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

问题就在这里:为此学者莫要于自识其本心,顾其事乃殊非易;其亦有路可循否乎?前人岂其无路;然途路种种不一,将何所适从?又或为可通之一路(如习静)而易滋迷误,则亦非所取也。求其循之可必致,既切近又平妥者,其有之邪?

于此,请得而回顾本文开初之所云:

仁,人心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其在人心乎。人心究是如何的?此既非有形相可指之物,必须自家体认乃得。为了指点人们去体认,今且说两个方面:内一面是自觉不昧,主观能动;外一面是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从乎心则分而不隔,感通若一体。试从此两面潜默恳切体认去,庶几乎其有悟入。

此所云者,是否即为回答上一问题,指出自识其本心之切近途路在此?今当加以剖析,申论其涵义。

上文曾言:仁与不仁即为相对的等差不同,亦为绝对的是即是,不是即不是。从其是即是,不是即不是者言之,仁至不易识,本心至不易识。换言之:从其相对的分别而言,则亦不尽然也。常说的“有心人”,即仁矣;“没有心肝”,即不仁矣。有心没有心,亦即知痛痒不知痛痒。痛痒在人,恒为等差相对的。于此而言体认人心,又何尝如彼其难乎?

本心之在人,莫或异也。无智、愚、贤、不肖一也。虽千万人不异也。心必通过身体、气禀、习惯乃得显其用,是则为人所各自有之者,又莫或同也。斯其智、愚、贤、不肖之所以分也;千万人,千万其殊焉。抑非第人各不同而已,人心灵活无滞,人身体、气禀、习惯刻刻在发展转换非不变,其环境遭际又前后之非一也,即在一人之身其生命所表见者夫岂得一以概之乎?从乎人人莫或异之本心,通过于身体、气禀、习惯而有所表见,是即人心有同然之表见,即所谓仁也。是固人人所可能有之者,要亦不可多见。若在其人屡屡表见不鲜,数数得人心之同然,则众人共仰之矣,是即贤智之士已。反之,其生命所表见者总不出一己身体、气禀、习惯所拘限之中,而其有同然之本心顾沉隐暖昧焉,势必与人扌+干格多忤,其能不为人所贱弃乎?此则不仁者所以不免为下愚不肖之归也。

平常人殆不知人禽之有辨而懔乎人禽之当辨也,此时骤语之曰:人心究是如何的?盖鲜不认饮食男女知觉运动以为心者。此孟子所为叹息于众人之不著不察也。人们日常生活沉没在习气(兼括身体气禀、习惯)中,其譬犹日光之遮于云翳乎。通常只有翳蔽或轻或重等差不同而已;其若赤日之当晴空者,吾人几时乃一有之?又谁能于此反躬而默识之?晴日,仁也;轻翳薄云不犹日光乎,讵非仁邪?乃至云雾重重矣,从其迷暗则云无光,则为不仁;从其随时可以豁然晴朗而言,则日光固自在,仁自在也。凡所谓“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皆泛泛较论乎外者,其与反躬默识远非一事。

本文开初之所云者,虽若指点人心默识之所从入乎,其实去泛论正复不远。盖不过为平常人言之,冀其于人禽不辨之中,知其所以辨之者而已。不足语乎默识。默识,识其体也。吾所指出内而自觉、外而感通之两面,固皆言其作用。用必有体;其体谁能状之?昔人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又或云“寂而照,照而寂”;皆不得已而为之说。苟只从言语上理会,终不能得;得之必在生活实践中。

默识,儒者之事,乃其为学之所当务。为学只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在其外。然说实践,须知实践个什么?阳明先生云:“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是也。头脑在本心;功夫着落,严格言之亦必在此。然未曾识得头脑,如何实践(如何用功)?一朝识之,非能勿失也。既识而失之,又如何实践?此识前、失后的功夫问题切要莫比,正是上文所云为自识其本心既切近又平妥之路者,我不敢言之。对一切有志此学者,我只愿以伍、严两先生之言进。本文所为作,即在为伍、严两先生作介绍。以下便入本题。

猜你喜欢
  卷四·郑玄
  卷首上·鄂尔泰
  吴侵陈(1)·戴圣
  卷九下·傅恒
  卷三·黄中松
  叙官·佚名
  延恩安禅师·惠洪
  卷四百三十六·佚名
  卷二十四·赞宁
  法印经全文·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事理不二第八·玄觉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七·唐慧琳
  庄子集注序·太虚
  正法华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三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古今体一百十一首【丙申五】四月朔日作祝寿献功礼毕过流隂宛转入清和易舟北上希膏切夹岸青看结穗多人曰无妨未谌我麦虞有失更廑禾期逾五日柏十日【昨在中水

  • 御选明诗卷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乐府歌行七王宠阳春词春到江南春可怜东郊西郭得春先初飞蛱蝶犹疑梦忽见梅花各问年鹦鹉洲邉芳草积鳯凰楼下百花然王孙拾翠争相问美女寻春总献妍千金买得飞龙马八寳装成软玉鞭啼鸟乱羣还自对游

  • 御选元诗卷三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七五言律诗三虞集林臯亭九月天气肃鹤鸣在林隂使君甚好客来者总能吟红树秋山近黄花夕露深邻翁八九十有酒即相寻题子昻长江叠嶂图昔者长江险能生白髪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僧寺依稀在渔舟浩

  • 补注第十七·浦起龙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进此二名,其归一揆。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李、应、晋

  •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纪昀

    职官略 【八】历代王侯封爵○历代王侯封爵 【公主井官属附】宋爵一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 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

  • 第三节 物权之得失·佚名

    第一 归管圹地字 第二 归管字 第三 杜卖尽根归管水田山场字 第四 归管字 第五 归管水田屋宇契字 第六 归就字 第七 归就字 第八 归就字 第九 尽根归就契字 第一○ 归就尽根水田契字 第一一 归就杜卖尽根水田山埔契字

  •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陈寿

    (袁涣传、张范传、凉茂传、国渊传、田畴传、王修传、邴原传、管宁传)袁涣传,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郡守命袁涣任功曹,郡里

  • 王时槐传·张廷玉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礼部郎中、福建佥事,直至太仆少卿,后降为光禄少卿。隆庆末年,出京任陕西参政。张居正执政时,在京官的考核中罢官归家。万历年间,南赣巡抚张岳上疏推荐,吏

  • 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王礼考山陵世宗宪皇帝陵曰泰陵孝敬宪皇后合葬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本名太平峪山势自太行来巍峩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山远拱於

  • 敖不可长①·戴圣

    ——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

  • 卷一·佚名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集说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说卷一縂论天官论看天官须是怀洪大横渠曰天官之职须懐洪大方看得葢其规模甚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防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天官之职非大其心者不能为晦

  • 序品第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二万八千人俱。皆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摩诃那伽心得自在。其名曰摩诃迦叶。须菩提。憍陈如。离越多诃多。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毕陵伽婆蹉。舍利弗。摩诃迦旃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澄观

    等十别解文义者。然此经。文富义博。势变多端。况一义一文包摄法界。是以古德明十例科判。欲显难思。其第一名本末部类。但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

  • 卷五·彭绍升

    居士传五何周到裴刘傅传何彦悳名尚之。庐江灊人也。少颇不驯。长而折节蹈道。起家临津令。累迁左卫将军。宋元嘉十二年。京尹萧谟之请制建寺铸像。文帝以问彦德及吏部羊元保曰。朕少读经。不多因果之事。昧然未究。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澄观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

  • 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佚名

    亦称《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简称《无量寿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真言、瑜伽密教仪轨,说阿弥陀念诵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