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經》讀

此文從《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義諦,更無其余。如《十二門論》,抉《中論》十二義,示空三昧,入涅 門,旨要唯是一空義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經》寥寥幾句如咒心。故不讀六百卷,不足以讀寥寥幾句;而不讀寥寥幾句,又不足以讀六百卷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總攝也。諸佛說法,莫不在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攝佛法盡,不但《般若》十六分及《心經》全義。《般若》表勝諦,三科、三乘畢竟空,勝諦一味平等,而無所得故。《瑜伽》詮法相,三科、三乘如幻有,法相萬別千差,而不可亂故。然以真入俗,而俗必歸真。以自體言雖不一,而以相應言仍不二,故說第一義攝聖法盡也。《深密》說勝義諦遍一切一味,一相無相,一味平等故也。所謂《心經》全義者,"皆空"之謂境,"行深般若"之謂行,"照見皆空"之謂果也。

雲何"皆空"之謂境耶?皆空之境,菩薩自性空究極即畢竟空,遍一切一味佛境也。經言︰一切如來皆用諸法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顯了諸菩薩行諸佛正覺。又言︰如來如實証知真如無二,如來真如即五蘊真如,一切真如皆不相離,非一非異,無盡無二,亦無二分不可分別。又言︰般若為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事,出現世間,諸法無自性、無限量,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故雲遍一切一味,故雲皆空也。

雲何"行深般若"之謂行耶?般若者,龍樹謂是觀實相慧。涅 為實相,觀慧則相應涅 也。深般若者,經言︰色亦甚深,真如甚深故,若處無色,名色甚深。又言︰色無盡,故真如無盡,色與真如無差別故。是則深般若,唯一真如,更無其余也。行深般若者,觀慧相應涅 ,行即相應觀慧,相應之謂行也。龍樹謂︰如弟不違師,是名相應,隨其觀慧,能得能成,不增不減,是名相應。雖滅觀法,而智力故,無所不能,無所不觀,不墮二邊,是名相應。如是相應,稽諸經言,有十四義,可得而陳︰

原夫無余涅 ,厥有二相︰寂靜寂滅相,為畢竟空,為無所得,為義甚深,在十四相應中為離得行;無損惱寂滅相,為一切智智,為遍一切一味,為義廣大,在十四相應中為圓証行。離得行者,般若畢竟離,菩提亦畢竟離,離法不得離法,而得菩提,又非不依止般若。此類相應,以不生不滅故有畢竟空行,甚深相應義處為空、無相、無愿乃至涅 增語所顯處,法不行法,法不見法,法不知法,法不証法是也。如是有夢業不著行,業以所緣起,覺增夢亦增,以是諸著一掃而空之。如是有不行行,不見般若,及空能所行法,複不得不見,入無生法忍。如是有不分別行,第一義諦都無分別,虛空幻士,機關化作,有何難易?又此類相應,以不垢不淨故,有遠離行,就眾流轉,施設染淨,菩薩明本性皆空,視一切法無所有故。又此類相應,以不增不減故,有隨喜回向行,法不相知相到,無自分勝進之殊,方便善巧,但有位異,而無義別,入以普賢,馴習勢厚,迫近而幾,所謂初發心即等正覺,所謂菩薩行行于佛境也,此行為入道之大要也。如是有初後不即離行,如燈 炷,實不即離于初後。如是有心如不即離行,心不住生滅而住真如,雖異常住,而心如互不即離。上來九行,若能相應,為可稱為無所得行也。

複次,圓証行者,佛証真如至極圓滿,又複無相,故學一切智智,必于一切有情我皆滅度而學,念念不離圓証為佛境,以修一切為菩薩行。此類相應,有依空起愿行,獸賊飢疾,久劫諸畏,不唯不怖,乃更發愿,愿我眾生無此大苦。此類相應,有不遣行,勝義諦相,取行壞遣一切俱非,將欲証大之圓滿,豈猶墮小之斷修?此類相應,有不証行,菩薩先念為學觀空,非証觀空,念已而入,心雖一往,自不取証,是故菩薩道相智行,須先發無上菩提心,乃能觀空不証,箭箭注 ,發心勢用,達于無表,力能無量,鄭重初機,是亦何可忽于佛境哉,一切智智不嫻,空談發菩提心哉?此類相應,有不慢行,學佛大魔,乃在一慢,應問余友,菩提分法以何方便而不作証?菩薩雖在夢中,不著三界、二乘,雖除災作佛事,而等若空無。上來五行,若能相應,為能遍一切一味行也。

夫十四相應,括為甚深、廣大二義。而此二義,又非二事︰探量之本廣大,不離甚深;充本之量甚深,不離廣大。是則觀察一切法空,而不舍離一切眾生,不可作二者得兼,而原是一事。是則無所得、遍一切一味,不可歧二,亦原是一事。聲聞不能畢竟空,不能一切智智也。菩薩行相應行,一念起時,周遍法界,所言周遍法界者,空智皆周法界也。一切佛法在一毫端上,念念相續,不息不休, 精積力久,吞鐵渾侖。故唯求佛,于如是相應行而可忽諸?

雲何"照見皆空"之為果耶?不見五蘊,照見皆空,是也。五蘊以何不見?不緣故不見,不緣諸法而起識故。以何不緣?不住色,不學色,不觀色,所緣無相,非色變礙相,非受領納相,非想取像相,非行造作相,非識了別相,故雲不見。不見,則一切法無所得也。皆空以何照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見故凡夫,見故証菩提。一切有情,等有真如,不見故流轉,見故証涅 。彼經眼見,此經照見,皆親緣現見,非比量見,內証聖智,普發現于一真法界,盡未來際,無有止息,故雲照見。照見則遍一切一味也。經言︰遮遣五蘊,顯示涅 , 不見則遮遣,照見則顯示也。然無所得、遍一味,原非二事,有佛無佛,諸法常住,心性本淨。凡夫無明,俾障正智,不得緣如;諸佛証覺,譬日當空,纖毫照徹;菩薩無所得,如月如鏡,亦能照了也。般若能現世間實相,行相應于般若時,亦現世間實相,故雲照見也。

"度一切苦厄"者,余依有苦,纏眠皆苦。上自地盡,下至情盡,莫不皆苦,故雲一切。幽冥異路,水火異勢,義利異趣,色空異事,然于一切力能皆同。是故度一切苦厄,須遍一切一味也。經言︰自証等覺,施設正教,度眾沉迷。一切如來莫不以度苦為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引申也。引申遍一切一味義也。"色不異空"者,空無自性,色亦無自性,色空真如,無二無別故。如是應談中道義。無明有愛中間,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十二因緣,不如聲聞執為無常,非因非果、常恆無變故。常與無常,不能具說,墮邊非中故。"空不異色"者,經言︰有為、無為,平等法性,說名勝義;非離有為,別有勝義諦。如是應談如幻義。經言︰是諸幻法,聖人亦現,但不執著。又言︰聖以離言假立名相,如幻眾事迷惑眼慧,不如所見堅執諦實,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色即是空"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也。"空即是色"者,經言︰幻與有情及一切法乃至涅 ,設過涅 ,無二無別,皆不可得、不可說故。又言︰變化與空,此二俱以空空故空,畢竟空中,非有空、化二事可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引申也。引申無所得義也。"不生不滅"者,無著釋龍樹八不偈雲︰非滅不滅,非生不生,應知諸句皆如是說。不可說此法非滅,故名不滅,世諦不異第一義,一相無相故,無自體如本性空,如此則是諦,若人不知此二諦之義者,彼于佛深法,則不知真實。是則諦不可異,而說有方便,應善讀龍樹妙偈,偈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亦不可說無滅,故名不滅,經言︰一切諸法無始來滅,本性不生,無有自體。不得于無自體中遮生遮滅,不得于無自體中而說貪欲陰盡、更不複生是名涅 ,不得滅複有滅、不生更有不生。是則所言不生不滅者,遮遣五蘊也。為顯示涅 ,而遮遣五蘊也。涅 空中,不得生滅、垢淨、增減相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承上義而言也。三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生滅也,執障而流轉,對治而還滅垢淨也,我慢有所得,變壞而退墮增減也。空相不動,說何生滅?空相平等,說何垢淨?經言︰菩薩為有情昧空說諦,而得涅 ,不由諦智,但是平等,亦複說何增減?經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故無世間三科法,無出世間三乘法,是名無所得。經言︰異生所執法,非如是有故,于無所有而有,為無所有不可得。于五蘊無所有不可得,乃于一切智智畢竟空義,遍一切一味義也。

"無智亦無得"者,龍樹無漏八智,為智;自須陀洹聖道乃至佛道,為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

此引申也。引申照見皆空之果,而先之菩薩行、涅 果也。涅 性空,般若無所得,由行而引,言語道斷,空相所緣,空智能緣,以入初地,是為相應涅 。以無所得而求一切智智,非一法成佛而乃即止,必法法成佛,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眾德具現,大施方便,是為無住涅 。菩薩行圓滿時,覺一切相,得一切智,斷一切習,幾與佛齊,舉足下足,皆如來境,已能遍一切一味,是為究竟涅 。

"心無掛礙"、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者,已入初地,已能不見五蘊,雖未圓滿,有何掛礙耶?經言︰平等性中,所有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皆悉永離。更有進者,菩薩聞甚深微妙難信解義,不驚,不怖,不畏,已得不退轉地故。此不退轉,亦名無生法忍,亦名正性離生,自初地以至八地,皆得此名,初不退墮外小,八不退失佛地故。居不退位,受記作佛,有何恐怖耶?菩薩知法即法界,法界即法,學一切法于法界,學法界于一切法,體亦無所得,用亦無所得,常、樂、我、淨,無常與苦,無我不淨,適應中道,有何倒想之不離耶?

複次,未入地前,未得無所得,最初行菩薩行者,必研一切智乃至一切智智,而知佛境。既知此已,發心作佛,念念不離佛,思惟唯一切智智,而于諸法不作二想。一切智智,無性為性,法界為相,如是所緣,亦無性行相,亦寂靜正念而增上,解了無性,斯為第一。菩薩亦行聲聞三十七品,欲至涅 城故;亦行三三昧,欲入涅 門故。如是學聲聞一切智已,即以自乘道相智,入正性離生。雲何自乘?圓滿無性為佛,漸証無性為聖,深信無性為賢善士。深信証果不証無性是一,遂發菩提心,直趣無所得,複以無所得,圓滿諸修証,是為自乘也。是則未入地前,不異一切智;已至地極,不異一切智智;正在地上,漸修圓証,普學一切智及一切智智。大智而大愿,大愿而大悲,大悲而大行,一地趣 一地,是為道相智自乘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承上義引申,而次之佛行菩提果也。龍樹︰菩提為般若果,般若為菩提因。是則圓滿大般若名大菩提,大菩提以相應大涅 而生,大涅 以相應大菩提而顯。是故轉依非一,而不可為二。不二轉依,故大涅 應談三德。解脫道生,剎那証覺,一念般若相應即佛,佛藏出纏即是法身。德雖雲三,一毫端現,故此談大菩提果,即已賅談大涅 果果也。

龍樹又言︰菩提名佛智慧,薩婆若名佛一切智慧。十智為菩提,十一智為薩婆若。佛之知見,是一切智智,諸佛皆以觀慧,相應無所得實相,而得一切智智總相,故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流通分也。經言般若最尊最勝,故《般若經》凡說一義竟,均備極尊重贊嘆。如舍利子說般若空竟,以三十一種名號,稱揚贊嘆般若波羅蜜。如《信解般若》說空相竟,贊功德勝利,設利羅較福種種,不容具舉。然般若出現世間,皆為除世間一切苦,皆為作世間宅舍洲渚故。能除一切苦,唯有第一義諦遍一切一味故,遮遣五蘊虛妄,顯示涅 真實,然後能遍一切一味故。以此因緣,說遍一切一味,是心中心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以固之,又以標之。揭諦,度也。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僧,眾也。菩提,果也。薩婆訶,成就也。

應為之說曰︰度,度,度到彼岸,度一切眾到彼岸,証菩提果,事成就也﹗

(1942年)

(選自《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九冊)

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原文四卷,三萬余言,作于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全文發表于《內學》第四輯。共分五門︰一、五周以敘事,選篇幅適中之《大品般若經》,分舍利弗、須菩提、信解、實相、方便等五類般若概述(以上為卷一至卷三);二、十義以抉擇;三、諸經之所系;四、諸家之所明;五、緒言(以上為卷四)。歐陽漸一九四一年自編《歐陽內外集》時,刪削二、三、四門,收入集中的為經過修訂的〈五周以敘事第一〉和〈緒言第五〉。本文選依《歐陽先生內外集》本,收入第一、五門,並參校《內學》本;依《內學》本,收入第二、三、四門。--選編者注

注 《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二冊在自敘之後,增補如下一段文字︰"此敘原有五段︰一、五周敘事;二、十事抉擇;三、諸經所系;四、諸家所明;五、緒言。今除一段讀文及緒言外,二、三、四段一概刪削。又,《方便般若》原多紕繆,今悉改換。 蓋佛境菩薩行、道相智精義,全在方便般若,今而後提出也。(民國三十年六月識)"

猜你喜欢
  ●通慧鉴第十四(二十九案)·徐谦
  题春秋经传辨疑后·童品
  卷五·佚名
  卷十六·纳兰性德
  卷首上·张廷玉
  表·张虙
  诸法实相品第一·佚名
  刻指月录发愿偈(有述)·瞿汝稷
  卷一·印光
  中国今后之文化·太虚
  增壹阿含经序·佚名
  佛说离垢施女经·佚名
  力庄严三昧经卷下·佚名
  往生礼赞偈一卷·善导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沂孙·唐圭璋

      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折江绍兴)人。有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延祐四明志云,至元中,王沂孙庆元路学正。   天香   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 圭塘欵乃集原序·许有壬

    圭塘欵乃者御史中丞安阳许公与其季氏都司君可行其客马君明初及公之冢嗣国子上舍生桢闲居倡和之什也公谢事归相城于其第之西二里得康氏废园薙灌莽刬椔翳廓然一新既又凿池其中袤广以步计者千余深八尺形如桓圭双洲右枕孤

  • 志第十七 符瑞上·沈约

    夫体睿穷几,含灵独秀,谓之圣人,所以能君四海而役万物,使动植之类,莫不各得其所。百姓仰之,欢若亲戚,芬若椒兰,故为旗章舆服以崇之,玉玺黄屋以尊之。以神器之重,推之于兆民之上,自中智以降,则万物之为役者也。性识殊品,盖有愚暴之理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忠义一·脱脱

        ◎忠义一   ○胡沙补 特虎 仆忽得 粘割韩奴 曹珪 温迪罕蒲睹 讹里也 纳兰绰赤 魏全 鄯阳 夹谷守中 石抹元毅 伯德梅和尚 乌古孙兀屯 高守约 和速嘉安礼 王维翰 移剌古与涅 宋扆 乌古论荣祖 乌古论仲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宋濂

        王磐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冠,从麻九畴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清史列传选一·佚名

    郑芝龙洪承畴王铎(子无党)王鳌永赵之龙刘良佐刘泽清许定国左梦庚土国宝李世熊张存仁钱谦益金声桓李成栋(袁彭年)高进库刘武元耿仲明孔有德徐勇郝效忠邓长春张天禄(弟天福)吴汝玠

  • 四夷附录·欧阳修

    (一)唉,夷狄之人居住饮食,随水草寒暑迁徙,有首领部号但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箭,强弱相食,国土大小,兴亡交替,这些都不足以考述!只有他们服叛去来,与中国有利害关系的,这不能不知道。夷狄自古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治理得

  • 卷十·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明 郭良翰 撰尊谥七亲王诸王宗室蕃衍谥易重复第於其本支先王无犯亦得矣成 宣 端 定 昭 献 宪 肃 庄 恭 敬简 靖 僖 和 顺 惠 安 穆 懿 思 康隐 悼 怀 哀 愍 殇

  • 是应篇第五十二·王充

    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硃草、醴泉、翔〔风〕、甘露、景星、嘉禾、脯、蓂荚、屈轶之属;又言山出车,泽出舟,男女异路,市无二价,耕者让畔,行者让路,颁白不提挈,关梁不闭,道无虏掠,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其盛茂者,致

  • 卷五十·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     宋 卫湜 撰文王世子第八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记文王为世子时之法此於别録属世子法严陵方氏曰王制曰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

  • 卷四十·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十诸儒二程子门人程子曰吕与叔闲居中某尝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学者湏恭敬但不可令拘廹拘廹则难乆也 吕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然深潜缜密有所不逮于与叔

  • 青巖叢錄一卷·王祎

    烏傷華川玉褘子充緯書漢儒以爲孔子所演七經之緯凡三十六篇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紀曆樞含神霧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樂緯動聲儀稽耀嘉叶圖徵孝經緯

  •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佚名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

  • 佛教与吾人之现在未来·太虚

    ──十四年十一月在名古屋市政会讲──今天得到有名之名古屋市,又得到市议会来与诸君聚谈,荣幸何似!而见诸君之踊跃欢幸,则又征诸君对于佛法之精进。未讲佛法与吾人之关系以前,且先谈佛法大旨:佛法是觉悟的而非迷昧的,是平等

  • 卷第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八若非我我见。于五见何见摄。何见所断。答有身见摄。见苦所断。问何谓非我。答一切法。问何缘外道于彼计我。答愚去来等

  •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佚名

    道教书。书成于宋代。作者不详。书中列《虚无自然图》、《道妙恍惚图》、《太极先天图》、《三仪冥有图》、《气运图》,凡五图, 图后均有解说。其宗旨认为茫茫大道,运真一元阳之气,此乃万物之宗,人能守之,则可养气延

  • 目经大成·黄庭镜

    眼科著作。3卷。清·黄庭镜撰。初稿完成于1741年,经四次易稿,于1774年定稿。1804年黄庭镜之门生邓赞夫录读其书以《目科正宗》之名刊出,《目经大成》是中医眼科学一部总结性著作。全书纲目分明,次序井然。上卷总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