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二万八千人俱。皆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摩诃那伽心得自在。其名曰摩诃迦叶。须菩提。憍陈如。离越多诃多。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毕陵伽婆蹉。舍利弗。摩诃迦旃延。阿难。罗睺罗等。众所知识。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此诸菩萨久殖德本。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常修梵行成满大愿。悉能通达百千禅定陀罗尼满。不舍大悲。随诸众生而能饶益。绍隆三宝使不断绝。能建法幢。为诸众生作不请友。到大智岸。名称普闻。其名曰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妙德菩萨。妙音菩萨。电光菩萨。普平菩萨。德首菩萨。须弥王菩萨。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持势菩萨。越三界菩萨。常悲菩萨。宝掌菩萨。至光英菩萨。炎炽妙菩萨。宝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慧菩萨。跋陀和菩萨。师子吼菩萨。师子作菩萨。师子奋迅菩萨。满愿菩萨。宝积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等。百千眷属俱。复有无量百千欲界诸天子等。各与眷属俱。赍诸天上微妙香华。作天伎乐住虚空中。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如来大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阿难承佛威神。於晨朝时入王舍城次第乞食。尔时城中有一婆罗门子。孝养父母。其家衰丧家计荡荆担负老母。亦次第行乞。若得好食香美果蓏。仰奉於母。若得恶食萎菜乾果。而自食之。阿难见之心生欢喜。偈赞此人。善哉善哉。善男子。供养父母奇特难及。有一梵志。是六师徒党。其人聪辩。悉能通达四围陀典。历数算计。占相吉凶。阴阳改变。豫知人心。亦是大众唱导之师。多人瞻奉。执著邪论。为利养故。残灭正法。心怀嫉妒毁佛法众。语阿难言:汝师瞿昙。诸释种子。自言善好有大功德。唯有空名而无实行。汝师瞿昙实是恶人。適生一七。其母命终。岂非恶人也。逾出宫城。父王苦恼生狂痴心。迷闷躃地。以水洒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举声大哭悲泪而言:国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於深山。汝师瞿昙。不知恩分而不顾录。遂前而去。是故当知是不孝人。父王为立宫殿。纳娶瞿夷。而不行妇人之礼。令其愁毒。是故当知无恩分人。阿难闻是语已,心生惭愧。乞食已还诣佛所。头面礼足卻住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孝养父母不耶。佛语阿难。谁教汝令发是问。诸天神耶。人耶非人耶。汝为自以智力问於如来耶。阿难言:亦无诸天龙鬼神人及非人来见教也。向者乞食。道逢六师徒党萨遮尼乾。见毁骂辱。阿难即以上事向如来说。尔时世尊凞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过於东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彼有世界。名曰上胜。其佛号曰喜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严盛。其土平正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道侧。七宝行树。其树皆高尽一箭道。花果枝叶次第庄严。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众生乐闻无有厌足。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金沙布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其池四边有妙香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跋师迦花。青黄赤白。大如车轮而覆其上。其池水中异类诸鸟相和而鸣。出微妙音甚可爱乐。有七宝船亦在其中。而诸众生自在游戏。其树林间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宝而校饰之。复以天衣重敷其上。烧天宝香。诸天宝花遍布其地。喜王如来。而坐其上。结加趺坐。彼国菩萨无量亿千。前後围绕卻住一面。合掌向於如来。异口同音俱发声言:惟愿世尊,哀慈怜愍。以何因缘有此光明。青黄赤白其色辉艳难可得喻。从西方来照此大众。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惟愿世尊,断我疑网。佛言:诸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西方去此无量百千诸佛世界。有世界名娑婆。其中有佛。

号曰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众围绕。今欲为诸大众说大方便大报恩经。为欲饶益一切诸众生故。为欲拔出一切众生邪疑毒箭故。为欲令初发意菩萨坚固菩提不退转故。为令一切声闻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为诸大菩萨速成菩提报佛恩故。欲令一切众生念重恩故。欲令众生越於苦海故。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尔时大众中有十千菩萨。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师。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惟愿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辈得往娑婆世界。亲近供养释迦牟尼如来。并欲听大方便佛报恩微妙经典。尔时彼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见彼佛应生供养恭敬难遭之想。何以故?释迦如来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若我得成佛时。当於秽恶国土山陵堆阜瓦砾荆棘。其中众生具足烦恼五逆十恶。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断一切苦获一切乐。成就法身永尽无馀。其佛本愿如是,汝等今往。当如佛往住如佛祝诸菩萨众俱发声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萨各将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以为眷属前後围绕。往诣娑婆世界。所经国土六种震动。大光普照。虚空神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放大光明。神足感动恒沙世界。复有无量百千万种诸天伎乐。於虚空中不鼓自鸣。是诸菩萨等往诣耆阇崛山。到如来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卻住一面。

尔时如来复放一光直照南方。过八十万亿诸佛国土。有世界名曰光德。彼中有佛号曰思惟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善净。其土平正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道侧。七宝行树。其树皆高尽一箭道。华果枝叶次第庄严。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众生乐闻无有厌足。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金沙布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其池四边有妙香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跋师迦华。青黄赤白。大如车轮而覆其上。其池水中异类诸鸟相和悲鸣。出微妙音甚可爱乐。有七宝船亦在其中。而诸众生自在游戏。其树林间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宝而校饰之。复以天衣重敷其上。烧天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思惟相如来。而坐其上结加趺坐。彼国菩萨无量亿千。前後围绕卻住一面。合掌向於如来。异口同音俱发声言:惟愿世尊,哀慈怜愍。以何因缘有此光明。青黄赤白其色辉艳难可得喻。从北方来照此大众。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惟愿世尊断我疑网。佛言:诸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北方去此无量百千诸佛世界。有世界号名娑婆。其中有佛。号曰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众围绕。今欲为诸大众说大方便大报恩经。为欲饶益一切诸众生故。为欲拔出一切众生邪疑毒箭故。为欲令初发意菩萨坚固菩提不退转故。为令一切声闻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为诸大菩萨速成菩提报佛恩故。欲令一切众生念重恩故。欲令众生越於苦海故。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

尔时大众中有十千菩萨。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师。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惟愿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辈得往娑婆世界。亲近供养释迦牟尼如来。并欲听大方便佛报恩微妙经典。

尔时彼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见彼佛应生供养恭敬难遭之想。何以故?释迦如来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若我得成佛时。当於秽恶国土山陵堆阜瓦砾荆棘。其中众生具足烦恼五逆十恶。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断一切苦获一切乐。成就法身永尽无馀。其佛本愿如是,汝等今往。当如佛往住如佛祝诸菩萨众俱发声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萨各将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以为眷属前後围绕。往诣娑婆世界。所经国土皆六种震动。大光普照。虚空神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放大光明。神足感动恒沙世界。复有无量百千万种诸天伎乐。於虚空中不鼓自鸣。是诸菩萨等往诣耆阇崛山。到如来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卻住一面。

尔时如来复放大光直照西方。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国土。有世界名净祝其佛号曰日月灯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妙喜。其土平正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道侧。七宝行树其树皆高尽一箭道。华果枝叶次第庄严。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众生乐闻无有厌足。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金沙布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其池四边有妙香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跋师迦华。青黄赤白。大如车轮而覆其上。其池水中有异类诸鸟相和悲鸣。出微妙音甚可爱乐。有七宝船亦在其中。而诸众生自在游戏。其树林间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宝而校饰之。复以天衣重敷其上。烧天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日月灯光如来。而坐其上结加趺坐。彼国菩萨无量亿千。前後围绕卻住一面。合掌向於如来。异口同音俱发声言:惟愿世尊,哀慈怜愍。以何因缘有此光明。青黄赤白其色晖艳难可得喻。从东方来照此大众。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惟愿世尊断我疑网。佛言:诸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东方去此无量百千诸佛世界。有世界号名娑婆。其中有佛。号曰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众围绕。今欲为诸大众说大方便大报恩经。为欲饶益一切诸众生故。为欲拔出一切众生邪疑毒箭故。为欲令初发意菩萨坚固菩提不退转故。为令一切声闻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为诸大菩萨速成菩提报佛恩故。欲令一切众生念重恩故。欲令众生越於苦海故。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

尔时大众中有十千菩萨。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师。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惟愿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辈得往娑婆世界。亲近供养释迦牟尼如来。并欲听大方便佛报恩微妙经典。尔时彼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见彼佛应生供养恭敬难遭之想。何以故?释迦如来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若我得成佛时。当於秽恶国土山陵堆阜瓦砾荆棘。其中众生具足烦恼五逆十恶。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断一切苦获一切乐。成就法身永尽无馀。其佛本愿如是,汝等今往。当如佛往住如佛祝诸菩萨众俱发声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萨各将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以为眷属前後围绕。往诣娑婆世界。所经国土皆六种震动。大光普照。虚空神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放大光明。神足感动恒沙世界。复有无量百千万种诸天伎乐。於虚空中不鼓自鸣。是诸菩萨等往诣耆阇崛山。到如来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卻住一面。

尔时释迦如来五色光明照於北方。过五百万亿那由他诸佛国土。有世界名自在称王。其中有佛。号曰红莲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清净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道侧。七宝行树。其树皆高尽一箭道。华果枝叶次第庄严。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众生乐闻无有厌足。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金沙布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其池四边有妙香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跋师迦华。青黄赤白。大如车轮而覆其上。其池中有异类诸鸟相和悲鸣。出微妙音甚可爱乐。有七宝船亦在其中。而诸众生自在游戏。其树林间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宝而校饰之。复以天衣重敷其上。烧天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红莲华光如来。而坐其上结加趺坐。彼国菩萨无量亿千。前後围绕卻住一面。合掌向於如来。异口同音俱发声言:惟愿世尊哀慈怜愍。以何因缘有此光明。青黄赤白其色晖艳难可得喻。从南方来照此大众。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惟愿世尊断我疑网。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南方去此无量百千诸佛世界。有世界号曰娑婆。其中有佛。号曰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众围绕。今欲为诸大众说大方便大报恩经。为欲饶益一切诸众生故。为欲拔出一切众生邪疑毒箭故。为欲令初发意菩萨坚固菩提不退转故。为令一切声闻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为诸大菩萨速成菩提报佛恩故。欲令一切众生念重恩故。欲令众生越於苦海故。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尔时大众中有十千菩萨。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师。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辈得往娑婆世界。亲近供养释迦牟尼如来。并欲听大方便佛报恩微妙经典。

尔时彼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见彼佛应生供养恭敬难遭之想。何以故?释迦如来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若我得成佛时。当於秽恶国土山陵堆阜瓦砾荆棘。其中众生具足烦恼五逆十恶。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断一切苦获一切乐。成就法身永尽无馀。其佛本愿如是,汝等今往。当如佛往住如佛祝诸菩萨众俱发声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萨各将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以为眷属前後围绕。往诣娑婆世界。所经国土皆六种震动。大光普照。虚空神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放大光明。神足感动恒沙世界。复有无量百千万种诸天伎乐。於虚空中不鼓自鸣。是诸菩萨等往诣耆阇崛山。到如来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卻住一面。乃至四维上下十方诸来大菩萨摩诃萨众。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至如来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异口同音各说百千偈颂赞叹於佛。赞叹佛已卻住一面。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无诸山薮大小诸山江河池湖溪涧沟壑。其中众生寻光见佛。欢喜合掌头顶礼敬。心生恋慕目不暂舍。尔时世尊即摄光明。绕身七匝还从顶入尊者阿难观察众心。亦咸皆有疑。欲显发如来方便密行故。并欲为未来一切众生开其慧眼故。欲令一切众生渡渴爱海得至彼岸永得安乐故。欲令众生念识父母师长重恩故。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阿难事佛已来。未曾见佛笑。笑必有意。愿佛示之。愿佛说之。断除如是大众疑网。

猜你喜欢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太虚
  募刻祖翁异和尚广录序·元来
  卷一百一十三(北梁沙门释道龚译)·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三·佚名
  第四十八卷·佚名
  卷第二·晦翁悟明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一·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安慧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太虚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卷第二十三·佚名
  佛说漏分布经·佚名
  目录·祖琇
  成唯识论 第六卷·护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甲集第七·钱谦益

    杨按察基《眉庵集古今诗二百五首、集外诗十首【寄内婉素】天寒思故衣,家贫思良妻。所以孟德耀,举案与眉齐。忆汝事我初,高楼映深闺。珠钿照罗绮,簪佩摇玉犀。梳掠不待晓,妆成听鸣鸡。中吴昔丧乱,廿口各

  • 列传第七十五 酷吏·李延寿

    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子神 张赦提 赵霸 崔暹 邸珍 田式 燕荣 元弘嗣 王文同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教化远而刑罚近,可以助化

  • 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张廷玉

        ◎职官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

  • 卷之四百三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一月。乙丑。谕内阁、昨据两广总督谭钟麟、在康有为本籍。抄出逆党来往信函多件。并石印呈览。查阅原信。悖逆之词。连扁累牍。甚至称谭嗣同为伯理玺之选。谓本朝为不足辅。各函均不用光绪年

  • 西汉年纪卷二十七·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成帝元延元年长安章城门函谷闗次门牡皆自亡【五行志】夏四月丁酉天清晏然无云殷殷有声如雷有流星长十余丈皎然赤白从日下东南行光燿燿而下如雨自晡至昏而止【本纪天文志荀纪】时谷永为北地太守当之官上

  • 御制读萧望之传·班固

    御制读萧望之传东海有钜儒治经修素履露索不肯听抱关为禄仕宣庙向闻名对筞称进止一岁乃三迁何以酬知己雅意本在朝平原辞刾史冯翊复移病谕意事方视虽曰不要君其孰信乎此义利抗明辨而胡自擅使大闲固未踰小节讵尽美恭显方

  • 目录·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 史记目录      正史类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本纪一十二 年表一十 八书八 世家三十 列传七十  共一百三十卷 本纪 史纪卷一 本纪第一 五帝 史记卷二 本纪第二 夏 史记

  •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佚名

    【提要】 张仪毕竟是具有远见、富有智慧的人,他预测的事情的未来发展几乎都能与事实吻合。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事理的正确认知和判断上。 【原文】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

  • 第十四章附属动议之顺序·孙中山

    一百十五节顺序之定义在此之“顺序”二字,乃指处分动议之秩序而言。照公例,凡动议之顺序,当以提出之先后为定。其先提出者,得先讨议,得先表决。但有一种之动议出此例外,因其性质之异,其顺序则在当前动议之先。而此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朔。 以北平之博野、高阳、定兴、新城四县隶保定府。 礼部尚书牛谅奏定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诸神祈报,告祭神位,春、秋祈报,凡一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

  • 知圣篇·廖平

    测天之术,古有三家。秦汉以来,惟传浑、盖。西人创为地动天虚之说,学者不能难之。或者推本其术,以为古之宣夜。征之纬、子,信中国遗法也。六艺(经)之学,原有本真(原本孔作)。(五十颐卦,立颐以言立教。)自微言绝息,异端蜂起,以伪

  • 大射仪·佚名

    大射的礼仪:国君发布命令:准备射箭。冢宰告诉百官将有射箭的事。射人告诉各公卿大夫准备射箭的事;司士告诉士人和辅佐的人准备射箭的事。射箭前三天,宰夫告诉宰和司马。射人在射箭前一天查看射箭工具、器皿洗涤和场地扫除

  •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慧寂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凝之 编集师。讳慧寂。韶州怀化叶氏子。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通禅师出家(即不语通)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师不从。遂断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劳。父母乃许。再

  • 都尔的本堂神甫·巴尔扎克

    主要讲述了一个主教是如何从默默无闻、潜伏在最底层,受人压抑十余年,在众人都看着他表面即将要死放松了警戒的心、并带着同情怜悯的态度时,一步步靠什么手段最后成功地攀爬上主教地位;又是如何在最无望的时候,翻身攻击的。

  • 敬止集·陈应芳

    水利志。明陈应芳撰。四卷。应芳字元振,南京泰州(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福建布政使参政。作者因家居淮南泰州“泽国”,为讲求水道源委,河之利害,以明水利。集当时有关水道奏疏、公移、私札为是书。五万七千余字。以“

  •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佚名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原题「紫贤薛道光、子野陆墅、上阳子陈致虚注」。据编首《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所述,全书之编集刻印者为元人张士弘。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所收为五卷。此书中所收「薛道光注」,据考证应

  • 运甓记·邱瑞吾

    传奇剧本。明邱瑞吾作。《传奇汇考标目》增订本著录。二卷四十出。叙晋朝陶侃故事。谓侃初授武冈县令,时有陈敏、杜弢等先后作乱,陶侃一一平定,官封东乡郡侯。因受钱凤、王敦谗谮,迁为广州刺史。在州无事,侃朝运百甓于中庭

  • 词苑丛谈·徐釚

    十二卷。清徐釚(1636—1708)撰。徐釚,字电发,号虹亭、拙存,晚号枫江渔父,吴江 (今属江苏) 人。徐釚为“慎交社”成员,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后乞归故里,著书为事。有《菊庄乐府》、《南洲草堂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