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理要略

    一  因缘生法──向上增进心        甲  破无因及邪因        乙  正因缘法        丙  近明六道业果──恶止善行        丁  推进三乘行果──舍染趣净

    二  三法印──出离流转心        甲  诸行无常        乙  诸法无我        丙  涅槃寂静

    三  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甲  一切法自性空义        乙  一切法唯识现义        丙  一切法大总持义 

  四  结论

  一切佛法,以教、理、行、果四字摄尽。现在所讲,是专从理上提纲挈领而解故曰“佛理要略”。略分三段。

 

  一、因缘生法──五乘共法──向上增进心

  因缘生法之意义于下当明,此中所亟须言者,即佛理要略云何先就因缘生法义上而明?盖因缘生之意义,乃明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此实为佛法建立唯一之基本;其理最为普遍,所谓一切世出世法皆从因缘生是也。故若欲明佛理要略,必明因缘生法,以为佛法之基本故。

  因缘生法,可遍通五乘共法。佛法随机,故于乘有一乘、三乘、五乘之差。此虽种种,大致此因缘生法可为五乘共通法而摄尽世出世法。言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大乘即佛菩萨乘。此中所谓人乘,就吾辈人类之因果以明。人类因果既明,进而天乘,更明三界诸天果因之如何也。天之果有欲天、色天、无色天,感天之因有福业,不动业等。然此人乘、天乘、皆属世间善法;至于出世间善法,则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佛也。此中所谓因缘生法即是五乘共法,盖人天因果皆于此法上建立,亦通出世三乘,故为五乘共法也。

  明因缘生法之主要目的,厥为发起向上增进心。所谓向上,即非向下之义,明乎此则能明善恶因果。故于此能真正了达确信不疑者,必能发生向上增进心。正确信解,显非仿佛之明了,盖仿佛之心,每随境转而无有定也。

  向上增进心,不但为信修佛法所基、即世间圣贤道德亦本乎此。儒家谓“在止于至善”,与夫使人希圣希贤,皆是使人向上。由人修积福德禅定等资粮生天,亦为向上增进心,不过仍为世间所摄耳。至于要明出世因果,超脱三界生死证出世圣果,更为进一步的向上增进心。总之、一切世出世善行胜果,固皆以明因缘生法所发向上增进心为基本。如人若明因缘生法,则于一生必不肯虚度,最低限度,亦要不令退堕而有所进步,即向上增进心所致。如菩提道次曰:‘ 增上生者,谓得此增上生福报,唯有增上善因缘方能获得’。亦同于斯向上增进心之意义。

  甲、破无因及邪因

  欲明因缘生法,须先破无因及邪因论。盖世有一类自命识得万有皆自然生或偶然生,全不假一点因缘,故谓万物皆自然而然或偶然而然。如已生为中国人,其生既无所谓因缘,死亦无所谓因缘;此乃不明因缘生法所致。由执无因而自然偶成,于是即易生懒惰懈怠放逸等堕落行为,若成若败,完全付之于命运,更无所谓志愿或向上心。此在印度中国皆有之。故在佛法中明因缘生法,首须破无因见。

  次破邪因,邪因甚多,兹择其要者言之:1.即有一类执有一个神为宇宙万物之创造主宰,或称大梵天等者是。今之耶稣教等亦主张万有为神所造,神乃宇宙万有之因;此神等种类亦多,概言之为造万有之神也。2.或有执一种物质为生宇宙万有之因,如近代唯物科学者即主张此说。此之物质非一,古有以四大极微为因者,今说原子电子等,总之皆以物质为因是。3.或有执万有从虚空所生,如中国古语,‘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从虚空生万物也。4.或有执抽象的一种理为万物生因,如曰诸法从时生,到时即生,时为实有;或计从数论所计之冥性──万物以前之体──而生;或如中国古代所说万物生于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此等可说是计执抽象的一种理为万物之生因。此上各种皆未作详细的分析,唯示其梗概,皆所当破也。

  乙、正因缘法

  在佛法中明万有之生,既非无因亦非邪因,故进明正因缘法。此正因缘法,在说明因缘生果之道理,有众多经论广明。今略释分二:

  1.十二缘起法  十二缘起者,谓无明缘起行、行缘起识、识缘起名色、名色缘起六入、六入缘起触、触缘起受、受缘起爱,爱缘起取、取缘起有、有缘起生、生缘起老死之十二种法。应知在佛法中明正因缘法,即所有一切五趣、三界之正报依报等法,皆因缘生;而十二缘起正明异熟因果,非无因或邪因也。此中所谓无明,即对于异熟因果与无我理不明,由不明异熟因果,即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佛法明正因缘法,首明十二缘起。此十二缘起之意义,在经论中或浅或深或广或略,难以尽述,兹撮其要者言之──十二因缘法之主要,乃明此十二相生,以显世间之所起,非无因亦非主宰的神及特别的物质所起。此世间所以相续不断,即从无明缘行等十二法相续不断也。所谓由无明、爱、取三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生死;更在众生共业报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知此、则佛法所说的正因缘法明。可知现在之果皆从往昔所造之因,欲得善果亦唯有现在造善因才克济事。故此因果,凭现在众生心上即可判明:所谓造恶趣因当感恶趣果,造善趣因当感善趣果,此即佛法所明十二缘起法也。若明此十二缘起法,即可发向上增进心;且亦可明人生世间是无始亦无终之理。何则?盖求其一定之业因,上溯是无始,下推亦无穷,终始了不可得何有始终!故实欲论终则现在即终,言始则现在即始,达此义,则从现在一念心上不起无明,不造有漏业即可解脱。

  2.四缘生法  四缘者,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此中所明因缘生法,理甚广泛,普遍于一切因果法。故四缘生法的所谓法,乃指一切法。此一切法摄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总括为色、心、心所法。然心所法,摄于心法中故唯言色心二法即可。色为因缘、增上缘二缘所生,心法须加所缘缘、等无间缘,具四缘方生。此外不相应行法是随所生色心法上而假立;无为法为一切因缘生法所显无相法性,故明四缘生法可从色心上明也。色法从因缘增上缘生,若在粗相上说,如草木等,种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是其缘。此缘可曰顺缘;若遭风霜冰雪等所枯萎,即为违缘。此等皆就色法的生起变化粗相上说。至于唯识释因缘深义,谓赖耶识中色法种子才是亲因缘,余皆为增上缘也。心法既须各各自因,更须增上等三缘,四缘具心法方生。如是色心一切法皆为四缘所生,从细至粗,从浅至深,其理至为显然。

  丙、近明六道业果──恶止善行

  无因邪因既破,则可知佛法所说六道三界业果,真实不虚。由造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故感爱、非爱等果。福业者即十善业,非福业者即十恶业,此复各有上中下品。恶业感地狱等果,善业感人天等果。若于此六道、三界业果能确信不疑,自能恶止、善行。由修向上增进心故,恶止善行而感殊胜之果,此不但佛法如是,即世间圣贤亦如是。吾人不欲为圣为贤则巳,若欲为圣为贤,必须有向上增进心而止恶行善也。

  丁、推进三乘行果──舍染趣净

  复次、由明正因缘生法之正因果故,从“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的十二缘起支还灭门,获三乘解脱果。亦由明正因缘故修习出世三乘正行,集随顺无漏解脱的种种福德智慧资粮,或求往生出过三界善报所起的诸佛净土中闻法修行,或依增上生人天胜报中修证展转胜进的出世行果。要皆明因缘生法所发向上增进心上所有事,故为人天及出世三乘之五乘共法。

  二、三法印──三乘共法──出离流转心

  第一段所讲为因缘所生法,今讲第二段三法印──三乘共法。此三法印,在佛法中总印定一切佛法:即与此三法印合者是为佛法或出世法,与此三法印不合者即非是佛法或非出世法,故此三种名三法印。此三法印在佛法中为三乘共法。前所讲因缘生法通人天所修学为五乘共法,今此惟出世法,即平常所说了生死之法,乃唯声闻、独觉、大乘所共同修学者也。于此三法印若真能信解,即能发起出离流转之决心。此心较向上增进心转胜:因向上增进心是了知善恶因果而发,于恶趣堕落深生怖畏,故修三皈五戒十善等保持人格,不使堕落;或在人中能修十善及四禅八定等生天因果,发心更为向上增进而已。其修四禅八定,厌下地苦粗障欣上地静妙离,厌秽土欣净土,厌生死欣涅盘,固皆为向上增进心,为修学佛法之基本,然虽有此向上增进心,尚不必能出离生死,故必须了解三法印,乃生起出离流转心也。

  所谓流转,谓观六道三界九地皆同流转,即上地静妙离,无论如何增上,亦总在流转中。譬如生在人中,虽一生很好,如不修善,后世不免堕落。又如升欲天,寿长福大,虽较人更增上,然享乐尽仍可堕落流转。经说有忉利天子,命终堕于猪胎。非但欲天,即色无色诸天至非非想,寿经八万大劫,后仍可堕于地狱。如佛在世时,有某外道生非非想处,佛说其死后先堕畜生再堕地狱。因此、但有向上增进心,纵然增进至非非想处天终当随业受报,报尽还堕,至死坏时仍空无所获。故在流转中用尽功力,而所修得之结果终是坏灭,等于无果。由是观察,则当由了知三法印而决定发起出离三界六道流转心。以在三界六道流转中,总未出苦,虽生天上而不免行苦迁流故。若决定想出苦者,必须发出离流转心。所谓出离流转心,即平常所谓了生死之心。了生死者、非是了知某年生某年死,是说把三界六道流转生死完全了脱;有此心者,乃为了生死心也,所以能生此心者,即由能了解三乘共法之三法印耳。

  甲、诸行无常

  一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诸行、虽总指一切有为法,而此处特重在三界业果无常。若了此业果无常,则了三界之有漏、有为皆苦。所谓有为,谓有情有生老病死,器界有成住坏空,皆由有所造作而成,故归之坏灭也。──且观此三界业果,刹那迁流生灭不停,了知三界六道众生业因果报之法,皆生灭无常。故诸行无常。即谓有为业果皆无常性。──盖此业果无常迁流,如轻叶随水漂流非能自主。三界有情普遍如此,故三界有情皆有行苦。行苦、就粗相上说是生老病死,就细相上说即刹那生灭。如生非非想天者寿经八万大劫,不唯八万大劫终有罄尽,而在此八万大劫中亦刹那迁流不止。故能了知三界诸行无常,即见毕竟是苦,更不于三有果因生起贪爱,法华经云:“ 三界所生,贪欲为本”。对于三界之业果既不生贪爱,即成决定出离流转心,而可出离流转矣。

  乙、诸法无我

  爱三界生死的贪爱中,有境界爱与自体爱。要先有自体爱然后方有境界爱。如云我我所爱,自体爱即我爱,乃生死根本。故佛法中尤注重将所爱著之自我,谛观之为非有,因所爱著之自我,纯由无明妄见为有而实非有也。如观任何有情,五蕴中无我,十二处中、十八界中亦皆无我;既内中皆无确实之自我,即无可爱著之自体,更何有爱著其所受用之境界?──故观察无我为遣除爱,以有自体爱则生境界爱而流转生死。──且此五蕴十二处等诸法皆是和合相续都无我体,亦无自在力。既无自在力。故不能随自意乐,而根本是苦,则断除三界贪爱,生出离流转心。亦由此引生我空慧,真正证得我空真如,即出离三界六道流转之生死也。

  丙、涅槃寂静

  涅槃虽有多义,此处却指择灭。谓遍知诸行无常等。灭除无明妄见及所引解脱果,故名槃盘(涅槃有灭静妙离义)。寂静、即永久安宁。如前在三界中皆无永久安宁,虽生非非想天亦不过八万大劫,而证涅盘后即得永久安宁矣。故此安宁者,即苦已灭尽也。

  此三法印摄苦、集、灭、道四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苦谛,其生苦因即集谛,涅槃寂静即灭谛,其证灭因即道谛。

  又发生此出离流转心,有两方面:1.知三界苦可灭;2.了知苦灭后得永久安宁:由此乃发出离流转心。──以上皆明三乘共法。

  三、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发心,又迥胜前出离流转心。以前心见三界苦,或唯自求出离。或虽见三界众生皆是苦,然不能发起普度众生同出离之决心,故亦无须求成无上正遍觉之佛。此大乘法中则发普度成佛心,以见三界众生皆在苦中,为求共同出离之法,而修共同出离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车。如人但为自己行路即不须造火车铁路等事,为便利大众交通故造火车轮船等。大乘意义即如是,纯为大众非为自己。不独为拔除自己生死苦,普为大众拔除生死苦,此为普度大众究竟出离的道理。

  在大乘法中之发心,即普度成佛心,亦即菩提心,──菩提应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即无上正遍觉。──发起此心即为发成佛之志愿,为欲普度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故求成佛也,若非为普度众生则不须成佛,反之、若不成佛亦不能普度众生,故必成佛方能真正究竟普度众生。此普度众生心即大慈悲心,由见三界一切众生在生死苦中,为欲拔除,生同体悲悯。于是以种种善巧方便修积资粮,誓求成佛。

  甲、一切法自性空义

  此即三法印之究竟意义。盖前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指有为法,诸法指有为无为法,即此诸行诸法本来自性空寂,即是本来不生不灭涅盘寂静。故诸行诸法皆是因缘假现,都无自性。前之三法印彻底观之,即此一切法自性空义。──谓见诸行毕竟无常,诸法毕竟无我,皆毕竟空无自体本来涅槃寂静;虽诸法本来性空而不拨因缘生,正以缘生故其性皆空,所谓缘生即空、空即缘生是也。此即大乘般若,以了达此义,乃有大乘空慧。有此究竟智慧,则能运大车普度众生,而亦不见有实众生可度,以知一切皆无自性故。

  乙、一切法唯识现义

  由前义故,能令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平等皆自性空、涅槃寂静,故能普度一切众生无自他分别心。今此唯识现义,即空中幻起之因缘有法,亦即因缘生法之究竟义,此唯识现之现义有二:1 变现,2 显现。变现者、如向来非尔今变为尔,或向来未有今变为有。显现者、为原来常如而体相未显,今显现之,如黑夜中不见桌等,由灯故见,此桌非灯所生不过因灯而现耳。识证真如性亦如是。此中“识”通八识王所,今谓一切因缘生之依他起有为法,皆是唯识变现;即此能变所变一切法中所显本来如是的真如性,即唯识显现,故总谓一切皆唯识现也。能明一切法唯识现,即能不离自识而发同体大悲心,广修普度一切众生行,转识成智证见真如,即成无上菩提。

  丙、一切法大总持义

  “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

  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刹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刹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

  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干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四、结论

  又前三心乃展转相依,由向上增进心方有出离流转心,若无向上增进心即纵任懒怠放逸堕落,何能立“出离流转”决心!故须向上增进心为基本,乃可发起出离流转心、及大乘成佛心。若无出离流转心,则不能有誓求究竟成佛决心,──常人虽亦谈平等博爱,然终不出人天因果,以未知三界皆苦决心出离故,非能普度众生达究竟离苦之果。──故能发成佛心,必先有出离流转之心也。故此三心次第相依,若无前二必无后心。常人所谓发大乘心,为众生发心等,若果未了三界众生生死之苦,决非究竟成佛之菩提心也。

  研究此佛理要略,可参考佛学概论。

  (碧松记)(原见海潮音月刊十八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二·佚名
  卷之四·密云圆悟
  卷第四十九(第八诵之二)·佚名
  卷第十四·居顶
  人性之分析与修证·太虚
  卷第八·德清
  起世因本经卷第九·佚名
  卷二·道世
  因明义断·慧沼
  卷第一百十一·霁仑超永
  卷第二·佚名
  卷五百一十二·佚名
  卷第四十三·李通玄
  卷第八·佚名
  白话百喻经故事·僧伽斯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三许棠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人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泾县尉又尝为江寜丞集一卷今编诗二卷过洞庭湖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一作飞】恒【一作应】畏坠【一作堕】帆远

  • 御选明诗卷四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十七言古诗五卞同题江霅川长江图长江悠悠急于箭一碧无声防晴练寂寞秋容雨后看依稀颿影烟中辨白鸟双飞意自闲茅屋小住长芦湾残霞红明晚天曙落木惨淡秋风还分明记得经行处鹦鹉洲前久呼渡多少天

  •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脱脱

        张鉴 姚坦 索湘 宋太初 卢之翰 郑文宝 王子舆 刘综 卞衮 许骧 裴庄 牛冕 栾崇吉 袁逢吉 韩国华 何蒙 慎知礼   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藏英之孙。父裔,以荫补供奉官。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

  •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赵尔巽

      表略

  • 稽古録卷六·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殷上【亦号商又封商汤居殷而受命故二号】殷汤子姓曰履其先出于高辛氏帝喾生契契为舜司徒封于商【商在大华之阳今商州】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居商丘【今应天府】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纪昀

    奸臣传宋 【二】 ○宋二 蔡京【卞 攸 翛 赵良嗣】蔡京 赵良嗣 △蔡京 蔡京字符长兴化军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元丰末 大臣议所立京附蔡确将害王

  •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零零零零百济本纪第三。[辰斯王][阿莘王][ 支王][父木辛王{久 辛王

  • 吴汝纳传·刘昫

    吴汝纳,澧州人,原韶州刺史吴武陵的侄儿。吴武陵考中进士,攻史学,与刘轲一并因有史家才识在史馆任职。吴武陵撰有《十三代史驳议》二十卷。由尚书员外郎调出朝廷任忠州刺史,改任韶州刺史。因贪赃,被贬为潘州司户时死去。吴汝

  • 卷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五礼部祠祭清吏司护日【护月附】凡日月食由钦天监豫推交食时刻及食之分秒具疏以闻旨下通行直省及四夷属国奉正朔者按钦天监所推时刻分秒随地测验祗行救护凡护日食之礼部委祠祭司郎中一

  • 卷十四 十四之二·孔颖达

    《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疏]“《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至“罚恶焉”。○正义曰:作《瞻彼洛矣》诗者,刺幽王也。以幽王不能爵命赏罚,故思古之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以刺今之不能也。爵

  • 春秋辨义卷二·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隠公二癸亥○桓王二年五年○齐僖十三晋鄂六奔卫宣公晋元年蔡宣三十二郑荘二十六曹桓三十九陈桓二十七杞武三十三宋殇二秦文四十八楚武二十三春公矢鱼于棠诸侯非王事民事不逺出鱼卑者之事也逺出观鱼非道

  • 春秋皇纲论卷一·王晳

    宋 王晳 撰凡二十三篇縂五卷 孔子脩春秋始隐尊王上尊王下孔子脩春秋昔者仲尼以圣人之才识歴国应聘而卒老不遇知天命之不与已也于是崇圣业讃易道定礼乐删诗书表先王之旧章总皇极之彛训阐君臣父子之义原治乱兴衰之道

  • 授时第三十五·桓宽

    【题解】“授时”即不违农时的意思。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支配作用。本篇以“授时”为篇名,表明大夫和贤良在辩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时,双方都注

  •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四·佚名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称叹品第十二(丹无此品名)  尔时释梵四天王俱在会中。即以天花散于佛上而作是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说是法。有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怨。所以者何。文殊师利今所说法。

  • 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迦多衍尼子造 唐 玄奘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世第一法七  顶二暖身见十一见摄断  此章愿具说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为等无

  •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智顗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三归戒初门第十三   一归佛 二归法 三归僧  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

  • 启真禅师语录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启真禅师语录序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法无言若为宣说。所以迦文世尊于拈花会上示涅槃妙心。饮光尊者破颜微笑。何待语言文字。借事显理。离即蕴默。见闻觉知都为拈却。鸡足首

  • 葆光录·陈纂

    小说。五代陈纂撰。纂,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分为三卷,卷一、二各三十条,卷三二十七条,共八十七条,计一万余字。 《文献通考》、 《宋志》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曰: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