者随文解释。所言□□□□□中有二。一者略辨。二者广辨。言略辨者。窃以法性致深。体遍法界。用周宇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一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一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顶礼一切无余明  非一非一诸则地不数不思无量一  并诸种种趣生类本无量数断命品  与等尘尘无有法兼不可说无所有  通俱非是等诸法

  • 杂症会心录·汪文绮

    综合类著作。清汪文绮撰。二卷。文绮有《脉学注释会参证治》已著录。作者认为古今运气不齐,方隅各异,禀赋悬殊,嗜好有别,不可拘泥古书。乃酌古准今,凡外感、内伤,详辨寒热、虚实、真假,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初刊于

  • 大乘起信论义疏·慧远

    凡四卷。隋代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又称起信论义疏、起信论疏、净影疏。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而成。于文前,先分判声闻、菩萨二藏,与修多罗、毗尼、毗昙三藏,而将起信论摄属二藏中

  • 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有十二曜母鬼,游行于世间为小儿障害,此说以祭祀及咒术救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