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七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心。但矜狂慧。拟造佛境。将何所依。且夫行人。不能悟理。唯着事者。盖心多沈掉。攀缘世艺。耽味欲乐故也。是以有慧无定。如摇动水。如风中灯。多与掉散相应。理如何悟。有定无慧。如暗夜欲行。有足而无目也。又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习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天台修行。多依止观。况是菩萨所依赖故。今入圆觉理观。须假禅那静意息心。方相应故。如澄渟水方现万像。入道之要。故劝勤修。然四威仪中。坐为最胜。远离沈掉。圣所赞扬。故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二 调和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绳轮。亦如弹琴。先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心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若食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鄣所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寤寐过多。非但癈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能令心识暗晦。善根沈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情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亦勿有癈。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应合调。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第一入禅调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怡怡。是故虽有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前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解衣。宽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未近身。令左脚指与右[月*坒]齐。以右脚指与左[月*坒]齐。若欲令跏。即上右脚[跳-兆+必]。置左脚上 次当安手。以左掌置右手上。累手左脚上。掌近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前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竟即正身端直。令肩骨相对。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口吐呵去胸中秽气。其吐呵之法。开口嘘气。放气而出。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教悉随气而出尽。闭口鼻中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即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碇石。无得身首四支差异。切不摇动。是为初入禅定时调身方法。举要而言。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第二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常有声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息相者。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为不调。而用心者。后为患也。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徧毛孔中出入。通调无鄣。若结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第三初入定调心者。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起。二当令沈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惛惛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令无分散意。此可沉治。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心则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气上胁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即差矣。若心宽痛者。觉心志游缦。身体透迤。或口涎出。或时暗晦。尔时应敛身急令住缘中。身体相称。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本欲入定。本是从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当一坐之时。随时长短。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者。虽调身意。而念身宽急。或偏曲低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每令安隐中。徧无宽无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息或不调。不调相者。如上所说。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复次一坐之时。身中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俱。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徧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毛孔皆通。消除宿患。如此修定。其道可免。

第三若坐禅时将竟。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复微微动身。次动[月*坒]。反手头颈 次当动二足。悉令暖软。然后以手徧摩诸毛孔 次摩手令暖。以[打-丁+翕]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污消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往心出既升促。则定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颈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於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是故名善入出住。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三 近方便

(前具总等三门。但是习禅之资。息妄之术。此上调和。犹属身坐。未名禅法。虽云调心。是约身说。故远方便也。此之五法。皆是趣定之亲思。故云近方便也)。

云何名方便行调行於五法。五法名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一欲者。远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清净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二精进者。坚持戒行。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癈。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言。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欺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静。永离生死。长与苦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复次行者修止观时。善用如下所明互翻修止观。意安心得。因是必入法门。是故名巧慧。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坏故。设使空无所获。终不退异。设使因此命终。亦胜无量劫来造业命终。是名一心。复次喻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故云非智不禅。不禅不智。义在此也。

四 辩魔事

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之财。杀智慧之命故。云何名为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盘为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道高魔盛故。能须善识魔事。但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界入魔。三死魔。四鬼神魔。鬼神魔相。於此事应知。今当略说。起信论云。若修上者。住於静处。端坐正意(云云乃至)。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外道鬼神所惑乱。若於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子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盘。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癈。生於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於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下所引起信一科。是余新添)。

鬼神魔有三种。一精媚。二埠愓鬼。三者魔罗。精媚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少男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相等非一。以恼惑行者。此诸精媚。欲恼行者。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引识。若多於寅时来者。必是虎兕等。若多於卯时来者。必是[少/兔]獐鹿等。若多於辰时来者。必是龙龟等。若多於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多於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多於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多於申时来者。必是猴玃等。若多於酉时来者。必是鸡鸡鸟等。若多於戍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多於亥时来者。必是猪豕等。若多於子时来者。必是鼠等。若多於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恒用此时来。知是其兽精媚。说其名字呵责。即当谢灭。

二埠愓鬼者。亦作种种。恼乱行人。或如虫缘人头面攒刺漝漝。或击攊人两掖下。或乍抱持於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者。应即觉知。一心闭眼。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蜡吉支邪见鬼。喜破戒。种种恼我。我今持戒。终不惧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者诵三归五戒等。鬼神便却行匍匐而出。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也。

三魔罗恼乱者。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人善心。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令人心恐惧也。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也。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品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杀箭。射五情故。复次一一色中。作三种境界。惑乱行者。作顺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色中。作违情境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剎之形。种种可畏像。来怖行者。非违顺者。但作平品之形。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作种种好恶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之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不可具说。要举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於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事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人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鄣道法。如经中偈说。

欲是汝初事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触爱九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种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军众  厌没出家人  我以智慧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能觉知魔事。魔罗即当除灭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好恶魔境。悉知虚诳。不爱不怖。亦不取舍。分别心息自寂莫。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惜不躯命。正心不动。知魔境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佛界一如无二。则於魔界无所舍。於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忧。若见谢亦勿喜。所以者何。未曾见人见魔化作虎来。能食其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能作夫妻。尚知皆是幻化。愚人自在惊怖。反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境狂致患。皆是行人。无智致患。非魔所为。复次若诸魔境恼乱。或经年月不去者。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怖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或邪不于正。久久身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故。是魔入人心神狂乱。或患或喜。因是成患致死。或持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则大坏人出世善事。乃破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不可说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者於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是则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五 治病

行者安心修道。或本四大有病。今用心心自鼓激。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息心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疾发。夫坐禅之法。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病。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义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不宜动病。非唯行道有鄣。则大命可虑。今明治法中。即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言病发相。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四大增损病。二从五藏生病。

四大中病发者。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沈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疾癊胀满。饮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增寒性热。支节皆痛。口爽大小便不通利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闷胀急呕吐。咳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恼。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於坐时及梦中察之。

次明五藏生病之相。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及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寒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患愁忧不乐。悲喜瞋恚。头疼眼痛眼暗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徧身。瘠瘠痒闷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患咽喉噎塞腹胀耳满等。肾主耳故。五藏生患众多。各有其相。当於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藏痛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内外发动。若外阴阳寒冷风热。饮食不慎。而病从二处发者。一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病。二思虑患生。此因内发病。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业报故得病。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可差。若得经久。则病盛矣。身羸病结治之。则为难愈。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上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俱安心上有病处。则能治之。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即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终久即有所治。有师云。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众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病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足下。四大即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云。但知诸法虚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息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心治病之相非一。故知若修止法。能治众病也。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口*血]。此六种息。皆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若於坐中。寒时应吹。热时应呼。若以治病。吹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病。及以治风。呵以去烦又下气。嘘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口*血]以治肾。次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调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想。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睡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寒。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善用此息。可以徧治众患。用之失所。则更生众患。推之可知。故有师云。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总身中火气而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治禅病秘七十二法中广说。但今人根机既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传。次有师言。但用止观。检心折身。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此有义理。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得其意。则无病而不治也。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病。必须加以修福忏悔。患即息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则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能治理。非唯癈修止观。亦恐性命有虑。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之法。内心治病方法众多。岂可具传於文。若欲习之。当更寻谤。上来所出。正是示其大意。依此用之。恐未可采案。

问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否。

答曰。若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将护。十识遮鄣。何谓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谓为用。谓随时常用。何谓为勤。谓专精不息。取得行为度。何谓为恒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谓别病。别病因起。已如上说。何谓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谓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用。常习不变。何谓知取舍。益即勤用。损则舍之。转心取治。何谓知将护。谓善识异缘犯触。何谓识遮鄣。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虑也。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猜你喜欢
  禅海钩沉·胡适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九·佚名
  涅槃无名论第四·僧肇
  卷四十八·道世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注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第四十四章 造像者出生情况·多罗那他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卷第十·佚名
  彌沙塞五分戒本·欧阳竟无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四十二章经序·佚名
  缘起经一卷·玄奘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回 饮鸩酒顷刻归阴 羁犴狱吁嗟被谤·萧晶玉

    且说神宗天子望下问道:“丞相、国舅同来见朕,有何章奏?”奸相先奏道:“内阁侍读大学士巨吕国材有本奏闻陛下:昨夜初更,有一人投至臣府,报告机密,自称雁门关署镇国王高廷赞麾下的马兵宋四,年三十一岁,有机密事特来出

  • 卷三十一·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一明 梅鼎祚 编琴曲歌辞【汉至隋】大风起【史记曰十二年十月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忼慷伤怀泣

  • ●卷一百四十六·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六。   起绍兴元年四月十四日庚辰,尽二十日丙戌。   十四日庚辰隆祐皇太后崩。   隆祐皇太后遗诏曰:吾自履宫闱於今三纪常惧菲薄不足以踵先后之懿而格神灵之休乃晚年以来逢国多故二圣遐狩心常怆

  • 卷三十一·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一    宋 萧常 撰吴载记八 朱然字义封九真太守治姊子也姓施氏初治未有子养以为子常与孙权同书学相亲爱及权嗣事以为余姚长时年十六迁山隂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

  • 九四八 江南道监察御史费孝昌奏陈不设领办多设分校仰祈圣训折·佚名

    九四八 江南道监察御史费孝昌奏陈不设领办多设分校仰祈圣训折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江南道监察御吏臣费孝昌跪奏,为敬陈管见,仰祈圣训事。窃照四库全书馆钦奉谕旨,着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

  • 九一五 满本堂为并无恩拔副贡科甲出身人员派充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九一五 满本堂为并无恩拔副贡科甲出身人员派充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日【真按:疑当作七,乾隆四十七年也(上下文均尚为四十七年,何故突来四十八年九月事),下同!○然下文(下页)有作捌者,则此或为排错位

  • 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百官二。○寝园署掌守卫宗庙。 文宗定: *大庙署令一人秩从五品; 丞二人正七品。 神宗五年升令为 秩。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寝园署属典仪

  •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佚名

    海波鼎沸鸣战鼓,躏骸成泥血飞雨。妈宫岛㈠外啼杜鹃,声声似诉台民苦。昨有台民自台来,无人忍听伤心语。㈠林芝嵋台湾纪略云:澎湖为台湾门户,环绕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惟西屿稍高,余皆平坦。妈宫岛

  • 卷九十二·班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二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游侠传第六十二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

  • 徐伯阳传·姚思廉

    徐伯陽字隐忍,东海人。祖父徐度之,是齐南徐州议曹从事史。父亲徐僧权,是梁东宫通事舍人,兼秘书,以擅长书写知名。徐伯陽聪明好学,听父母的话,能一直温言善语地侍奉父母,进退举止有礼节。十五岁时,以文笔优美扬名。学习《春秋左

  • 余靖传·脱脱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年时非常活泼,放荡不羁,因其富有文才而在乡里很有名气。中进士而身登官场,任为赣县尉。应试书判拔萃科,因成绩突出而改任将作监丞、知新建县,迁为秘书丞。多次上书论事,认为班固的《汉书》有很多谬

  • 卷八·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八宋 李明復 撰桓公六年春正月寔來程頤曰五年冬如曹尚為君也故以諸侯書之今不能反國則匹夫也故名之來來魯也忽稱鄭忽明其正也實不稱州州亡其國矣程氏學曰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六年春

  • 卷八·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八      元 刘玉汝 撰 桧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翺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逍遥翶翔互见以朝在堂亦互见专举羔裘亦兼见狐裘

  • 庄老的宇宙论·钱穆

    一、论庄周思想之渊源二、庄周之万物一体论三、庄周论真论神四、庄周论造物者五、庄周论宇宙原始六、庄周论道论化论命七、《老子》书与庄周思想之歧异点八、老子论宇宙原始九、老子论常道一〇、老子论化一一、老子论

  •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三·佚名

        大唐南印度三藏金刚智译  复次如是思惟。我成等正觉。未久一切如来普贤心。一切如来虚空所生大摩尼宝而灌顶之。得一切如来观自在法智波罗蜜。一切如来毗首羯磨性。不空无障碍教令。所依希求皆悉成就圆满。

  • 卷第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季总彻禅师语录季总彻禅师语录卷第三侍者超祥记录拈古举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拈云。

  • 知稼翁词·黄公度

    一名《蒲阳知稼翁词》。词别集。南宋黄公度(1109—1156)撰。一卷。公度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间进士第一。除秘书正字。触秦桧,出判肇庆府。桧死召还,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有《知稼翁集》十一卷。本集的传世

  • 最无比经·佚名

    佛说最无比经,一卷,唐玄奘译。佛为阿难较量三归功德,不可思议。次及十善,八关,五戒,十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发菩提心功德。以次转胜,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