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的人生观

──九年十二月在汉口佛教会讲──

近来世界的人们,因为物质方面、社会方面、精神方面、经了种种变迁摇动的结果,都起了一种不知怎样生活方好的感想。换言之,即对于人们向来及现今所依居的世间,觉得无甚可靠的希望,成了一种不复能安然向下过活的情况,遂急欲觅得一安心定性的真理。因之、颇有不少的人们,便撞到佛法中来了。既撞进佛法,即可安生过活,坦然无难;但亦有因过于急迫之故,未获恰到佛法好处而偏向一边的。或习于西洋的人本个性主义、社会主义;及中华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灵长”、“人参天地化育为三才”等说,一切皆以人事为标准,唯视人世为实,除人的现实身世以外,但认为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用为勉慰人的精神而已。故根本上超不脱人类的私见,但顺世俗及顺天魔。或习于西洋物本的自然主义、进化主义,觉得人世与人类极其微小虚渺。进观佛法,更觉得人生与蜉蝣、蛆蚁同一无丝毫价值,遂完全厌弃远离人世及人世以上的世间,务求超出有域,证取无生。故根本上仍不免心外取法的妄见,但入小乘及入外道。由偏向此二边故,虽求佛法得一安慰,终不能从容以游履大乘中道也。今欲令世人于佛法中获一适当之人生观,略论其义如下:一、佛教一心十法界大统系中的人生观  依佛法论,可以说为无本亦无末。若云有本,心即其本,以一切不离心有。故华严云:‘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起信论亦云:心真如、心生灭、真如生灭唯是一心。今谓一心之本相即真如,一心之变相即生灭,真如即心之无为体,生灭即心之有为用。有为法有假相而无实体,但其业用不空,皆仗因托缘所生起成就之果。业行差别无量,故因缘差别无量;因缘差别无量,故果报差别无量;果报差别无量,故相用差别无量。然此无量差别都无自体自性,一一当体即唯心平等性。凡一一变相皆一差别,而一一差别皆是心平等性;虽实唯心平等性,而因缘所生之业果相用,实各有其差别之分位。就其业果相用之差别分位以言,故分十种法界之依正;而每一种法界依正之心平等性,实即其余九种法界之心平等性,故一种法界可隐通潜摄其余九种法界。虽可隐通潜摄其余九种法界,而不失其自一种法界业果相用之差别分位。然其因缘果相之由致:一、由迷觉于心平等性之浅深;二、由所起业行染善之厚薄,遂致相用成十种胜劣粗妙之差别。兹为图示如下:一、迷染之浅深厚薄成九法界之胜妙与粗劣──佛为不迷无恶者故。

   ◎菩萨法界........迷染最浅薄之最胜妙者      ◎独觉法界       ◎声闻法界        ◎天法界         ◎人法界          ◎神法界

         ◎畜生法界            ◎饿鬼法界             ◎地狱法界........迷染最深厚之最粗劣者二、觉善之浅深厚薄成九法界之胜妙与粗劣──地狱为不觉,无善者故。     ◎佛法界........觉善之圆满而极胜妙者      ◎菩萨法界       ◎独觉法界        ◎声闻法界         ◎天法界          ◎人法界           ◎神法界            ◎畜生法界              ◎饿鬼法界........觉善之极微少而粗劣者

从此佛法的大系统中以观人生,以一心平等故,不应以是人故而自高,与众生平等故;亦不应以是人故而自卑,与诸佛平等故。以十法界差别故,不应以是人故而自贱,当观四恶趣而自欣故,自欣故应防退堕;亦不应以是人故而自贵,当观佛菩萨而自悲故,自悲故应求进修。换言之,即高即卑,即贵即贱,非高非卑,非贵非贱,以平等故无慕乎外,以差别故无著乎内。无外无内,无慕无著,人之法界,不可思议,此我们于佛法所得根本的人生观也。

二、三乘佛法中的人生观  以言出世三乘法之共同点,固在于总观三界、二十五有皆不免生死流转之苦,务还灭而解脱之。则一欲界中之人类,除与蚊虻阿修罗等当一般速求灭度无常之苦外,尚何人生之可观!但上三天界,下四恶趣,人独处于苦乐参半、计虑繁深之位,非没在极苦而愚嗔罔觉,亦非味著乐而痴爱难悟,故最能观察无常之理,修证无生之法。就其所最能独能者言,既生为人,不亏人理,又得闻乎佛法,更应勤修出要,以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说。若其未获人身之众生,与虽生为人而未能得全人生之理者,亦当以人乘正法救拔之,使得跻人生之域,由人生以证无生也。故依此观之,证无生第一,得人生第二;证无生由得人生,则人生之重要可知矣!

三、大乘佛法的人生观  大乘佛法以圆觉为宗,即本性圆寂、本性菩提、无上圆寂、无上菩提之都名,而众生之如来藏,诸佛之法界身也。昔裴休序圆觉经云:‘诸天耽乐,修罗逞嗔,鸟兽怀狖獝之悲,鬼狱沉幽囚之苦,其能端心虑、趋菩提者,其唯人道为能’!今更为广之曰:小乘滞空寂之境,独觉乏悲济之心,统观法界,修菩萨行、证如来果者,唯在乎人而已。伟矣哉!人生欤!美矣哉!人生欤!是大丈夫能为大事!盖圆觉之乘,不外大智慧、大慈悲之二法,而唯“人生”具兹本能。以人之生活,必待发挥才智、利用境缘而后获,故人的生活,一智的生活也。必待权藉群众、调和自他而后成,故人的生活,一仁──慈悲──的生活也。由智而仁,由仁而智,唯此仁智,是圆觉因。此仁智的圆觉之因,即大乘之习所成种性,亦即人道之正乘也。换言之,人道之正乘,即大乘之始阶也。故今提倡大乘,尤亟提倡人乘。今西洋人之文化,一析的哲学──科学的哲学──,智的生活也。古中国人之文化,一易的哲学,仁的生活也──印度人大概可说为天的生活,是受天然快乐反感无常之痛而深味禅寂求证还灭者,故与大乘之道反远──。然若非统持于大乘佛法,则西洋古今诸哲与夫老、庄、孔、孟之徒,皆不免魔外。其结果、终必趋于自私之途,而不能成就中正之人道生活。若统持之大乘佛法,则不唯即得成就中正之人道生活,且即为大乘始因之修习信心菩萨。故菩萨者,即人与佛之间之过渡阶位也。或谓:欲完好人道生活,但当由西洋文化折入中国文化,暂须排斥佛化以留待将来专作解脱人生之用,可以知其不然矣。

由上三种人生观以言:依第一观、则无可无不可而无所容于其间。依第二观、则正由有苦恼烦虑故,而可即求超脱;佛法不兴于北郁单越,而兴于五浊之南阎浮提,可知或谓佛化不能行于苦恼烦虑之现时者,此不当也。由第三观、则更当积极的发挥人之本能,致之于完全好的人道生活,而为趋入大乘行果之始因。可知或谓佛教不可提倡人乘以失佛教之真者,此不当也。而我们现今所主张提倡者,即为大乘佛法的人生观。换言之,即求完好的人道生活之实现,以为大乘之因地是也。其道为何?依大乘的圆觉心为人生的本身,用西洋析的智的文化、与中国易的仁的文化为方便善巧的工具──此析智与易仁,本为大乘法中所有者──,而免堕落于为境缘凌逼──若地狱、饿鬼──及族类残斗──若畜生、修罗──之四恶趣。亦兼用一般印度人之天的、二乘的生活,以为进行之停顿休息场;亦用天的行果以提高人的生活而辅助不堕,亦用二乘的理智以破除三界中种种天魔的、外道的、鬼神的谬执,使不为迷乱也。盖由吾观之,西洋化与中国化之好处,唯在救免人类不堕落于恶趣耳。故西洋既以人为生物进化之果,而中国亦独严人与禽兽几希之辨。然唯依大乘圆觉心为主,而统运此智的、仁的两种工具,始可保傅人生而进行不匮也。(见海刊二卷二期)

 

  


猜你喜欢
  本相猗致经正文·佚名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欧阳竟无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中·佚名
  卷第二十五·德清
  中阴经卷上·佚名
  第三十二章 摩诃波罗王与沙牟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当速组佛教正信会为在家众之统一团体 (注一)·太虚
  卷五·赞宁
  卷六·赜藏主
  卷四·佚名
  卷五百二十一·佚名
  卷第五·佚名
  六 摩诃梨经·佚名
  卷第二十五(弥沙塞)·佚名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尚书秉恕·顾嗣立

    秉恕字长卿,秉忠之弟,尝受易于威州刘肃。世祖召同侍潜邸,至元中,累官礼部尚书,历湖州平阳两路总管,有惠政。卒于官。秉忠无子,以秉恕子为后。 白云楼 ○白云楼 旌旗袅袅入随州,江涨祥烟散复收。黄耳不来家信远,西风肠断白云楼

  • 第二幕·老舍

    时间 前幕后一日。地点 北平,北海。人物 田雅禅 董志英 吴凤羽 小马儿 管一飞 章仲箫 吴凤鸣〔开幕:在北海的小白塔下一个僻静的“山”坡上,老树斜依巨石。下有湖光,塔影倒映。田雅禅与董志英坐于石下,密谈。田雅

  • 第二折·石君宝

    (挣扮李大户上,诗云)段段田苗接远村,太公庄上弄猢狲。农家只得锄刨力,凉酸酒儿喝一盆。自家李大户的便是。家中有钱财,有粮食,有田土,有金银,有宝钞,则少一个标标致致的老婆。单是这件,好生没兴。我在这本村里做着个大户,四村

  •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蔡徵·姚思廉

    宗元饶,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敬闻。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迁征南府行参军,仍转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高祖受禅,除晋陵令。入为尚书功论郎。使齐还,为廷尉正。迁太仆卿,领本邑大中正,中

  • 春秋战国异辞卷八·陈厚耀

    晋史晋世家周成王封其弟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之子服人是为成侯成侯子福是为厉侯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靖侯

  • 辽史拾遗卷十六·厉鹗

    钱塘厉鹗 撰补选举志一科目契丹国志曰太祖龙兴朔漠之区倥干戈未有科目数世后承平日久始有开辟限以三嵗有乡府省三试故乡中曰乡荐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第有秀才未愿赴者州县必报刷遣之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朱天光传·李延寿

    ..朱天光,是..朱荣的从祖哥哥的儿子。从小勇敢,有决断,..朱荣对他特别亲近,常让他参与军队的谋划。孝昌末年,..朱荣占据并州、肆州,任天光为都将,总统肆州的兵马。孝明帝驾崩,..朱荣率军至京城,将后方的事委托给他照料。建义初

  • 卷三十四·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十四盛事【十赐科第职衔二】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乡试赐高年应试诸生孟盼等举人三十名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奉上谕本年顺天乡试诸生中三塲完卷年届八

  • 卷上·姚士粦

    中宗宣皇帝中大通三年夏六月,封皇孫曲江公詧為岳陽王,王字理孫,高祖武皇帝之孫,昭明太子之第三子也,母保林龔氏。以天監十八年生於東宮,七歲封為曲江公,幼而好學,尤長佛義,特為高祖所嘉賞,及昭明薨後,以長子東中郎將、南徐州刺史

  • 卷二十 费誓第三十一·孔颖达

    鲁侯伯禽宅曲阜,治封之国居曲阜。○伯禽,鲁侯名。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徐戎、淮夷并起,为寇于鲁,故东郊不开。○开,旧读皆作开,马本作辟。作《费誓》。鲁侯征之于费地而誓众也。诸侯之事而连帝王,孔子序《书》以鲁有治戎征讨之

  •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晏婴

    楚巫微导裔款以见景公,侍坐三日,景公说之。楚巫曰:“公,明神之主帝王之君也。公即位有七年矣,事未大济者,明神未至也。请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请巡国郊以观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国

  • 孟子通卷一·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孟子通>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一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防【于耕反】也都大梁【赵氏曰按魏初都安邑在汉河东郡安邑县至惠王徒大梁在汉陈留

  • 春秋大全卷四·胡广

    明 胡广等 撰桓公上公名轨史记名允惠公之子隠公之弟母仲子夫人文姜在位十有八年諡法辟土服逺曰桓周 鲁桓公十五年桓王崩子庄王立郑 鲁桓公十一年庄公卒子昭公忽立是年忽奔衞厉公突立桓十五年厉公奔蔡昭公归郑秋郑

  • 卷十八·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十八<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十八<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十八<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十八<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十八<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卷

  • 春秋传卷九·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庄公下【丁惠王未三年】二十年【齐桓十二晋献三卫惠二十六蔡穆侯肸元年郑厉二十七曹庄二十八陈宣十九共七宋桓八秦宣二楚堵敖熊囏元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十有五年夫人姜氏如齐至是再如莒而春秋书

  • 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佚名

    佛天师世祐,身心俱清净。愍众诣江浴,著澡衣而立。尔时佛世尊,始入清流江。犹如日天子,在天华浴池。如祠金刚柱,妙宝以挍饰。譬天刻镂师,众相悉明备。佛世尊身形,妙好亦如是,此皆宿善行,工匠所为作。百福德相备,宿善所印明。或如

  • 孀妹殊遇·毛祥麟

    明末虞山刘氏,世业儒,家虽落,名楣也。兄弟守田庐。伯曰赓虞,邑诸生,品行修饬;仲曰肇周,则狡黠嗜利,不务恒业;有妹曰三秀,慧而艳。生时,母梦紫气绕室,醒有异香。六岁母死,父教之读,过目辄了了,捉笔作楷,秀逸独绝。时里有黄亮功者,居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