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49章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2)。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3)。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

【题解】

此章是讲体“道”的“圣人”,即老子理想中的“人君”或“侯王”,贯彻“清静无为”的原则,把老百姓都当婴孩看待,使他们长期保持混混沌沌的纯真状态。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圣”字损掩,据今本补;甲本残损不可读。“恒无心”,河上、王、傅、范及唐宋以来诸今本,大都误作“无常心”。景龙、敦煌、顾欢诸本,无“常”或“恒”字,全句作“圣人无心”,可证“常心”二字,并非老子专用述语。

此句宜依马王堆本作“恒无心”,或依今本作“常无心”。“无心”,犹言无私心。苏辙说:“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此言颇近老旨。下句,河上、傅奕及诸王本,同景龙、敦煌,无“之”字。

(2)依据马王堆本,参照傅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以下十五字损掩,末有“信也”二字,乙本“善”字下十字损掩,后面作“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傅本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诸今本同傅奕有四“吾”字。

景龙、敦煌、龙兴碑、《群书治要》诸本作“得善”、“得信”,无“矣”字。诸王及顾、范、彭、赵诸本,同马王堆本,作“德善”、“德信”,并有“矣”字。罗振玉说:“‘德’字,景龙本、敦煌本均作‘得’。”朱谦之说:“严、傅、遂州本及顾本引《节解》,强本成蔬及荣注引经文,亦均作‘得’。”蒋锡昌《校诂》:“‘德’假为‘得’。此言民之善与不善,圣人一律待之以善而任其自化,则其结果皆得善也。”下句“民之信与不信”,可以类推。

(3)傅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圣人之在天下也,欱欱焉”,下五字损掩;甲本“圣人”二字损掩,句作“(圣人)之在天下,焉为天下浑心”。“欱欱”、,当为“歙歙”之异体。后世河上、王弼及唐宋以来诸今本,用字虽有小异,句型则大致同马王堆本。劳健《古本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傅、范皆如此,诸唐本无‘之’字、‘焉’字。‘歙歙’,景龙、景福作‘怵怵’,开元、敦煌作‘惵惵’,《释文》亦作‘歙歙’。‘为天下浑浑焉’,傅本如此。‘浑浑’,范作‘浑心’,诸唐本无‘焉’字,作‘浑其心’。皆非也。按:此乃二偶句,‘在天下歙歙焉’,承‘无常心’句,‘为天下浑浑焉’,承‘以百姓心为心’句。‘在’,即《庄子》‘在宥天下’之‘在’;‘为’,即‘不得已而为之’之‘为’。‘歙歙’,言不敢强为,王弼注云:‘心无所主’是也。‘浑浑’,言不尚明察,王弼注云:‘意无所适。’是也。‘浑浑’,王弼注中今亦作‘浑心’,‘浑心’二字不成文理,显是‘浑浑’之讹,后人又加‘其’字。

作‘浑其心’,并去二‘焉’字,遂使人误读二句如一句,又读‘为’字如‘因为’之‘为’,全失其义矣。”这里采张松如说,据傅本写定,参照劳氏所考,作为译文依据。

(4)河上、傅奕、范应元如此。武英殿王本,误夺前句,藏本有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耳目”下有“焉”字。马王堆本甲本作“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下二字损掩,乙本残缺不可读。“注”字,顾本成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马王堆本甲本作“属”。《国语·晋语》:“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韦注:“属,犹注也。”淫、属、注三字声近义通,犹今语所谓注意也。“百姓皆注其耳目”,言百姓皆注意其耳目,以察是非得失,即王注所谓“各用聪明”也。“孩”字,王弼及景龙、开元皆作“孩”,傅、范及《释文》作“咳”,敦煌、龙兴碑作,严遵作“骇”。孩、咳、骇四字通假。高亨《正诂》:“孩,借为阂。《说文》:‘阂,外闭也。’此文云:‘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即谓闭塞百姓耳目之聪明,使无闻无见也。此老子之愚民政策耳。”蒋锡昌《校诂》:“言圣人皆以小儿待之,不分别其善不善、信不信也。”又曰:“本章言百姓用智,而圣人化之以愚,亦无为之旨也。”蒋说颇近老旨,今从之。

【今译】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好感。诚实的,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圣人心存天下,小心谨慎,身为天下,浑厚质朴。百姓的视听都集中在圣人身上,圣人都把他们当成无知无欲的婴儿看待。

猜你喜欢
  文公·孔子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晏婴
  管子补注卷五·刘绩
  卷三·陈傅良
  卷八十八·程公说
  卷四十九·程公说
  第十四章 14·辜鸿铭
  卷六·张廷玉
  卷十五·王与之
  卷一·李光地
  缪称训·刘安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七·普济
  贤愚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沈长卿·唐圭璋

      长卿字文伯,号审斋居士,归安人。靖康二年(1127)二月,以太学生上书论时事,慷慨陈辞。登建炎二年(1128)进士。官临安府观察推官、婺州教授、判党州及严州。绍兴十十五年(1155),以得罪秦桧,追两官勒停,编和化州。桧死,复左朝奉郎。

  • 五代诗话卷二·郑方坤

      中朝  司空图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丕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羙

  • 楔子·佚名

    (冲末曹操同张文远上,开云)幼小曾将武艺攻,驰驱四海结英雄。自从扫灭风尘息,身居宰相禄千钟。某乃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年曾为典军校尉,因破黄巾贼有功,官封都尉。后因破吕布除四寇,累建奇功,谢圣恩可怜,官拜左丞之职。

  • ●卷十三·陈康祺

    ◎圣祖之孝孝庄文皇后不豫,圣祖躬祷郊庙,有“愿减臣龄,以延慈寿”语。又步诣天坛祈祷,涕泗交颐,陪祝诸臣,不敢仰视。◎殿试进呈卷殿试卷,例以前十本进呈。惟乾隆庚辰年秦尚书蕙田等,以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许以十二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八·佚名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戊辰朔以□田收获赏督理农事户部侍郎高燿彩叚羊酒郎中刘效祖绢二疋○壬申 恭让章皇后忌辰遣中官祭 陵寝○丙子诏以宋儒朱熹原籍直隶婺源县子孙世袭五经博士熹祖居婺源后以游宦移家建安两地皆建有祠

  • 卷之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纪昀

    职官略 【八】历代王侯封爵○历代王侯封爵 【公主井官属附】宋爵一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 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

  • 第31章 把装备齐整的军队藏起来·冯玉祥

    我在桂林住了几天,每天都有日本飞机来轰炸的警报,城里的人民都由各城门出去躲避。躲避警报非常便利,一过江就有很大的山洞,可容很多的人。山洞有了多少年,这要地质学家研究,我们可以断定的,决不是光靠人工可以掘成的,就是往少

  • 金声传·张廷玉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年轻时好学,擅长科场文字,名倾一时。崇祯元年(1628)考中进士,初任庶吉士。第二年十一月,大清部队兵逼都城,金声意气慷慨地请求向庄烈帝当面谈当前的急务,庄烈帝就在平台召见了他。金声回来后上书说“:我虽

  • 卷三十二 职官四·龙文彬

    ◎兵部尚书侍郎洪武元年,置兵部,以陈亮为尚书,朱珍为侍郎。(《昭代典则》。 )十五年,增试侍郎一人。(《职官志》。 )二十二年,沈氵晋进兵部尚书。时广西都司建谯楼,青州卫造军器,皆擅科民财,氵晋请:“凡都司卫所营作,必都督府奏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

  • 卷第十三·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十三   [宋勒]云山禅师开堂。升座。有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师云。干山来不绝。坎水出坤流 进云。恁么即赤脚披衣去也 师云。三峰锁夜月。独照一轮灯。师见僧来。便作

  • 致梁任公书·太虚

    任公先生史席:曩者、承赠与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大著,今卒读之下,获帝网重重之法界观焉。随推一史迹之关系,其引伸可以无尽,则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典,夫亦何奇之有!以之扩充为事事物物之研究法,诚吾人智慧之无尽藏哉!于中若穷三日之力

  • 佛说四谛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

  • 卷第四十一·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刹那入,或须臾入,或相续入,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南无不减庄严佛 南无不动尼他佛 南无百功德庄严佛 南无自在诸相好称佛 南无自在因陀罗月佛 南无法华山佛 南无法界庄严佛 南无满足愿佛 南无大师庄严佛 南无师子平等精进佛 南无

  • 发趣论·佚名

    巴利名Pat!t!ha^na-ppakaran!a 。原称发趣大论(巴Pat!t!ha^na-maha^pakaran!a ),或单作钵叉(巴Pat!t!ha^na )。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