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事理不二第八

  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然万法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故物像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径。则万里可期。如其触物冲渠。则终朝域内。以其不知物有无形之畔。渠有穷虚之域故也。是以学游中道。则实相可期。如其执有滞无。则终归边见。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无有非无之实故也。今之色相纷纭。穷之则非相。音声吼唤。究之则无言。迷之则谓有形声。悟之则知其閴寂。如是则真谛不乖于事理。即事理之体元真。妙智不异于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然而妙旨绝言。假文言以诠旨。真宗非相。假名相以标宗。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类象。此但取其能类耳。岂以雪山而为象耶。今之法非常而执有。有假非有以破常。性非断而执无。假非无而破断。类夫净非水灰。假水灰而洗净者。此但取其能洗耳。岂以水灰而为净耶。故知中道不偏。假二边而辨正。断常非是。寄无有以明非。若有若无言既非。非有非无亦何是。信知妙达玄源者。非常情之所测也。何者。夫妄非愚出。真不智生。达妄名真。迷真曰妄。岂有妄随愚变。真逐智回。真妄不差。愚智自异耳。夫欲妙识玄宗。必先审其愚智。若欲审其愚智。善须明其真妄。若欲明其真妄。复当究其名体。名体若分。真妄自辨。真妄既辨。愚智迢然。是以愚无了智之能。智有达愚之实。故知非智无以明其真妄。非智莫能辨其名体。何者或有名而无体。或因体而施名。名体混绪。实难穷究矣。是以体非名而不辨。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语名必藉其体。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耳。岂有体当其名耶。譬夫兔无角而施名。此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名耶。无体而施名者。则名无实名也。名无实名。则所名无也。所名既无。能名不有也。何者。设名本以名其体。无体何以当其名。言体本以当其名。无名何以当其体。体无当而非体。名无名而非名。此则何独体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无体当名。由来若此。名之体当。何所云为。夫体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体。名非自设。假他体而施我名。若体之未形。则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设。则体何所明。然而明体虽假其名。不为不名而无体耳。设名要因其体。无体则名之本无。如是则体不名生。名生于体耳。今之体在名前。名从体后辨者。如此则设名以名其体。故知体是名源耳。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夫体不我形。假缘会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缘。若体之未形。则缘何所会。若缘之未会。则体何所形。体形则缘会而形。缘会则体形而会。体形而会则明。形无别会。形无别会。则会本无也。缘会而形则明。会无别形。会无别形。则形本无也。是以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

猜你喜欢
  道行经觉品第九·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
  金刚仙论 第七卷·佚名
  显扬圣教论 第七卷·无著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卷四十五·佚名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卷十三·野竹福慧
  安乐院开堂疏·寒松智操
  卷第二十八·元来
  荐福古禅师·惠洪
  卷中·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六·法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向滈·唐圭璋

      滈字丰之,曾官县令。有乐斋词。   水调歌头   短棹舣湍石,华月满汀洲。应知孤客无寐,特地照离忧。谁念姮娥单枕,寂寞广寒宫殿,亦自□□□。□□□□□,□□□□□。   □怜我,尘满袖,雪盈头。两乡千里萦恨,何事不归

  • ●第二集·杨香池

    或日:“子之《诗话》刊印未久,今又有第二集之编印,何子之不惮烦?度子之心。将欲以之求重于世乎?然而值兹枪与金钱兴妖作怪之时,即才智与著述胜子者,恐亦未必为世所重也,抑将以之勒成名山千秋大业乎?而古今之诗话,汗牛充栋,

  • 阿鲁威·隋树森

    阿鲁威( 一二八O 年——一三五O 年), 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亦称之为鲁东泉。蒙古人,其名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翚等。延祐间(一三一四——一三二O)官南剑太守,即延平江路总管。至治间(一三二一——一三

  • 卷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二十八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明【七言絶句】山居            道济萝薜成门掣不开深林曲径少人来晚来风起云飞动无数松花点翠苔过?嵝山房         良缙翠竹苍松带草堂白砂

  • 卷二十·乾隆

    卷二十太原白居易诗二三十首新乐府并序自注。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

  • 卷四十三·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二首【起元符三年庚辰春在儋州五月移亷州安置八月杪离亷州作】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巳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

  • 卷一九二 唐紀八·司马光

      起柔兆閹茂(丙戌)九月,盡著雍困敦(戊子)七月,凡二年。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六年)   九月,突厥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上不受,但詔歸所掠中國戶口,徵溫彥博還朝。   丁未,上引諸衞將卒習射於顯德

  •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丑,直龍圖閣、知蘇州王覿為禮部侍郎,尋改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覿嘗語同列,以蔡確有功於國,御史中丞蘇轍劾奏之,故有是命。(此據孫升及上官均奏議。改發運在六日,今并書。覿

  • 卷之三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二百二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谢再监察两淮盐课一年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奴才与曹寅蒙万岁天高地厚之恩,轮视两淮盐课,乃十年之久,未将织造衙门亏欠补苴,上负圣恩,犬马抱愧,真觉无地可容。而我万岁大仁大慈,不但赦奴才重罪,凡亏欠钱粮,特敕接任御史臣李陈常

  •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林语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31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 )。[语译]在

  • 礼器·姚际恒

    篇名礼器。郑氏谓:「其记礼使人成器。」徐伯鲁谓:「明礼乐之不可无,犹器用之不可阙。」并非。陈可大谓:「行礼者明用器之制。」近是,然有未尽也。作此篇者,乃当时之儒而杂老氏之教者,故见礼为后起,不过器而已。于是言多少、

  • 卷四百八十三·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二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应如实觉名假法假。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如实觉已,不取著色。不取著受想行识。不取著眼处色处。不取著耳处声处。不取著鼻处香处

  • 武当福地总真集·刘道明

    元刘道明集。前有自序,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述武当山峰岩溪涧、宫观本末、神仙灵迹、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真武神历代封号及传记、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古今明达等。

  • 道德真经次解·佚名

    二卷。无名氏撰。此书作者经遂州,见龙兴观石碑上刻有《道经》、《德经》二经,与今本有别,并且全无注释,错字颇多,意义相背,所以作此书。此书 《道经》注下称: “此本 (作者所据传本)与旧本虽不同,自有义理,细而义论,

  • 六根归道篇·佚名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

  • 孔丛子·孔鲋

    人物故事集。 秦孔鲋(约前264—前208)著。六卷。鲋字子鱼,一名甲。孔子后代,居魏国,魏相子顺之子。承继家学,博通经史。秦并六国,奉诏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议焚书。鲋既惧祖宗遗典灭亡无求,又怕坑儒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