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尸子·发蒙》白话译文

原文:

若夫名分,圣之所审也。造父之所以与交者少,操辔,马之百节皆兴。明王之所以与臣下交者少,审名分,群臣莫敢不尽力竭智矣。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夫过其实,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尽而不伪,质素而无巧。故有道之君,其无易听,此名分之所审也。若夫临官治事者,案其法则民敬事;任士进贤者,保其后则民慎举;议国亲事者,尽其实则民敬言。孔子曰:临事而惧,希不济。易曰:若履虎尾,终之吉。若群臣之众皆戒慎恐惧,若履虎尾,则何不济之有乎?

君明则臣少罪。夫使众者,诏作则迟,分地则速,是何也?无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则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陈绳则木之枉者有罪,措准则地之险者有罪,审名分则群臣之不审者有罪。夫爱民,且利之也,爱而不利,则非慈母之德也。好士,且知之也,好而弗知,则众而无用也。力於朝,且治之也,力而弗治,则劳而无功矣。三者虽异,道一也。是故曰:审一之经,百事乃成;审一之纪,百事乃理。名实判为两,合为一。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则有赏,非则有罚,人君之所独断也。明君之立也,正其貌,庄其心,虚其视,不躁其听,不淫审分,应辞以立於廷,则隐匿疏远,虽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用长耳目,不行间谍,不强闻见,形至而观,声至而听,事至而应。近者不过,则远者治矣;明者不失,则微者敬矣。家人子侄和,臣妾力,则家富,丈人虽厚,衣食无伤也;子侄不和,臣妾不力,则家贫,丈人虽薄,衣食无益也,而况于万乘之君乎?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正名以御之,则尧舜之智必尽矣;明分以示之,则桀纣之暴必止矣。贤者尽,暴者止,则治民之道不可以加矣。

听朝之道,使人有分。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今有大善者不问孰进之,有大过者不问孰任之,则有分无益已。问孰任之而不行赏罚,则问之无益已。是非不得尽见谓之蔽,见而弗能知谓之虚,知而弗能赏谓之纵,三者乱之本也。明分则不蔽,正名则不虚,赏贤罚暴则不纵,三者治之道也。於群臣之中,贤则贵之,不肖则贱之;治则使之,不治则□之;忠则爱之,不忠则罪之。贤不肖,治不治,忠不忠,由是观之,犹白黑也。陈绳而斲之,则巧拙易知也。夫观群臣亦有绳,以名引之,则虽尧舜不服矣。虑事而当,不若进贤;进贤而当,不若知贤;知贤又能用之,备矣。治天下之要在於正名,正名去伪,事成若化,苟能正名,天成地平。为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为人君者,以用贤为功。为人臣者,进贤是自为置上也,自为置上而无赏,是故不为也;进不肖者,是自为置下也,自为置下而无罪,是故为之也。使进贤者必有赏,进不肖者必有罪,无敢进也者为无能之人,若此则必多进贤矣。

译文:

名分,是明王要弄清的。造父之所以与马纠葛很少,是因为名分立,一是御者一是被御者,造父只需手拉马辔,马的各种动作就都合乎规范了。明王之所以与臣下纠葛很少,那是因为审定名分,群臣没有敢不倾心尽力的。因此,实情尽现而不虚伪,本质朴素而无巧诈。所以有道的君王……这就是名分要详究的原因。至于统理百官,治理政事的,让他们依法行事,民众就能各敬其事;保举推荐人才,命令保举者必需担保被保人的将来不出错误,那么民众就会谨慎地举荐;议论国事的,让他们必须尽道实情,民众就能各自敬慎他们的所言。孔子说:“遇到事情就谨慎戒惧,很少有不成功的。”《周易》说:“像踩住老虎尾巴,非常恐惧,但最终吉利无咎。”如果君臣都能戒慎恐惧得像踩住老虎尾巴,那么哪有不成功的呢?

君主圣明,臣下就少获罪罚。对于支使民众来说,下令让他们耕作公田,他们就消积怠工,分地给他们自理,他们就积极肯干,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地方推诿逃避他们的罪责。言辞也像土地一样,不能不分。君臣间的言辞如果就像大家共同耕种的公田一样职责不分,臣下就有了逃避罪责的地方了。爱民就必需为他们谋利,爱他们却不为他们谋利,不是慈母的懿德;好士就必须充分了解士,虽然喜好却不能充分了解他们,士再多也没什么用处;在朝庭上勤于政事是为了治理好朝政,勤于政事却没治好朝政,那就劳而无功了。这三种情况事虽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因此,详究名实合一这个关键,百事都可成功,细察名实合一这个要领,事事都能治理。名与实分开就成为二,合并就是一。论定对与错要依据名与实,实行赏与罚要依据名与实,对的就行赏,错的就惩罚。这些是君主要独断专行的。圣明的君王在位,端正仪容,庄肃内心,不令自己的视见虚妄,不使自己的听闻嘈杂不一,不让自己的究察名分迷惑不明。立于朝庭,应对合乎名分,即使一些不顺从朝庭的隐匿不仕之辈有所非难,也一定不会多了。明君不需要博闻远视,不需要秘密侦探,不必勉强见闻各种消息,可视的形色到面前了就看,可听的声音到耳前了就听,需处理的事来了就应付。近处的没有过失,远处的也就能治理好了;明处的没有失误,幽微的也就恭敬了。一个家族子侄和睦,仆役臣妾勤勉用力,家族就能富足,族中老人即使丰富地享用美衣锦食,也无关紧要。一个家族子侄不和睦,仆役臣妾不勤勉用力,家族就得贫困;家贫困了,族中老人即使节衣缩食也没有什么补益。对于一个家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万乘之国的国君呢!  国家之所以不能治理好的原因有三个:不知道任用贤才,这是一;虽然知道任用贤才,但求贤却得不到,这是二;虽然得到贤才,却不能尽用他们的才智,这是三。正定名分以御使群臣,即使像尧舜那样的睿智也会充分发挥到极致;明确名分以指示其苛守本分,即使桀、纣的暴行,必定也会停止了。贤明达到极至;暴虐得以阻止,治民的办法也就没有能超过这样的了。

治理朝政的法则,是让人臣有分工职责。朝中有了非常出色的人才一定要询问是谁举荐的。有了犯大过失的朝臣,一定要询问是谁保举的。以此来察验谁贤谁不肖。现今有了出色的人才也不问是谁举荐的,有了犯大过失的人也不问是谁保举的,虽然给臣下分定了职分,也没有什么益处;虽然询问了是谁举荐的,但对举荐的人不给赏罚,那么即使询问了也没什么好处。是与非不能完全看清就叫“蒙蔽”;虽然看清了却不能知其所以然就叫“虚妄”;虽然知其所以然却不能行赏罚就叫“放纵”,这三方面就是乱的根源。明确名分就不蒙蔽,正定名分就不虚妄,奖赏贤能惩罚凶暴就不放纵,这三方面就是治的法则。对于群臣,贤能的就尊贵他,不善的就贬损他;善治的就任用他,不善治的就罢免他;忠诚的就爱惜他,不忠诚的就责罚他。贤与不善,善治与不善治、忠诚与不忠诚,由此看来,就像白与黑一样分明。用准绳作标准,衡量砍削的技术,木工灵巧还是笨拙,很容易看出。观察群臣也有像观察木工所用的准绳一样的工具,依照名分来衡量要求他们,即使是尧、舜也一定这样做了。自己考虑事情周密合适,不如举荐贤才;举荐贤才合适不如了解贤才。了解了贤才又能任用他,那就很完备了。治理天下的关键就在于正名。正定名分,祛除伪诈,事情成功就像自然一样无需费力。假如能够正定名分,那么就能天成地平,一切都顺理成章。做为人臣,当以举荐贤能为功劳,为人君的,当以任用贤能为成功。做为人臣,举荐贤才,那是为自己安置上级,安置上级却得不到奖赏,所以不做。保举不肖之才,是为自己安置手下,为自己安置手下而没有罪罚,所以要做这样的事。让举荐贤能的人必须获赏,保举不肖之才的必受罪罚;不敢举荐的,是无所作为的无能之辈,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一定多有举荐贤能的了。  

猜你喜欢
  辩乐第七·佚名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苏舆
  卷八·陈士元
  第二十部分·毛公
  第30章·老子
  柏舟·佚名
  卷二十·聂崇义
  科学与人生·钱穆
  第二章 相对论·林语堂
  衔枚氏/司仪·佚名
  哀公·哀公十一年·左丘明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大乘四法经(地婆诃罗译)·佚名
  辯中邊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某两地·唐圭璋

      宣政间人。   失调名   为爱金陵佳丽。乃分符来此。拥麾忽又向淮东,便咫尺、人千里。   画鼓一声催起。邦内人齐跪。江山有兴我重来,斟别酒、休辞泪。

  • 卷十二·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二 明 陈耀文 辑 小令 庆金枝           张子野 山围画障风溪弄月清溶漾玉楼苕馆人相望下箬醲醅竞欲金钗当 使君劝醉青娥唱分明仙曲云中响

  • 卷七十五·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七十五李商隠商隠字义山懐州河内人幼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嵗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

  • 卷八十一·毕沅

      ◎宋纪八十一 ∷起著雍执徐七月,尽上章郭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   秋,七月,戊申,荆王頵卒,谥端献。   辽曲赦奉圣州役徒。   癸丑,太皇太

  • 一三○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闵鹗元查缴违碍书籍情形片·佚名

    一三○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闵鹗元查缴违碍书籍情形片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四日臣等遵旨询问闵鹗元,据称:江苏省查办遗书,有从前未经缴过,新经查出之书,卽专折奏明缴进,其缴到已禁之书,不复专折具奏。鹗元于上年冬间,查得书局

  • 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七。○(癸丑)二十二年春正月癸卯朔太白昼见。甲辰王诣太后殿上寿。壬子幸魂殿饭僧三百。癸亥以濒海诸郡不能抚字分遣安集别监。

  • ·会奏审办盗匪附摺·丁曰健

    再,台湾素多无籍游民,每易纠集生事。其始不过数人,渐聚渐多,即至肆行无忌;惟在地方官随时随地留心查访,一有萌蘖,立时扑捕,方免滋蔓为患。海外民情浮动,臣等叠经严密檄饬各属先事预防,文武各员弁自不敢幸灾乐祸。

  • 郭守敬传·宋濂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术、水利。守敬先从刘秉忠为师,中统三年(1262)被张文谦推荐去学习水利,思维敏捷过人。世祖召见,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由中都至通州之旧漕河,引玉泉水可通舟楫,进行漕运,每岁可

  •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司马光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

  • 松阳讲义卷十一·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孟子伯夷非其君章这一章见君子不为一偏之学就是一部中庸的注脚盖天下道理只有一个中庸君子只在这条路上走稍有偏焉虽百世之师如夷恵者非君子所愿学也以伯夷之生平言之严于恶恶而不轻与人羣其一种不

  • 卫灵公篇第十五·钱穆

    (一)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问陈:陈,今作阵,谓兵阵军事。俎豆:礼器。古以盛食。明日遂行

  • 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太虚

      一、人生佛教之层系  第一图的七个横线,是是表示人生佛教的七个层系。这种次第含有高度和广度的意义;高度者,是以其理性的高低浅深而言,亦可说为深度。广度即以其范围而言,亦即是示其量的大小。今逐层分说于下:  甲

  •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有四十亿人。皆逮得陀邻尼。悉得诸三昧。皆逮得空法。皆得寂无想法。悉逮得不动摇愿。悉得无所著陀邻尼行。得无央数陀

  • 匏翁家藏集·吴宽

    明代诗文别集。吴宽(字原博,号匏庵)著。凡77卷。其集基本上为吴宽手自编定,后其子中书舍人吴奭刻梓于家。前有正德三年(1508)王鏊、李东阳序。今存有此刻本。李序云:“《匏翁家藏集》七十卷,吴文定公所著,而手自编辑

  • 家诫要言·吴麟征

    一卷。明吴麟征(生卒年不详)撰。海盐 (今属浙江)人。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殉难。此编皆为吴麟征居官时,寄训子弟之书。由其子吴蕃昌摘录其语,辑为一帙,故名 《要语》。吴蕃昌字仲木,儒学家刘宗

  •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佚名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中一篇,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符咒灭魔之法。内载北帝大魔王及八方魔王隐讳、「玉清金玄百神内咒隐文」一条

  •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陈邦瞻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

  • 诗传大全·胡广

    二十卷,明胡广等著。为明永乐年间所修《五经大全》之一。本刘瑾《诗传通释》损益而成。仅删刘书冗蔓者数条,余皆如故。唯改原书“瑾案”二字为“刘氏曰”,并将刘氏原书以《小序》分属各篇,合为一篇。顾炎武、朱彝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