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勇第五十一

【题解】

本篇就关于抗击匈奴战争的问题继续展开辩论。大夫主张继续使用武力,甚至仿效曹刿劫盟的做法,提出“诚得勇士,乘强汉之威,凌无义之匈奴,制其死命,责以其过”,“因以轻锐随其后,匈奴必交臂不敢格”的办法,以期克敌制胜。文学则重弹“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的老调,认为这才是“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

大夫曰: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1),尺八匕首不足恃也(2)。秦王惮于不意(3),列断贲、育者(4),介七尺之利也。使专诸空拳(5),不免于为禽(6);要离无水(7),不能遂其功。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铤也(8)。内据金城,外任利兵,是以威行诸夏,强服敌国。故孟贲奋臂,众人轻之;怯夫有备,其气自倍。况以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9),以与貉虏骋于中原?一人当百,不足道也(10)!夫如此,则胡无守谷,貉无交兵,力不支汉,其势必降。此商君之走魏(11),而孙膑之破梁也(12)。

【注释】

(1)荆轲:战国时齐人,历游卫、燕,好读书击剑。燕太子丹客之,欲令劫秦王,返诸侯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荆轲持秦亡将樊於期首,怀匕首及燕所献督亢地图以行。至秦,献见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轲以匕首掷秦王,不中,遂遇害。见《史记·刺客列传》。

(2)尺八,原作“三尺”,今据卢文弨说校改。战国时一尺约合今七寸,尺八约合现在一尺二寸。

(3)惮,《史记集解》引作“操”。

(4)“者”字原脱,据《史记·刺客传·集解》引补。此文言秦王,与上文言荆轲,句法相俪,上文正有“者”字。列:同裂。裂断,分成两断。贲:孟贲。育:夏育。都是战国时卫国的勇士。

(5)专诸:春秋时吴勇士,曾替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即阖闾)。事详《史记·刺客列传》。

(6)禽:同“擒”。

(7)要离:春秋时吴勇士。公子光既弑吴王僚。僚子庆忌以勇闻,时在卫。光忧之,使要离往刺之。要离至卫,诡言请与庆忌俱渡江回吴,夺光之国。既至江中,拔剑刺之,中其要害而死。事见《吕氏春秋·忠廉篇》。

(8)棠溪:古地名,出利剑。见《史记·苏秦传·正义》:“故城在豫州偃城县西八十里。”铤:金属铸造的兵器,这里指剑而言。

(9)蹶强弩:用脚踏强弩的机关。

(10)《战国策·韩策》:“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还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史记·苏秦传》同,即此文所本。

(11)商君之走魏:商鞅在公元前340年,用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卬,迫使魏国割河西之地与秦讲和。后魏国迁都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魏”又称“梁”)。

(12)孙膑之破梁:公元前341年,齐国大将孙膑率军和魏国作战,用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到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险要地带时,立即加以包围,一时万弩齐发,全歼魏军,俘虏魏将庞涓和魏太子申。

【译文】

大夫说:荆轲多年谋算刺杀秦王,但没有成功,因为依仗一尺二寸的匕首是不行的。荆轲刺秦王时,秦王起初畏惧是因为出乎他的意外,但他以裂断孟贲、夏育的勇气,凭着五尺长的利剑,杀死了荆轲。假使专诸赤手空拳去刺杀吴王僚,免不了被抓住;要离不凭借江水,他也不能刺杀庆忌。那时人们都说楚国强大,郑国也很有力量,因为两国有犀牛皮制的盔甲,有棠溪的利剑。两国国内有坚固的城墙,对外打仗依赖锐利的兵器,因此威震中原,强迫敌国降服。所以大力士孟贲光是挥动空拳,大家都会轻视他;胆小的人如果有防备,他的勇气自然倍增。何况以吴地楚地的勇士,挥舞着利剑,张开强弩,与匈奴厮杀在中原呢?一人抵挡百人,这是不消说了!如果这样,那北方的匈奴就无可守之山谷,无可战之兵,他们的力量是不能和我们对抗的,其结果必然是投降。这就像商鞅使魏国割地给秦国,孙膑战胜魏军一样。

文学曰:楚、郑之棠溪、墨阳①,非不利也,犀■兕甲②,非不坚也。然而不能存者,利不足特也。秦兼六国之师,据崤、函而御宇内,金石之固,莫耶之利也③。然陈胜无士民之资④,甲兵之用,鉏耰棘橿⑤,以破冲隆⑥,武昭不击⑦,乌号不发⑧。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所谓利兵者,非谓吴、越之铤,干将之剑也。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⑨,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

【注释】

①墨阳:韩地名,其地出好剑。见《淮南子·修务篇》及《史记·苏秦传》。今地未详。韩都新郑,为故郑地,故曰“郑之墨阳”。

②■(zh^u):同“胄”,头盔。

③莫耶:好剑名。相传吴王阖闾使干将造剑二把,一曰干将,一曰莫耶。见《吴越春秋》。

④士民:奴隶制贵族最低层的人。这里指军队。

⑤鉏耰,见《和亲篇》注释。棘:通“戟”。橿(jiang):锄柄。

⑥冲隆,见《险固篇》注释。

⑦《汉书·杨胡朱梅传赞》:“临敌敢断,武昭于外。”师古曰:“昭,明也。”则“武昭”为汉人习惯用语,指装备精良,旗帜鲜明,即所谓军容甚盛之意。这里是秦兵军容甚盛,但不能出击。

⑧乌号:良弓名。见《汉书·郊祀志上》及《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

⑨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译文】

文学说:“楚国、郑国的棠溪和墨阳造的兵器,不是不锋利,他们犀牛皮的盔甲,也不是不坚实。但是,楚国、郑国并没有保存下来,可见,锋利的武器是不能依靠的。秦国兼有六国的军队,依靠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地势而统治天下,城池像金石般坚固,兵器像莫耶般锋利。然而陈胜没有什么军队和装备,只用剑戟锄柄,就冲破了秦国的兵车。秦兵军容甚盛,但不能出击,兵器精良,但不起作用。所谓坚固的防御,并不是用土把城墙修得高高的,把护城河挖得深深的。所谓锋利的兵器,并不是说吴、越的刀枪,干将那样的利剑。而是要用先王的道德造城,用仁义造郭,这样,就没人敢来攻打,没有人敢来侵入。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以道德为盔甲,以仁义为剑戟,就没有人敢阻挡,没有人敢抵御。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做的。现在不去建造攻不破的道德之城、不可抵挡的仁义之师,而想靠某个个人的勇敢去施展短短匕首的威力,真是太渺小了!

大夫曰:荆轲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秦王惶恐失守备,卫者皆惧(1)。专诸手剑摩万乘(2),刺吴王,尸孽立正(3),镐冠千里(4)。聂政自卫(5),由韩廷刺其主(6),功成求得,退自刑于朝,暴尸于市。今诚得勇士,乘强汉之威,凌无义之匈奴,制其死命,责以其过,若曹刿之胁齐桓公(7),遂其求。推锋折锐(8),穹庐扰乱(9),上下相遁(10),因以轻锐随其后(11)。匈奴必交臂不敢格也(12)。

【注释】

(1)卫者:卫士。

(2)摩,原作历,形近而误,今改。《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杜预注:“近也。”《风俗通·皇霸篇》、《续汉书·五行志》一并有“自下摩上”语,此文“摩”字,义与之同。《汉书·天文志》:“历太白右数万人战,主人吏死。”《史记·天官书》“历”作“摩”,误与此同。

(3)尸:这里作动词用,埋葬。孽:庶子,指吴王僚。立正:“嫡子,即立公子光为国君。

(4)镐冠:“镐”,古通“缟”(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吊丧戴的白色的帽子。

(5)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因杀人逃跑到齐。韩烈侯时,韩国严遂和相国韩傀争权结仇,逃跑到卫国。后严遂去齐国用黄金百镒(每镒二十两)求聂政为他报仇,聂政未答应。聂政在母死后,去卫国见到了严遂,后到韩国相府刺死韩傀,他也当场自杀身死。

(6)韩廷:即韩傀相府。

(7)曹刿,即曹沫,见《复古篇》注释。胁,原作负,今据户文弨说校改。

(8)折,原作拊,洪颐煊《管子义证》引王引之曰:“《盐铁论》‘推锋折锐’,今本‘折’讹‘拊’,俗书‘折’字或作‘拊’,因讹而为‘拊’。”案王说是,今据改正。

(9)穹庐:见《备胡篇》注释。这里指匈奴。

(10)遁:逃跑。

(11)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

(12)交臂:反缚。格:敌,抗拒。

【译文】

大夫说:荆轲携带匕首到了吉凶难卜的强大秦国,秦王当时惊慌失措,来不及防备,秦王的卫士也都很害怕。专诸手提宝剑来到吴国,刺杀吴王,他自己虽然也被杀,但埋葬了吴王僚,公子光立为国君,方圆千里内的人都为他戴孝。聂政从卫国到韩国丞相府刺死韩傀,达到目的后当场自杀,其尸体抛在街上。现在真正得到勇士,凭借强大汉朝的威势,战胜无义的匈奴,把他们置于死地,惩罚他们的罪过,就会像曹刿用匕首威胁齐桓公,满足他的要求一样。要是我们刀枪并举和匈奴交相搏击,匈奴必然乱作一团,上下一起逃跑,我们随后用轻装精锐的部队紧紧追赶。匈奴必定束手被擒,不敢抗拒。

文学曰:汤得伊尹,以区区之亳兼臣海内①,文王得太公,廓■、鄗以为天下②。齐桓公得管仲以霸诸侯,秦穆公得由余③,西戎八国服④。闻得贤圣而蛮、貊来享⑤,未闻劫杀人主以怀远也。《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⑥。”故“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⑦”。非畏其威,畏其德也。故义之服无义,疾于原马良弓⑧;以之召远,疾于驰传重驿⑨。

【注释】

①区区:微小。亳:即薄,见《力耕篇》注释。

②廓:扩大。■:即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周灭商后曾在此建都。鄗、即镐,见《徭役篇》注释。

③由余,见《相刺篇》注释。

④西戎八国:指陇以西的绵诸、绲戎、翟、■,岐梁山泾漆之北的义渠、大荔、乌氏、朐衍。见《史记·匈奴传》。

⑤享:进贡。

⑥诗出《诗经·大雅·民劳》。

⑦《诗经·商颂·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王:指归附统治。

⑧原马:即騵马,见《力耕篇》注释。

⑨驰传:古代用来传递朝廷文书或接送重要官吏的一种马车。重驿:沿途各站,依次轮驰。《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即此文所本。

【译文】

文学说:商汤王得到伊尹后,从小小的亳地扩展到统治整个天下;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后,从■、镐开始,最后得到天下;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在诸侯中称霸;秦穆公得到由余后,使西戎八个国家归服了秦国。我们听说国家有了圣贤的人,南方和北方的民族就会前来进贡,没有听说劫杀人家的君主可以招徕远方人的事情。《诗经》上说:“中原君主慈祥,四方诸侯向往。”所以,“远自西方氐、羌,都来朝拜我王。”这不是他们害怕强大的武力,而是畏惧仁德。所以,用仁义征服不义的人,比跑马射箭的速度还快;用仁义招来远方的人,比驿站传递诏书还快。

猜你喜欢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该不该有所畏?·孔子
  三鱼堂剩言卷五·陆陇其
  礼记析疑卷十一·方苞
  卷四十五·黄伦
  卷二十五·胡广
  知性的考验·胡兰成
  (四)·钱穆
  卷五百四十八·佚名
  卷四百五十四·佚名
  十住品第十五·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佚名
  佛教教育系统各级课程表·太虚
  光赞经卷第七·佚名
  金刚仙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崇嶓·唐圭璋

      崇嶓字汉宗,号白云,南丰人。生于庆元四年(1198),商王元份八世孙。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授石城令,改淳安。尝上疏极论储嗣未定及中人专横。官至大宗正丞。卒于宝祐四年(1256)以前。有白云稿。   如梦令   日日酒围花阵

  • 天台前集别编·李庚

    宋 林表民 编茅初成升天謡秦时邑謡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徃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和紫微右英夫人王子晋【见真诰】写我金庭馆觧驾三秀畿夜芝披华峰咀嚼充长饥髙唱无逍遥各兴有待歌空洞詶

  • 78.李商隐:锦瑟·施蜇存

    南朝宫体诗绮丽的辞藻,到盛唐时,已被摈斥在诗坛之外。王、孟的诗,固然清淡;即使李、杜、高、岑,也绝不堆垛秾艳的字面。从此以后,诗家一味祟尚清淡,到了郊、岛,已清淡到质朴无华的古拙境界,不免有人感到枯瘁。物极必反,首先出现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宋濂

        安童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

  • 第三十九回 张良借前箸代筹 陈平用巨金行间·黄士衡

    话说汉王固守荥阳,拒住楚兵。荥阳西北有一山,名曰“敖山”。前临黄河,秦时于山下置有大仓,贮积无数米谷,名曰“敖仓”。汉王因遣周勃据了敖仓,筑成甬道一条,直达河边,遣兵往来运取仓谷,以供城中兵食。萧何又将关中粮食,遣人由水

  • 焦礼传·张廷玉

    焦礼,字尚节,蒙古人。父亲把思台,洪武年间归附,任通州卫指挥佥事。儿子胜承袭,传到义荣,他没有儿子,便以胜的弟弟谦承袭,积功升到都指挥同知。谦去世后,儿子管失奴年幼,他的弟弟焦礼借袭他的职位,备御辽东。宣德初年,焦礼应当还职

  • 卷一百二十五之七·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七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云贵总督【臣】鄂尔泰谨 奏为恭谢 圣恩事雍正六年五月十三日【臣】齎摺家奴蒙恩赏给驿

  •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孔子

    【原文】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读解】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连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

  • 卷五十九·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九    宋 卫湜 撰礼器第十孔氏曰郑目録云名为礼器者以其记礼使人成器之义也此於别録属制度横渠张氏曰礼运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也达与成体

  • 卷二·刘瑾

    <经部,诗类,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二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邶【音佩】一之三邶鄘卫三国名在禹贡冀州西阻太行北逾衡漳东南跨河以及兖州桑土之野及商之季而纣都焉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子品第九(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使成为人。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

  •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无二平等最胜大仪轨王一切如来智证最上秘密分第八  尔时十方来者一切如来。又复劝请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言。金刚手愿当宣说一切如来智证三

  • 卷第七·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九上 (普眼章之〔内〕三十九唱。八十偈。述法界观。供赞劝随向愿等。悉用华严普贤行愿之文)。 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华。

  • 跋·佚名

    跋尝谓三教殊途而同归。何也。缘其所载之言。无非劝人复善。但二氏之书。幽玄微妙。读者熟思。莫知所指。独祖源禅师手辑归心一录。明白畅尽。智愚瞭然。凡人情物态。隐微纤悉。一一曲绘。若无遁形。是录虽分数问。

  • 风中之路·川端康成

    一位魅力依然不减的母亲宫子与三位成年女儿的情感经历。宫子因丈夫有外遇泯灭了情焰,心存死灰;大女儿惠子出嫁之后,跟母亲一样被传统的婚姻与家庭束缚;二女儿直子在两个男人的爱情小巷中彷徨不定;稚气的三女儿千加子为寻找

  • 彩毫记·屠隆

    屠隆撰。《曲品》著录。全记共42出,演李白事。约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据《唐书》本传敷演。剧写:故相国孙女许湘娥,下嫁诗人李白,湘娥家于扬州有巨产数十万,多年不曾经理,遂托白前往整治。途经江陵,遇顶上真

  • 诗疑问·朱倬

    元朱倬撰,朱倬,元建昌新城 (今四川省) 人,字汉章。至正进士。官遂安县尹。著有《诗经疑问七卷》。书中略举诗篇大旨发问,而各以所注列于下。书末附赵惠《诗辨说一卷》,因其书与惠书略相类,后人认为倬忠烈,惠高隐,其人

  • 菜根谭译文·洪应明

    明代洪应明撰。书约成于万历年间,共536条。作者从文献中和口头流行的语言里搜集了大量的古籍名句、民间谚语、先哲格言、佛家警语,在字句上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成为音节和谐、字句整齐的短语,便于诵读与流传。主要内容