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

然而本心其果易识乎?仁与不仁之分别,其为相对抑为绝对乎?应知仁与不仁既为相对的比较等差,亦为绝对的是即是,不是即不是。从其是即是、不是即不是者言之,仁至未易识也,本心至未易识也。然而识仁者正指识此,自识其本心者正指识此。

试即阳明先生为例,以确证此事之未易。

据钱绪山所为《阳明文录序》云:

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中略)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中略)良知之说,发于正德辛巳年;盖先生再罹宁藩之变、张许之难,而于学又一番证透。故《正录》书凡三卷,第二卷断自辛巳者,志始也。

又据年谱,阳明寿五十七岁;辛巳者其五十岁时也,所谓晚年也。计自二十一岁,阳明知慕圣学,然犹出入乎佛老;三十一岁乃悟二氏之非而一意此学;三十五岁谪龙场驿,于患难中动心忍性乃有悟于良知。却必待五十岁乃揭良知以教人,则距其悟此既十有五年;是即为其再罹忧患,此时于学又有一番证透也。上距其讲学教人之初且将二十年,是即所谓其教之第三变也。以故阳明尝自言: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今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此可见非第其当初自己认识之匪易,抑且迟迟不轻出以指示人,正为究竟当如何以教学者俾其有入焉,亦大有不易。

如钱绪山之在王门即始于辛巳年,宜其所闻为致良知之教矣。顾据其自述,乃于此恍恍无入头处。经同门先辈指点,习静僧舍,“倏见此心真体,如出艹/部屋而睹天目”。驰告阳明,阳明印可;但仍告以凡教学者“较来莫如致良知之无病”。再如王学之卓卓者要推聂双江、罗念庵,其闻教阳明皆在晚年。顾其所得力皆不在泛泛之致良知,而在其所谓“归寂”习静功夫。——凡此皆值得注意。

呜呼!本心岂易识哉!吾人稍知向学,便会设想使无“百死千难”,阳明绝不能成其学也。百死千难非人人所有,抑且不可求也,则如何用功以冀有所体认,其不能不有其道乎?

试再就大程子《识仁篇》而论,亦可为一好证。此篇寥寥二百余字,所以指示学者如何识仁及其如何存养,简明切当,至可宝也。然晦庵朱子却嫌其过高,非浅学可几,竟不以入《近思录》。在取舍间,朱子似失之隘矣。然果其识仁之无难也,则何所谓过高?非浅学可几,之言又何从来邪?

吾文至此,须得作一总结,而后引起下文,达到本题。

总括上文大意而重言以申之,有如下:

一、儒家求仁之学,不外自勉于实践人之所以为人者;

二、“仁,人心也”;人之所以为人者独在此心,其异于禽兽物类者几希;

三、心有一息之懈便流于不仁(粗言之,内失其清明,外失其和厚),亦即失其所以为人;

四、是故求仁之学即在自识其本心,而兢兢业业葆任勿失,以应物理事;

五、然而人自识其本心——亦即识仁——却甚非易易。

猜你喜欢
  卷五 士昏礼第二·郑玄
  卷十一下 告子章句上·孙奭
  须颂篇第六十·王充
  卷第五·董仲舒
  辞过第六·墨子
  卷二十 泰族训·刘安
  冬官考工记第六·佚名
  卷八十·山井鼎
  卷十九·湛若水
  讥日篇第七十·王充
  文公·文公四年·左丘明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太虚
  答潘圆音问(八则)·太虚
  卷第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欧阳修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说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请旁午,号神童,名震一时。天宝中,累调夏令,未尝督赋,而输无逋期。举贤良方正,补温令,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

  • 卷六十八·列传第六·脱脱

        欢都(子谋演) 冶诃(子阿鲁补) 骨赧 讹古乃 蒲查   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交相得,誓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土人呼昭祖为勇石鲁,呼石鲁为贤石鲁。   初,乌萨紥部有美女名罢敌

  • ●卷六·邵伯温

      伯温崇宁中居洛,因过仁王僧舍,得叶子册故书一编,有赵普中书令雍熙三年为邓州节度使日,谏太宗皇帝伐燕疏与札子各一道,其忧国爱君之深,言出乎文章之外者,虽杂陆宣公论事中不辨也。疏曰:武胜军节度使臣赵普。右臣自二月中,伏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隆庆五年十一月己未朔升狭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侯东莱为按察司按察使直隶镇江府知府王惟善为副使户部河南司郎中沈奎为佥事东莱河南惟善狭西奎浙江○调四川按察司副使宋仪望于福建提调学校○发南京司设监右监丞田孜充边卫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佚名

    天启六年八月庚子朔○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黄汝良引疾乞归 上慰留之章三上得旨○都察院左都御史房壮丽请申饬宪规一曰禁请托自升除文武官员以及钱谷讼狱无事不有请托臣愚谓凡有干请升补纵资俸如期

  • 卷之七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五。吉礼小祀。风师雨师雷神灵星[久雨则 祭国门]。○风师坛高三尺广二十三步四出陛燎坛在内 之外二十步丙地广五尺户方二尺开上南出。

  • 刘基传·张廷玉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父刘濠曾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败露,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

  • 黄仲良·周诒春

    黄仲良 字赞廷。年六十一岁。生于广东。已婚。子一女三。初学于上海。同治十一年。游美。光緖五年。入理海大学。习矿业工程。光緖九年回国。光緖三十四年。任沪寗铁路总办。宣统二年。任粤汉铁路会办。民国二年。任

  • 卷十三·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三  元 朱公迁 撰 北山之什二之六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叶奨里反】朝夕从事【叶上止反】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叶满彼反】 赋也偕偕强壮貌士子诗人自

  • 第21章&nbsp;杂记下·戴圣

    父亲去世,正在服丧,如果在服丧期限未满以前母亲又不幸去世,那么在为父亲举行大祥之祭时,还应该穿上除服;祭过之后,再换上为母服丧的丧服。这个原则可以推而广之:即令是正在为伯父、叔父、兄弟服丧,如果又遇到父母之丧,那么在为

  • 卷三百一十·佚名

    △初分不思议等品第四十二之三善现,於意云何。色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无自性中色可得不。受想行识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无自性中受想行识可得不。善现,於意云何。眼处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无自

  •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优填王。独处空闲静室而坐。生如是心。我当云何知诸帝王真实过失及真实功德。我若知者当舍其失当修其德。

  • 赞观世音菩萨颂·佚名

    唐天后代佛授记寺翻经沙门慧智奉 制译  菩萨号为观世音  神通无碍难可量  摇山竭海震大地  悲愍众生同一体  记忆名号福不虚  是故常应称念彼  我今至诚念彼德  以是敬心而赞叹  菩萨智慧深如海 

  • 金刚决疑·德清

                  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

  • 第六十四章 向他州出游·佚名

    [波罗伽玛巴夫王子]到达己望之诞生地时,意欲满足,离忧虑,(一)又于师匠之前,以胜喻金刚石之智力,速行修得多量多种之学艺,(二)于胜者[佛]之诸阿含[经],于寇达罗其他多种经国之策,语汇、仪式书共文法并作诗法,(三)舞踊声乐之艺能与象术始,弓术

  • 明宣宗实录·杨士奇

    记宣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洪熙元年(1425)六月,终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书成。此前修实录以文武勋臣充任监修官,自是录始只任勋臣一人充任,不再用文臣监修。

  • 此木轩四书说·焦袁熹

    清焦袁熹撰。共九卷。其中《大学》《中庸》一卷,《论语》六卷,《孟子》二卷。系作者读四书的随录笔记。《凡例》言: 该书的十分之六是焦袁熹手定,十分之四,由其子以敬、以恕等掇拾残稿补缀而成。作者先有《此木轩经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