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1)。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军(2)。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3)。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4),是谓果而不强(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6)。
【题解】
这一章,老子继承前期兵家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指导思想,作了哲学的概括,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论法色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严格区分战争的性质是否符合正义,一味加以反对,这是错误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景福、《群书治要》皆如此。河上、王、傅及诸通行本,“主”下有“者”字“强”下无“于”字。
(2)王、傅及诸通行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两句,前三句亦多损掩,惟“所处”作“所居”,“荆棘生焉”作“楚棘生之”,合两本对照,尚可辨识。景龙、龙兴碑及唐人写本残卷无“焉”字,亦无后二句,与马王堆本同。
还,报应,反应。荆棘,带刺的小灌木,酸枣之类。
(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惟无“故”字“故”字据傅、范及诸唐宋本增补。傅本“勿”作“不敢”。诸唐本多无“矣”字及“焉”字。王本亦无“故”字,两句作“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成功,胜利。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景龙、景福、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大致相同,惟“勿得已居”作“不得已”。他本如王、傅等多以“果而勿骄”移作第三句。诸本均无“居”字。张松如说:“居,句末助词,与‘乎’同,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及杨树达《词诠》。”伐,夸耀。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夺“不”字。范应元及黄茂林、程大昌、吴澄、明太祖诸本,大致相同,惟“不强”作“勿强”。傅及景龙、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无“谓”字,王弼及诸他本,并无“是”字,诸本“不强”均作“勿强”。
(6)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乙本无“是”字。景龙、敦煌、龙头碑诸本,“是谓”作“谓之”。傅奕、成玄英及景龙、敦煌、《道德真经》诸本,两“不道”悉作“非道”。龙兴碑及邓锜《道德真经三解》,无下“不道”二字。易顺鼎说:“《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作‘不道早亡’,疑唐时本有作‘亡’者。”马叙伦说:“《臧疏》‘已’作‘亡’。《藏疏》河上注曰:‘不行道者早亡。亡,死也。’较今本河上注,多两‘亡’字,是河上作‘亡’,亡与强明韵。”姚鼐说:“‘物壮则老’十二字衍,以在下篇《含德》章‘心使气日强’下,诵者误入此‘勿强’句下。”三说各有所见,录以备考。
【今译】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种事情,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所以会打仗的人,获得胜利就适可而止,不要用武力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高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啊。这就叫做胜利而不逞强。物类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样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很快灭亡。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六·董仲舒 授受第五凡十一章·湛若水 神迹·方以智 卷一·佚名 卷一论道篇·杨时 孟子纂防卷四·赵顺孙 卷三·陈傅良 卷三·钱时 卷四·王质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卷第二十六·道原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佚名 修行道地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