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上

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语

做工夫,最初要发个破生死心坚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缘,无实主宰。若不发明本具的大理,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不得。当恁么时,只须不顾猛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做工夫贵在起疑情。何谓疑情?如生不知何来,不得不疑来处;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处。生死关窍不破,则疑情顿发,结在眉睫上,放亦不下,趁亦不去,忽朝扑破疑团,生死二字,是甚么闲家具!

哦!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做工夫把个死字贴在额头上,将血肉身心如死去一般,祇有要究明的这一念子现前。这一念子如倚天长剑,若触其锋者,了不可得;若淘滞磨钝,则剑去久矣!

做工夫最怕耽着静境,使人困于枯寂,不觉不知。动境人厌,静境多不生厌:良以行人一向处乎喧闹之场,一与静境相应,如食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

外道使身心断灭,化为顽石,亦从静境而入。良以岁久月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堕于无知,与木石何异?吾人或处于静境,祇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静境始得,于大事中求其静相了不可得,斯为得也。

做工夫要中正劲挺,不近人情!苟循情应对,则工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则随流俗阿师无疑也。

做工夫人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万人之中,不见有一人,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团:可谓搅浑世界,疑团不破,誓不休心,此为工夫紧要。

何谓搅浑世界?无量劫来,本具的大理,沉沉寂寂,未尝动着,要在当人抖擞精神,天旋地转,自有波翻浪涌一段受用。

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与疑情厮结在一处,动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净而自净。六根门头,自然虚豁地,点着即到,呼着即应,何愁不活也。

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担子,放亦不下;如觅要紧的失物相似,若觅不着,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执、生着、生计:执成病、着成魔、计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觅失物相似,则三种泮然没交涉。所谓生心动念,即乖法体矣。

做工夫举起话头时,要历历明明,如猫捕鼠相似,古所谓不斩黧奴誓不休。不然则坐在鬼窟里,昏昏沉沉,过了一生,有何所益。猫捕鼠,睁开两眼,四脚撑撑,只要拿鼠到口始得,纵有鸡犬在旁,亦不暇顾。参禅者亦复如是,只是愤然要明此理,纵八境交错于前,亦不暇顾。纔有别念,非但鼠,兼走却猫儿。

做工夫一日要见一日工夫!若因因循循,百劫千生未有了的日子。博山当时插一枝香,见香了便云:“工夫如前无有损益,一日几枝香耶?一年若干许香耶”?又云:“光景易过,时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由此痛惜,更多加策励。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

此事不与教乘合,故久修习大乘业者,不知不识,何况声闻缘觉诸小乘耶。三贤十圣岂不通教说,此一事三乘胆战,十地魂惊,等觉菩萨说法如云如雨,度不可思议众生,入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与道全乖,又何况其余耶。盖此事从凡夫地,顿同佛体,人所难信,信者器,不信非器。

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从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浅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浅者:凡入法门,谁云不信,但信法门,非信自心;深者:诸大乘菩萨,尚不具信。如华严疏云:见有能说法者,有所听法众,尚未入乎信门;如云即心即佛,谁云不信,及乎问汝是佛耶?则支吾排遣,承当不下;法华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以有尽思度量之心,盖信不具耳。

邪正者: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亲履实践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颟顸儱侗猜三谜相似,但云心即佛,实不识自心,即名邪信。

古人摘桃便定去,锄地便定去,作务时亦定。岂是坐久遏捺,令心不起,然后为定耶?若如此即名邪定,非禅者正意。

六祖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然须彻见本体,方与此定相应。释迦老子下兜率、降皇宫、入雪山、睹明星、开幻众,未出此定。不然,则被动境漂溺,孰名为定。

动境中求起处不可得,静境中亦求起处不可得;动静既无起处,将何为境耶?会得此意,总是一个定体,充塞弥亘,无余蕴也。

做工夫不得沾着世法!佛法中尚沾着一点也不得,何况世法耶?若真正话头现前,履冰不见寒,蹈火不见热,荆棘林中横身直过不见有挂碍,始可在世法中横行直撞。不然尽被境缘转将去,欲得工夫成一片,驴年也未梦见在。

做工夫人不可寻文逐句、记言记语!不但无益,与工夫作障碍。真实工夫,返成缘虑,欲得心行处绝,岂可得乎?

做工夫最怕比量,将心凑泊,与道转远,做到弥勒下生去,管取没交涉!若是疑情顿发的汉子,畗塞虚空,不知有虚空名字,

如坐在银山铁壁之中,祇要得个活路;若不得个活路,如何得安稳去?但恁么做去,时节到来,自有倒断。

近时有等邪师,教学者不在工夫,又云古人未尝做工夫。此语最毒!迷误后生,入地狱如箭射。大义禅师坐禅铭云:“切莫信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得也未,若不须参究,便云得理,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此辈名为可怜悯者。盖自己不曾参究,或见古人一问一答,便领悟去,遂将识情解将去,便诳妄于人;或得一场热病,叫苦连天,生平解的用不着;或到临命终时,如螃蟹入汤锅,手忙脚乱,悔之何及。

黄蘗禅师云:“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作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语最亲切!若将此偈,时时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如百里程途,行一步则少一步,不行祇住在这里,纵说得乡里事业,了了明明终不到家,当得甚么边事。

做工夫最要紧是个“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则懈怠生;懈怠生则放逸纵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当知切之一字,不愁不到古人田地,不愁生死心不破。舍此切字,别求佛法,皆是痴狂外边走,岂可与做工夫同日而语也。

“切”之一字,岂但离过,当下超善恶无记三性。一句话头,用心甚切,则不思善;用心甚切,则不思恶;用心甚切,则不落无记。话头切,无掉举;话头切,无昏沉;话头现前,则不落无记。

“切”之一字,是最亲切句。用心亲切,则无闲隙,故魔不能入;用心亲切,不生计度有无等,则不落外道。

做工夫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谓话头现前,疑情不破,尚不知有身心,何况行坐耶。

做工夫最怕思惟、做诗做偈、做文赋等。诗偈成则名诗僧,文赋工则称文字僧,与参禅没交涉。凡遇着逆顺境缘动人念处,便当觉破,提起话头,不随境缘转始得。或云“不打紧”,这三个字最是误人,学者不可不审。

做工夫人多怕落空。话头现前,那得空去?只此怕落空的便空不去,何况话头现前耶。

做工夫疑情不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毫厘失念,则丧身失命。疑情不破,则大理不明,一口气不来,又是一生被中阴牵引,未免随业识去,改头换面,不觉不知。由此则疑上更添个疑,提起话头,不明决定要明、不破决定要破!譬如捉贼,须是见赃始得。

做工夫不得将心待悟!如人行路,住在路上待到家终不到家,只须行到家。若将心待悟,终不悟,只须逼拶令悟。若大悟时,如莲花忽开,如大梦忽觉:良以梦不待觉,睡熟时自觉;花不待开,时节到自开;悟不待悟,因缘会合时自悟。余云:因缘会合时,贵在话头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时如披云见天,而廓落无依,天旋地转,又是一番境界。

做工夫要紧、要正、要绵密、要融豁!

何谓紧?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气不来,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紧。古德云:“如麻绳着水,一步紧一步”。

何谓正?学人须具择法眼,三千七百祖师,大有样子,若毫厘有差,则入邪径。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何谓绵密?眉毛与虚空厮结,针札不入,水洒不湿,不容有毫厘闲隙。若有毫厘闲隙,则魔境乘隙而入。古德云:“一时不在,如同死人”。

何谓融豁?世界阔一丈,则古镜阔一丈;古镜阔一丈,则火炉阔一丈。决不拘执住在一处,捉定死蛇头;亦不系坠在两头,漭漭荡荡。古德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真到融豁处,则内不见有身心,外不见有世界,始得个入头。

紧而不正,则枉用工;正而不紧,则不能入。既入须要绵密,始得相应;既相应须要融豁,方为化境。

做工夫着不得一丝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起本参话头,发起疑情,愤然要讨个下落;若有丝毫别念,古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兼伤乎慧命,学者不可不谨。

余云别念非但世间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别念,又岂但佛法中事。于心体上取之、舍之、执之、化之,悉别念矣。

做工夫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

如人不识路,便好寻路,不可云寻不着路,便休耶。如寻着路的,贵在行,直至到家乃可尔,不得站在路上不行,终无到家日子。

做工夫做到无可用心处、万仞悬崖处、水穷山尽处、罗纹结角处,如老鼠入牛角,自有倒断也。

做工夫最怕的一个伶俐心!伶俐心为之药忌,犯着些毫,虽真药现前,不能救耳。若真是个参禅汉,眼如盲、耳如聋,心念纔起时,如撞着银山铁壁相似,如此则工夫始得相应耳。

工夫到得真切,将身心与器界,炼得如铁橛子相似,只待渠爆地断,卒地折,更要撮得聚,始得。

做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主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网底利器也。释迦大师于外道法,一一证过,祇是不坐在窠臼里,将“知非便舍”四个字,从凡夫直到大圣地位。此意岂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处,只消个知非便舍,便做得一个净白的好人;若抱定错处为是,不肯知非,纵是活佛现前,救他不得。

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计!古所谓黑山下坐死水浸,济得甚么边事?只须在境缘上做得去,始是得力处。一句话头,顿在眉睫上,行里坐里、着衣吃饭里、迎宾待客里,祇要明这一句话头落处。一朝洗面时,摸着鼻孔,原来太近,便得个省力。

做工夫最怕认识神为佛事,或扬眉瞬目、摇头转脑,将谓有多少奇特。若把识神当事,做外道奴也不得。

做工夫正要心行处灭,切不可将心凑泊、思惟问答机缘等!洞山云:“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便不堪共语也”。若大理彻时,一一三昧,从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工夫不怕做不上,做不上要做上,便是工夫!古德云:“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贵在体悉个入处。若做不上,便打退鼓,纵百劫千生,其奈尔何?

疑情发得起,放不下,便是上路!

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如猛虎赶来,若不直走到家,必丧身失命,何可住脚耶?

做工夫祇在一则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会!纵能解得,终是解,非悟耶。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圆觉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得”。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

大凡穿凿公案者,须皮下有血,识羞惭,始得。

做工夫提起话头,祇是知疑情打不破,毕竟无第二念,决不可向经书上引证,牵动识情;识情一动,则妄念纷驰,欲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安可得乎?

“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工夫不可须臾间断,可间断非工夫也。真正参究人,如火烧眉毛上,又如救头燃,何暇为他事动念耶?古德云:“如一人与万人敌,觌面那容眨眼看”!此语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做工夫自己打未彻,祇可办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为他人说京城中事,非但瞒人,亦自瞒耳。

做工夫晓夕不敢自怠!如慈明大师,夜欲将睡,用引锥刺之。又云:“古人为道,不食不寝,余又何人耶”?古人画一石灰圈,道理不明,脚步不出圈内;今人纵意肆情,游荡不羁,谓之活泼,大可笑耳。

工夫或得轻安,或有省发,不可便为悟也。博山当时看船子和尚没踪迹句,一日因阅传灯见赵州嘱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觉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担子,自谓大悟。逮见宝方,如方木逗圆孔,始具惭愧。若悟后不见大善知识,纵得安逸,终是未了。

宝方勉余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犹微;谤他迦叶安生理,得便宜处失便宜”。此是百尺竿头进步句,衲僧辈不可不审!余尝谓学者云:我得宝方“不肯”两个字,受用不尽。

做工夫不得作道理会,但硬硬参去,始发得起疑情:若作道理会,祇是干爆爆的,岂但打不彻自己事,连疑情亦发不起。如人云器中盛的是何物,实不见彼所指的物,彼以非为是,便不能发疑,又不但不起疑,即以彼物为此物,以此物为彼物,如此谬解,若不开器亲见一回,则终其身而不可辨也。

做工夫不可作无事会,但愤然要明此理!若作无事会,一生祇是个无事人,衣线下一件大事,终是不了。如人觅失物相似,若觅着始了,若觅不着,便置在无事甲里无有觅意,纵然失物现前亦当面错过,盖无觅物意耳。

做工夫不可作击石火闪电光会!若光影门头,瞥有瞥无,济得甚事?要得亲履实践,亲见一回始得。若真正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见亲生父母相似,世间之乐事,更无过者。

做工夫不得向意根下卜度!思惟卜度,使工夫不得成片,不能发得起疑情。思惟卜度四个字障正信、障正行、兼障道眼。学者于彼,如生冤家相似乃可耳。

做工夫不得向举起处承当!若承当,正所谓颟顸儱侗,与参究便不相应;只须发起疑情,打教彻,无承当处,亦无承当者,如空中楼阁,七通八达。不然认贼为子,认奴作郎。古德云:“莫将驴鞍桥,唤作阿爷下颔”!斯之谓也。

做工夫不得求人说破!若说破,终是别人的,与自己没相干。如人问路到长安,但可指路,不可更问长安事,彼一一说明长安事,终是彼见的,非问路者亲见耶。若不力行,便求人说破,亦复如是!

做工夫不祇是念公案!念来念去,有甚么交涉,念到弥勒下生时,亦没交涉,何不念阿弥陀佛,更有利益!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举起话头:如看无字,便就无上起疑情;如看柏树子,便就柏树子起疑情;如看一归何处,便就一归何处起疑情。

疑情发得起,尽十方世界是一个疑团,不知有父母的身心,通身是个疑团,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内非外,滚成一团,只待彼如桶箍自爆,再见善知识,不待开口,则大事了毕,始抚掌大笑。回观念公案,大似鹦鹉学语,亦何愚哉。

做工夫不可须臾失正念!若失了参究一念,必流入异端,忘忘不返。

如人静坐,只喜澄澄湛湛,纯清绝点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堕在澄湛中;

或认定一个能讲能谈,能动能静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认识神;

或将妄心遏捺,令妄心不起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

将妄心捺妄心,如石压草,又如剥芭蕉叶,剥一重又一重,终无了的日子;或观想身心如虚空,不起念,如墙壁,此唤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的死人”。总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更要扑得破!若扑破时,当确实正念,发大勇猛,切中更加个切字始得。径山云;大丈夫汉,决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缘,一等打破面皮,性燥竖起脊梁骨,莫顺人情,把自平昔所疑处,贴在额头上,常时一似欠人万百贯钱,被人追索,无物可偿,生怕被人耻辱,无急得急,无忙得忙,无大得大的一件事,方有趣向分。

二、评古德垂示警语(上)

赵州云:三十年不杂用心,除着衣吃饭是杂用心。

评:非不用心,不杂用心耳。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赵州云:“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评:赵州着甚死急。然虽如是,岁月长,讨个三二十年不异心,也难得。

赵州云:老僧十八岁便解破家荡产。又云:我当时被十二时辰使,如今使得十二时。

评:在家产上作活计,被十二时辰使;破得家产者,便使得十二时。忽有僧问:如何是家产?博山答云:卸却皮囊即向汝道。

赵州云:你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五年十年,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

评:不语即是不杂用心,若不向衣线下究理,则太远在。

天台韶国师云:“假饶答话拣辨如悬河,祇成得个颠倒知见”。若祇贵答话拣辨,有甚么难?但恐无益于人,翻成赚误。

评:今时人学得一肚皮,寻常问来答去,将佛法为戏具,非但无益,多成罪过;而今恣闲言闲语,以当宗乘,看古人说话,面皮厚多少。

国师云:诸上座从前所学拣辨、问答记持,说道理极多,为甚么疑心不息?闻古人方便,特地不会?祇为多虚少实。

评:拣辨记持,皆属缘虑,生死根不断,如何会得古人意。所以云:“微言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于当前,返作名相之境”。

国师云:上座不知从脚跟下一时觑破,看是甚么道理?有多少法门与上座作疑求解?始知从前所学底事,祇是生死根源,阴界里活计。所以古人道:“见闻不脱,如水里月”。

评:见闻缘虑,谁人不有,要有大转变始得。若不与工夫相应,从水晶宫里穿下过来,终没交涉。古德云:“知解入心,如油入面,永无出期,不可不谨”。

绍岩禅师云:诸仁者,今日国主致请,祇图诸仁者明心,此外别无道理。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谈笑时、凝然杜默时、参寻知识时、道伴商略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如上所解,尽为魔魅所着,岂曰明心?

评:语不是、默不是、见闻不是、离见闻亦不是,作么生会?即今禅者,莫乱统好。

岩云:更有一类人,离身中妄想外,别认遍十方世界。含日月、包太虚,谓是本来真心。斯亦外道所计,非明心也。

评:此唤作遍空外道,又安得身心一如,身外无余耶?即今禅和子,不曾遇人,自作主宰,多落斯见。

又云:诸仁者要会么?心无是者,亦无不是者,汝拟执认,其可得乎?

评:前二种是病,过在执认二字上;此段是药,但无是非执认,病即愈矣!

瑞鹿禅师云:大凡参学,未必学问话是参学、未必学拣话是参学、未必学代语是参学、未必学别语是参学、未必学捻破经论中奇特言语是参学、未必捻破祖师奇特言语是参学。若于如是等参学,任你七通八达,于佛法中倘无见处,唤作干慧之徒。岂不闻“聪明不敌生死,干慧岂免回轮”。

评:今时人类皆如是,正所谓拋却真金拾瓦砾,不肯真实参究,恣口头三昧。如香岩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岂不是通达?于佛法中若无有见处,父母未生前一句子,便不奈何。今时学语之流,且道济得甚么边事?

瑞鹿禅师云:若也参学,应须真实参学始得:行时行时参取、立时立时参取、坐时坐时参取、眠时眠时参取、语时语时参取、默时默时参取、一切作务时一切作务时参取。既向如是等时参,且道参个甚么人?参个甚么语?到这里,须自有个明白处始得。若不如是,唤作造次之流,则无究竟之旨。

评:要切究此参的语是甚么语?参的人是甚么人?若不究此语,不识此参的人,是谓空过,非参学也。

芭蕉云:如人行次,忽遇前面万丈深坑,背后野火来逼,两畔是荆棘林;若也向前,则堕在坑堑,若也退后,则野火烧身,转侧则被荆棘林碍。当与恁么时,作么生免得,若也免得,有出身之路;若免不得,堕身死汉。

评:直须不顾危亡,始得个彻头,稍生疑议,则丧身失命!芭蕉此语,最为工夫紧要,学者多求知解,堕在玄奥窠臼里,不向这里留意,是谓空过一生。

猜你喜欢
  附:临终舟楫·印光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起世因本经卷第十·佚名
  佛说奈女只域因缘经·佚名
  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太虚
  卷三十四·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十·佚名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上·佚名
  第三十二章 摩诃波罗王与沙牟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五百四十八·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卷三 烟霞词客·李叔同
  中国危机之救济·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孝祥·唐圭璋

      孝祥字安国,“全”已见。   南歌子   俭德仁诸族,阴功格上清。焚香扫地夜朝真。看取名花浮玉、鉴齐精。   宝篆融融满,□流细细倾。双亲俱寿八千龄。却捧紫皇飞诏、上蓬瀛。

  • 王柏·唐圭璋

      柏字会之,金华人。生于庆元三年(1197)。初号长啸,后更号鲁斋,受业何基之门。历主丽泽、上蔡两书院。咸淳十年(1274)卒,年七十八,赐谥文献。   酹江月   题泽翁梅轴后   今岁腊前,苦无多寒色、梅花先白。可惜横斜清浅

  • 歴代诗话卷七十一·吴景旭

      壬后集下之下  元诗  柯敬仲  倪元镇题柯敬仲竹云检韵萧萧人品系篆籀浑浑书法俱奎章博士生冣晚耽诗爱画同所趍  吴旦生曰徐克昭稗史集传云柯九思字敬仲遇文宗于潜邸及即位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

  • 第二十七出 庵遇·李渔

    〖谒金门〗(小旦上)人中了,只等香车来到。(净)想是灵鹊寻人寻未着,为甚不听檐外噪?(小旦)奴家来到庵中,得了两番喜信:妒妇已经病死,才郎又捷春闱。只是一件,如今接我的人也该来了,为甚么不见一毫信息?(净)只在一二日间,定然到了。〖前腔

  • 庐溪集钞·吴之振

    王庭珪题宣和御画玉锁宫扉三十六,谁识连昌满宫竹。内苑寒梅欲放春,龙池水暖鸳鸯浴。宣和殿后新雨晴,两鹊飞来向东鸣。当时妙手貌不成,君王笔下春风生。长安老人眼曾见,万岁山头翠华转。恨臣不及宣政初,痛哭天涯观画图。舟次

  • 卷三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三十九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七十四首【绍圣二年乙亥在惠州作】 寄邓道士【并引】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於

  • ●序·梁章钜

    自雍正庚戌设立军机处,迨兹九十余年,纲举目张,人才辈出,而载稽故实尚缺成书。章钜于嘉庆戊寅选充章京,亻暴直余闲,翻阅旧档,辄思辑为一书。随笔甄综,日有所积,至道光壬午春季奉命守郡,匆匆出直,此后遂无由再缀一词。因思五年以来

  • 尚史卷四十九·李锴

    列传二十七宋诸臣传孔父孔父即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为大司马事穆公穆公疾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子奉之以主社稷孔父曰羣臣愿奉冯也【冯穆公子庄公】公曰不可使冯出居于郑公薨殇公立庄公元年【桓二年】大宰华督杀孔父遂弑殇

  • 七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苏州书局续购书目及蒋曾罃献书折·佚名

    七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苏州书局续购书目及蒋曾罃献书折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二十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再陈续购书目,仰祈圣鉴事。窃臣凛遵谕旨,实力设法采访遗书,业将先后购得书籍,开列目录,三次奏进在案。今臣督属广为搜

  • 罗贯传·薛居正

    罗贯,不知是哪里人。进士及第,历任台省官,自礼部员外郎任为河南县令。罗贯的为人强硬刚直,正身守法,不避权贵。当时宦官伶人掌权,凡是向罗贯请托的书信,堆满桌子,全无回音,都拿给郭崇韬看,并且报告这些事,因此身边的人总是说罗贯

  • 我的主要经历·梁漱溟

    值得感念的岁月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方自欧洲归

  •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梁启超

    尝原人类得存之功,男子之力为大,而人道文明之事,借女子之功最多。盖自男女相依以来,女任室中之事。男子猎兽而归,则女为之脔切,即司中馈,则火化熟食之事,必自女子创之。至于调味和羹,酱齐珍饵,次第增长皆由中馈之事,亦必皆创自

  • 增订版补记·钱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成于1955年,此书限于讲演,共分&ldquo;道理&rdquo;、&ldquo;性命&rdquo;、&ldquo;德行&rdquo;、&ldquo;气运&rdquo;四题,其他不及称引。目盲以来多瞑想,十年前欲重印此书,又撰《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 楞严经卷第七文句·智旭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文句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戊)二明诵咒治习二。初结前。二正明。(己)今初。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解结同体疑二。一阿难伸请二。一述已犹迷。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前疑因果同异。今疑根尘结解。故云第二义门。然根起之由前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张宇初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河图像数之图》等六幅图像,以内丹家图书《易》学原理阐述本书注经旨要。注文探集

  • 居竹轩诗集·成廷珪

    四卷。元成廷珪撰。廷珪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生卒年不详。杨州(今属江苏)人。好学不求仕进,唯以吟咏自娱。植竹庭院间,颇有山林意趣。因名其所为居竹轩。此集为其友人刘钦搜辑遗稿所刊。刘钦称廷珪五言诗力求自

  • 种种杂咒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妙法莲华经内咒六首。旋塔灭罪陀罗尼。礼拜灭罪,命终诸佛来迎咒。供养三宝咒。观世音忏悔咒。金刚咒蛇咒。坐禅安隐咒。咒肿咒。金刚咒。治恶鬼病。千转陀罗尼。第一灭罪清净咒。第二咒。第三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