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先进篇

从我于陈蔡者章。

或问:四科之目,朱子曰:“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善为辞令。政事,达于为国治民之事。文学,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夫子教人各因其长,以入于道。然其序则必以德行为先,诚以躬行,实造具体。圣人学之所贵,尤在于此。非若三者各为一事之长而已也。”今按:西方学者,各为一事之长,宗教亦不例外。德行一科,似不注意。此为中西人文最要差异之所在。

季路问事鬼神章。

朱子曰:“气则二,理则一。”今按,朱子《大学补传》言:“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子言心与物,皆若气,其所到达始是理。依西方哲学术语言,朱子非主唯物一元,亦非主唯心一元,乃可谓主唯理一元。但格物穷理皆凭心,故心物并言,心尤重于物。此乃朱子论学大旨。

又曰:“不可将精神知觉做性字看。”又曰:“性者,理而已矣。乾坤变化,万物受命,虽所禀之在我,然其理则非有我之所得私也。所谓反身而诚,盖谓尽其所得乎己之理,则知天下万物之理初不外此。非谓尽得我此知觉,则众人之知觉皆是此物也。性只是理,不可以聚散言。其聚而生散而死者,气而已矣。所谓精神魂魄,有知有觉者,皆气之所为也。故聚则有,散则无。若理,则初不为聚散而有无也。但有是理,则有是气。苟气聚乎此,则其理亦命乎此耳。不得以水沤比。鬼神便是精神魂魄,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张子所谓二气之良能,皆非性之谓也。然气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其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也。乾坤造化如大洪炉,人物生生,无少休息,是乃所谓实然之理,不忧其断灭也。今乃以一片大虚寂目之,而反认人物已死之知觉谓实然之理,岂不误哉。”今按:此依理气之辨而言。亦可谓朱子乃指性理一元论。但性与理又有别。精神知觉乃心非性,非有我之所得私。其言与一般理学家分说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乃由相同之思路来。而有发先秦孟荀诸家论性所未发,然亦不得谓其与孟荀论性有违。不得以西方哲学为例,以其言有不同,而转肆分别。如此之类,应为治中国思想史者所宜深思而熟玩。

子路曾皙四子言志章。

问:“夫子何以与点。”朱子曰:“方三子之竞言所志,点独鼓瑟,若无所闻。及夫子问之,乃徐舍瑟而对。其志之所存,未尝少出其位,澹然若将终身。此夫子所以与之也。”又曰:“曾皙以乐于今日者对,诸子以期于异日者对,诸子有安排期必,而曾皙无之。”问:“何以言其与天地万物各得其所。”朱子曰:“暮春之日,生物畅茂之时。春服既成,人体和适之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长少有序而和。沂上舞雩,鲁国之胜处。既浴而风,又咏而归,乐而得其所也。以所居之位而言,其乐虽若止于一身,以其心而论,则固蔼然天地生物之心,圣人对时育物之事也。又安有物我内外之间哉。”问:“便是尧舜气象。”朱子曰:“万物各遂其性,此句可见尧舜气象。暮春时,物态舒畅如此,曾点情思又如此,尧舜之心亦但欲万物皆如此尔。”或曰:“列子御风之事近之,其说然乎?”朱子曰:“圣贤之心所以异于佛老者,正以无意必固我之累。而所谓天地生物之心,对时育物之事,未始一息停止也。若但曰旷然无所倚着,则亦何以异于虚无寂灭之学乎。”又曰:“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但不至跌荡尔。学者当循下学上达之序,庶几不差。若一向先求曾点见解,未有不入于佛老者。”又曰:“曾点意思若能体认分明,令人消得无限利禄鄙吝之心。”今按:上论与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以及尧舜气象两层,乃朱子发挥程子意。后言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则朱子自发意。学者体认得朱子意,则程子语亦无谬。若不明朱子意,仅从程子语参入,则易滋误解。一般理学家有太重视孔子与点一叹者,多为忽略了朱子所言。朱子读《论语》则体会《论语》,读程子书则体会程子,于群书中求其通,又不忽其有异。此可为中国学人读书之榜样。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一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郑玄
  卷一百三十六 历代三·黎靖德
  卷九十九·湛若水
  卷二十八·湛若水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卷一四六·邱濬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孔子
  士翼原序·崔铣
  卷二十九·范处义
  卷十六·魏了翁
  法云圆通秀禅师·惠洪
  嘱累品第九十·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第五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89 ·佚名

    张耒 到陈午憩小舍有任王二君子惠牡丹二盘皆绝品也是日风雨大寒明日作 初来淮阳春已晚,下里数楹聊寝饭。 此邦花时人若狂,我初税驾游独懒。 任王二君真解事,来致两盘红紫烂。 天姝国艳照蔀屋,持供佛

  • 卷九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九十一    宋 陈起 编张良臣雪牕小集 晚步南城下 冷云堆屋晚仍春惘惘人行陌上昏飞去飞来沙上雁去年洲渚旧芦根 春词 竚兰无限楚时春罨岸风平緑自熏睡起画檐双语燕梨花留得夜来云 又 後

  • 小溪·闻一多

    铅灰色的树影, 是一长篇恶梦, 横压在昏睡着的 小溪底胸膛上。 小溪挣扎着,挣扎着…… 似乎毫无一点影响。

  • 卷三 殷本纪第三·司马迁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

  • 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脱脱

        ◎道学二   ○刘绚 李吁 谢良佐 游酢 张绎 苏昞 尹焞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刘绚字质夫,常山人。以荫为寿安主簿、长子令,督公家逋赋,不假鞭扑而集。岁大旱,府遣吏视伤所,蠲财什二,绚力争不得,封还其楬,请易

  • 第二回 丧二祖誓师复仇 合九部因骄致败·蔡东藩

      却说布库里雍顺所建的鄂多哩城,在今辽宁省勒福善河西岸,去宁古塔西南三百多里,此地背山面水,形势颇佳,究竟是小小部落,无甚威名。当时明朝统一中原,定都燕京,只在山海关附近设防,塞外荒地,视同化外;就是比鄂多哩城,阔大几倍,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碑传选集(四)·钱仪吉

    汪继燝 奉直大夫巡视台湾吏科给事中汪君继燝墓志铭吴廷华 朝议大夫吴先生廷华行状史贻直 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溧阳史文靖公贻直墓表沈起元 故中大夫光禄寺卿前直隶布政使沈公起元事状李元直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李公元直墓

  • 卷三·佚名

    帖木真自那里回着到家,有札儿赤兀歹老人自不儿罕山前,背着打铁的风匣,引着者勒篾名字的儿子来。说道:“你当初在迭里温孛勒答合地面生时,我与了你一个貂鼠裹儿袱,有来。者勒篾儿子曾与了来,为幼小上头,我将去养来。如今这儿子

  • 卷三十二·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十二宋 赵汝愚 编帝系门宗室上仁宗乞分王宗室壮观洪业 刘 随臣闻宗子维城用期磐石之固异姓为後适茂本支之荣宗周则并建懿亲炎汉乃分王善地有唐开国弥重亲贤嗣王郡王推恩甚衆皆所以强大

  • 卷十八·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十八举大礼以成大孝疏【嘉靖元年】  林 俊臣惟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即封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以奉共王之祀宋英宗以濮安懿王长子继体仁宗以立濮

  • 132.范缜反对迷信·林汉达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候,也请来一些和尚

  • 卷二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二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十谨按宋板与上合为一卷説命上考异古本经不言臣下罔攸禀令不作弗罔作亡下文惟暨乃僚罔不同心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并放此注其名曰説下有也字使摄政下

  • 卷八·方苞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析疑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八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聘礼遂命使者疏谓命聘时不言其国以既受行出见宰问防月之资决之非也未有命聘而不及所之之国者盖本事有淹速在途有经过故道赍不可定耳使者再拜

  • 佛教的人生观·太虚

    ──九年十二月在汉口佛教会讲──近来世界的人们,因为物质方面、社会方面、精神方面、经了种种变迁摇动的结果,都起了一种不知怎样生活方好的感想。换言之,即对于人们向来及现今所依居的世间,觉得无甚可靠的希望,成了一种

  • 宦海·张春帆

    章回小说。近代张春帆著。四卷二十回。小说集中暴露晚清广东官场诸般丑恶,以“形容怪状,唤醒痴迷”。叙广东臬台金翼,立志禁赌,上任后经访察,出其不意率亲兵入一大赌场擒获大赌棍王慕维。不料审讯时王犯已由举人卢从谨代之

  • 毛诗·毛公

    《诗》学名词。《诗经》之古文学派。因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儒林传》说:“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自郑玄《诗谱》出,始称有大小毛公,《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

  • 温室洗浴众僧经·佚名

    全一卷。略称温室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医王耆域请佛及众僧于所设温室洗浴,佛乃为说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而得七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