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虛妄分別
虛妄分別,凡諸經論,如《楞伽》、《瑜伽》、《顯揚》、《中邊》,皆詮依他性。而以之詮一切法相,則《辯中邊論》與《辨法法性論》獨舉。藏傳彌勒五論,與奘師彌勒五論,書不相同,是大問題,訖未解決。對于此事,安能遽爾率然?然譯者既從藏譯五論,則藏人談《辨法法性》時,與《中邊》相提並論,謂其說依、圓實有,而遍計實無,如隆都喇嘛集內《慈氏五法名數錄》,即有此義,譯論者不應于此加之意歟?
《辯中邊論》談一切法法相,以非空非不空為宗,空是其無,不空詮有,蓋有無並舉也。虛妄分別有,言亂識上見、相二分是有也。于此二都無,言亂識上所無者是二取也。此中唯有空,言亂識上所有者是空性即法性也。于彼亦有此,言空性上所有者亦此亂識也。亂識從因緣有生,不從計執無生。其相如幻,其體是有,所謂其中少有亂識生是也。亂識非實有,亦非全無,許滅解脫故。謂于亂識相、見分上,擇滅二取計執,解脫二取纏縛,種種聖道許以慮托。若亂識全無,安所慮托歟?所謂有無並舉非耶?
今譯《辨法法性論》,談一切法法相,詳其趨勢,乃在無邊。蓋非有無並舉,以宗其非空非不空也。實無而現,無義唯計,無而現有,無有別非一,有無無別非異,最是有無一異一頌,則竟以全無義邊談法相也。夫談唯識,偏對外境,無其外義,而內識則唯。若談法相,則非談相之作用,而必談相之體性。體性之質實,體性之賅攝,必一一詳之。而《辨法法性論》乃詳無略有,何耶?若謂法性是有,法相止可談無邊者,何不舉法性真有、法相幻有義耶?若謂觀無乃可入真,幻有亦何礙于觀無義耶?是則談《辨法法性論》︰一、五論未解決;二、法相異《中邊》義未解決也。此論梵文不存,根本無從研核,徒憑重譯,輾轉相沿,又烏知其中所蘊何若?卻怪譯者曾不矜慎,匆匆重譯,又不署重譯之辭,而直書某某所譯。一若非譯藏文,而直譯梵文者;一若原譯摩訶 那等之責,皆可代負者。非所謂侮聖言、凌先哲、掩眾明者耶﹗
複次,分別與計度或遍計之名詞,古不區別,初無異議。至先哲玄奘法師時,則界限精嚴,不容稍混。計度或遍計義,范圍甚狹,唯六、七有;五、八則無。分別義寬,既賅六、七計度,亦攝五、八任運也。《成唯識論》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安慧八識皆能遍計,所據理教不能精確,犯過重重。護法破以十義,會以三事,而計度、分別,惟攝屬第六、第七心品乃定。自是以後,辨理譯文,莫不奉為圭臬,是則計度之范圍至狹,不可概虛妄分別之全分也。《瑜伽》七分別,解家以任運分別,為五、七、八識有,余六分別,皆隨念計度所攝,計度唯六、七識有。是則必三分別,或七分別,始攝得八種識盡,所謂分別義寬也。
《辯中邊論》談分別,則悉舉五、八、六、七識。曰︰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而《辨法法性論》談分別,譯者但以無義唯計為分別,又申之曰︰分別者,謂一切無唯計度耳。又引其師說,妄現為有,妄執為有,二種俱名分別者,以實一切境義唯自遍計分別故。師弟舉分別名詞,俱但舉計度一面,一若分別唯攝六、七計度,不必攝五、八不計度者。夫其談妄現妄執于義無失,而名詞有失。又使譯名詞于古時無失,于今時有失。其師是藏人,或以僻遠不讀中籍,無論矣。譯者是中土人,不讀中籍而為中國譯典,可乎哉?譯家不閑千數百年輾轉辨別、最後定為一尊之名詞,或閑故不用,而徒執先時混沌不分之名相以迷惑國人,又非所謂侮聖言、凌先哲、掩眾明者耶﹗
(選自《內學雜著》卷上,《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一冊)
猜你喜欢 论语集説卷四·蔡节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一·陆陇其 卷三·纳兰性德 春秋説卷三·洪咨夔 春秋集解卷二·苏辙 卷三十七·魏了翁 周礼疑义举要卷七·江永 攻权第五·尉缭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佚名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佚名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佚名 卷第十一·道宣 复广盈君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