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贤圣品第十五之二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普令众生得大涅盘。而众生相了不可得。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普令众生得大涅盘。而众生相了不可得。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色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不为受想行识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不为声闻地缘觉地佛地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不为庄严一切法故而作庄严。是名作大庄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即菩萨摩诃萨作大庄严。而诸菩萨摩诃萨虽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於三处而生取著。何等为三。所谓声闻地缘觉地佛地。佛言须菩提,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庄严而诸菩萨摩诃萨虽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於声闻地缘觉地佛地而生取著者,须菩提,汝见何义作如是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无有少法可得修习无所修无修者,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中无法可出生故。即无所修。如修虚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不修一切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无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无边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即修无修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无取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尊者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此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能修习者当以此法而为试验表示其相。若有菩萨摩诃萨。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生贪著无所希望。亦复不随他所言论。其心清净不起异信。闻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心大欢喜清净信解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於先佛所已曾得闻此甚深法。而复於中请问其义。由此因缘今复得闻此甚深法。不惊不怖乃至心生欢喜信解。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惊怖已,应当云何。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观般若波罗蜜多者,当随一切智心观。须菩提言:云何名为随一切智心观。佛言须菩提,若随虚空观即随一切智心观。云何名为随虚空观。须菩提,随虚空观者即无所观。由如是故乃得名为随一切智心观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无量是一切智。须菩提,若无量即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得无证无道法无道果。无智无识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无观无所观。无作无作者无去无来。无方无趣无住非无住是即无量。若见是无量即堕无量数。若不见是无量。即如虚空无量。一切智亦无量。如是无量即无得无证。是故不可以色得。不可以受想行识得。不可以布施波罗蜜多得。不可以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得。此中云何。所谓色即是一切智。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布施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与色界天子众俱。帝释天王与欲界天子众俱来诣佛所。到已头面各礼佛足。右绕三匝退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不能得其边际源底难见难解。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以何义故安处道常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耶。佛告梵王帝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不能得其边际源底难见难解。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见是义故安处道常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天子。如来虽得菩提。而无得者及无所得。虽说般若波罗蜜多。无能说者无法可说。何以故?我法甚深非所演说如虚空甚深故此法甚深。我甚深故此法甚深。一切法无来故此法甚深。一切法无去故此法甚深。是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佛所说法世间诸行。难可得信难可得解。何以故?世间行有著。佛说法无著。是故一切法离诸有著。

△真如品第十六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所说法随顺一切法离诸障碍。而一切法了不可得,犹如虚空离障碍相。世尊,诸法如虚空故一切句不可得。诸法平等故二法不可得。诸法无生故生法不可得。诸法无灭故灭法不可得。诸法无相故取相不可得。诸法无处故一切处不可得。

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俱白佛言:世尊,长老须菩提,随如来生。何以故?长老须菩提,诸所说法皆悉空故。是时长老须菩提,即谓梵王帝释及诸天子言:汝等所言须菩提,随如来生者,当知随如如行故如如无生。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如来真如不来不去故。须菩提真如亦不来不去。如来真如本来不生故。须菩提真如亦本来不生。何以故?如来真如即是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是如来真如。一切法真如亦是须菩提真如。是诸真如无所生故。是故须菩提,於是真如法中随如来生。而彼真如即非真如。诸天子。如如来真如无住非无住须菩提真如亦无住非无祝如如来真如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须菩提真如亦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以须菩提真如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故。即如来真如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无障碍以无障碍故。一切法亦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离诸障碍。何以故?以如来真如以一切法真如。同一真如。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彼无二真如即非真如非不真如。即彼非真如非不真如。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来无作真如非无作真如。无所有真如非无所有真如。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如来真如一切处常不断不坏。须菩提真如亦一切处常不断不坏。一切法真如亦一切处常不断不坏。如来真如无相无动无所得。须菩提真如亦无相无动无所得。一切法真如亦无相无动无所得。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来真如不异一切法真如。须菩提真如不异一切法真如。彼一切法不异真如即非真如。彼非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如是真如无来无去无二无别。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如来真如非过去未来现在。须菩提真如亦非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真如亦非过去未来现在。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诸天子。如来真如即不来不去不住真如。如来真如即过去真如不去。过去真如即如来真如不去。如来真如即未来真如不来。未来真如即如来真如不来。如来真如即现在真如不祝现在真如即如来真如不祝如来真如即过去未来现在真如。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即如来真如。若如来真如。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若须菩提真如。是诸真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一切法真如亦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诸天子。若如来真如。若菩萨地真如。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如。是诸真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了不可得。皆是名字所分别故。须菩提复谓诸天子言:汝等当知。须菩提随如来生者,不随色生。不随受想行识生。不随须陀洹果生。不随斯陀含果生。不随阿那含果生。不随阿罗汉果生。不随缘觉果生。不随佛果生。何以故?诸法无生非无所生。诸法无得非无所得。诸天子。以是义故。须菩提随如来生。须菩提说是真如法时。而此大地六种震动。有十八相。所谓震遍震等遍震。动遍动等遍动。踊遍等等遍击。爆遍爆等遍爆。吼遍吼等遍吼。现如是等十八相已,即时大地还复如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真如法者,最上甚深微妙难解。佛告尊者舍利子言:如是如是,真如法者,最上最胜甚深微妙难解难入。当佛赞是真如法时。会中有三百刍。不受诸法证得漏尽心善解脱。五百刍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六千菩萨不受诸法证得漏尽心善解脱。

尔时尊者舍利子,知彼六千菩萨证得漏尽心解脱已,即白佛言:世尊,此诸菩萨修菩萨行。以何因缘今此会中返得漏尽心解脱耶。佛言舍利子,汝今当知。此诸菩萨往昔曾於五百佛所亲近供养。而各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法。虽复如是修诸行法。而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故。以是因缘返证此果。又舍利子,有诸菩萨虽修空无相无愿法门行菩萨道。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得声闻果谓证实际。舍利子,譬如世间有彼飞鸟其身长大。或一由旬至五由旬。翅羽未成飞不能远。而欲从彼三十三天上投身下至阎浮提地。而彼飞鸟於其中道心生是念。我今欲还三十三天上。或作是念。愿我得至阎浮提地。身无损伤离诸苦恼。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飞鸟欲还天上可得还不。愿至阎浮提地身无损伤。可得如愿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飞鸟身量既大翅复未成。身必损伤或复至死。佛告舍利子言:菩萨亦复如是,虽复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於兢沙伽沙数劫中广修诸行。於施能舍於戒能护於忍能受精进不懈禅定寂静。而复能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心大愿。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必堕声闻缘觉之地。

复次舍利子,有诸菩萨。虽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是菩萨取相念故。即不能知亦不能见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以不知不见故。闻说一切法空。是菩萨取音声相而生信解。即以是取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必堕声闻缘觉之地。何以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有诸菩萨。虽复长时广修诸行。若或远离彼善知识。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故诸菩萨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应当修习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若诸菩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应当亲近彼善知识。即能修习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以是义故乃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俱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

尔时世尊告梵王帝释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若诸无智起劣精进生劣信解。无善巧方便亲近恶知识者,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复甚难。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者,如我解佛所说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一切法空无法可得无能得者,佛所宣说诸法皆空。为有所断而所断法是法亦空。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所得法若所用法若知若解。一切皆空无得无证。是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佛告须菩提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故难得。无得者故难得。无分别故难得。

尔时尊者舍利子,即谓尊者须菩提言:如汝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者彼兢沙伽沙数求菩提者,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何以故?汝说菩提不难得故。须菩提言尊者舍利子,色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色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色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色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色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色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受想行识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色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乃至一切法一切法真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若有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退转者,是法即有所祝以一切法无祝当有何法而可退转。舍利子,真如可退转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舍利子,如是一切法实求不可得。即无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退转。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尊者须菩提言:如尊者所说义。即无菩萨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须菩提,若如是者如佛所说求三乘人应无差别耶。

尔时尊者满慈子。语尊者舍利子言:汝当问尊者须菩提,如须菩提意。欲令唯有一乘人耶。是时舍利子即如所说语尊者须菩提言:汝须菩提,欲令唯有一乘人耶。须菩提言:舍利子,汝於真如法中有一乘人而可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又舍利子,汝於真如法中有三乘人而可见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舍利子,真如法中有一相三相而可得不。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舍利子汝今当知。真如法中一菩萨法尚不可得。何况声闻缘觉之法而可得耶。是故无有少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退失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能成就菩提。

尔时世尊赞尊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所乐说皆是如来威神护念。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退失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能成就菩提。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怖退失者,当得成就何等菩提。佛言舍利子,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云何住云何修学。佛言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於一切众生起平等心。无毒心慈心利益心善知识心无障碍心谦下心无恼心不害心。当生如是等心。又於一切众生作父想母想诸亲友想。又复长时广修诸行。所谓於施能舍於戒能护於忍能受精进无懈禅定寂静智慧胜解。修如是等种种胜行。随顺缘生观察诸法。不於诸法取断灭相。如是了知诸法真实。即能过菩萨地具诸佛法。成熟无量无数有情。普令安住大涅盘界。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修学即无障碍相。乃至一切法亦得无障碍。须菩提,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如是住如是修学。如是学者,能为一切众生作大依怙。

猜你喜欢
  佛说无上处经·佚名
  总目卷第四·智旭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第三十·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普达王经·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佚名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全文·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评组织论中的全化论·太虚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现证品第四·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佛说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卷五十一·彭绍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九出 伙醋·李渔

    〖海棠春〗(老旦上)凄凉恨不回头早,怪杜宇把人讥诮。(小旦)两处失便宜,送与乖人讨。(老旦)妹子,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余。后来的那一个,倒安然做了家婆,与他睡了半年,也不曾被臭气熏死。我们两个早知如此,悔不当初

  • 楚辞后语卷第四·朱熹

    登楼赋第二十一登楼赋者,魏侍中王粲之所作也。归来子曰:「粲诗有古风。登楼之作,去楚词远,又不及汉,然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 卷六十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六十七 宋 陆游 撰 倚筇 老翁愈老欲安归归卧稽山饱蕨薇未免解牛逢肯綮岂能相马造精微灵山有士拈花笑阙里何人鼓瑟希我亦倚筇桑竹下白髯萧飒满斜晖 薄暑 仲夏暑尚薄孤村日犹长僧坊初施浴行

  •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贾至贾至字幼邻洛阳人父曾开元初掌制诰至擢明经第为单父尉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父子继美帝常称之肃宗擢为中书舍人坐小法贬岳州司马宝应初召复故官除尚书左丞大历初封信都县伯迁京兆尹

  • 卷三十八·志第十九·礼十一·脱脱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侍立位。引臣僚左右入,至丹墀,小起居毕,宰执上殿,其余臣僚分班出。阁门使奏使者入见榜子。先引宋使、副,出笏,捧书左入,至丹墀北向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五·王称

    文艺传九十八  乌虖文章之难真难其人哉抑亦与时而盛衰乎三代逺矣汉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王褒刘向扬雄皆足以垂世立教后世为不可及已自汉以来文章防六代余习至唐王杨卢骆燕许之流亦可以名家矣而文终以不振独一韩愈

  • 卷第一百二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九〔昭阳大荒落(癸巳),一年。〕太祖文皇帝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六月。丁亥朔上以甘霖渥沛。诣大高殿报谢行礼。  ○遣惇亲王奕誴诣时应宫、贝勒载滢诣昭显庙、贝子奕谟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濂诣凝和庙拈香。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

  • 第十三卷 山阳 盐城 阜宁 清河 安东 桃源·缪荃孙

    山 阳经 部春秋通训十六卷 宋·张大宁春秋五体例宗十卷 张大宁周书方言四十卷 王资深左传摘疑 明·杨伯柯四书说 杨时蕃毛诗解 杨时蕃礼记提纲 夏日瑚礼记汇解四十卷 沃 起

  • 卷一·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一元 胡一桂 撰三皇总论三皇之号昉於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礼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而不指其名其次则见於秦博士有天皇地皇人皇之议【史记秦初并天下令议尊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

  • 卞琛传·宋濂

    卞琛,大名人。世代以农为业,早年游学京师,得补国子生。及母丧归家守孝、务农。至正十二年(1352),邻郡人民起义反元,迅速扩展到大名,琛与侄子小十及府吏李仲亨商议,组织丁壮数百人与义军对抗。因丁壮皆百姓,无弓矢戈矛等武器,只

  • 卷25·陈邦瞻

    仁宗天圣二年十一月乙巳,立皇后郭氏。后,平卢节度使崇之孙女。时张美人有宠,帝欲立之,太后不可而止,故后虽立而颇见疏。明道二年夏四月,吕夷简、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罢。先是,夷简手疏陈八事,曰“正朝纲,塞邪

  • 野有死麕·佚名

    ——黑夜神秘的诱惑力【原文】野有死麕①,白茅包之②。有女怀春,吉士诱之③。林有朴樕④,野有死鹿。白茅纯束⑤,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③,无感我脱兮①,无使尨也吠③。【注释】①麕(jun):樟子,与鹿相似,没有角。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因品第四(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因.处.二苦阴增上心.及念师子吼.优昙愿.想最在后(九七)中阿含因品大因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

  • 放下什么·佚名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

  • 诱惑·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年轻貌美、风流多情的三沙子,是银座大厦酒巴间的女老板。从前,她曾当过某酒巴间的女招待。三年前独自在银座开设了一间小酒巴。尽管小,若没有别人的资助,这间小酒巴她也是开不成的。究竟资助者是谁?传说她当酒吧

  • 水浒外传·刘盛亚

    现代中篇小说。刘盛亚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7年10月初版,列入“怀正文艺丛书”。本书作者撷取水浒英雄后裔传奇生涯的片断,以梁山英雄阮小七(改名萧恩)之女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沦于金朝以

  • 郑亦邹郑成功传·郑亦邹

    郑著《郑成功传》(分上下两卷)作者郑亦邹,字居仲;福建海澄人。清康熙丙戌(四十五年),成进士;旋授内阁中书。未几,乞假归;结庐于白云洞之麓,授徒着书。所著有《明季遂志录》等书,多散佚。《郑成功传》约成于康熙四十五年稍后任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