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與章行嚴書

行嚴先生無恙耶﹗嘗于報紙觀見行事翊翊有生氣,凋瘵之國,若都如此,外侮內爭其不可以熄乎﹗武人利器殺一團,辯士政策殺一國,學說潛勢殺天下萬世,使人樂耽狂死而不悟,進化論是矣﹗(門人景昌極評進化論生命及道德文頗切。)甲午以還,奔走淒惶,無所托足,石埭楊居士講究竟學于寧,乃與桂伯華諸人相率以事之,不仕不葷,絕男女之欲,悉力精研者二十年,而後豁然淹貫,講學育才,將以移易乎天下萬世,此支那內學院之由來也。別調孤彈,宗教則屏為世學,世學又屏為宗教,舂糧且不能宿,蓋垂青者寡矣。十二年秋,公曾與太炎、印泉、右任諸公,謀所以 +次內院者于滬商人,而無效,公與印泉頗悶損。今者時機大至,公為天下教宗,乃作支那內學院非宗教性質、是講學機關之文,將用以釋群疑,呈請左右,必為宣傳。嗚呼﹗如先生者,可謂上不負國,下不負友者歟﹗天下誰不竭誠盡忠,獻芹奉曝者,而況于漸乎﹗謹先陳支那內學院性質四條外,將一及乎教育之精神肝髓。

所稱支那內學院性質者何耶?一、所學之目的︰求得如鏡之智,照一切事物能究竟,即用為拯拔群眾苦迷之器具,而天下皆脫苦解迷。

宗教有悲無智,科哲學有智無悲,佛法則悲智雙運。然其悲亦非宗教之悲,以宗教悲人不為善而生天堂,佛法則悲人不証不生不滅、平等自由之理。又其智亦非科哲學之智,科學因果律展轉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電子而術窮;哲學之知識,或謂出先天,然不明先天為何物,或謂由經驗,然何以突有經驗,更何以歷久長存?以故事物窮研,每難結果。佛法鏡智但是現量,一剎那間如物而量,不用比証;一剎那間現前明了,不藉先天,現成即是,不用經驗。以是佛法能得究竟。夫現量者,術語名無漏種發現,與常人日用行習思想邏輯之有漏種發現者,截然兩物。是故,佛法非宗教非科哲學,而別為一學也。

二、求學之方法︰假聖言量為比量,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以引生其他日之無漏。由聖言渾涵中推闡以極其致,詳前所略,厘前所雜,或疏失之糾修,或他義之資助,以期思想之大發達。

聖言量者,非宗教之教條,但有服從而無探討,實若因明之因喻,幾何之公理也。宗教有結論無研究,哲學有研究無結論,佛法則于結論後而大加研究以極其趣,非待研究而希得其結論。是故,佛法于宗教哲學外,而別為一學也。

三、現得之學理︰一、群眾三苦熾然,而後學興,一切所學,為他而學。二、唯識、法相學是兩種學,法相廣于唯識,非一慈恩宗所可概。三、法性、法相是一種學,教止是談法相,龍樹、無著,實無性、相之分。四、教以法義為通途,無大小乘之畛域。五、教無進化之理,而有遞嬗之跡。六、理非佛說盡,而必從法印而生。七、世所棄幻相是真相,世所執實相是空相,道在空其所實而真其所幻。八、一切法相體用因果,法爾如是。九、法相不可亂,六根互用以耳為見者,耳中具眼種,耳帶之發現,而實眼見。十、三性是一物,無別實物,但是緣起,故明依他起用義而法界立。十一、不立無漏種說心性自生自滅者,墮外道說。十二、唯識學有今學、古學之異。十三、今古學同尊無著、世親之籍,而傳本各異,奘師承今學,譯名潤文,但存今學傳本之精,以西藏異譯勘無著、世親原文,而古學傳本之精時見。十四、古以無不屬識為唯,今以無不離識為唯。十五、古唯受用緣起,今創自性緣起。十六、能緣挾帶所緣而起,古學就所緣種邊曰真如緣起,今學就因緣種邊曰正智緣起。十七、真如緣起說無漏則通,說一切不通。十八、諸行剎那頓起頓滅。十九,一切有情各自識變,各一宇宙。二十、各變宇宙,互不相礙,光光相網。

略述二十理,恐繁且止,而皆術語,不能詳析。他日內院學理書成,將以呈公,藉餉國人。此二十條中,一至六為總得之理,七至十為法相之理,十一至終為唯識之理。其古今傳本之異,法相亦然。

佛法之晦,一晦于望風下拜之佛徒,有精理而不研,妄自蹈于一般迷信之臼;二晦于迷信科哲之學者,有精理而不研,妄自屏之門牆之外。若能研法相學,則無所謂宗教之神秘;若能研唯識學,則無所謂宗教之迷信感情。其精深有據,足以破 侗支離;其超活如量,足以藥方隅固執。用科哲學之因果理智以為治,而所趣不同。是故,佛法于宗教科哲學外,別為一學也。

四、現學之科目;一、唯識學;二、法相學;三、因明學;四、印度哲學;五、印度歷史學;六、佛法律學;七、佛法心學;八、佛法美術學;九、梵藏英日文學;十、中國古文學。

心理學有與唯識意識中之一部分相似者,物理學有與唯識色法中一部分相似者,哲學有與唯識中多數部分相似者。然唯識學之因果緣依伴業所及,一物之起,實繁有緒,單純粗率,決不能同。因明之三十三過十四類,以視近時邏輯學亦然。印度無史,依經比附,全賴佛徒。世史一任其殘,斯科乃不稱學。大乘之律,舍跡誅心,參其用意,足濟世間法律之窮,如何非學﹗化腐為新,轉凡成聖,全恃觀力,豈有神奇?萬變唯心,組成緒統,如何非學﹗美術者,適當其可之象征也。思想高邁,構結遂神,此中雕塑畫像,獨非學乎?周秦邃籍,毫不問津,內典深文,烏容涉逕?風騷雅頌已不敵呵呀呢嗎之聲久矣,留此餼羊,忍雲非學﹗

所稱教育神髓者何耶?從民之欲望,趨時之潮流,始事而兆亂者,不得辭其過。然烏頭以治風,水來而土掩,因應複因應,亦複何時已乎﹗夫事有似迂而實神者,端本澄源之謂,游刃于虛之謂也。教育不以興國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為人之量為的。國可亡,天下不可亡,明不可失其所以為人耳。夫人也者,仁也,克己之謂仁,無我之謂仁。生心動念,唯知有己,非人也;舉足下足,環顧皆人,人也。為仁之方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才有其欲,而立之見為事實者即在乎人,孔子之教育也。

今天下何能之不有?而朝野上下,賢否智愚,第一拳拳止知有己而不負責,豈獨武人?夫亦焉往而不滅亡者哉﹗事已無可奈何,以故不得不創菩薩以他為自之教育。無言之教,不行而至,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陽明而後,誰其繼者?以故須複宋明講學精神之教育,搗虛以實,去囂以朴,專門之學愈簡愈精,一藝一材必充其量。苟能分門別類,無學而不踐其實,而所謂虛驕夸誕之士氣,能長存而不變者,未之有也。以故,須趨重學術團體之教育。

漸愚,止足知此,唯公裁之。

(1925年)八月十五日,自南京支那內學院發。

(選自《內學雜著》卷下,《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二冊)

猜你喜欢
  寒温篇第四十一·王充
  难二第三十七·韩非
  ●重刊跋·徐谦
  提要·石墪
  第八章 8·辜鸿铭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岳珂
  卷二百四十八·秦蕙田
  卷二十二·何楷
  大学之法①·戴圣
  卷四百五十·佚名
  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太虚
  爱 之 崇 拜·太虚
  佛理要略·太虚
  起世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吴子良

    (臣)等谨案荆溪林下偶谈四巻不着撰人名氏以所载文字好骂一条知其姓呉书中推重叶适不一而足姚士粦跋谓以水心集考之惟有即事兼谢呉民表宣义诗六首及答呉明辅一书不知即其人否案元无名氏南溪诗话引此书一条称为吴子良荆溪

  • 86.章碣:诗三首·施蜇存

    章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不知其字,诗人章孝标之子。章孝标应进士试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才及第。及第后,回家嘉庆①,先以诗寄家乡友人,诗云: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 卷三十·黄以周

      徽宗   △政和元年(辛卯,一一一一)   1、正月(案:钱大昕《朔闰考》、李〈上直下土〉《十朝纲要》云:是月甲子朔。) 辛未,诏:“诸路州军学生不至八十人处,不置教授;若係熙、丰曾置教授,虽不满八十人,自合存留。”《纪事本末

  • 上谕·吕毖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内阁奉上谕昨于养心殿存贮各书内检有明朝宫史一书其中分类叙述宫殿楼台及四时服食宴乐并内监职掌宫闱琐屑之事卷首称芦城赤隠吕毖较次其文义猥鄙本无足观葢明季寺人所为原不堪采登册府特是有明

  • 名山藏卷之七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选选臣林记(正德臣一)◆臣林记(正德臣一)刘健谢迁韩文张敷华杨守随李东阳丁积梁储王鏊刘健谢迁○刘健刘健宇希贤洛阳人其先太康人曾祖绍祖为元顺德路总管父亮三原教谕娶妾白有身方就馆妻张梦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佚名

    天顺三年六月辛亥朔建州左卫右都督董山建州卫都督同知李古纳哈建州右卫都督同知纳郎哈三人俱奏乞迁职事下兵部尚书马昂等言董山李古纳哈世受朝廷厚恩不思图报乘间潜受朝鲜国官职赏赐今不加诛幸矣乃又恣无厌之求希意外

  • ○日军驻屯的要求与“汪政府”·陶希圣

    ◎一、日本撤兵吗?“汪新政府”成立后,日本撤兵吗?这是日军占领区民众以及外国人士心里必然问到的问题。我依据日汪间关于日本兵撤驻兵的谈判,可以答覆这个问题道:一、日本军人不打算撤退他侵入中国领土的军队,其

  •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司马光

    汉纪—汉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1]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1]冬季,十月,沛公刘邦

  • 卷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帝学中【閲经史】上真宗进经史子集要语  田 锡臣闻古者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诫起居必覩夙夜不忘故汤之盘铭曰德日新日日新太公之金匮云武王欲造起居之诫乃铭于几杖曰

  • 卷十九·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十九勘处倭寇事情疏【嘉靖二年】   夏 言臣看得倭寇肆逆各该地方官员先事不能防御临变不能剿捕漫无筹策坐视机宜以致荼毒生灵占据城池劫夺库藏

  • 同治三年三月廿七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二次,勒少仲来久坐,围棋一局。至眉生处一谈,甚久。巳正接奉廷寄,于十二日争厘金一疏末蒙允许。辞旨似有抚而左督,仍命督抚各分江西厘金之半。又念金陵大功将蒇,恐军心涣散,经总理衙门于上海奏拨银五十万

  • 卷六 士昏礼第二·郑玄

    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没,终也。奠菜者,以篚祭菜也,盖用堇。)[疏]“若舅”至“奠菜”。○释曰:自此至“飨礼”,论舅姑没三月庙见之事。必三月者,三月一时天气变,妇道可以成之故也。此言“舅姑既没”者,若舅没姑存,则当时

  • 凡例·盛世佐

    凡例欧阳子曰学者迹前代之所闻而校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不见先儒中间之説欲特立一家之学吾未之信斯言诚释经之圭臬也是编采自先秦迄于本朝凡百九十七家就中有全解行世者仅十数家文集语类杂説及他经解苟有与此经相发明者务

  • 卷一百九(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佚名

    △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住迦兰陀长者竹园。与诸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办不受後有。长老舍利弗。为众之首。时诸比丘,围绕世尊欲听受法。身心调顺无有睡眠。当於尔时,如来世尊面貌容

  •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全文·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众祐。游於华氏国。阿难以人定时。白众祐言:众祐灭讫之後。棺敛尊其礼云何。众祐曰:且自忧身无忧佛也。吾灭度後。当有梵志理家尽礼葬送。阿难言:其云何。众祐曰:如飞行皇帝送丧之仪。重曰:愿

  • 元始上真众仙记·葛洪

    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

  • 清真居士年谱·陈思

    年谱。陈思编撰,《辽海丛书》本。本谱注重对清真生卒年号、游踪及作品创作年代的考证,对清真词中本事、文意的阐发,也较为精到。查阅本谱,可初步了解清真词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特点。谱后附清郑文焯《清真词校后录

  • 菩提道次第摄颂·宗喀巴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回向分。 初又分二:初、敬礼师承;二、明所诠殊胜。 初又分五:初、礼敬释迦大师;二、礼敬慈氏文殊;三、礼敬龙猛无着;      四、礼敬阿底峡尊者;五、敬礼一切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