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居士传五

何周到裴刘傅传

何彦悳

名尚之。庐江灊人也。少颇不驯。长而折节蹈道。起家临津令。累迁左卫将军。宋元嘉十二年。京尹萧谟之请制建寺铸像。文帝以问彦德及吏部羊元保曰。朕少读经。不多因果之事。昧然未究。所以不敢立异者。以卿辈时秀率皆信敬耳。比见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其说汪洋。大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昨萧谟之请制。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戒遏浮淫无伤宏奖者。乃当着令耳。尚之对曰。横目之俗多不信法。以臣庸蔽更荷褒拂。非所敢当。然前代群英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元.殷觊。或宰辅冠冕。或人伦羽仪。或致情天人之际。或抗迹云霞之表。靡不倾心归依至教。慧远法师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是教源。济浴亦为要务。窃味此言有契至理。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故图澄适赵三石减暴。灵塔放光符健损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观。谟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本在无行僧尼。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至土木之工虽若靡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羊元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学。非臣愚所宜顶闻。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画吞并之计。无取於此。彦德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息。责仁德则兵气消倘。以孙吴为志。动期吞并。则将无取於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已哉。帝悦。谓彦德曰。佛门之有卿。犹孔氏之有季路也。自是帝留神释典益重元化二十三年为尚书左仆射。文帝有所兴造。彦德輙苦言谏止。律身简约。妻亡不再娶。旁无姬侍。大明中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领中书令。卒於官。赠司空。諡曰简穆。孙求。字子有清退寡嗜慾。居吴隐波若寺。人莫见其面。除永嘉太守。一夕乘小船逃去。隐虎邱山。齐永明四年拜太中大夫。不就卒。求弟点。字子皙。父铄。素有疯疾。无故害其妻。坐法死。点年十一。居忧。几至灭性。长伤家祸。遂绝意仕宦。兄求卒。点菜食。不饮酒讫於三年。历宋.齐.梁并徵不出。雅好佛道。从弟遁。以东篱门园居之。招名德沙门与诸胜侣清言竟日。甞於吴中石佛寺讲经。昼梦一道人授药一丸。服之夙患渴利自此而差。天监二年卒。点弟胤。字子季。甞入锺山定林寺听习释典。通义学。仕齐历官至中书令。拜表解职。隐若耶山云门寺。梁武帝即位。诏为特进光禄大夫。遣使者以手敕喻意。胤辞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复有宦情。使者还奏。敕给白衣尚书禄。固辞。又敕山阴月给库钱五万。亦不受。乃敕何子期.孔寿等六人於东山受学。已而至吴居虎邱西寺讲释典。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晚而断肉。有虞人逐鹿。鹿径趋胤伏不动。又有异鸟如鹤而赤毛。集讲堂驯狎不去。中大通三年卒(宏明集.南史)。

周彦伦

名顒。汝南安城人也。初为宋益州刺史。萧惠开府主簿。随惠开还都。明帝颇好名理。以彦伦晓佛经。引入殿内宿。直帝所为惨毒事。彦伦不敢显谏。輙诵经中罪福因缘。帝心动。为之小止。甞着三宗论。阐空假不空假义。时长史张融作门论。谓道之与佛致本则同。达迹成异。彦伦难之曰。言道家者。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虗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无之为无。人识其无。老氏之言有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也。佛教之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者。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於群家耳。此涂未明。纷纷横沸。皆由着有。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尽有尽无。非极莫备。非有非无。三宗所蕴。惟足下其眄之。历官至中书郎。於锺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之。清贫寡欲。断肉食。虽有妻子。常乐独处。将军王俭谓彦伦曰。卿山中何所食。答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曰。菜食何味最胜。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时何子季亦好佛法。然未能断肉。太子问彦伦精进何如胤。答曰各有其累。太子曰何累。答曰周妻何肉。初彦伦甞贻子季书。令断肉。其略曰。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所重无逾性命。性命之於彼极切。滋味之於我何赊。而终身资之以永岁月。彼就怨酷莫能自伸。我业长久吁哉可畏。且区区微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顾步宜愍。观其饮啄飞沈使人怜悼。况其甘心扑搋加复恣意吞嚼。至乃野牧成群闲豢重圈。量肉揣毛以俟支剥。如土委地。佥谓常理可为怆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於血气之类虽弗身践。至於升凫沉鲤不能不取备。屠门财贝一经盗手。犹为廉士所弃。生性之一启鸾刀。宁复慈心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媿。子季得书感动。末年亦断肉焉(宏明集.南史)。

到茂灌

名溉。彭城武原人也。仕梁。历官至吏部尚书。以清白自修。不好声色。虗室单牀旁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後因疾失明。诏以散骑常侍。就第养疾。生平敬信佛法。初与弟洽共居一斋。洽卒。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茂灌先世所立也。每得禄俸。皆充二寺。已而断腥膻。别营小室。朝夕从僧礼诵。武帝为月致三净馔。太清二年卒。临终属其友张绾.刘之遴。敕子孙薄葬曰。气绝便殓。殓以法服。殓竟便葬。不须择日。屏家人。请僧读经赞呗。及卒。颜色不变。手屈二指(南史)。

裴几原

名子野。河东闻喜人。少好学工文。有至性。居父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梁天监中为着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大通初累迁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所得俸悉以分戚党之贫者。借官地二亩起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晚年深信佛法。持其教戒。饭麦食蔬终其身。大通二年卒。先是预尅死日。及期自省移病诣同畆刘之亨曰。吾其逝矣。遗命丧葬务从节制。諡曰贞子。同时刘士深。名杳。平原人。亦好学强记。天监初官太学博士。後代几原为着作郎。累迁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士深自读佛经。常行慈忍。中年丧母便长断腥血。治身清俭无他嗜好。性不自伐。不论人长短。临终遗命以法服殓。载以露车还葬旧墓。勿设灵筵勿致祭醊。其子遵行之。又有任孝恭者。临淮人。亦善属文。武帝时官司文侍郎。初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本佛理。已而蔬食持戒。太清二年侯景陷台城。为所杀(梁书)。

刘彦和

名勰。东莞莒人。少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娶。依沙门佑法师居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分部类录而序之。定林寺经藏其所定也。天监初。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彦和表言。二郊农社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如所请。寻迁步兵校尉。其为文长於佛理。时有道士造三破论。排抑佛道。彦和作灭惑论以斥之。其略曰。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之为道。空元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元智弥照。幽数潜会莫见其极。冥功自用靡识其然。显迹则金容以表圣。应俗则王宫以现生。拔愚以四禅为始。进慧以十地为阶。总龙鬼而均诱。涵蠢动而普慈。权教无方不以道俗乖应。妙化无外岂以华戎阻情。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异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麤故教分道俗。亦地有东西故国限内外。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然至道虽一。岐路生迷。九十六种俱号为道。听名则邪正莫辨。验法则真伪自分。若以麤笑精。以伪谤真。是瞽对离朱而曰我明也。寻有敕与沙门慧震於定林寺证经。功毕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遂於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梁书)。

傅宜事

名縡。北地灵州人。好学能属文。居母丧。哀毁骨立。士友称之。陈文帝闻其名。召为撰史学士。除司空府记室。宜事笃信佛法。从兴皇寺惠朗法师受三论。尽通其学。时有太心嵩法师着无诤论以诋惠朗。宜事着明道论以释其难。其略云。无诤论言。比有宏三论者。历毁诸师。非斥众学。论中道而执偏心。语忘怀而竞独胜。方学数论更为雠敌。讐歒既构诤闘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业。罪业不止岂不重增生死苦聚。答曰。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欲使大化流而不拥。元风阐而无坠。其言旷。其意远。其道博。其流深。斯固龙象之腾骧。鲲鹏之搏运。[塞-土+巳]乘决羽。岂能望其间哉。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师解说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同学之中取寤复别。如是辗转添糅倍多。总而用之心无的准。择而行之何者为正。岂不浑沌伤窍嘉树弊芽。虽复人说非马家握灵蛇。以无当之巵同画地之饼矣。摄山之学则不如是。守一尊本无改作之愚。约文申意杜臆断之情。言无预设。理非宿构。覩缘尔乃应。见敌然後动。或弥纶而不穷。或消散而无所。凡相酬对随理详核。有何嫉诈干犯诸师。且诸师所说为是可毁。为不可毁。若可毁者。毁故宜然。若不可毁。毁自不及。法师何独蔽护不听毁乎。且教有大小。备在圣诰。大乘之文则指斥小道。今宏大法。宁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无诤论言。无诤之道。通於内外。子所须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营末者也。何则。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质朴其心。行不言之教。当於此时。复有何诤。固知本来不诤。是物之真矣。答曰。诤与无诤不可偏执。本之与末又安可知。由来不诤宁知非末。於今而诤何騐非本。夫居後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後则为後。而前後之事犹如彼此。彼呼此为彼。此呼彼为彼。彼此之名的居谁处。以此言之。万事可知矣。本末前後。是非善恶。可恒守耶。何得自信聪明废他耳目。夫水泡生灭。火轮旋转。入牢穽受羁绁。生忧畏起烦恼。其失何哉。不与道相应而起诸见故也。相应者则不然。无为也无不为也。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明月在天。众水咸见。清风在林。羣籁毕响。吾岂逆物哉。不入鲍鱼不甘腐鼠。吾岂同物哉。谁能知我。共行斯路。浩浩堂堂。岂复见有诤为非。无诤为是。必欲考真伪。观得失。无过依贤圣之言。检行藏之理。始终研究。表里综核。使浮辞无所用。诈道自然消。请待後筵以观其妙矣。历散骑侍郎太子庶子仆。後主即位。迁秘书监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掌制诰宜事。虽以文章为後主所重。然性刚直。与朝士不相中。会施文庆.沈客卿以便佞干政。而宜事益疎。乃共[赞-贝+日]宜事受高丽使金。遂下之狱。宜事狱中上书极论後主过失。後主大怒。顷之遣使谓曰。我欲赦卿。卿能改过不。对曰。臣心如面。面可改则臣心可改。後主益怒。遂赐死狱中。年五十五。其後三年而隋灭陈(陈书)。

知归子曰。彦德宏法以佐治。彦伦护生以全仁。三何肥遯於邱园。茂灌陆沉於朝市。至如裴刘诸子文称其质。行浮於名。彬彬乎有君子之风矣。梁陈之际。士大夫名学佛者甚众。然往往持禄保位。视鼎社之迁如去涕唾焉。呜呼。此岂佛教使然与。吾所以不忘夫傅子也。

汪大绅云。竟体旃檀香。无复有乱之者矣。赞极雅正。转觉妙远不测。

猜你喜欢
  跋·佚名
  卷第十二·德清
  却温黄神咒经·佚名
  卷一·赞宁
  我之宗教观·太虚
  慈明禅师五会住持语录(并序)·楚圆
  佛说护净经·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智顗
  辩正论卷第五·法琳
  卷四十八·道世
  三弥底部论卷下·佚名
  卷十七·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八卷·湛然
  十五 漫谈参禅·正果法师
  卷五百四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康仲伯·唐圭璋

      忆真妃   匆匆一望关河。听离歌。艇子急催双桨、下清波。   淋浪醉。阑干泪。奈情何。明日画桥西畔、暮云多。

  • 西岩集原序·翁卷

    适时就甥馆往来棠隂栁市间知声韵之学翁氏世业也以故人人能诗而灵舒常子两先生特着常子之诗原本少陵规完矩正比竹谐丝予尝取松庐集而序之以为如秤星然谓其铢黍不爽也若灵舒则自吐性情靡所依傍伸纸疾书意尽而止乃读者或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蔡东藩

      却说阎乐返报赵高,高闻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趋入宫中,抢得传国玉玺,悬挂身上。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将公子婴抬举上去,俟与楚军讲定和议,再作后图。主见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当众晓示道:“二世不肯从谏,

  • 第一百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蔡东藩

      却说胶澳问题,已由中国专使提出说帖,经法、美、英三国申议,仍不能使日本让步,反教日本自由处置,中国专使陆徵祥等,不得不再行抗议,词意如下:  按德人之占据山东权利,始于一八九七年,当时普鲁士武人,借口小故,强迫中国让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五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沈法兴传·欧阳修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人。父亲沈恪,任陈朝广州刺史。法兴在隋代大业末年任吴兴郡守,东阳贼寇楼世干攻略其郡,炀帝下诏与太仆丞元..一同进讨。义宁二年(618),江都兵乱,法兴自认为世居南方,同宗数千家,为远近所向服,便与元..部将

  • 徐世隆传·宋濂

    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二十岁中金正大四年(1227)进士,朝廷任命他做县令。其父告诫他说:“你还年少,所学不多,不忙去为官,应再多读书,增加知识,三十岁为官不晚。”世隆便辞官而更加努力学习。金天兴元年(1232),父亲去世,第二

  • 卷二下·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二下     宋 沈枢 撰赏罚门 蜀相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埶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初长水校尉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一礼部仪制清吏司朝会二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万夀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御殿受贺得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

  • 诗书·张载

    周南召南如干坤。“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家邦,言[当]学文王者也。 蝀者,阴气薄而日气见也。有二者,其全见者是阴气薄处,不全见者是阴气厚处。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

  • 大学衍义卷四十·真德秀

    齐家之要二严内治内臣预政之祸唐宦者传序太宗诏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唯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武后时稍增其人至中宗黄衣乃二千员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然衣朱紫者尚少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

  • 提要下·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提要下释舟车两【召南鹊巢篇】   车【何彼秾矣篇】舟【邶柏舟篇】    軓【匏有苦叶篇式前之軓】轨【匏有苦叶篇 毂末之轨 车辙之轨】辔【简兮篇】     牵【泉水篇】驾【泉水篇

  • 第二十三卷·佚名

    观天品第六之二四王天之二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鬘持天十种地已。观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迹天)所住之地。有几种地。自作善业。受乐果报。彼以闻慧。见迦留天。有十种地。何等为十。一名行莲华。二名胜蜂。三名妙声。四

  • 第四十五章 四王章·佚名

    由此克战满愿之伽沙婆在摩诃巴利[食堂]饱受用僧众物(一)彼[又]以大,供养物,供养那伽沙罗院住之大说法行者,彼令谈正法。(二)彼兄[造]于加丹达伽罗住院,[比丘等]令笔写海部所有圣典藏外之书。(三)修理已朽灵祠,更行新筑工事,又为僧团施舍彼

  • 笑林·邯郸淳

    轶事小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原书三卷,今佚。 《隋书·经籍志》和两《唐志》均有著录,《宋史·艺文志》不载。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云:“秘阁有《古笑林》十卷,晋孙楚《笑赋》曰:‘

  • 金七十论·佚名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