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虬、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着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全部章节目录

(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
(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
(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
(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
(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
(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
(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
(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
(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
(1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
(1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1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二
(1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三
(1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
(1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
(1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六
(1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七
(1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
(1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
(2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
(2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
(2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
(2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
(2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四
(2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五
(2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
(2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七
(2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
(2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九
(3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
(3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一
(3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
(3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三
(3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四
(3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
(3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六
(3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七
(3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
(3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九
(4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
(4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一
(4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二
(4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三
(4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
(4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
(4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六
(4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七
(4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八
(4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
(5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
(5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一
(5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二
(5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
(54)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四
(55)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五
(56)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六
(57)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
(58)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八
(5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九
(6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十

猜你喜欢
  楞严经玄义·智旭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智旭
  文陀竭王经·佚名
  法镜经·佚名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佚名
  四无所畏经·佚名
  自爱经·佚名
  十二缘生祥瑞经·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佚名
  法华十罗刹法·佚名
  持句神咒经·佚名
  大乘起信论别记·法藏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一行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慧思
  镡津文集·契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369_1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卷369_2 【赠

  • 第三折·佚名

    (正末扮张忄敝古上,云)老汉张忄敝古是也。幼年间在开封府做着个五衙都首领,如今老了也,多亏包待制大人可怜见,着老汉柴市里讨柴,米市里讨米,养济着老汉,过其终身。有这瓦窑村盆罐赵小弟子孩儿,常在俺处寄卖家火,许了俺一个夜盆

  • 卷三十九·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少以文行名乡里聚徒梅溪受业者衆入太学主司异其文适秦桧死上亲政策士十朋对策万余言上嘉其淹通醇正擢第一学者传诵拟诸鼂

  • 提要·裘万顷

    臣等谨案竹斋诗集三巻附录一巻宋裘万顷撰万顷字元量新建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厯官大理司直请外任添差江西抚干杨简志其墓以黙识称之陈宏绪寒夜录称万顷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往来倡和号为四杰今三人俱已湮没惟万顷集

  • ●卷四·黎庶昌

    「乙卯」咸丰五年,公四十五岁。正月,公驻罗泽南湘陆营中。贼既踞小池口,皖中大股续至,塔齐布公、罗公泽南率勇渡江击之,挫败而还。贼以一股循江北岸上窜蕲州,一股窜犯广济。官军溃退,总督杨公霈退驻汉口,又退守德安。贼至汉口

  • 阅史郄视卷四·李塨

    蠡县李塨着辽太祖选三万骑以攻幽州,后述律氏指帐前树曰:无皮可以生乎?太祖曰:不可。述律氏曰:幽州之有土有民,亦犹是耳。吾以三千骑掠其四野,不过数年困而归我矣。夫三代之师诛暴而安民,即汉唐宋之兴,亦争城争野兵相杀戮耳,断不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四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二十九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十九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二十六下 曹操诸子 曹昂【丰愍王】 曹铄【相殇王】 曹冲【邓哀王】 曹据【彭城王】 曹宇【燕王】曹林【沛穆王】 曹衮【中

  •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佚名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臣等遵旨寄信高晋,询问徐干学等家有无收藏《永乐大典》,因高士奇籍隶浙江,并拟写寄知三宝。又臣等面奉谕旨,并及原任大学士蒋廷锡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周灭齐陈文帝天嘉三年齐主之为长广王也清都和士开以善握槊弹琵琶有宠辟为开府行参军及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四年齐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有宠于齐主齐主外朝视事或在内宴赏湏防之间不得不与士开相见或累

  • 卷十七 楚语上·左丘明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原文〕庄王使士傅太子箴①,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王曰:“赖子之善善之也。”对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故尧有丹朱②,舜有商均③,启有五观④,汤有太甲

  • 刘怀肃传·沈约

    刘怀肃,彭城人,是高祖刘裕的姨表兄。他家世世代代都很贫穷,但他亲自耕种田地,非常好学。怀肃刚开始当刘敬宣的宁朔府司马,刘敬宣东征孙恩,怀肃有战功,便再当龙骧司马,费县县令。听说高祖起义,刘怀肃丢下县中事务投奔刘裕。京城

  • 十八、释兽·佚名

    麋,牡麔,牝麎,其子{鹿夭},其迹躔,绝有力狄。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鹿幵}。 麕,牡麌,牝麜,其子{鹿旦},其迹解,绝有力。 狼,牡,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 兔子,[1234],其迹迒,绝有力欣。 豕子,猪。,。幺,幼。奏者。豕生三豵,二师,一特

  • 卷十·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义疑卷十华亭呉浩撰公羊传隐公春秋借位于鲁以托王义云王者孰谓谓文王也疏乃云借位于鲁以托王义乎此正所谓倍经任意反违戾者也诸侯不得専封而春秋乃王鲁乎又云奉天命而制作何以谦让之有圣人气象

  • 卷三十·佚名

    △菩萨降魔品下尔时彼处别有地神。将於一瓶凉冷之水。洒魔王上。而告之言:汝魔波旬。速疾急起。走向自宫。今为汝故。当有种种器仗。欲来害於汝身。节节解汝。而彼魔众。本时所作。杂类形容。殊异身体。变现而来。执持

  • 阅回教改造杂志第一期·太虚

    对于利用教徒的武力以卫教的回教,人们向来不敢撄其锋的,而且向来也不知道回教可作学理讨论。顷中国回教改造杂志社新出的改造第一期,有读“欧阳竟无以俗说真之佛法”的书评,第二期又预告著「驳太虚之无神论”的题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