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公孙丑篇

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论告子与孟子不动心之不同。朱子曰:“孟子乃兼贯物我,举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正理明而无疑于天下之故。由是以集义而无不慊于心。告子论性皆率然立论,辞穷即止,无复思惟论辩之意。所谓不得于言,不求于心。而所谓勿求者二,一以为无益有损而不可求,一以为理所必无而不必求。”今按:今日国人多于古人所言义理,置不再求,概不出此二义。

问:持志养气。朱子曰:“持志所以持其内。无暴其气,所以防于外。志正气自完,气完志益正。存养之功无一息之不存。孟子之不动心,知言以开其前,故无所疑。养气以培其后,故无所慑。”问:气之配义与道。朱子曰:“道,体也。义,用也。二者皆理也。形而上者。气,器也。形而下者。以本体言之,有是理然后有是气。而理之所以行,又必因气以为质。以人言之,则必明道集义然后能生浩然之气。而义道又因是气而后得以行。盖三者虽有上下体用之殊,然其浑合而无间,乃如此。”今按:孔子只言道,庄周始言气,以为天地之体。孟子言气,则又与庄周不同。或有闻于庄周之说,而取以加之儒道中。朱子以理气对说,其言理即犹孔孟言道。此处言道体也,气器也,实合先秦儒道两家义而合言之。惟其端已启自易大传与中庸。宋代理学家承而不辨。体用二字连用,始见于晚汉参同契之书,亦道家言。而朱子亦尝致力于此书。象山反朱子,专言心即理,更不言气。后人疑朱子多在此。实则朱子兼采道家义,而更主孔孟,善加发明,后人亦无以上之。如此段说孟子极佳,当细参。

问:气配道义。朱子曰:“有理然后有气,故必明道集义,然后生浩然之气。”今按:庄周言气,理即在气中。《易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气即道矣。又必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六十四卦中,何尝有太极,只有乾坤两仪耳。此乃后增语。濂溪言,无极而太极,则于太极上仍不得不增上一无极字。朱子亦谓理必在气中,然又谓理生气。实则朱子用此理字,即从语孟道字转来。庄周道家重言自然,而孔孟儒义重言人文,惟在人文之上终不得置天地大自然于不问。朱子用心即在此,其思想贡献亦在此。陆王以下,清初王船山晚年思想颇主横渠《正蒙》,反程朱,实亦从庄周来。而必尊横渠,则亦以其尊孔孟,终不得专依庄周为说。

问:程子所谓活泼泼地。朱子曰:“此以形容天理流行自然之妙。盖无所事而忘,则人欲之私。作正焉而助之长,则用心之过,亦不免于人欲之私。故必绝是二者之累,而后天理自然之妙得以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若鸢之飞而戾乎天,鱼之跃而出乎渊。若曾点之浴沂风雩而咏以归。活拨泼地者,盖以俗语明之,取其易知而已。或乃以此语为源于禅学则误。”今按:孔孟只言道,重在人文。而朱子以天理流行自然之妙说之,则重在自然。两者间,语义显有殊。故于鸢飞鱼跃外,只引曾点,而不能引颜渊为例,亦可见其涵义之不能不有殊矣。活泼泼地四字,用来形容天理流行自然之妙则可,用来形容孔子与颜孟之道则似隔一层,有欠贴切。故程朱理学,有些处可谓直得孔孟传统之正,有些处则似夹杂老释,不得不谓是孔孟传统之一支一派,未臻于孔孟大本大源之所在,观此段自显。

问:志至焉,气次焉。朱子曰:“志最紧要,气亦不可缓。持志即是养心,无暴其气只是不纵喜怒哀乐。须事事节约,莫教过当。”今按:此可见《孟子》此章气字,与庄老天地自然之气混言之。

朱子又曰:“配义与道,如人能宏道。若无此气,则道义亦不可见。集义与配义是相向说,初间其气由集义而生,后来道义却须那气相助。论集义所生,则义为主。论配义与道,则气为主。延平先生说,道义与气只是一滚发出来。”今按:依道家言,只一气字便够,不须更添道与义。依儒家言,则必分言道与气。故朱子理气论, 虽采道家言,终为儒家传统。今以自然与人文言,道家主自然,少取于人文。儒家则以人文为本,惟谓人文亦出于自然,而又可宏扬自然,但非反抗自然战胜自然之谓耳。

朱子又曰:“孟子之学,盖以穷理集义为始,不动心为效。唯穷理为能知言,唯集义为能养浩然之气。理明而无所疑,气充而无所惧,故能当大任而不动心。考于本章次第可见矣。”今按:如此说本章大义,简当无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朱子曰:“性之德无所不具,总之则惟仁义礼智,而一以包三者仁也。情之所发,无所不通,总之则惟是四端而一以贯三者恻隐也。”又曰:“心统性情,故仁义礼智性也。四端情也。而皆得以心名之。舍心则无以见性,舍性又无以见心。心以性为体。在心曰性,在物曰理。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包得许多气,别无作为,只知生物。亘古亘今,生生不穷。人物得此生物之心以为心,人便是个小胞,天地便是个大胞。天地生人物须是和气方生。人自和气中生,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朱子又曰:“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二气相感,化生万物,故事物未尝无对。天对地,生对死,语默动静皆然。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其中含具万理,大者有四,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始备言之。苟但曰浑然全体,则恐其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终不足以晓天下。于是别而言之,四端之说于是而立。四端之未发,性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外边才感,中间便应。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恻隐之心于是乎形。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于是乎形。由其中间众理浑具,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随感而应。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善可知矣。而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他发处验得。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绪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必知其有义。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四端于外。惟其有是四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孟子之言性善,亦溯其情而逆知之尔。”又曰:“四端之中仁义是个对立底关键。礼则仁之著,智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春夏皆阳之属,秋冬皆阴之属。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故端虽有四,而立之者则两耳。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贯通乎四者之中,故仁者本体。礼,仁之节文。义,仁之断制。智,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乎春。春则生也。夏则春之长。秋则春之成。冬则春之藏。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是天地之理。仁包四端,而智者四端之末。盖冬者藏也,所以始万物而终万物者也。恻隐羞恶恭敬皆有可为之事,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耳。又三者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则有两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终始万物之象。故仁为四端之首,智则能成始能成终。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也。阴阳只一气,阳方长,阴方消,仁义亦然。如人呼吸。人但言孟子有辟杨墨之功,殊不知其就人心上发明,大功如此。”

今按:以上皆朱子发明《孟子》四端一章之义。有值注意者,朱子盛赞《孟子》此章就人心上发明之大功。而朱子毕生功力实亦多在人心上求发明。而其所谓心统性情,心具众理,仁包四德,及其论理与事与气诸端大意,具见于说《孟子》之此章。实可谓朱子未有创说,特于前人陈言作发明,而备受当时以及后世中国学人之崇仰,历七八百年之久而勿衰。以此求之西方之学术思想史,殆难觅其例。此其一。惟朱子解《孟子》此章,似乎或有失于孟子之本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本意,似说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斯为仁。端,是其开端义。亦可谓仁道乃本于人之恻隐之心。而朱子则谓仁者心之德,心体中早有仁,其发露之端倪则为恻隐之心。则仁是本,而恻隐之心成为末。此两义有大不同。故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而朱子则似乎倒转说之,要成为尽性知心才是。此处宜可有大分辨。此其二。朱子又分别仁义礼智之先后次第,配合春夏秋冬四时说之。此则《孟子》书中所未见。《论语》多言仁与礼及仁与智,《孟子》始多言仁与义,朱子说《孟子》此章乃多采阴阳家言。先秦阴阳家始于邹衍,乃本儒家仁义而配合道家言自然。其影响力之大,在西汉时实有胜于孟子。其实《中庸》与《易传》皆杂阴阳家言,而朱子承之,故朱子虽反道家而实多采道家义。至朱子每言心体,此亦孟子乃及先秦儒所不言。体用之说,亦本于道家,而佛家如天台与禅,亦善言心体。朱子兼采佛老以说孔孟,而即以反佛老。此见义理研寻无穷,亦随于时而然,有其不得已与不自觉者。此亦为治中国学术思想史之先后演变所必当辨而不可忽者。此三也。孔子教颜渊以博文约礼,朱子博文功夫似胜于孟子,而其尊颜亦尤甚于尊孟。尝谓颜子细,孟子不免稍粗。于后儒中求博文之功,则朱子当首屈一指。故读朱子《四书集注章句》,必当兼读其《文集》《语类》,乃及其他著作,始见朱子博文之细,与其立说之所以然。此其四。又其言天对地,生对死,事物未尝无对。又言混然全体,生生不息。及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诸说皆极具深意,兹不一一详申。

又按:朱子此处分别仁义礼智,而言“恻隐羞恶恭敬皆有可为之事,而智则无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耳。又三者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则有两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终始万物之象。故仁为四端之首,智则能成始能成终。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一条以智与仁分别说,谓如天地之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故孔子以仁智兼言。孟子四德,始以仁,终以智。西方为学专重智,义与礼皆从智起,但不言仁。朱子谓恻隐羞恶恭敬皆有事为,智但分别是非,乃无事为可言。西方人则一以智作事为之本。凡所事为,皆以供人之欲给人之求。宗教信仰,灵魂死后上天堂,为人生最后一大欲。故其教,只教人爱上帝,不教人爱人类。恺撒事恺撒管,恺撒不仁,耶稣也上了十字架。又专尚智,则只见有是非,而常启争端。乃亦更无恻隐羞恶恭敬可言。大体言之,中国文化仁智兼重,西方则智而不仁。此实研讨人类文化,分别中西双方异同所在者,一大值注意之大纲大目所在矣。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或问:程张皆以为隘与不恭非夷惠之过,乃其流之弊。子说不然,何也。朱子曰:“诸先生意则厚矣,然以孟子言考之,恐其意未必果然。”又曰:“伯夷自有隘处,柳下惠自有不恭处,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分明是玩世。”今按:朱子尊程张,而为说异程张者何限。如此条,又是朱子是而程张非之尤易见者。朱子之为功于孔孟,即此可见。此亦其博文之细者。

猜你喜欢
  第八章 16·辜鸿铭
  卷三十二·湛若水
  第二十六卦:《大畜卦》·佚名
  第49章·老子
  卷四目录·乾隆
  司市/掌节·佚名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梁漱溟
  卷五·佚名
  天学初征·智旭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怎样增高佛教在国民中的地位·太虚
  佛说大自在天子因地经·佚名
  彻悟禅师语录目次·彻悟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禅宗决疑集·智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出 倩优·李渔

    〖缕缕金〗(丑上)央媒妁,聘家婆。谁知乔女子,忒心多。要相中才郎貌,方才许可。这桩险事待如何?几乎难杀我,几乎难杀我!我阙里侯央了媒婆,遍求亲事,许他一个元宝谢媒。自古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果然寻了一位小姐,是个绝世佳人。

  • ●卷十三·葛立方

    杜甫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则仇池者必真仙所舍之地。东坡在颍州,梦至一官府,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自后作诗,往往自称仇池。如“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按《唐书志》,成州同谷县有仇

  • 刘皂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刘皂,生平事迹不详。据《旅次朔方》一诗 看,可能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人。唐令狐楚的《元和御览诗集》和韦庄的《又玄集》都选了他的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说他是唐德宗贞元间人。《全唐诗》录存他的诗

  • 后汉书补逸卷五·姚之骃

    东观汉记第五王梁王梁为中郎将与景丹祭遵合击蛮中破之诏梁别北守天中关【案梁字君严渔阳安阳人梁与呉汉等击檀乡而梁生不奉勅槛车送至月余以为中郎将范无击蛮中事天中关范作箕关】邠任东平宪王苍为骠骑开东阁延贤士荐

  • 一○八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呈购得遗书清单并解送四库全书处查收折·佚名

    一○八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呈购得遗书清单并解送四库全书处查收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谨奏,为遵旨奏闻事。窃臣等仰承明诏,搜访遗书,上年十二月内奉旨查询,经臣李侍尧将办理情形及尚无

  • 卷四十七·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四十七乌喇地方伊拉理氏额礼恳      莽检阿山以上俱有传萨哈布右系附载叶赫地方伊拉理氏达哈那      亲达瑚萨尔都      都喀禅喀宁阿      哈尔哈库尔当

  • 郑畋传·欧阳修

    郑畋的字叫台文,家族来自荥阳。他父亲郑亚的字叫子佐。豪放有文才,考中了进士、贤良方正、书判拔萃,连中三科。李德裕任翰林学士,欣赏他的才能,到镇守浙西时,就请他到府中任职。后升任监察御史,李回任御史中丞,推荐他任刑部郎

  • 卷五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孝宗时朱熹上奏曰臣闻昔者帝舜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使契为司徒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 刘玄德·苏辙

    事固有当作而不可作者,智者论其公私,权其轻重,而可否可决也。蜀先主之于关羽,名虽君臣,而义则父子也。先主入蜀,而羽攻曹仁于荆州。吴乘其敝,羽以败死。先主欲为羽报仇,义不可已也。然吴、蜀之于魏,国小而兵弱,本以季汉君臣之分

  •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何休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齐已取之矣,其言我何?(据归ん及阐,齐已取不言我。○亻单,本又作“阐”,昌善反。)[疏]注“据归”至“言我”。○解云:哀公八年“夏,齐人取ん及亻单”;冬,“齐人归ん及亻单”是也。言我者

  • 卷二·佚名

    △劝施品第四尔时寂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白佛言:世尊,以何因何缘。其馀诸佛国土清净。无诸秽恶亦无五浊。种种奇妙庄严佛土。彼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威德而皆悉备。种种欢乐而皆满足。亦无声闻辟支佛名。何况其馀。世尊,以何

  •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上·元来

    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语做工夫,最初要发个破生死心坚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缘,无实主宰。若不发明本具的大理,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乱行一步不得

  •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问一:佛戒食肉,未曾及蛋。惟中国习惯,持斋者多不食蛋。依科学家言:蛋黄蛋白均系鸡之食料,犹人之饮乳,殊无生命在内,未识蛋究竟可食否?问二:考贤愚因缘经,有某比丘须食肉治病,而是日无处得肉,有大心居士,割身肉以供养。时人大怪,以为

  • 卷第十七·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

  • 洞山岕茶系·周高起

    明周高起著。周高起, 江阴人,富收藏,精鉴赏,嗜茗饮, 好壶艺。该书不分卷,载《檀几丛 书》等刊本,主要记述芥茶的品类、 产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 “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 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

  • 灵城精义·何溥

    《灵城精义》二卷,旧本题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履贯未详。是编上卷论形气,主於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下卷论理气,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自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观其言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又言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

  • 神针·平江不肖生

    短篇小说集,收录向恺然所著短篇小说五篇:《何包子》、《秦鹤歧》、《神针》、《梁懒禅》、《杨登云》。合肥何包子,是六十年前驰名南北的捕头,于今已死去四五十年了。而合肥人不谈到侦探与武侠的事情上面去便罢,谈必拉扯出

  • 周礼集说·佚名

    十卷。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陈友仁生卒不详,字君复,浙江湖州人。宋之遗民。《周礼集说》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得书于霅(今浙江吴兴),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读诗记》、东斋《书传》相似,名氏则未闻,故携以归。训诂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