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人自治与世界和平

夫和顺者乐,平稳者安;安乐者,人生惟一之幸福,亦人心无上之要求也。然自有人类之文史以来,就其可考者而计之,横亘西东,竖极古近,所谓和平安乐幸福者,徒见之诗歌想像,虽无一日不在人心要求中,卒之若即若离,愈趋愈远,未尝有真享和平安乐幸福之一时。其似是有之之日,又即为不久发现滔天大祸之所在,致惟留一治一乱,福兮祸倚,祸兮福伏之迹,何哉?世界和平安乐之幸福,终非人类之所能有耶?抑求之之方法有未善耶?持此以询之人,人佥曰:是必由求之之方法有未善焉耳!然则请及今而讨论其方法。

古者尝有谓人类之常,在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其根本、则又在乎孝悌;求圣君忠臣于是,求贤夫良妇于是,求嘉朋益友亦于是。由子孝弟悌而父慈兄爱,而君仁臣良,而夫妇睦于内,而朋友信于外,则国之治与天下之平,人类之和平安乐幸福,举无余事,此以家为本而求之者。逮乎一转而入于战国,世若挽近,咸改求和平安乐之福于国,有所谓国家主义、帝国主义、宪政主义、军国主义、法治主义等等。至于今日,又为图穷而匕首见之时矣!于是又改求之于社会,如所谓平民主义、民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为一世人所惊心骇目之新思潮是也。总束其目的之所在,要不外求世界和平、人类安乐之幸福而已。然求于家为根本之五伦,与求于国为根本之三权,均濒于败矣!兹改求之社会,果有济欤?同为生人,同有愿世界和平人类安乐之心,既不忍睹治乱因循、祸福倚伏以终古,又观从古及今纷纷然以求之者,其方法皆有所未当,恐终不免陷入治乱因循、祸福倚伏之漩涡!遂不得不有所贡献,以冀有志世界和平人类安乐者察焉!

窃谓国也,家也,社会也,虽有广狭深浅之不同,其为人与人联合聚集交互相对关系之外缘、则无异,故其根本厥唯是人。人人之受施,虽必有一部分形成于国家社会;然同时须知人人之言行,亦必有一部分影积于国家社会。其所谓能形成人人之外缘,岂他物哉?即人人言行互相联聚之影积耳。故国家社会皆为影,而唯人人为形;欲正其影,须端其形,乃至欲化除家国之影、而唯留社会之影,亦必从人人之形上化除之。形在、则影存,但欲从影扑却之,徒劳形而乱影耳!然欲知形之端未端,可鉴之于影之正不正,见影之不正而悟形之未端。端其形焉,影即由之而正,此即外缘熏发内因、而成端正之效者也。今见家也,国也,社会也,种种不良,欲改造焉以求遂和平安乐之愿,犹之不端其形而求影之正,终不能获!故人人唯当改造自己斯可。此义无以名之,名之曰:人人自治主义。此义云何?即佛教之三聚正法也。兹分述之于下:

一、摄律仪法  常人之发之于意,表之于言,现之于行者,要皆不知不觉中随情习而妄动,躁乱放荡,无自主之力。若能有自觉心,觉悟自体本来真净,离过绝非,为尊重此本来之人格故,于垢污之行──如杀、盗、邪淫等,于垢污之言──如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于垢污之行──如贪、嗔、痴等 , 能内伏其情识之因,外不夺于习俗之缘,制之不起,令得离尽。然后意之发,言之表,行之现,皆合自体本来真净之律;起居、眠食、语默、行藏,无不具温良恭谦谨严隆正之仪。此为调治身心自体,磨砻光明,使更无几微瑕疵,乃世界和平人道安乐之基也。不于是而定其基也,无论用何方法,皆不能藉收良果!且往往利未见而弊已成,因杂毒之行,决不能成纯善无过失之事也。

二、摄善德法  身心之自体,既入真律而成净仪,远离过恶,永绝罪非,于是乃可为众善之根,万德之原。若本人、若社会、若身心、若世界、若国、若家、若教、若政,凡足以启发善利、增长功德之事,靡不兴崇;精勤力行,以修治一切胜善功德,令得圆满。约之为三种心:一、正信心,求真理之信,不为变幻事状之所迷乱;求善友之信,不为矫伪流俗之所倾荡;求公众之信,不为偏私意气之所摇夺,于是而大其智勇。二、慈悲心,乐人之乐而施其乐,苦人之苦而拔其苦,于是而博其仁爱。三、喜舍心,喜助众人之得善利,不生嫉妒;舍除自己所有德色,不起骄淫,于是而保其福和。大福、大慧、大仁、大勇,充乎六合,塞乎两间,天见其光,地见其明,而粹然为人中全人!此为向上之至,而实人人行履之所能到。

三、摄众生法  上来由自利利他而进之以纯粹利他,惟以济群利众为事;但观如何能饶益群众,即由如何之道以饶益群众,不存己见,不拘定法。约之为三种行:一、治救护行,若救放生命,弥息战争,化除残暴,安宁良善,乃至导人人各得解脱人群一切困压束缚,而成世界和平人类安乐之幸福。蔑不是也。二、治利乐行,若对于群众:育幼、养老、恤穷、济急等等,靡不悉力以赴者是也。三、治德义行,若改良风俗,整齐文化,启发智慧,发达学术等等,凡能使人群进于和平安乐者,悉当观察以顺应时机是也。之三法、皆人人可由躬起行,不须凭借,故谓之人人自治之道。世人果能身体力行乎此,展转熏陶,全球洽化,则世界人类未有不和平安乐者也。惟冀爱和平者择行焉!(见觉社丛书五期)

  


猜你喜欢
  序·昙噩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玄奘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蕴闻
  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僧伽吒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三(辰字号)·朱时恩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上·道氤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圆晖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八思巴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序·道世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九·海明
  俭 勤 诚 公·太虚
  主席南普陀寺是日有信士弟子请上人上堂·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沈晦·唐圭璋

      晦字元用,钱塘(今杭州)人。生元丰七年(1084)。宣和六年(1124)廷对第一。历知舒州、知建康府。高宗朝,进徽猷阁直学士,出守衢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绍兴十九年(1149)卒。   小重山   湖上秋来莲荡空。年华都付与,木芙蓉。采菱

  • 百正集卷上·连文凤

    宋 连文凤 撰五言古诗秋怀草木一何情荣悴皆有时飒飒凉风至一夕失华滋壮士抚萧晨慷慨令心悲流光日以迈西风生别离愁予怀此怀谁能知天髙正寥泬深夜羣动閴秋声从何来淅沥复萧瑟须防忽澎湃愁思若凄恻罢琴试静聴纷纷

  • 前集卷八·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前集卷八 宋 罗椅 编 七言八句 行武担西南村落有感 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市朝迁变归芜没磵谷?呀互吐呑一径松楠遥见寺数家鸡犬自成村最怜高塚临官道细细烟莎遍烧痕 独饮醉卧觉而夜半

  • 卷十·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   宋 郭知达编古诗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古诗百年能几何防少别离多】复为万里行送子山之阿白鹤乆同林潜鱼本同河未知栖集期【薛云谢灵运拟邺中诗末途幸休

  • 御选明诗卷三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五言古诗十五陈体文杂诗林间慈鸟鸟哺母声呜呜城上双鸱枭破巢还啄雏韝鹰饱食肉劲翮翻平芜不击城上鸱但击林间乌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问之彼为谁牧

  • 志第十六 天文下·刘昫

    天文之为十二次,所以辨析天体,纪纲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万方之分野 ,仰观变谪,而验之于郡国也。《传》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姜氏、任氏,实守其地。”及七国交争,善星者有甘德、石申,更配十二分野,故有周、秦、

  • 第五回 策淮南严可求除逆 战蓟北刘守光杀兄·蔡东藩

      却说周德威至潞州城下,呼李嗣昭开门,且遥语道:“先王已薨,今嗣王亲自来援,破贼夹寨,贼兵都遁去了。快开门迎接嗣王!”嗣昭闻言,竟抽矢欲射德威。左右连忙劝阻,嗣昭道:“我恐他为贼所得,由贼使他来诳我呢!”左右道:“他既说嗣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一·阿桂

    五月戊寅上谕军机大臣曰各路军营随征土兵虽亦常得其力但究系番众难于深信伊等不过随官军一体出力特以番人効力因而逾格抚循断不可稍露一切专仗土兵之意使若辈骄矜视官军为不足畏况每次攻勦时率众争先原不专借各土司兵

  • 宪宗本纪·刘昫

    宪宗本纪(上)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名李纯,是顺宗皇帝的长子,母亲是庄宪太后王氏。他于代宗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出生在长安皇宫东边的宫中。六七岁的时候,他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头上,问他:“你是谁的儿子,坐在我的怀里?”他

  • 卷四十三·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四十三领侍卫内大臣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四十三<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四十三领侍卫内大臣国朝官制三旗领

  • 张子正蒙注卷五·王夫之

    至当篇  此篇推前篇未尽之旨而征之于日用,尤为切近。然皆存神知化之理所一以贯之者,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篇内言易简、知几而归本于大经之正,学者反而求之于父子君臣之间,以察吾性之所不容已,则天之所以为天,人之所以

  • 卷五十八·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五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六桓公三年冬齐仲年来聘致夫人也足利本仲年上补入夷字不知据何本也注齐侯送姜氏本或作送姜氏于讙公子则下卿送公子公女谨按此非注文释文混入

  • 第76章·老子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1)。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3)。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4)。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5)。【题解】本章,表达了老子贵柔处弱的思想。老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三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三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问曰。此六通。几是明非示现。几是示现非明。几是明亦是示现。几非是明亦非示现耶。答曰。二是明非示

  • 象山集·陆九渊

    南宋陆持之编纂的陆九渊的著作集。28卷,《外集》4卷,另附《语录》4卷,共36卷,九渊号 “象山” ,故名。成书于开禧元年 (1205年) ,嘉定五年 (1212年) 由袁燮刊行。前28卷,皆书、表、奏、记、杂著、行状、墓志、墓碣等

  • 和清真词·方千里

    词集。北宋方千里撰。一卷。千里,信安(今河北霸县)人。约徽宗宣和间在世,曾官苏州签判。此集皆和周邦彦之词。周氏精音律,被视为词家之冠。方氏和词极力以周词用字为标准。因周词版本甚多,流传中常有差异,方氏所据版

  • 五王经·佚名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 古今译经图纪·靖迈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